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70|回复: 2

盘点最经典的18位三国人物的遗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 10: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最不靠谱的遗言:孙策3 ]! R6 T1 f: }8 C8 a& c! z# R

* {7 t/ {0 I% e" A& N" u“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 m. U% f" r; G2 d* I- Z" Z
  i. `9 T+ @( c) t2 `# T' ^3 V刚愎自用的小霸王孙策怒斩于吉后终于不治将亡,临死前把权力移交给弟弟“碧眼儿”孙权时说了这番话。事实证明,孙策固然猛过人,也颇有统治之才,但确实是没有识人的眼光。张昭此人,腐儒一个,没有大才,心胸狭窄。曹操兵临赤壁之时,他是主张投降最积极的一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根本没有为孙权出谋划策,比鲁肃差远了。内事靠他的话,吴国危矣!另外,根据史书的记载可知,张昭一生,根本连东吴的丞相都没做过,说实话,他确实不够能力来当这个百官之首。因此,孙策的遗言不能不说是一个识人不清啊!0 t& O* C/ q7 C3 x" @

! `" k3 |; ^% A8 W  u至于“外事问周瑜”,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眼光的。周瑜满腹经纶,识见高远,赤壁之战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和魄力。惜乎,心胸不够宽广,被诸葛亮三气而死。英才短命,未能尽辅佐孙权之长责,实也不是一个魏征、房玄龄等类型的贤臣。所以,孙策的这两个股肱之臣实在是有失他的厚望,也让他的遗言倍显不靠谱,徒让后人笑而已。0 q8 E4 b; r* {  x
: X4 _+ ~, H# v  d2 |  l
2.最搞笑的遗言:董卓7 z: I: _  ?8 G1 k1 ]

* r6 {; G) f) p' Q! ]9 g“吾儿奉先何在?”
7 G9 ^6 z! ]: ~9 J4 o, G# b/ Z. i, `. t; t% {5 u, @1 j
  当时,董卓把持朝政,横行朝野,穷凶极恶,滥杀无辜,人神共愤,纷纷欲除之以后快。司徒王允设计,派人对董卓假说汉献帝要禅位与他。董卓听后大喜过望,高兴得昏了头,立马从老巢郿坞出发,乐颠颠的到京城登基。进宫后,董卓发现进了王允布下的伏击圈,顿时感觉大事不妙,马上向他的干儿子兼卫队长吕布喊出了那句话:“吾儿奉先何在?”他没料到的是,吕布早已被王允事先利用美女貂蝉离间并成功策反,而且已经成为伏击他的一支重要力量。没喊来帮手,倒叫来了杀手。当董卓喊出这句话后,吕布大喝一声“奉诏讨贼”,然后挥动自己的成名兵器方天画戟刺进了他的咽喉。他哪里想得到自己最信任的干儿子却要了自己的命!
6 V/ v7 Q! b# G" m6 G( }6 \" N
2 ]' q, t. {+ Y可笑董卓舍不得一个女人却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临终还留下了这么一句搞笑的遗言。有诗云: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湄坞方成已灭亡。6 S, H7 l9 n2 \" l1 Y! T) @
! D+ Q; x5 Z4 M) A6 l
3.最痛心的遗言:华佗" q( ?. N( R! H- p( X4 e
7 D. T' @5 R' V
“我今将死,恨有《青囊书》未传于世……”
" ~4 w; V3 W6 w
4 N0 W5 h/ x4 h/ `  `
一代神医,发明“麻沸散”,给关公刮骨疗毒的华佗因为华歆的推荐,来给曹操治疗头痛风。因治疗方案过于离奇,引发曹操猜忌,疑为要谋害其性命为关羽报仇,被下在狱中严刑追拷。华佗自知必死,感狱卒“吴押狱”相待之恩,又痛心自己一身医术后继无人,于是对吴押狱说了这番话,“……感公厚意,无可为报;我修一书,公可遣人送与我家,取《青囊书》来赠公,以继吾术。”大喜过望的吴押狱依言至金城取得此书。旬日华佗死后,吴押狱买棺殡殓完毕,脱了差役回家,正要取书看习,却发现书被妻子烧了。急忙抢夺,只剩得一两页。吴押狱怒骂妻子,妻子说:“纵然学得与华佗一般神妙,只落得死于牢中,要他何用!”
5 }* t, j' p, A' i. Q. m) I% a% G( e% n0 U' U* O+ e
可悲可叹,华佗的绝世医术就这样毁于一蠢妇之手,所传者止阉鸡猪等小法,乃烧剩一两页中所记载,真是令人痛心!
" h7 B  r9 l1 L4 v  X4 M6 F# N; W- W. {" T
4.最动情的遗言:马谡, i5 l( {, }) a

