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8|回复: 0

新生儿黄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7 14: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生儿黄疸$ Z- }/ U" U: M7 t  V. S& s0 Y
6 F2 C6 y( V- c, x3 J

2 G& A6 g( X/ U4 g/ n2 s  一、概述& N1 }* R/ ?# d% N1 Q
    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新生儿黄疸较常见,引
- Y# R% s: r2 m4 @. n8 a' D6 ^起的原因多而复杂且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 {* q: z( D$ r! _# `( a【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I, u4 w2 y* E* I
    1.胆红素生成较多  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为成人的两倍以上,这是由于新生儿
% e, j1 B* B- f. b) U6 H/ b初生时红细胞数相对多;其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且破坏快;旁路胆红素来源多和血2 q- O7 s, @  l, L, F1 A/ x
红素加氧酶在生后7天内含量高,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引起。% |" [3 `+ D4 Z/ ]/ \+ o% A
    2.肝功能不成熟  肝细胞内 Y、Z蛋白含量低,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5~15天达到# u$ X5 J: J$ z+ B) W* t2 k7 }6 V( E
成人水平;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7 e" c% k% ^3 c7 a  v
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
& }( A* k7 x+ Z+ r    3.肠肝循环特殊  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 Q0 J6 M5 M0 u- ~0 ^( k+ S
红素转化为尿胆原和粪胆原。且新生儿肠道内ß-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将肠道内结" g7 S3 J" v1 h( a: v/ @
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壁吸收经肝门静脉达肝。加重6 |; m! P1 ~/ ]. u6 Y+ ]' @$ T1 f
了肝的负担。
' R: @3 H) S. J! |& t+ e5 |    因此,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l%~2%,极易出现黄疽。9 h! N: m( M2 G/ S; i. |0 o; G
【新生儿黄疸分类】- o5 P2 t" G  @& ^) }* m
(一)生理性黄疸
' ]  i0 d' M4 s7 h    大部分足月儿在生后 2~3天出现黄疸,5~7 天最重,10~14天 消退,早产儿可延; g2 F/ Z, V- R; @5 b" G. c
迟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umol/L(15mg/dl)作为生理性黄
6 X3 U  r. j8 j- c% X3 q$ W* }. C疸的上界目前认为欠妥,因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umol/L(10mg/dl)也可能发6 y% C# M5 {. z3 {3 Q0 ]. s
生胆红素脑病。0 G5 S" s  r# P. B9 b; I
(二)病理性黄疸
; @* {1 k5 v0 u* F, F( w    1·特点 ①黄疸在24h内出现;②黄疸程度重、发展快,血清胆红素>205umol/L(12mg# [7 i" k' _+ _' B4 A% r( p
/dl)或每日上升>85u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
0 \2 D: q: H' }) n: _周)或退而复现,并进行性加重;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1.5mg/dl)。
* a" |0 I* y. V4 @2.原因
# t# T4 K. i( B4 r! S& D4 H(1)感染性: ①新生儿肝炎,大多因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通过产道时被感染,以
* E- z, B  p! S" i+ P/ }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为常见;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由于细菌毒素加快红6 _; y' N8 e  b( R1 f- f) H  E
细胞破坏、损坏肝细胞所致。# G" i$ ?# a2 d" u6 A3 {
(2)非感染性: ①新生儿溶血(见本节);②胆道闭锁;③母乳性黄疸;④胎粪延迟
" C8 v5 X" [7 W排出;⑤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等;③药物性黄疸如维
+ a- Q5 Y& M' A+ Y7 G生素K。等;①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均可加重黄疸。
9 J8 p+ S. k. M9 u' _8 x" l8 |1 b【治疗原则】
. O/ B, w' n3 _% P& u2 m1.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7 j/ c" o1 \+ n8 ]4 G
