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01|回复: 0

新生儿黄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7 14: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生儿黄疸% G6 y4 l! l3 u# k/ Q
' _. G* a- y# S: e

. }. y! W' L. |  一、概述- X" M- r  Z4 v/ ~3 k
    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新生儿黄疸较常见,引! M) V- a7 c4 u2 ^  ~0 ]" e- a
起的原因多而复杂且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 {! O) [8 h! G* L4 n+ m1 Y0 C【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 z0 ?' q4 Y# w2 U    1.胆红素生成较多  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为成人的两倍以上,这是由于新生儿1 l0 k$ [& c) v8 i- w8 A; A
初生时红细胞数相对多;其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且破坏快;旁路胆红素来源多和血
" _# U+ f4 w9 r' w4 Q红素加氧酶在生后7天内含量高,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引起。
' T$ o, T5 i# T( _. V    2.肝功能不成熟  肝细胞内 Y、Z蛋白含量低,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5~15天达到
0 D( ^5 o0 T* x成人水平;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
$ f8 W7 j8 ]) j/ D8 A9 n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
% `1 y. Z6 j" f, a    3.肠肝循环特殊  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 `1 C) n( V; i% L% M% R
红素转化为尿胆原和粪胆原。且新生儿肠道内ß-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将肠道内结1 D) U. j3 }8 E  x- Z" s
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壁吸收经肝门静脉达肝。加重- \7 s5 V4 d% O5 I" R' e
了肝的负担。9 p, {* f/ R' b  e  g
    因此,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l%~2%,极易出现黄疽。& Z( @  n& y; p$ Q+ r9 Y+ y/ W
【新生儿黄疸分类】3 G8 r* U) l+ s
(一)生理性黄疸
3 z4 }- s0 M( a! h, ?6 Y5 ^    大部分足月儿在生后 2~3天出现黄疸,5~7 天最重,10~14天 消退,早产儿可延; W1 P0 P6 A' e1 e( s. N: V
迟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umol/L(15mg/dl)作为生理性黄' d" q4 S2 L) O7 Y  F" n: `, ^
疸的上界目前认为欠妥,因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umol/L(10mg/dl)也可能发7 q) k1 ^, x" t; n/ C
生胆红素脑病。& b; V# {9 j$ s# |. T
(二)病理性黄疸/ ~0 v0 `' k4 O2 q9 R1 O
    1·特点 ①黄疸在24h内出现;②黄疸程度重、发展快,血清胆红素>205umol/L(12mg" ~4 X3 a$ |1 ]0 W) H) |6 q
/dl)或每日上升>85u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
1 [5 X4 C, [6 x2 z周)或退而复现,并进行性加重;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1.5mg/dl)。. T" s+ z- d8 X- E. ?! }) O, |
2.原因
. R" L$ f3 Y6 c7 }, Z+ T* M) b$ x(1)感染性: ①新生儿肝炎,大多因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通过产道时被感染,以
( `8 n0 _& @$ I8 u5 Q' E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为常见;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由于细菌毒素加快红! u0 o/ y* h3 N4 t6 a0 i; \
细胞破坏、损坏肝细胞所致。! r4 k- j5 u7 T, ~; [
(2)非感染性: ①新生儿溶血(见本节);②胆道闭锁;③母乳性黄疸;④胎粪延迟
$ V7 ?7 j) Y7 c% I6 m# J+ Q排出;⑤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等;③药物性黄疸如维8 r6 H; R3 A, X" k
生素K。等;①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均可加重黄疸。0 e1 b6 X2 B  w# }
【治疗原则】
  X; s9 i# k+ c1.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
9 S7 }+ X, D! D6 n. F5 ^2.降低血清胆红素蓝光疗法(参阅第五章第五节);提早喂养和保持大便通畅。3 g7 k+ }, c; d% l# }2 w3 a" k
3· 保护肝,控制感染不使用对肝有损害及可能引起溶血及黄疸的药物。