8 h6 |' l6 b% l“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 p3 d: k( N. f3 t7 @4 G6 E

! t5 V; q- J1 i4 L/ q7 A
言讫大哭,其之将死,其言也善,刚愎自用的马谡终于后悔了,临死前泣涕横流托孤于诸葛亮,可惜晚矣,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有诗云: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0 }  Z/ n0 R8 s9 Z: B$ R0 B0 Y6 f, j% _9 m
5.最愚蠢的遗言:魏延2 t6 H( p" H  I  x2 \
" o. E" p% u! }0 j
“谁敢杀我?”
3 y, \# J4 S  }8 ]/ m) O- |: y+ a& F& }& E( g4 X7 C
魏延必反,这是诸葛亮生前就一直断言的,果然,诸葛亮刚死,魏延就开始扯杆子造反了。魏延的武功极高,一般人不容易战胜,所以,对付魏延,只能智取,不能强攻。这一点,诸葛亮在临死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当魏延与诸葛亮的继任者姜维在阵前对峙时,杨仪根据诸葛亮的遗计激魏延是不是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此时的魏延有些轻敌,没有觉察出来对方这样做的用意,于是,在马上大声喊“谁敢杀我”。他的喊声未落,但见背后刀光一闪,魏延被斩杀于马下。挥刀的人,赫然就是跟随魏延一起造反的马岱。原来,马岱假意跟随魏延造反,实际上是诸葛亮授意埋伏在他身边伺机动手。魏延大声喊出来的这句“谁敢杀我”,不仅是向马岱发出的动手的信号,而且也成了一代名将魏延最终的愚蠢的遗言了。有诗云: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0 K6 S( f7 q5 |- T" }; Q
7 O3 V; {3 F- |& J/ b) y6.最可敬的遗言:糜夫人# A+ d: s# |/ m% w

. f2 n) B; |0 o8 y/ A% m+ i! G8 Z8 d“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7 [! M! G7 {1 Z

, t, Y% h2 D- K  P' v% q' |
  长坂坡一役,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刘备一方大败,不仅差点全军覆没,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被冲散了。孤胆英雄赵子龙不惧艰险,不怕牺牲,在曹操大军的包围圈中左冲又突,不停厮杀,终于找到了刘备的妻子糜夫人以及她的儿子阿斗。当时的情况十分危险,糜夫人又受了伤。赵云请求糜夫人带着孩子上马,自己在后面保护。糜夫人清楚,如果三个人一起突围,肯定成功不了,于是,她把孩子阿斗托付给赵云,说“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并希望他能带着孩子杀出重围,交给他的父亲刘备。为了让赵云少一份累赘,糜夫人在交待完后事之后毅然投井自杀了。4 U5 _1 A( H+ ]) U5 F; ~/ ]
2 A6 i$ k7 x& o
糜夫人无疑是一个烈女,在最危急的关头,毅然决然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是一位母亲的伟大胸怀,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5 `; o7 U5 s; E/ r
7 P' D- [9 x, e; n7.最可叹的遗言:太史慈: G8 h, {- G) [2 d' H# K7 F& O
6 Z2 b. m! t8 I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 A7 @: u( q* ]4 _7 Y' e
; d" @0 K7 ?3 v; ~! o3 g6 {8 w
病重的太史慈在张昭等来探望之时,说出了这些话,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太史慈遗言,道出了作为武将的生平志愿,功未成而身先死,确实不甘,可叹!有诗云: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6 x% N& K/ {5 `3 Z

  m" b. b9 g+ J* `- `. y3 p8.最傲气的遗言:关羽
: @3 H- A; |3 j- V
1 ^: j$ [* O  U+ t; G) c9 ]“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0 u4 T" V6 [) L& `) b5 y
. [. n$ h; b, {' k
败走麦城被擒至江东的关羽面对吴主孙权厉声大骂,只求速死。一生高傲,视死如归,不必多评!有诗云: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 x0 Z4 }. r" `% a, N9 o- I+ z4 x$ ^3 u% y$ m
9.最不平衡的遗言:吕布( A: R* r8 Z, l. |2 x

