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 L0 v& O8 G7 D# s& O* \5 t/ M" \% E, a% \( S
针灸依赖症是指患者对针灸治疗产生一种心理和生理需求,这种需求已超过单纯对疾病的治疗,而表现为对针灸的一种依赖。此种症状是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交互作用的一种具体表现。针灸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上已广为应用,但对针灸治疗出现依赖的情况很少见有公开报道。但临床上确实存在。其依赖动机,临床表现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关系亦需进一步研究。
+ h( Q8 N+ o4 u9 V1 S) U
8 R6 p" R2 O( }) }( O) F4 ~ 【损伤原因】
7 S4 t7 f- d1 H
1 o5 y+ H/ p% m/ G+ k6 d3 \8 [ 针灸依赖症的确切原因不明。对39例针灸依赖症分析结果表明,与患者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关系不大,似多见于40至49岁的年龄段和已婚者 [1]。
3 k! d% l0 O. S8 V( e# t) N, b0 @0 X2 z
一般来说与以下情况有关:1 Z- P4 e# j# e& S( j
5 u g7 m5 U w" ^2 G5 F* w
一、因患功能性疾病,而寻求针灸治疗手段者。2 C2 K& u: O; V7 a5 A
# t, Q( O( E$ c/ O7 i4 h$ h
二、因好奇,想与其它治疗手段作比较者。
7 t% z ^" L: s+ N1 i T6 R" |8 Z! `7 Q/ W! i+ `6 ]# \6 n3 G
三、慢性病患者,用他法效果不明显,曾经经针灸治疗而取得一定疗效者。9 g4 x7 F# R+ X1 P
, x9 I8 {9 j/ Z1 p
四、有神经质或心理素质不稳定的患者。
, A. ?) ]$ H3 r ~ A0 j4 Y2 k
5 w, Y4 h* @8 E/ R 【临床表现】
8 ?9 `4 c( F# V8 c8 {" I. ^! Y5 r8 `! L) k
一般为经针灸治疗后对针灸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和躯体依赖。表现为针后躯体的舒适感,精神上的放松及欣快感,疼痛或某些症状即刻减轻或消失,喜欢多针、多灸,针感强烈。一旦停针后,感到精神和躯体不适,或原有症状加重,主动要求针灸治疗或经常借口寻找针灸刺激。针灸依赖症有时可持续数年。; Z3 b& ]( B0 j( n5 ^
+ P' Z8 `' f2 \: F- t 【预防方法】; O' B4 B! v9 @6 H- q7 ^
+ X5 ?7 k$ n( |; R" Z6 D
【处理方法】
0 m$ e' G( i( m* u. c1 C( y6 B* H& |3 p; N% [6 b6 ^% [1 c; v
一、逐步延长针灸治疗间隔时间:改以往常规的10次一疗程为5次一疗程。第一疗程每日1次,第二疗程隔日1次,第三疗程3日1次,依次类推。治疗中主要用捻转法,提插法,震颤法,另辅以循法、摄法和按压法。行针手法可单独用亦可综合应用。施术中要做到取穴准,深度不拘,以得气为准。取穴以患者所述躯体症状常规配穴。) ?: d! m6 W) `! D3 O9 |$ Q
v3 V1 @5 q: U1 P( i
二、心理治疗:在每次针灸治疗之前进行,时间为30~60min。个别治疗与集体治疗相结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
1 U5 e: m$ D# B) Y% z/ D, M7 x& ]$ U$ U! l
(一)、让病人就他的理解,口述他的躯体功能和感觉的改变。/ u7 O& I* Q+ `
' o; B/ G) t4 m* n* b (二)、告诉病人关于解剖和生理的联系。
+ O2 E: o u; t) W; \0 w
1 U1 `* ]$ E {) j) F+ M (三)、提供病人一个解释模式,使他能改变其对躯体症状的解释,促成有可能主动解决问题的观念。
+ J/ S' j' W! i6 y' k# f0 k9 s# z+ h' F& X$ q0 t
(四)、弄清促发反应的思想、态度和躯体感觉之间的联系。0 h/ {3 Y: f( i4 p2 o0 ^, R3 E
1 I6 P& a% R6 H _, W" S
(五)、对个人所解释的促发和维持因素与症状间的联系加以说明。
1 u( q" B E3 |1 E. K+ v$ `$ Y1 ]* `+ D* s/ y: |, z
(六)、启发、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制定与疾病作斗争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 {' T! B' v; x$ U8 F1 B$ P
( b# n. H3 C6 Q2 N- ?6 U6 ~# L% X/ L
治疗目的以患者疾患康复,有正常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