  H& d2 P' d% Y& Q6 ?6 k" g# j’4.适当输血浆和白蛋白,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7 S/ U( ^0 |8 J" M+ c5.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 [) o; [0 Y% h* f) S$ e- `# u3 b) a二、新生儿溶血病
5 C/ C$ }% y8 S, B% ?$ B8 o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
/ V3 j+ P7 p$ Z5 ~  A2 r0 y- G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
" \% x( B3 V9 F( K4 C. @& f1 b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5 X/ e) H3 Q4 X3 F8 W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已知血型抗原有160多种,但新生儿溶血病以ABO血型) U1 q( r: i- V, o. m/ h* E2 `
系统不合最为多见,其次是Rh血型系统不合。主要是由于母体存在着与胎儿血型不相容! [4 f( Z$ M( p) a) A0 R  i
的血型抗体(IgG),这种IgG血型抗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后,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
  @$ D( R0 ~# X而出现溶血。
5 U+ g9 D1 f  g- K" j3 h(一) ABO血型不合
9 m9 A/ B# {, Z. {: j& U6 f    母亲多为 O 型,婴儿 A型或 B型,如母为AB型或婴儿为O型则均不会发生溶血。
# E5 |6 n, b: Z# b; O, h由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A、B血型物质,因此,O型血妇女通常在孕前早已接触过A、B
4 O" r7 o: P+ @8 |. E4 t; K血型物质的抗原物质刺激,其血清中产生了相应的抗A、抗B的IgG型抗体,妊娠时经
+ I( c4 w0 @0 G! \% k" C6 |( {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溶血,故ABO血型不合者约50%在第一胎即可发病。/ C" X! t" v! E
(二) Rh血型不合
9 t, |/ [& P: v* w+ P/ m! W' ^  ]    Rh血型有6种抗原(C、c;D、d;E、e),其中 D抗原最早被发现且抗原性最强,
  {4 Y; m3 L, E1 ]# N) L8 T: M6 T临床上把凡具D抗原者称Rh阳性,反之为阴性。我国汉族人大多为Rh阳性,仅0.34%
6 s7 y& ?, n* W6 M为Rh阴性。
% |' d4 P& c1 I8 f' m" _8 k    当胎儿红细胞的Rh血型和母亲不合时,若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确为母体缺少,+ m7 x! Y; u3 O' y) W( E  }
一旦胎儿红细胞经分娩时胎盘失血进入母体循环,使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由于初
: h1 y! o$ J3 Q9 F' E! Z, _6 U次母体致敏,免疫反应发展缓慢且产生的是IgM型弱抗体并不能通过胎盘,到以后产生
( {- d5 \4 O' f; p7 lIgG型抗体时,胎儿已经娩出,因此Rh溶血病般不会在第1胎发生。当发生初次反应! i- c; Q5 d4 ~2 O1 i& G6 ]
后的母亲再次怀孕时,即使分娩时进入母体的胎儿血量很少(0.01~0.lml),亦能很快7 ^% v% I* I- Q  E
地发生次发兔疫,产生大量IgG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因此Rh溶血
' u5 U' J2 J; c, M5 C/ t) ~. G病症状随胎次增多而越来越严重。极少数未输过血的母亲在怀第1胎时就发生Rh溶血
8 R/ \+ H' c. d0 r4 M病,这可能与产妇是Rh阴性而产妇的母亲为Rh阳性有关。; u3 T- {* I, P8 U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Rh阴性孕妇和Rh阳性胎儿,但也可发生在母婴均  [8 B) F. V) F+ ~4 C
为阳性时,这主要是由抗E,抗C或抗e、c等引起。其中以抗E较多见。
# p( R, Y; H. [. b+ L& q; g【临床表现】   症状的轻重和母亲产生的IgG型抗体量、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程度! @, r( R; L& V  X
及胎儿代偿能力有关。ABO溶血症临床差异很大,Rh溶血症常比ABO溶血者严重。
9 a9 I; X1 G/ R1 o    1.胎儿水肿 患儿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及贫$ g& n  K5 ~6 o( D
血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大多死亡,严重者为死胎。
$ [, T9 B6 T# m' N9 h9 o    2.黄疸  Rh溶血者大多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ABO溶血病大多在出生后2~3天( Q8 q" z3 h3 F6 j, r; [) e% f
出现,黄疸发展迅速。7 f1 w7 ?4 O/ _/ S1 r5 Y
    3· 贫血 Rh溶血者,一般贫血出现早且重;ABO溶血者贫血少,一般到新生儿后( G4 Z/ g" U9 R
期才出现。重症贫血易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9 h% m- h# ?" \' i; i0 [/ `
