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7 19: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张良奇遇记
: I- l, W! c! l% o 8 E9 ?. V: p$ r5 j4 f! {8 E
秦始皇遇刺未亡,天威大怒,地毯式大索天下。秦王这个网管封杀太严,张良只好改名换姓换个马甲地跑到下邳躲起来。流亡下邳,张良遇到了两个人,两个男人。他们从此改变了张良的一生。
( g& I% Q' ?3 h# T. |5 H ) w; a6 f3 G9 Q8 f
第一个人是一位老父。这天,张良终于躲过了秦王封杀的风声,难得有清闲功夫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他无所事事站在下邳桥上看风景。这时,有个衣着粗布衣裳的老人走到他跟前故意把脚下的鞋丢下桥下,对张良说道:小子,你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
0 d( x% q. t6 r* O. w' [$ B4 X
' p' v, b/ u5 i6 ]; ~ 呵,好大的口气。没事想找碴是吧。张良一时来气了,自己倾家荡产仗剑亡命天涯从来没被人这么吆喝过,你算个什么东西。张良卷起裤腿就想揍那不识好歹的。可是他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风吹即倒的老头子。0 c p, |) E& Z
" [7 H1 B, `! `" Y4 F 这般老头,我就不跟你计较了。打死你还得坏我名声呢。张良只好下桥去帮他把鞋拿上来。
4 b& |4 U# @0 r Y) i
8 e n( s. M# A9 N8 X$ I 这老头没道理的又说道:帮我把鞋穿上。+ h4 b, h" l+ ~3 B
* @# k7 ?4 M5 P1 ? P
张良一愣。今天是什么日子,好不容易出来放风一趟,竟然碰上一个不要命还不讲道理的。算我运气背吧。张良就跪在地上把他把鞋穿上。
6 V( s- z+ @ v) I3 e
: b7 R+ P+ |1 O5 y6 n4 u 老头子穿上鞋后,昂头长笑,然后像一阵清风飘去。老人前后神情动作怪异,让张良心里暗觉奇怪,他有所失地目送老头子离开。* _" J1 r: R. o
0 Q/ Z+ i, e# \9 _! s
然而,老头子没走多远突然折身回来走到张良面前说道:孺子可教也!五天后的早上你来这里等我,我有好事告诉你。, P8 n$ X: V* }) i. H0 p9 s
" Z3 B: W3 [$ ?8 X
老头子的行为搞得张良如云里雾里。他浪迹天涯阅人无数,见过种种奇怪的人,但是没见过这么个怪人。凭他的江湖经验,莫非老头子是隐居江湖高人,要把什么绝世武功传于我身?如果是这样,那刺秦的愿望不是有望了吗?
2 N5 w2 ?, Y& P, a' V
6 S% M4 S( @3 d 如果按金庸小说的套路,主人公想得到绝世武功一般有以下几种奇遇:# B' h3 _" C0 X
2 C! Z) ~$ V* [, i: h
第一种:主人公表面脑袋长得傻不拉几的,实际上是有着过目不忘的慧根。某日某夜,主公人无意遇上武林两派决斗,他无意中帮助了其中被打伤的怪人。怪人本一掌结束他生命,一看这人挺厚道就收之为徒,并且把绝世功夫传给了他。
( H0 p6 Q$ A6 Y) |. O0 R
5 X9 ]/ o8 G# d/ P 第二种:主人公被仇家追杀将之打落挂在悬崖上,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半山崖的山洞里藏着一本武林秘诀。主人公于是苦学苦练,终于练成了独步江湖的绝世功夫。7 S4 v( [' V6 e8 v9 k) e2 d
. w+ s4 J0 I* q B# p4 M! w7 y( e9 L 第三种:主人公主持武林公道,在山崖上跟邪道决斗,结果力不敌众被击落到山崖底下。没想到醒来时,发现自己被一个武林前辈的怪老头救活了。怪老头为了报仇,强收他为徒弟学习功夫。结果阴差阳错的成为了武林高手。
: ~ V, m$ I3 }& A/ b" N
" D! C, m- e# [% G( B! J 张良时代可能没有什么武侠小说。但是张良闯荡江湖,多多少少听说过些许江湖奇闻。隐隐约约中,他感觉到肯定到是遇上奇人了。所以,第五天的早上,张良还是如约来到桥上。
+ ]8 R3 O2 G- C; j% U$ o0 {/ m % I9 B3 i& I# B; r# x. W: a
当张良来到桥上时,发现老头子站在桥上了。老头子很生气,不过后果还不是很严重。他说:你一个年青人,让我这么一个老头子大老早的等着你,有意思吗?五天后再来。
! R& j" Z" n ^# W * y+ u/ O9 ?+ I
要传授绝世功夫,没有十足的诚心是不行的。又五天后的早上,张良刚听到鸡打鸣,就爬起床忽忽忙忙地桥上。傻了,老头子竟然又比他早到了。老头子又生气了,说:又怎么老迟到。再给你一次机会,五天后再来此地等我。% v) w4 ~/ r7 L+ m' V8 \
2 U+ V, v9 P0 e+ ?5 e: g' w& ~ 这下张良学精明了,觉都没睡好,三更半夜就跑到桥上数星星。他等了好久,老头子终于来了。老头子一看到张良在桥上,就高兴地说道:年青人就应该如此。' d5 s( n1 q7 p