% G" L0 C+ Z8 U3 C. @“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
: g( |. \6 _. ~
" W0 E/ k1 j& @8 W1 b' q, A9 k0 ~4 A/ |% |$ y3 {; {+ Q$ ?
  这句遗言,是吕布临死时大骂刘备的。刘备与吕布之间恩恩怨怨较多。最初,吕布在董卓麾下时,刘备与自己的两个把兄弟关羽、张飞曾经和他在虎牢关前有过一场恶战,结下了梁子。后来,吕布被曹操击溃,已经拥有了徐州之地的刘备不计前嫌,收留了他。不料,刘备此举是引狼入室,吕布趁他不备,鸠占鹊巢,占了徐州,将刘备赶到了小沛。不久后,袁术大举进攻刘备。刘备无力抵抗,只好硬着头皮向吕布求救。吕布耍滑头,采用了辕门射戟的办法,让两家罢兵,送了刘备一个人情。再后来,刘备与吕布之间的关系再度恶化,刘备被打败,不得不投靠曹操。曹操打败吕布并将之生擒后,鉴于吕布骁善战就有心将他留用。当征求刘备意见时,正对吕布恨得咬牙切齿的刘备马上落井下石,列举了吕布曾经背叛过的丁原、董卓为例,劝说曹操将他杀掉了。, g( G$ B2 g' M

, P0 h+ h: K$ d, X5 H1 h+ r  吕布临死骂刘备不仗义、不念旧情,实际上是他自己背信弃义在前,所以,刘备不替他说情反而添坏话,终结了他求生的希望,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罢了,心理不平衡也是活该。2 {8 f3 @$ O. y. i; o

3 Z" O: X, i7 ~2 [  v2 g有诗云: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 J% N# o( v; X( B( w! W% y& N' `$ C! s
10.最有智慧的遗言:郭嘉( Y& W# ^9 O6 n* u0 Y
; h/ M  T8 g) E6 K- n1 l
  曹操最器重的谋士,非郭嘉莫属。郭嘉是一个不可多得也是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的军事谋略天才,作为最年轻、最诡异的谋士,在跟随曹操担任军师的十一年间,不仅帮他制定了长远的、宏大的战略谋划,在具体的战术方面也设计得十分精准到位,并最终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地区,令曹操接近了自己事业的顶峰。郭嘉籍此也赢得了“鬼才”、“世之奇才”等广泛的赞誉。很可惜的是,郭嘉年仅38岁就不幸病故,英年早逝。郭嘉在即将走完自己生命旅程的病危期间,也不忘记为曹操出谋划策。他在留给曹操的遗书中,设定了处理袁绍残部的计策,帮助曹操一举平定了辽东。曹操对郭嘉的去世十分悲痛,曾经哭着对百官们说到:“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在后来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而回时,曾慨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看得出,曹操对郭嘉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 y% a4 d# F3 R; b
- B. y' l; ~) Q9 o% {
  所以,郭嘉留给曹操的遗书,可以称得上是最有智慧的遗言。( C6 \9 L) L/ Z5 I- [
  u( O3 k/ U5 A. r
11.最可悲的遗言:审配
" S4 J' S, j% O+ \+ M8 ~+ L) s, o
“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1 i# b+ z& t: C; n. q/ R6 v0 ^0 W