     4.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是指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2 b" r3 h9 \; e3 H. \' P0 h* d# D0 k
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一般发生在生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当血清胆红! m! r( |7 _$ p8 K# }" j( ~) [
素>342umol/L(20mg/dl)易引起核黄疸,需积极处理。) e" l4 |  G3 A
【治疗原则】& q4 u0 V5 Q" h% e8 t
1.产前治疗 可采用孕妇血浆置换术、宫内输血和考虑提前分娩。
8 R' L0 d, k( L8 ^+ }8 \2.产后治疗 包括换血疗法、蓝光疗法(参阅第五章第五节)、纠正贫血及对症治疗- P6 p0 M/ }7 E; i. }
(可输血浆、白蛋白,纠正酸中毒、缺氧,加强保暖,避免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
7 i4 }# {1 K# P9 i  ?9 R三、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 C# E/ G1 a; m+ z+ p" j【常见护理诊断】1 J- \2 Y8 n" g3 y: i
1.活动无耐力(activity intolerance) 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贫血有关。& }, {1 l: j( Q8 Q: A
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与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有关。3 D) W2 I+ Y  f
3.知识缺乏(家长) 与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有关。
( s0 i+ g) v: o% r- N% p' z【护理措施】
" Y+ n7 h! c. ?; {2 N: |, b8 O/ X(一)了解黄疸程度
, g) v$ ^2 I; I2 ^: J    1.观察皮肤 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
8 P0 P/ T' {1 [6 S5 _8 J    2.光照疗法护理(参阅第五章第四节)6 \# _* |7 t; g# M) {' i4 _
    3.耐心喂养患儿 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 n3 D5 q, i+ t+ N/ [  O
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 `: d9 V* V) k  L: p/ Y* S& ^& L(二)严密观察
! B- @0 D. B. V    1.生命体征观察 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
/ W5 G1 u9 g. C# E  L0 o% ]' c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n! s) F6 Q1 |8 [$ _* Y4 F. [& b
    2.神经系统  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_3 t# H. a" w/ S5 A
    3.大小便观察 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 k! k' W, ^* f; c
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k% O* ?# d& ^& e4 i( s
    4.处理感染灶 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
! c0 E  J5 S& C) Q1 l4 m处理。
# o2 c1 o0 Y3 W. A4 c9 Y2 c# y7 \    5.补液管理 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
0 Q5 x( ~( Z7 R$ G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
9 o4 |2 \0 B9 [) j7 l也可进入脑组织。: }. Z% I0 ?$ P( g/ w" \$ z
(三)健康教育
) \( B% E/ _: l5 Z- \    ① 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 ②对于新生儿溶血症,作好产前咨询及孕妇
* p$ R3 Z3 @: w* ?' k9 L% V1 O预防性服药;③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④若为
, v9 {" _1 S, ~8 j' J" ~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
5 ]2 C8 f" C+ g, C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 e8 S6 l0 U* o
再恢复母乳喂养。⑤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
# \: l& ?. z/ t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 I- c; F. t! j, _# w' t' H/ F! N
6 e+ a# h# b% K, q; s0 D/ m--------------------------------------------------------------------------------
5 w% l, y6 I! a) {2 ~ / p9 g3 U& j1 N( @
摘自朱延力主编《儿科护理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8 06:17 , Processed in 0.04371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