2.降低血清胆红素蓝光疗法(参阅第五章第五节);提早喂养和保持大便通畅。
; S1 |% N+ i* K/ B6 D3· 保护肝,控制感染不使用对肝有损害及可能引起溶血及黄疸的药物。9 N' [0 p- r1 Z! E, S* |
’4.适当输血浆和白蛋白,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 V6 k4 \9 F! ?: [4 Y& |5.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 `! m7 @3 S+ ]2 q, l5 ?二、新生儿溶血病0 f" T2 r! ^4 p; S3 v( f: Q: C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  D8 ?0 B$ [1 ~" E! T* m( e
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 r# _: K" P4 x5 W
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 Z; o6 H0 t; _" B0 O$ P"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已知血型抗原有160多种,但新生儿溶血病以ABO血型
! ~; q! u9 ?, x6 H, v( `! }系统不合最为多见,其次是Rh血型系统不合。主要是由于母体存在着与胎儿血型不相容
  n( `( i2 X3 \' H1 \: `的血型抗体(IgG),这种IgG血型抗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后,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
; A* f  ^# `1 s8 X- A而出现溶血。( r$ I) w' o5 e6 r
(一) ABO血型不合
- R& L& g( A; |# `    母亲多为 O 型,婴儿 A型或 B型,如母为AB型或婴儿为O型则均不会发生溶血。/ G$ S3 u; E1 w. ~, T' l# A3 H
由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A、B血型物质,因此,O型血妇女通常在孕前早已接触过A、B
! o5 f# g" o/ m. `; _血型物质的抗原物质刺激,其血清中产生了相应的抗A、抗B的IgG型抗体,妊娠时经$ c; A$ L: E( `; P) N; ^/ [4 X
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溶血,故ABO血型不合者约50%在第一胎即可发病。
2 Y. P& O$ Q( R0 W! l. `* U  p(二) Rh血型不合
) X0 Y/ N0 ~: a* m2 H" ], G' |  e* {( p    Rh血型有6种抗原(C、c;D、d;E、e),其中 D抗原最早被发现且抗原性最强,
5 G+ m7 i& N0 [) p1 u临床上把凡具D抗原者称Rh阳性,反之为阴性。我国汉族人大多为Rh阳性,仅0.34%
+ C* x, Q( F* ]7 G为Rh阴性。
5 N/ Y% l  D5 Y# `8 F1 m    当胎儿红细胞的Rh血型和母亲不合时,若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确为母体缺少,  a( w0 K% i6 g# Z9 O
一旦胎儿红细胞经分娩时胎盘失血进入母体循环,使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由于初* H$ u/ L) I, C
次母体致敏,免疫反应发展缓慢且产生的是IgM型弱抗体并不能通过胎盘,到以后产生' Q% w7 R# H- j' L
IgG型抗体时,胎儿已经娩出,因此Rh溶血病般不会在第1胎发生。当发生初次反应
, S  U3 a- x2 B2 O" K后的母亲再次怀孕时,即使分娩时进入母体的胎儿血量很少(0.01~0.lml),亦能很快/ T- C5 a! W5 A4 j% I% n5 ~) d
地发生次发兔疫,产生大量IgG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因此Rh溶血+ K  P9 w6 {# O' R: Y
病症状随胎次增多而越来越严重。极少数未输过血的母亲在怀第1胎时就发生Rh溶血" s7 R; i# j! f/ [" Z
病,这可能与产妇是Rh阴性而产妇的母亲为Rh阳性有关。
, T  C- q) o  E* R% L7 w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Rh阴性孕妇和Rh阳性胎儿,但也可发生在母婴均' v$ ^! t9 T( n& O+ x' J' p
为阳性时,这主要是由抗E,抗C或抗e、c等引起。其中以抗E较多见。& C4 h! K! s- T0 p( S8 \8 ]
【临床表现】   症状的轻重和母亲产生的IgG型抗体量、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程度
7 F* D* c6 T  L9 I及胎儿代偿能力有关。ABO溶血症临床差异很大,Rh溶血症常比ABO溶血者严重。  f. [" ^, ~2 {0 L6 }2 [! }7 F
    1.胎儿水肿 患儿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及贫
% e8 `) [6 y5 u/ i- [5 T8 @血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大多死亡,严重者为死胎。
1 d( ^) a$ n: n" I    2.黄疸  Rh溶血者大多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ABO溶血病大多在出生后2~3天1 l  t$ K) U0 |+ v8 j. A. Q
出现,黄疸发展迅速。
. }5 S' @) c+ D5 Z% M7 ~    3· 贫血 Rh溶血者,一般贫血出现早且重;ABO溶血者贫血少,一般到新生儿后
' u+ N+ ?1 I; H0 {期才出现。重症贫血易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 E  t! E! I) I9 d% w8 x9 Q* m
