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0|回复: 0

揭秘:替父从军花木兰的真相:其实她不姓“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9 17: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学课文里选的民歌《木兰诗》,很多人成年后仍能背诵,可是细勘诗句,却总感觉味道很怪。
( X/ S" B. z/ K5 l+ ]3 |) @+ @8 O/ w- O! L" x0 y
因为,这是一首很杂糅的诗歌,诗句的后面似乎藏着不同时代的迥异声音。南北朝时代落日的余晖,令木兰从军征战的故事,留下长长短短的暗影,一直投射到当代人的书卷旁边。3 Q6 d3 Z; V% U2 ]2 s; ~
5 O7 m2 u( V- |# f7 F9 Y- R  j
《木兰诗》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产物?
: k  {& j; v; l7 Z& |8 }! Y
: U# i/ Y$ n8 j木兰为什么姓花?* f# F" L- D3 d0 z
" Z: Z  E) R: E" D1 g7 n* _% \
她的家乡究竟在哪里?) C% E$ w2 p7 \3 n# u# u! M+ P
$ E6 c  \4 {0 }! q3 O) X9 T* p# ^
《木兰诗》的自相矛盾
* R6 p# D( W! L& r" M& O
! b( \9 j. a; p& E" Y" z2 g8 Q9 o翻开《木兰诗》的原文,可见到里边的时代符号错综纠缠,这里先列几个关键词出来——
! ]! m8 @+ N3 t/ q, x: m% d8 w  c+ `0 I) Z* B. D) F
机杼:木兰在家里织布,后文还有“出郭相扶将”,说明木兰的家是在城市范围内的。这个关键词说明木兰家过着汉人的生产方式,至少是汉化的鲜卑人。
! V* v: c3 i6 H$ S9 V* b# i4 Q& P
8 R, P1 Q+ U/ H$ B$ {8 V1 ~; @昨夜:这个有意思了,为什么朝廷要在夜间把出征名册通知到户呢?按照我们的生活常识,不应该是白天张大榜公布吗?这恐怕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遗习了。北方部落,白天出去放牧,夜里才回到部落,所以大事军务,都在夜间通告到户。北魏鲜卑人入中原不久,还应该保持着这一遗习。
0 ?- v4 X" {* w3 x- N7 I; M. l1 a, a; v) N  o
木兰的“姓”从哪里来
/ c1 c1 K* s- O: J  W
0 I+ r' X, a6 m( J: O  }现在说木兰,就是“花木兰”。其实,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她都并不姓“花”。因为诗里没有提到她的姓,所以《大明一统志》中说,木兰姓朱;《大清一统志》则说木兰姓魏。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自徐渭徐文长,他的《四声猿传奇》一口咬定木兰姓花。此说随着清代戏曲的兴盛而在民间得以广泛流行,甚至还敷衍出了木兰的阿爷叫花弧,红妆的阿姊叫花木莲,磨刀的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 ?1 x7 I' q+ O, v7 a; F9 W6 v# U: n" s7 g" i! d
其实,这都是后人附会的,准确地说,是编的。
* K& t; ^1 p4 P: |/ i" k  y+ ~% s/ e8 C6 \! d8 a
木兰是哪里人呢?
) [5 ~  j# y# X; v  L  a& ^" ]6 [2 h8 T" E! G9 o) u
这个问题本来没有意义,但在眼下这个连沙和尚都已经被找到故里的时代,木兰的故乡在何处,确实很可能影响所在地的旅游经济,乃至投资项目,所以这个问题不仅有意义,意义还很迫切。
' q6 N3 _1 q( V0 e/ s
: Q) p) D& y. Y过去的说法有——
2 K2 o  B/ k7 i0 ?( r* ]) j/ a1 \: e7 W5 R8 s
元朝刘廷直撰《木兰碑》,称木兰是直棣完县人,《完县志》后来的相应记载也支持这种说法。9 D$ V9 B; ]0 L4 r9 N
- S0 g0 L' c5 }0 m
河南《商丘县志》明确记载,木兰为商丘人(还有后代和祠堂呢),而且木兰生日都有,是农历四月初八。
3 b3 i, ]+ s6 \  N% q3 l2 ]  U
* l1 L5 ]7 D+ P3 S# r4 q; ]姚莹《康輶纪行》称木兰是甘肃武威人。
. |; s3 n6 v7 w8 a+ @9 _* _* H
0 W: I2 Z2 {) P8 e& S6 [' V《大清一统志》又以为,木兰为颍州谯郡城东魏村人(今亳州市谯城区),这个落实到村一级了,而且也有祠堂。
8 K* Q; M- C& ^! k5 u* w% M* s: [& V( _
现在,要让我说,木兰当然是我们东北人!(这当然只是个玩笑罢了。不过也有不是玩笑的成分,木兰是鲜卑人,鲜卑人的故土,则正是在东北。)
) X& c3 _+ T# n: ~- U6 j: F8 ^% i) c  U( P- g! V
燕山:也不是北京的燕山,而是“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杀虎山”和“燕然山”一代,都是北魏与柔然间大战的著名战场。
6 V9 h0 A+ h. C% }
( f) S) t( e, b2 y3 t, J策勋:隋开皇初年,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以下十一等,以酬勋劳。“十二级”的戎勋制度确立于唐高祖武德七年。这又是唐朝时候的事情了。2 T) t4 t' v; y