  W5 [' z% m$ s/ t8 h2 T- G% y1 }
审配临受刑,叱行刑者此句。乃向北跪,引颈就刃。典型的愚忠,但毕竟十分气概,难怪人说:河北多义士!何其可悲!有诗云: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命因昏主丧,心与古人参。忠直言无隐,廉能志不贪。临亡犹北面,降者尽羞惭
5 r7 G2 j# n; X' A& e/ Y5 q0 F' S$ @0 s6 Q4 X
12.最失望的遗言:徐母7 i( b$ b, Q. j$ ^
) p" b1 X5 r2 E4 w3 T! X( Y4 k( @
  这里说的徐母,指的是徐庶的母亲。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之一,曾经化名单福在刘备手下效力,出任军师一职。不久之后,徐庶小试牛刀,出谋划策帮助刘备打败了来犯的曹军,并夺取了樊城。刘备的这一“不寻常”表现让曹操大为震惊,最后,他手下的谋士程昱识破了徐庶的身份。为了逼迫徐庶来投降,程昱将徐庶的母亲掳去,并利用徐庶至孝的特点用假书信将他骗降。徐母看到儿子受骗上当,非常愤怒,也大失所望,拍案骂曰:“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骂完后,徐母便悬梁自尽了。徐母死后,悲痛欲绝、心灰意冷的徐庶虽仍留在了曹操手下,但他忠于辞别刘备时立下的“终身不设一谋”的誓言,致死不肯为曹操出力。4 V. j9 m  s0 W( J1 r: ?- |

  i. I$ Z  o) T' m  徐庶的昙花一现,使得他成为了最可惜的谋士。他母亲的含辱自尽,也使他的人生具有了悲剧性色彩。徐庶最大的亮点,是在离开刘备时,为他举荐了诸葛亮。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下了山,为日后成就大业奠定了基础。
# J* Q# a1 _. W( R, ^! d2 q) D
& k: l% J, c* U7 Y. U0 ~13.最可惜的遗言:庞统
/ \; y& a, {3 Y$ B0 k, K( S
4 S$ ?, P& }/ `# ?“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 z% j% Q4 y) N6 w
5 p* Q; i( K, ]! S% r3 d! l5 t
  这个道号叫做凤雏的人,就是刘备的副军师庞统,与诸葛亮齐名,故江湖上有“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得天下”的说法。庞统作为一个大智慧的人,自然和诸葛亮一样,不但会指挥打仗、出谋划策,而且还能掐会算,精通天文、地理、星象、八卦。赤壁之战,就是庞统献上了连环计,为日后的火攻打下了基础。投奔刘备后,协助刘备一路西进,打下了大片的地盘。
( e1 }) h( A3 {# x$ Y! i
0 _$ j; P% h  \  z/ c  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却出现了不应有的误判。最先有不详预感的是诸葛亮,他推算出可能会出现对高层人物不利的征兆,并且专门派人入川送来书信进行提示。但庞统误解了,认为诸葛亮嫉妒他立功,于是,便对他的警示置之不理,建议刘备火速进兵。: Z/ m/ ]7 w0 \6 S

  x, @  X5 n5 T$ |, F* w( y  第二次的警示来自于刘备的一个梦。他梦到了有人打击他的右臂,醒来之后还感觉到痛,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当他对庞统说了后,庞统不以为然,认为打仗有死有伤是自然而然的事,依然没有在意,坚持继续进兵。& r) K4 g+ M9 m5 j
) V2 z/ S3 c6 \; z" c- F2 M
  第三次警示是来自于庞统的坐骑。那匹跟随他多时的老马忽然失了前蹄,将庞统摔了下来。庞统依旧没有意识到危险,只是和刘备更换了马匹,然后上路了。  r7 _6 Q3 m) E5 ^6 J7 n$ p

: s7 W- P4 u  b- {  庞统率领部队沿着小路前进,慢慢走进了敌人的伏击圈。当听说是来到了“落凤坡”时,庞统惊呼:“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只是,他的话音刚落,便招来了数万飞箭。因为庞统骑了刘备的白马,目标明显,显然就是攻击的重点,很快就被乱箭射死了。牺牲时年仅36岁,正是大好年华,令人叹息。庞统的死,不仅折损了兵马,也延缓了刘备攻取西川的进程。只可惜,明白得太晚了!
4 Q1 r& N! Z, t: q/ r9 Z* s
- M& T4 ?; J2 |# v) V14.最不甘心的遗言:周瑜: w% n- t2 Y0 q* p
' u: O) q3 N% E% G* x
“既生瑜,何生亮!”
) i& A' {* P/ P
) a: x) C) l4 j; J) K6 s
  这句著名的遗言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说的。周瑜的敌人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正面的敌人曹操;另一个是潜在的敌人诸葛亮。对付曹操,周瑜运用自己的军事智慧和才能,在赤壁之战一举将之击溃,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对付诸葛亮,心胸狭隘的周瑜斗志斗法,使尽了浑身解数,最终还是落败了。失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周瑜就是这样死的,但死得很不甘心,连喊了数声“既生瑜,何生亮!”有诗云: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2 x/ Q/ W. H5 H4 C) J  r# ~6 k+ z

