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6|回复: 1

从汉族衣冠,看华夏(汉)民族文化精神所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1 11: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若论及民族衣冠,只怕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比汉族更悲哀的了。! r8 f$ W" C* Z

0 L( F" h0 K1 E  (一) 汉民族最重视自己的衣冠,她是华夏民族自信与认同的标志。
& f# f4 ^9 [- }2 d. c
% a. a6 L1 v7 c. z4 b; @$ O' l7 |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视觉表现之一。古代汉族的科技水平、文化礼仪、物质财富等等都远远优于周边民族,在其服饰自然也有所表现,汉族服饰较之周边部落,美而丰富,并且有礼仪文化作为依托,所以更加深遂,华夏(汉)族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1 X3 `- C. X6 a

2 {8 `9 G- R: T( j/ @) ~, Q  《春秋左传正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谓中国。” 这一“美”、一“大”两字,充分表现出“华夏”人对自己民族服饰、礼仪文化的自信。其实,古汉人将衣冠视为民族礼仪文化的承载,认为“定礼之大莫要于衣冠。”将“弃华服以就胡”看成是道统沦丧的表现。所以,”华夏”的”夏”字,即是“礼仪之大”的表述,同时也是对“衣冠文化深远”的进一步阐述。
; O' L7 Q: X2 W' S' f( c2 W9 u1 m/ T: d# v
  可以说,汉族的族称、源于汉族服饰“华夏”二字,本身就带着汉族与生俱来的自信;可以体会,而当古汉人说出“冕服采章,对被发左衽,为有光华也。”这句话时,又是怎样的骄傲!
" G' e7 }. L) n9 g, N
1 m1 n. S- W* S1 p  有此自信,所以汉族人就把华(汉)服看作是本民族区别于周边部落的突出标志,所以华服就有了“齐民心,别夷狄”的作用,而“被发左衽”则被看成是亡国的标志。 $ ~$ G, c2 j7 T/ |/ V( G/ X
/ Q9 l, v. F5 T: T; @6 f6 n4 L
  可以肯定,最迟在周代,华(汉)服,就已成了华夏人民自尊、自信与相互认同的标志。
- [& s) u# l+ p  c" H2 G& X3 Z! J- ]( s) z6 W1 G% U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需要自信和自我认同,民族也是一样,只有自信和自我认同的民族才有凝聚力,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而汉室衣冠,正承载了华夏民族自信与认同。1 ~7 S0 r2 O" H1 E. o

% Z' j) C7 j" I+ ~+ s8 W4 {0 b) e  ——华夏精神:自信与认同
( H$ ?0 h* d8 @  m' Y
5 E7 Y# d9 z) s: G8 h2 w  (二)在面对异族的易服暴政时,汉族人民保卫自己衣冠文化的英勇行为,实际就是在维护自己民族尊严,是民族气节的体现。
9 F4 R- c1 q6 g* G; r  d4 K% C: o/ m" }9 O& P) A5 u
  也许就是因为汉族人太过看重自己的衣冠,以至遭人妒恨在所难免。历史上,每当汉族处于低谷时,汉服就常常沦为异族奴役汉族时的毁灭对象,一再上演被迫易服的惨剧,历史上的每一次对华夏衣冠的摧残,都伴随着侵略者狂暴嚣张的暴力胁迫和血流成河。
. ~1 q4 W, l' [: J
% [3 d# z* h( o/ n4 |8 ^2 ?' a  盛唐时期,吐番人就曾令其统治下的汉人“左衽而服、辫发纹身”。宋时,金人天会间下令削发,“不如金人式者死。”蒙元时,蒙古人明令禁止过华夏衣冠;而在明未清初,最震憾中国大事非剃发易服莫属,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对汉族服饰的摧残最坚决最彻底的一次。# f* k6 s7 Q3 x3 P( ~9 d0 Q% K