  ^( h+ h3 `# ^3 `1 p6 K" M花黄:即额黄、眉间黄。这种妆扮起源于北周。原来,北周宣帝宇文斌禁止天下妇女施粉黛,除了嫔妃宫女,都得“黄眉墨妆”。这说明《木兰诗》产生年代不能早于北周宣帝末年。但,到唐时花黄已不流行了。9 w! {; u2 p5 E: d) X# J, U
$ D0 }' E( b9 A4 Z$ e
红妆:姐姐欢迎妹妹,“当户理红妆”。红妆是胭脂,属于施粉黛之列,说明这个姐姐又是唐朝人。, R8 h' [9 A! ?3 l% L" e" [8 t6 i
; G& H/ P5 Q$ b) T5 }9 R! A
这么一分析,就彻底糊涂了:怎么一会儿是这一朝,一会儿是那一代?所以,历代人就《木兰诗》产生的年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说它是北魏时创作的,举黑山、燕山的例子;说是唐朝创作的,就举策勋、红妆的例子。
1 b! Y* m% p; U5 q! ?; s/ Q& N! G* d1 M! R7 _- O
创作过程的时代真相+ A( h: g0 }/ t9 a' V5 [
' \) w/ g+ C2 ^4 M% M
作为后人,扑对这些考据精深的古人只好礼貌地说一句:你们一开始就搞错了。& g( `# G: h7 }, y0 A* ]

  z9 j2 G) R) P不要忘了,《木兰诗》是一首民歌。最早在南陈时,有个和尚叫智匠,编了一本《古今乐录》,录有“歌辞有《木兰》一曲”。刘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在《木兰诗》的注解中称“不知起于何代”,意思是没有确切的创作年代。
/ y. j7 K2 Y/ {' |8 [$ m9 f$ m! N7 L# Z, j) A0 o
北朝同一时期的民歌开头用起兴手法,往往异曲同词,如《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的起兴,显然与《折杨柳》同源,再加上诗中的一些关键词和细节,可以证明,《木兰诗》的雏形产生于北朝是无疑的;到南朝梁陈之时曲辞流传到南方,得到记载和整理;到唐朝,有一个叫韦元甫的朔方节度使,在民间又得到这首已经流变了很多年的民歌,再次整理润色出来,很可能还参照了《古今乐录》的版本,于是才有了《木兰诗》最终的版本。
7 o6 d! M9 y2 z6 T
% x1 \9 I! m  x现代人的歌词里唱“东边牧马,西边放羊”,那么,真实的生活里就不到西边去牧马,不在东边去放羊了吗?这个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样,也都是互文,是趣味化的铺陈。北朝,是性情奔放的年代,女人牧马、放羊、打仗,都是很厉害的,丝毫不让须眉。所以,木兰的故事,应该有很多的个案为其衍生的素材。
" x9 J# l  }# j4 M! d* b! m& B" K1 O0 e: M, e1 d6 R
民歌体裁作品的产生、流传、变化和整理完成,一般都要经历过一个很长的发酵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木兰诗》之中杂糅了各个时代的印记,正是这一文学规律的极好注解。: ]9 E( J. O& S  P. C
, S8 g# E. ~* s$ W$ ^2 u0 f
举个例子来更好地说明,比如,假设过几天有人要排一部新戏《明英烈》,有这么个细节:刘伯温为永乐皇帝营建北京,二人正在圆明园议事,太子过来参见说:老爸,什么时候带我去打猎?& @" R9 {9 f/ J) a4 h, I
) u/ U6 [" C" K+ Z  E
于是五百年后,有专家据此考据,并产生了争议:有专家指出,戏名叫《明英烈》,那么应该是清末的作品;可是有的专家又根据“刘伯温为永乐皇帝营建北京”这个根本没有史实依据的故事情节,推测这出戏一定拍摄于“戏说”风流行的2000年左右;还有人根据其中“老爸”这个称呼,推测该戏一定产生于用自己的心得说历史、把经典加以碎片化处理的2006年左右……
+ Q' ]5 O) Q3 @& q
' t2 U7 R1 F  C$ b4 q6 }文学作品的年代分歧,一般都是这么产生的。
$ [9 i! D! G: ~. E- S: Y3 q9 u( A$ }8 h: k+ g! m
《木兰诗》也是这么产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4 00:30 , Processed in 0.0291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