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6 07: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综合题
. g6 `8 C1 U7 H7 I: }; Q3 Q" `7 J# d$ y& ~' Z# R! k6 E
1简述注意分配的认知资源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并分别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 i# {& C- O( @, {" ^1 a
# u" Z( I+ I8 g1 p/ D【参考答案要点】/ o% S( h$ P8 E* K) Z8 F y/ F
, C9 \2 i6 U4 y5 z1 `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属于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它们都比较关注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的。
. y' f8 o V! R" P7 v; S; q( \' V7 p! \
1、注意分配的认知资源理论由卡尼曼提出,该理论认为:
! F8 `1 ~/ @/ M7 y" A9 `" u
8 g2 e, ^! U8 ]; | d(1)注意分配的认知资源理论关注的是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
9 D& [8 l$ t" S1 ?( e8 |3 e# t# K) U) m! T: ]0 z
1)注意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3分)3 t0 m/ _1 w4 C5 E0 R8 C" W- n
+ q% G: }9 q9 }: G8 v7 w. m
2)对刺激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或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资源就越多;当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工或未被注意; (4分)
8 O$ U* m( d% |* l8 m$ [) }+ c7 p
: G. F% C# K- R( a. n0 N0 M3)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此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意识控制。 (3分)1 J1 M* Q# ]6 \' q
3 b# a* V$ u! G4 \* Z1 n4 g8 w% P
(2)注意分配的认知资源理论实例:熟练的司机(交通拥挤与一般交通时不同反应)(5分)
0 L6 z& r: N/ z; ]
$ ~ p, F& A# M4 H2 r2、注意分配的双加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在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将人类认知加工分为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6 p! N0 I/ X) L7 K9 Q' D/ a+ v' w
% q! z( _9 [5 x8 R# L0 b) {2 ^$ N
(1)自动化加工是指:不受认知资源限制,不需要注意,自动化进行的; (3分)
' b, _( b5 V9 S, E9 D5 a
( D8 |# i) J9 M8 L8 L6 K/ q) D1)自动化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1)
5 I7 O5 {9 n' }% B2 T0 E9 ?5 u
1 B1 w$ e4 }$ @7 ?2 A# j: `2)自动化加工在习得或形成以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以改变; (1分)& g9 F! J/ ~# @5 ~
, W+ U: G0 Q; a9 X; b' V; a+ ^
(2)受意识控制的加工是指: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 (3分)
" R* S/ @- {+ I" F0 t% S* o) F/ B$ W6 J7 S5 o
1)受注意控制的加工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1分)
7 I/ s7 ~) a z8 a" x5 p; W! t f' y0 h t$ _. K
2)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化加工。 (1分)
- {% d9 ~/ p: R `; Z* n: g( c
! U4 ~; R3 ?" z" N(3)注意分配的双加工理论实例:日常生活中同时做好几件事情的经历,如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 (5分)' Z4 |6 t! M7 Q0 o ?: s
; D) k- d1 q0 U6 f! _4 W: }# O【评分说明】上述每一理论各15分,其中生活中实例为5分,理论假设及观点为各为10分。只答出要点而未作解释说明的,酌情扣8~10分。) N( @ a6 r. p* O7 Z) ~
' f: v) R: d w5 [8 t# {9 `
2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E% S$ \9 D- e9 Y
( h& d" s$ s/ @【参考答案要点】
2 O& X' f, s% W$ X; ~
0 b4 X1 ?# P' H0 I) B5 H皮亚杰是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均有深远的影响。 . T; E8 F% `# m
1 b1 D# K4 r: u' h& }. u L/ v1、 皮亚杰的发展观3 L8 t- O" a1 j# L1 k8 U
+ Q, q6 t* U4 X' M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问题。该理论认为 q% Z! y. B$ s- q& o3 n
7 S, k9 T' J2 r8 W B0 j8 E$ A0 k
(1)认知发展的实质和原因是主题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他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分)# j' \) P, _7 v! l- ?
1 h# E \' [. U' B8 a" s7 |% M
(2)适应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其中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指改变主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2分)) T, G+ f, V3 H/ ~2 B |, y
" G2 b% W) v. K" D5 `9 l3 H* D- d
(3)图式是指主体动作的结构或组织,主体会对相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就是因为图式不同。 (2分)
9 ] o) t" C8 O) ~6 [& F, p8 b$ N3 V o) B0 `2 t0 O4 I9 J9 `
(4)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不断的实现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此即心理发展的本质与原因。 (2分)' [" R; \9 G$ l, j
s R1 r* k1 U$ o- f
2、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g$ u( n" j: @& E0 y
' v3 x/ Q: e( e, V- L# H8 Y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表现为连续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会表现出与前一个阶段本质的不同,所有儿童都会按照这一固定的顺序发展,不能跳跃任何一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2分)
- @% _, S, {& u% }6 S
% W# p+ L6 t9 I! ?+ i+ o( e9 r(1)感觉运算阶段(0-2)
6 n1 I( I& D Q$ r& s# q3 M" ?6 Z( r% S3 U& E. w! y0 M5 [
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他最初的感觉动作是笼统含糊,缺乏精确性和协调性的,也分辩不清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开始意识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有了客体恒常性概念,思维也开始萌芽。 (2分)
) E0 R3 u x9 D
3 ] H/ f% t- A(2)前运算阶段(2-7)
9 s* D+ R0 q$ a: [, x* _, M8 Z% s. R& `: G
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是单维的和不可逆的,其推理也常常是不合逻辑的。 (2分)
7 _; l0 H0 f8 V. B' r
6 G5 K6 H9 O, m(3)具体运算阶段(7-12)
6 O! e- r) w+ P2 d `9 G
4 H% |! W! B( j2 d$ x; u5 x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从多维对事物归类,具有了思维的可递性和去自我中心(loss of egocentrism) ,因而能够进行具体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2分)
3 _( X8 D2 t$ i2 T+ U3 G1 r
& E% V" r: d R' p6 m; q$ l' V8 A(4)形式运算阶段(12-15); k# q+ y& D, U5 x* C, y9 W
$ p. z2 f2 K* C4 O8 ?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尽管能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但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辩证逻辑推理,即还不能对他的运算进行运算。而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他们不仅能从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考虑可能的情境(假设的情境) 。 (2分)
, F2 t' y n( k" F" z* ]8 F }1 q
. d$ |4 ~7 c0 ^- s( u% P: w z3、影响认知发展的四个因素" W9 H4 i3 N; p: d# l+ T$ ?/ R
; Y/ F: Y6 }9 C( C/ n/ W: A①成熟,是指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分)! V4 C4 @) x3 [
& S* j3 f; s$ \/ H7 Y
②物理因素,指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系的经验。 (1分)
! ^; Q( t+ v! O; o) A+ ?
* g( Y3 c+ c' j) _! j& }( w③社会经验,指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如学校中的教育教学活动。 (1分)
) c; a Y8 v+ Y
8 w& B) z7 V( I④平衡过程,平衡是一个将以上三种因素整合起来的内部机制。 (1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