0 p: [* F+ q% k  ——“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
$ R2 p0 |8 d2 Q( O4 e' @
( q/ a$ K% f$ T! O  ——“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
. S; g0 b' V) `# r
: k- P- P' R1 w1 g" s+ M! ?  ——“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
- J4 ]) ]$ q! g9 w1 P" l( w3 P# ?+ S4 m0 I! _3 n
  以多尔滚为代表满洲贵族发布的“屠城令”后,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头挑子所缚高竿之上示众。时人陈确记:“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
. F1 q% K" J0 \* x! U6 h% \4 ]
' w  t) W4 H5 o& q  这些侵略者的做法,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摧毁华夏衣冠来毁灭汉族互相认同的标识,造成华夷类同的视觉现象,混淆华夷界线,使汉族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优越感失去物质依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此达到弱化华夏民族的反抗意识,及其“长治久安”的目的。
* e9 {: C$ T$ f; F* g) I1 k  R( [# q6 c7 {, U2 a( i
  然而,易服严旨和武力威胁,换来的不是华夏人民的畏惧,而是顽强的反抗斗争。知真定李邈等坚决不从金人“削发”令,反抗而死。$ ~' Y! m9 ^2 ~
, r; R2 D# z" c# J- F
  到了清初,满洲的“剃发易服”令更是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就连一向“民风柔弱”的江南民众的也立刻掀起了反抗的怒火,在松山、昆山、苏州、嘉兴、绍兴、江阴等地熊熊燃烧,很多城中的民众不分男女老幼,纷纷投入了抗清行列。
- e5 [8 A8 x) X- f' J. B
5 [" x& g" v1 l" C' b) D  汉族对剃发易服暴政的反抗,不仅是为了保存自己的风俗,更是为了维护本民族的尊严。
! t9 J$ {) ~: U- c! M1 O0 C! S# B% @+ Q6 ~9 \4 `6 C7 j
  华夏--汉民族不是一个愚讷保守的民族,而是善于吸收他人长处的民族。自古至今,汉族常常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充实、发展自己,对于衣冠也是如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最好的一例。(注:胡服是指借鉴了胡人服饰中窄袖的特点,而当时,胡汉服饰的主要区别是左、右衽,而赵武灵王所着之服仍是右衽,是典型的汉服) 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是华夏民族包容与自信的表现,然而被人胁迫而放弃本民族服饰却是奇耻大辱。民族的尊严,是这个民族强大凝集力的核心,更是促使其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民族,连穿什么衣服都不能自主,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外族统治者要把汉族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踩在脚下,以暴力变我风俗习惯,毁我文化传统,是可忍孰不可忍,必然遭到华夏民族的强烈反抗,在“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顾炎武《断发》诗)”的气节感召下,华夏人民的反抗悲歌感天动地。
6 M; A  n3 Z$ O( h- i- `9 L7 L& G5 h! p" a8 g$ l  t' }
       以清初的江阴为例:江阴人民壮烈的据城抗清就是在清朝委派的知县宣布剃发之后,相率“拜且哭曰:头可断,发不可剃”的情况下爆发的。从闰六月初一到八月中秋两个多月期间,清军对江阴屡攻不下,丧亡“三位王爷和十八员大将”,而江阴城中粮食眼看就要告罄,但战士们却士气越发的激昂,高唱着“江阴人打仗八十日,宁死不投降”的雄壮军歌。清军又调来西洋大炮轰城,八月二十日,江阴城被清军攻破。清军攻进江阴后,十分痛恨江阴人民的顽强抵抗,就下令屠城,“满城屠净,然后封刀”。全城人民“咸以先死为幸,无一人顺从者。”大砍大杀了三天,被屠杀者达17.2万人,未死的老小仅有53人。江阴这小小的城池,抵抗清兵达80多天之久,打败了清军二三十万的大军,杀死了七万五千多清兵,使满族侵略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中国通史》,丁文主编)。同样,在嘉定三次屠城后,当满清统治者“如愿以偿”的将“削发令已行”的旗幡插上城头的时候,满城已是白骨累累,史载:在满清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内民众无一投降者。+ Z$ r/ W: [& }/ p4 E6 \
0 P5 W- D: Q4 t
  这时的华夏衣冠,对于汉族人而言,何止是一种服饰,她实际已经成了民族尊严的象征,坚持华夏衣冠,正是民族气节的体现!
发表于 2006-12-11 12: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26 20:06 , Processed in 0.0603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