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flzyxbs

艾灸可治疗哪些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2 19: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常 用 保 健 穴
( U3 P. b- p) R/ A9 q7 N! j* d7 Z4 B
+ h8 r( K2 ^9 a      足三里& x! Z) i+ p/ F9 B: ~
0 \& ~5 P3 [+ F& H
       足三里穴是最为常用的保健穴,古今医家均十分推崇,故列为首位介绍。$ i* i8 ]  c: d6 n

% a4 ~' X8 J( Z[取穴方法]
4 F; V/ f- p) P& |8 Y% E
1 O2 `- b* R) d; y$ V" @+ V6 j足三里,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取穴时,屈膝或平卧位,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四指横量,在外膝眼直下方四横指、胫骨边缘处就是足三里穴。7 B9 J7 E( z5 n
; [: s0 |  z9 t6 |' k5 R: {
[主治功能] 1 C: r8 S0 L& ?
3 L) b6 D" c: T' c! y$ r
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宁神定志、益气回阳、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强身健体等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呕吐、呃逆、腹痛、便秘、泄泻、痢疾、下肢瘫痪、痿痹,以及心悸;失眠、昏厥、休克等病症。' V2 `4 q" Q2 a
6 {7 U4 W1 N$ M# [* ~" H  C
[保健防病]4 e7 i* x1 C; q& u2 H$ f
. u9 n1 [- W9 V" i" L! t3 H  _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又是胃的下合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强健可以奉养五脏六腑及全身组织器官。而足三里穴具有强健脾胃、补益气血、扶正固本、强身健体之功效,故為全身強壮穴之一。临床证实,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 O' T$ n6 y" `" V2 |+ w! D$ \

2 k+ J6 X/ l# |# ?[操作方法]0 a8 {: D5 v% {# E
0 M3 d6 q  g2 f( z6 P
按压法: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两侧足三里穴各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以使局部有明显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R( o9 ~' l1 ~# s  h
7 d- @+ m" k! P
艾灸法:可用艾条在足三里穴处行温和灸或回旋灸,每天艾灸1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使局部感觉温热、皮肤发红,以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
& v! Z, E  [0 z1 j; o
7 d. V: |( a8 B6 U以上两法可以任选其一,坚持2~3个月。也有人于每年的冬至、夏至期间即行艾灸,可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 C3 O( V4 A; N/ Y( G) H% e& R$ y, G" w: A$ |
[文献记载]
. k+ M/ ]* b2 i7 z9 S
' B, b6 A$ T2 u* Y8 R  |《医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患风疾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疾。”- A: A% j- Y3 k3 b9 Q# g

; L3 O9 \% m8 Q' O) p《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
9 ~& [" a5 A- i
# F/ U  l6 G* w《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即两个足三里)有灸疮为妙。”$ k+ Q" O, w! |5 c+ s5 t0 z
  x4 i) u' P& T6 S# {
《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
+ s( ?! I0 [9 T, ~/ m% _1 A$ F' v  B% F8 j8 x* b- M3 W
《类经图翼》中說:“小儿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
发表于 2008-6-12 19: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肩周炎的治疗
# m* v: F! u& g4 Q2 }2 {7 F1 E! }: B7 [/ e# U  A' @9 S' b' y. \
张某,男,今年54岁,患右侧肩周炎已经半年了。刚发病时,感觉肩部周围疼痛酸重,尤以夜间为甚,并且向颈部、上肢放散。当时也服用了一些药物,但因工作忙,没能坚持治疗。来诊时,患者疼痛虽然较前有所减轻,但上肢活动却明显受限。体检见肩前、肩后均有压痛,上肢后伸、上举、外展都受到影响。X线摄片检查,局部无明显病理变化。经进一步询问病史,患者长期操劳,肩部慢性劳损,日久气血不足,筋骨失养,复感风寒,导致手阳明、手少阳经脉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此病如果不及时获得有效治疗,迁延日久,还可导致肩部肌肉发生废用性肌萎缩。
: s4 M+ m; n( O, i: n" c- ^( Y, b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候,我主要采用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方法治疗。主取肩髃、肩髎、肩贞、肩前、曲池、合谷等手阳明、手少阳经穴针刺加艾灸,并在阿是穴刺血拔火罐,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嘱患者针后活动患肢,每天做手指爬墙锻炼,以及双手拱手锻炼。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右肩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此后,又继续治疗了一个疗程,诸症消失。: X9 m$ v+ P$ Z( {- ~
3 K: d6 x4 f5 r6 |
一般来说,肩周炎运用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状况,有利于消除炎症及清除致痛物质,加快局部新陈代谢,促进关节及周围组织的功能修复。
发表于 2008-6-12 19: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 元 穴(丹田)
' j9 a9 |, t/ y" O! a' u
5 U7 _4 d7 o) _2 R3 i. n) {/ T[取穴方法]
- U& K* |2 ^. Y7 t& i) s. z(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处(从肚脐到耻骨联合上方为5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然后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手小指的下缘处取穴。! W: D+ N0 {/ O! P1 Z

  X9 _% F* m9 F[主治功能]
' ^# r1 h" T* `/ g) x6 u: k/ ~* ]* R! N
关元穴具有补肾壮阳、调理冲任、理气和血、强身健体等作用。常用于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的病症;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等肠腑及泌尿系病症;遗精、白浊、阳萎、早泄等男科病症;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赤白带下、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症。
2 ]* e! k7 [7 h( @; W8 q3 C: t1 T[保健防病] 2 [+ {4 @0 Z' l, U; F4 s3 e- k+ J

$ X2 P+ ?% T$ U关元穴归属于任脉,又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与任脉的交会穴。该穴位于下腹部,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其别名丹田,据《难经集注》云“丹田者,人之根元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该穴长期施灸,借助火力,可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培肾固本,调气回阳,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故为保健要穴。
1 M& v6 A% d$ T
/ ]4 d1 s0 U8 a; [[操作方法]
7 M# l  D+ \8 B/ E% d8 F
2 n5 Y; v% h8 \艾条温和灸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关元穴熏烤。艾条距离皮肤約2~3厘米,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不灼痛,每次灸15~3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紅晕为度,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 l6 w& c9 `' N) w" Q; j

* X* a& m9 Q% h$ u+ v艾炷隔姜灸法:將生姜切成0.2~0.3厘米的小片,用針刺数孔,放在关元穴上,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灸3~7壯,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
- l/ [2 \0 j' Z" `$ }- X- k& B& C+ k& [7 b4 t5 b
临床研究证明,中老年人常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 J6 N; r5 O& d* \( e
3 ?: U- ?; W: K2 c5 S) ^2 V5 S[文献记载]
7 G7 U* O) L* R+ \  O, V& d" @: B, [* b1 t6 z
《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8 l7 l9 b% K: o  [' `3 v" C
: M  {8 T7 H; z8 ~* D* Q# N
《扁鹊心书》: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又: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食窦)、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C* U; R! B, c: }9 z5 T( k
7 I" p' Q5 J$ @0 _9 _2 f9 N- e
《圣惠方》:引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1 21:33 , Processed in 0.03378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