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医版新书介绍——《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
+ n, g7 _9 y8 r9 x) R* X
8 y/ Q! k+ d8 k: L: c主编 王雪苔; Y/ W. n7 g& m* u1 y
定价 38.00元
0 d2 b! V0 a* U2 d# z
) T( {' g- e' u# W' M- e" t6 r% `1 M2 x, L* k' S6 c: h# s
9 d8 Y5 i4 B1 d; I2 v5 ~
内容提要
: G3 _( k# @7 `* y+ y' D9 e本书由国内外著名的针灸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王雪苔编著,共分三篇。上篇收载《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繁体字校注本、简化字厘定本及作者的校注厘定说明;下篇收载作者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调查与考证的论述;附篇收集了有关《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资料选编。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和深入的研究,对这部重要的中医药古籍加以校勘整理,对继承和挖掘中医药宝库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其中的脏腑辨证用药法则及众多处方对今人临证用药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和实用价值。本书内容珍贵、考证有据,适于临床医师、中医药研究和教学人员阅读参考。
7 D. I1 e* }. X4 x$ h( o2 B前言
: @+ ?: R+ C! E* ^6 j; T$ C/ U* X自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一千多年间,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并向专科化大发展的阶段。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代表这个历史阶段学术成就的中医药古籍已大部亡佚,传世的、辑复的和地下出土的中医药古籍总共不过十余种而已。正当人们望古兴叹之际,一部原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的古医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忽现世上,为古代中医药宝库增添了一颗耀眼的明珠。
* l4 |/ X9 k( f/ |# M& R1 p《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不分卷,全书由十一篇构成。前半部为辨五脏病证文并方,每脏一篇,有篇目;后半部为救诸病误治方、劳损病方、五行互含五味变化、《汤液经法》图、外感天行病方、中恶卒死方,共六篇,无篇目。《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书,论医理多据《黄帝内经》,论方证多据相传为商代伊尹所撰的《汤液经法》。由于《汤液经法》是早于《伤寒杂病论》的经典著作,而且早已不传,所以《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面世,正好填补了张仲景以前的历史缺失,对于医经研究、仲景学说研究、辨证论治研究、方剂研究、医史研究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 o/ S8 \& |8 k4 y" _《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原为卷子本,出于敦煌石室,后被河北威县张偓南先生收藏,传给其嫡孙张大昌医生,不幸于一九六六年毁于“破四旧”。“文革”之末,张大昌医生将他的追记本和他的学生根据原卷的转抄本,寄给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今名中国中医科学院)。我接触此事后,于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和一九七六年一月两次赴威县调查,并先后整理出两个校勘本。第二个校勘本是在一九八八年春,我应马继兴研究员的特别邀请而写的校注考释本,收载在由他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中,这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首次公之于世。然而由于该内容不是单行本,所以至今知道其详者不多。4 i5 X5 f# P V" y
今天看来,一九八八年的校注考释由于索稿时间紧迫,工作不细。对这部书的调查和校勘经过、我与张大昌医生的讨论情况、中医研究院专家座谈情况,以及我对这部书的真伪和关于撰者的考证等,都未来得及写出,只在“提要”里稍稍表明观点而已。原来的校注也比较简略,甚至有误校、误注、排印错讹之处,因而,对它重新校勘、考证、整理、出版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里还有一个始料不及的情况,当历史的车轮刚刚驶去不过三十二年,人们竟然对这部书的书名、内容、传本、流传经过、校勘经过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说法,甚至以讹传讹而不自知。这就使我想到,我必须把当年调查研究的情况和所掌握的早期资料公之于世,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考证辨析,以期正本清源,尽可能地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本来面目。编著《<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一书,目的就在于此。3 @: X2 ~ f. D) R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收载《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原文及笔者的校注和按语;下篇收载笔者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调查与考证的论述;附篇收载张大昌弟子的转抄本、张大昌本人的追记本和其他有关资料选编。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引起国内外中医药界对研究《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重视,让这部原题陶弘景撰的重要古籍,在中医药学的继承发扬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I3 l/ [ v M4 p0 z年老思钝,所论所书难免偏颇或疏漏,仅供参考而已。! a$ H2 d. N+ u! \3 \
. f' G& O8 t2 n& w, \; I. L目录8 X9 m: _8 x' }. E, B
上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p: C0 b$ W* Q \4 s$ k
一、繁体字校注本 3
+ P7 U; o% N, Y) {$ Y$ z辨肝藏病證文【並方】 4
% ~( N" W! ]( W/ {. ^2 B+ ~# G% O. P辨心藏病證文【並方】 7
! S. o7 O+ H5 g2 `& F9 b9 J辨脾藏病證文【並方】 12
4 k8 j+ h7 ]) a辨肺藏病證文【並方】 14
+ S4 q7 U2 x! b9 v& S' X辨腎臟病證文【並方】 171 q, @! k* k0 w, p& i3 f5 q
(救諸病誤治方) 19) \- P; U% f( d) `% |) o* c
(劳損病方) 21
3 b! S5 W9 M0 X(五行互含五味變化) 25
# T8 t2 f3 w" T# [# y' r(《湯液經法》圖) 27& G+ H$ a; O' b5 Q( _8 u
(外感天行病方) 28; o/ \' k, J$ ~ _0 ~6 m
(中惡卒死方) 35
5 ~2 s) b) K/ N2 u0 j二、简化字厘定本 38
. V6 E! A9 N( e0 V( O. }" }+ D; a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38
! b9 l. Q( z- k2 g7 h' X# F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407 P5 e/ _- S% b" i" w3 ?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43
2 Q: Q5 E# Z4 T4 A) y$ F' z- u" V辨肺脏病证文并方 45: V% W5 v. T1 O; ~- h2 O0 `( O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47) e7 ^9 D1 m+ @2 _3 B6 q
(救诸病误治方) 48/ f* N/ H8 t/ j2 U* c
(劳损病方) 50: Z7 K, s B5 D4 _( i
(五行互含五味变化) 52
- v' t6 O- ?# E s% W! e9 c(《汤液经法》图) 53* `) V9 u. z5 h1 R4 O6 }/ F
(外感天行病方) 537 `4 u. E: ~3 i" E6 y
(中恶卒死方) 57$ \# X0 {$ l8 e$ b4 L# z9 H( D7 X0 d
下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考察考证
" A% O- |% U3 X% b0 W一、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调查与校勘考释 63
+ \+ W( I7 y7 h K$ v- D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真伪考 76
# n( {6 V& M5 T% r. U8 U$ n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撰者考 88
0 B2 |& h- |- k: {) ^四、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诸种传本和校勘、增订、改编本的辨析与评论 92
. C% }: g/ _+ @# I% T# J" ]( W4 U附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资料选编+ q: i3 w) q: H+ O
一、转抄本原件(全文)影印 111
7 H, G- e$ }9 M# N6 j' |) J6 Z# M) j二、张大昌序与追记本原稿(全文)影印 1355 J! F& P: |0 l& l6 r) C" m
三、中研本原稿(部分)与打印原件(全文)影印 161
4 v0 d b$ b+ i3 `$ M4 v四、一九七六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老专家座谈会纪要 185
1 ^( K! S( X9 p: c+ n/ j五、张大昌来信原件影印 188 d% U( ^! C: o
六、一九七六年调查取证材料原稿影印 194/ e* ~% z6 K3 G1 }7 w, K7 v
七、依张大昌草图摹绘之三皇四神二十八宿图 203; x- U6 U( j* w& y9 {
八、考释本原稿(部分)影印 204
7 a" ?0 w5 F2 z) G/ K8 R. f* `" h6 m后 记 208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