, G4 E, p3 o& i4 t7 L3 f 老头子说完,从怀里掏出一本书对张良说道:你把这本书回去读,十年之后肯定发迹成为帝王之师。
5 {. P: c; B+ b5 W( H, t 6 ?# g, Z: @( S( f0 ?9 {. o
老头子说完,一阵风似头也不回地走了。等到天亮,张良才看到这书的名字:《太公兵法》。% R5 c4 S0 z" y7 s8 L. o8 i
2 j5 `% o; `% w. H( w
还以为是什么绝世武功秘诀,原来是本兵书。: y$ K% b* [# A* }+ f
/ y1 Q. g: E# e* i 这不是神话故事。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本《太公兵法》。所谓太公,是指姜子牙。《太公兵法》全文是以姜子牙与周文王及周武王的对话录而写成的,所以被称《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又称《六韬》或称《太公六韬》。所谓六韬,就是指用兵的六种谋略。一为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二为武韬——讲用兵的韬略。三为龙韬——论军事组织。四为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五为豹韬——论战术。六为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全书约二万来字。
) S8 D$ J. F0 d; X& m* n
3 ]3 b" i9 N4 {9 v 《太公兵法》被誉为兵家谋权的始祖。但是关于此书的作者大有争议,主要问题是此书的语言叙述,名物制度等都与周朝不相符合。先秦早期很多著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多以对话体方式著作。比如孔子的《论语》多数是以孔子与他的学生等人对话的方式写成的,但《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而是由孔子的学生编著而成。无独有偶,古希腊早期许多著作也是以对话体进行著作的。如哲学论著《理想国》全书就是以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写出来的。但是《理想国》的作者不是苏格拉底,而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
( S7 o; H' ~$ Y+ q' n % ~9 c; y6 N/ r
由此看来,《太公兵法》一书尽管出现姜子牙的对话,不一定就是由他本人写成的。又据学者考证,《太史兵法》在西汉之前早就出名。此书成书时间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太公兵史》极有可能就是,后人用当世的写作表达方式对姜子牙的军事思想进行了一次总结。如此看来,此书贯之太公之名亦是可以理解的了。0 }, H! j6 `2 H% t
( b1 z8 }. \1 E) Z- s/ G& M, K' H$ G
不管如何,书确确实实地落在了张良的手里。《太公兵法》从此改变了张良,让他从一个刺客走向了职业谋士之中,从而他双改变了刘邦及一个时代的命运!
. N$ a% ~) @* ?4 `
( R$ {- y H9 Q, G- x; j 张良遇上的第二个男人,是项伯。前面说过了,项伯曾经杀过人跑路了。很巧的是跟随张良躲藏起来的。大家都是亡命之徒,张良很讲义气,于是把项伯收留下来。从此,项伯欠下了张良一个人情。做人情就像用余钱投资,它终有一天会有用的。
6 B! U/ j& J7 H7 x0 g1 q$ O ( N. i, \4 }* e6 ^' W
那时,刘邦去留县(江苏省沛县东南)投奔楚王景驹,张良恰好也带着一百多名青年仔投奔景驹。他们俩在半路上相遇了。彼此三言两语,原来都是为复仇而来的。张良向刘邦讲《太公兵法》,刘邦听得津津有味,还采用张良的计策。顿时,张良对刘邦顿然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他无不感叹地对别人说道:我给很多人讲过《太公兵法》,都没人听得懂。没想到沛公真是天纵奇才啊。
& D8 Q( L4 N0 Q/ S& _6 l / w& B8 y0 i$ ` } a
因为沛公能听得懂《太公兵法》,张良决定放弃追随景驹而与刘邦为伍。刘邦也顺便给张良封了一个小官,厩将。这是一个管理马匹及骑兵的官名。如果你读过《西游击》那对这个官名肯定不会陌生。孙悟空曾经就在天宫中当过类似这样的官,只不过他的官名员叫“弼马温”。0 s6 l! q" E" d# W" }
) g0 `2 F; L2 ?( }* z. e* L* ? 孙悟空因为这个芝麻小官远远配不上他,所以还大发脾气大闹天宫。刘邦竟然好意思把这样的官名赐给一代奇士,真亏他想得出来。换成是别人可能都连衣袖都不想挥,直接拿棒槌就朝刘叔叔砸过去。但是张良还是心情气和地接受了,既来之则安之,张良心平气和地留在刘邦身边。* E8 H5 {0 P/ x; z
( i% `- M" q' V, L, I' l$ ~
苍天已作安排,刘邦就是让张良实现人生价值的那个伟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