  P2 ?5 r4 h& K" M+ G- Z  U, I15.最狡诈的遗言:曹操
  A& P, i, a$ N  I1 \5 y% A7 \& Y5 t
& m: D4 o) u5 N“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 Z: `+ o  E) q8 G4 z4 L
- `0 S) @2 F$ m2 s8 i: d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曹操的真实写照和客观评价。曹操是个颇有争议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在内政、外交、文化建设等方面有诸多成就,运用自己的才能统一了北方地区,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恢复了生产和社会秩序。然而,曹操的性格中又有阴暗的一面,他既心狠手辣又生性多疑,既坦直率性又阴险狡诈,既张扬不羁又会作秀,既能唯才是举又有不容人的地方。曹操是个聪明人,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一生的所作所为很清楚,知道生前得罪了一大批人,怕死后遭到报复,所以,才会想出狡兔三窟的主意,设立七十二处坟冢,以假乱真,让人找不到他的真正的葬身之处,以免被人掘墓辱尸。
" w! e- ]2 t$ g0 S9 |! h' K6 @4 X+ n- _2 s0 w
  曹操固然聪明,将自己的后事料理的很好,只是对自己的后人没有一个很好的设计规划。曹操死后没有多少年,他们家族的江山便被司马家族如法炮制地夺了去,曹家几代人的辛苦成果归入他人囊中。
7 V6 e& |8 C! U& L& {3 A8 a/ K% v" M% K& X% U% I7 D/ d
16.最虚伪的遗言:刘备6 D, g, D* Q, e; o1 J( E
/ h2 N- J7 n3 _6 ?) Y( H" t1 M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3 x2 D* g0 F: G( \& F# q

4 W( `' c$ _0 a  ~& z8 |1 p! r3 |
刘备打了一辈子仗,却从没有带过大部队,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也是他的最后一战,是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为自己的两个结义兄弟报仇,结果仇没报成,还全军覆没。刘备虽侥幸逃脱,回来后急火攻心,病入膏肓,眼看着就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刘备躺在病床上,为了自己家族的江山社稷,以留遗言的方式开始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表演。此时,他最不放心也是唯一的可以依赖的人,就是诸葛亮。为了稳住他,刘备首先给诸葛亮来了个下马威,就是拿马谡说事,意思是告诉诸葛亮:不要看我很窝囊,其实心里亮堂堂;然后,刘备风格一转,用了一招“欲擒故纵”。他拉着诸葛亮的手哭着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番话,的确把诸葛亮吓一跳,头上的汗都下来了。他赶忙表态,说绝对不会篡位谋反,一心辅佐幼主。这个时候,刘备看到把诸葛亮压制住了,马上乘胜追击,让自己的儿子给诸葛亮磕头,算是认作了干爹。打出去再拉回来,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的暗斗取得了完胜。刘备耍了这漂亮的一招,堪称其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一次策划" r/ W0 P& D' v, G, ^& t, f5 F
1 P+ @- s( K  g6 |$ V# `0 T
17.最感人的遗言:诸葛亮8 }5 m& O) |+ t" l  v: [$ T( Z  z

* N0 i0 {$ R. Y* g" ~
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遽,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1 ]0 a) P+ t# B# G9 z8 E/ U
3 [. b4 r+ S/ k  B; G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何不感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最后几句,也恰暗示了蜀国无人,不久将亡!可怜孔明为何定要每事躬亲,却不注重培养接班人?有诗云: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6 Z4 D! k& g7 E9 h+ I# T

1 E- I7 I, g2 l* K18.最悲凉的遗言:姜维- ^: h9 j$ l7 Q2 ~/ t% ~4 m
7 i! m' c/ W7 A: n4 P
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
8 i# M7 {3 c$ s! M  y# I+ h1 R+ _
有点像楚霸王,一语道尽了无限的无奈与悲凉!有感于诸葛亮知遇之恩的姜维,为了完成诸葛亮的遗志九伐中原,尽心竭力。但无奈回天无力,令读者不免扼腕!有诗云: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发表于 2008-11-2 11: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11-2 19: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2 15:53 , Processed in 0.0413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