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华文世界许多人仍然在谈论张爱玲,无论毁誉,至少她去世十多年了仍然是一个引人注意的话题,在许多不了解和不理解她的人眼里,她的生活和她的写作都仍然是一个迷。5 L. X8 R. ?4 B) Z! s5 }1 p; l
& a9 @1 M/ s% Q1 \) ?# ^# Q" V7 }
对于张爱玲,尽管许多习惯了“批判”思维方式的人们急于批判她或者给她戴上“嫁给叛徒”“人格分裂”,“缺乏原则”,“晚景凄凉”的大帽子,然而有几个人真正试图了解她或者想象一下自己处在她的时代,处于她的身分和立场时,会做出如何选择呢? $ b/ A! u* {) j5 k( c# T) I f1 A. a( s! e+ d
关于张爱玲之嫁给胡兰成,多数人是否定她的选择的,认为她是在寂寞中“饥不择食”地选择了叛徒胡兰成,是她人生的一大败笔。其实,张爱玲之爱上胡兰成是因为胡的聪明,她说胡兰成是个“敲敲头顶,脚板都会响”的聪明男人,也只有如此聪明绝顶的男人才能理解和欣赏同样聪明绝顶的张爱玲。至于胡兰成后来的背叛张爱玲,丝毫没有奇怪的地方。胡兰成和许多中国男人一样有着自私和自我中心的人生观,他们不懂得去爱一个女人,而只是需要女人,他们需要从不同的女人身上获得不同的满足。张爱玲给他的是精神享受,其他那些更加活色生香的女人,则给他情感和情欲的满足,她既欣赏脱俗的张爱玲,也需要其他更世俗的女人。而因为张爱玲的不世故,她不会看政治风向标,不会根据大环境需要来选择配偶,所以后来落得一个嫁给叛徒且被叛徒抛弃的骂名。; Y' n1 S0 i2 F, u' d5 Y
2 B; |4 I/ i; c& z {
张爱玲后来在美国嫁给大她29岁的美国作家赖雅,也并非如许多人臆想的那样是“为了生存”。赖雅的日记曾经记录了他们夫妇二人清贫的日子,主要是靠张爱玲的稿费和张在英国的母亲寄钱来维持他们夫妇二人的日常开销,赖雅象所有美国穷作家一样毫无财产,正因为穷他才痛恨资本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在美国,只有穷人才希望和富人“共产”,富人是不想和穷人“共产”的。在信仰自由的美国,信仰并非人们选择配偶的主要考虑对象,张爱玲显然和所有美国人一样不在乎赖雅信仰什么,而更在乎两人是否有共同的文学兴趣与话题,文学创作--这才是他们有机会相识而结合的媒介。赖雅除了是一个穷作家,一个信仰共产主义的美国人,她还是一个富有爱心的美国人,他很尊重爱玲,也富有浪漫与温情,爱玲之需要他,正如一个寒冷的人需要太阳的温暖,一个缺少父爱的女人之需要关爱与呵护。如果仅仅为了生存,张爱玲完全可以嫁给有钱人,过更为体面的生活,而不至于老了要靠微薄的养老金度日,这也正是张爱玲不世故的一面。; [% m. C: j% {/ w& ^) G z H
+ g7 D0 n' v6 l: T" q9 c; S! m) f张爱玲在美国总共生活了40年,超过了她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许多人将她的晚年生活归纳为“晚景凄凉”四个字,不知是否因为她身边无亲人,死后无子嗣?其实,张爱玲的生活方式在北美再正常不过。北美人的生活比较自我,强调自由和个人的空间,不象人口众多的中国一样由于无法避开他人而转而以处于人际关系的中心为幸福。如果中国也如北美一样人口稀少,人们习惯了与自己相处,久而久之就会厌烦人群的喧嚣,无法忍受他人干扰自己的生活,也难以接受和迁就他人不同的生活习性。其实中国的独生子女已经显示出这样的生活方式与性格倾向,生活在北美的张爱玲选择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足为怪了。她连“虱子”这样的小生物都不能容忍,更不可能忍受如丁玲等中国女作家一样在牛棚生活,夜晚与耗子为伍,白天被他人揪斗的生活方式了,张爱玲就是张爱玲,以她的聪明远走美国,选择了适合她的贵族秉性的生活方式。她虽然清贫,但她每月用于买杀虫剂的200美元,都要比当时中国大多数家庭一个月的收入要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恐虫症”其实是一种富贵病,过分的洁癖而已。她一生没有卷入任何政治风波和利益纷争,维持了一个人生活的清净和超脱。她是一个懒人,除了写作之外不屑于卖力去挣钱,所以过着尽量简单的生活,她用完的物品从来就是用完就扔,不受身外之物的累赘。她的生活正如她最爱穿的拖鞋,简单,方便,放松 — 也是一种洒脱。- j6 y% F) b4 ~7 [- |;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