     4.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是指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
; K9 G  @7 i( B8 Z5 o  `& H! Z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一般发生在生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当血清胆红
4 f' r$ v6 a5 [6 g, j) ?* U素>342umol/L(20mg/dl)易引起核黄疸,需积极处理。
; G5 x- X. _, [, D2 B3 v0 q* u" V【治疗原则】$ ~8 W: h9 r, u4 x
1.产前治疗 可采用孕妇血浆置换术、宫内输血和考虑提前分娩。/ T% X1 u2 _5 X
2.产后治疗 包括换血疗法、蓝光疗法(参阅第五章第五节)、纠正贫血及对症治疗5 I+ L; S  d0 M4 e
(可输血浆、白蛋白,纠正酸中毒、缺氧,加强保暖,避免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0 d. u4 m) l! h. }
三、新生儿黄疸的护理4 S3 [+ y5 b$ N9 D5 T
【常见护理诊断】5 J3 E' j$ G; X
1.活动无耐力(activity intolerance) 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贫血有关。
5 S/ Y; i* r; j" H( ]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与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C, [, }7 D/ t0 _# z2 H- ?
3.知识缺乏(家长) 与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有关。. R% ?2 @( }0 B% \
【护理措施】6 m, }9 L% S6 k7 [7 J0 `6 N. N
(一)了解黄疸程度
4 Y! F+ u3 B* E, `! \    1.观察皮肤 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8 s! e% e" x- ^* B
    2.光照疗法护理(参阅第五章第四节)1 M1 _6 w: j4 N; b8 U( L
    3.耐心喂养患儿 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 R0 C0 E) o" U- f0 {. {
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 r8 V3 N0 p% H) R" s, A- I(二)严密观察3 U8 W2 x1 P# {
    1.生命体征观察 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 r) T% k0 a8 o% j2 v- [
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 j+ ^! l1 p3 F  N  p    2.神经系统  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 }* J6 W* q9 h+ E  G1 x2 u0 J    3.大小便观察 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
8 q% B$ I  V( ?+ }6 y7 M+ D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i  I$ x# j. X
    4.处理感染灶 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5 Q8 W9 m" Y* h4 r% Q9 j, ]
处理。$ A2 u. [6 o6 B0 [' `
    5.补液管理 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 q7 R% t% x. g
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
+ E8 b& m$ n/ z( i$ ]也可进入脑组织。
- j5 @8 x5 J+ l! x(三)健康教育
, r, ]/ |" d) q$ l6 Y6 k    ① 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 ②对于新生儿溶血症,作好产前咨询及孕妇: k- C9 S8 t; U6 a- o, q
预防性服药;③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④若为
: e7 G% [1 h' q* t7 k; W% S/ Y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4 g5 H: o. ^- z1 Y. t6 Y& ~7 [
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
4 p2 k) t. K9 k再恢复母乳喂养。⑤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
* {% Z3 x, u) K5 W4 v( X6 w  Q  C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 J# H: n# p7 F% l& E( B
5 W) I. v. v, V, J' H6 d; B/ b4 S6 n--------------------------------------------------------------------------------, p6 Z: [$ i5 ~1 U1 f1 I" y
* m9 c. a) q* K. V4 a! o
摘自朱延力主编《儿科护理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1 17:59 , Processed in 0.0950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