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百年存废的三次论争2006-11-13 17:56:19 来源: 南方报业网
- \5 H$ V$ N- d" e Q9 \& C% o% k% ]. e& M8 `; d1 A
实习记者 郑廷鑫" K$ I' Q3 |% ~2 L
* l! N w7 B8 H" S# i$ \0 P
E; F; \5 N3 A/ h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当推清末国学大师俞樾。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这也是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
' E/ ]$ v& T) _0 m! e) A2 X7 w: S9 x" x
俞樾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大。1900年前后,思想界已出现否定五行说的思潮。到民国时期,废止中医作为当时“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在思想界乃至政界都引起激烈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被当作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
5 C; R; O9 A& f4 U5 F2 |. F- O+ }. E. M3 D, s
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关于中医的存废问题,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争论。0 i" x! m5 M9 M/ ~
( o( E" _- E3 E, ?" \" E9 p
# O( f5 B* `* V' h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0 g( ?; H& J5 j
) z3 k% k* U# [ Z* Q* b! \& `. n- Z0 z5 m
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当时的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并于随后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该《法令》前后颁布两次(1912年11月和1913年1月),都没有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而是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 t1 T( a4 \% @+ X# M' T' Q- _
4 h6 A2 y7 `8 u$ l《法令》的颁布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中医界纷纷表示抗议。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发出抗议:“教育部定章,于中医学校之课程,删中医科目,是可忍,孰不可忍。”当时京师医学会的代表们曾冲进教育部,要求教育部解释并为“北京医学会”立案,被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汪大燮明确拒绝。+ t, j/ Z* U9 d# B9 q
$ X. K. B: F1 R3 a: v. x( |: b
1913年颁布的第二个《法令》依然把中医排斥在教育体系之外。同年10月,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界和同仁堂、西鹤年堂等药业人士,组织了“医药救亡请愿团”,推举代表赴京请愿,要求教育部设立中医药专门学校。
n# M0 |; b! ?$ d& |8 h- B
* d7 C5 H! I. {! a" R对此,北洋政府认为中西医“致难兼采”,只能“先其所急”,而“专取西法”是“合于世界进化之大势”,依然拒绝将中医列入教育计划。但为了抚慰中医界的情绪,又称“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 i# M) {. @- {
& p9 i! e" A ?8 l% j; y) S6 _; a7 x6 ~+ A. L! u0 k! l
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 `7 {: Y0 f7 A" ]
9 q, e# C! Z! T2 o u4 j) a* I3 t1 O& |1 u U% G! M( }1 d! N
1925年,中国教育界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中。此事报请教育部批准时,以余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上书教育部,坚决抵制。教育部以此为借口,断然拒绝了中医进入大学学系的要求。因此,中西医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从而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中医存废之争。+ G' V, S0 g$ U5 w/ q
9 \ O- T" x" D( O' ^0 T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会上讨论了四项关于“废止中医”的提案,最后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议案一旦实施,中医的废止便只是时间问题了。因此,在议案及余云岫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公布后,立即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抗,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 S+ ]) L3 z9 y" ?5 Z$ |; c0 N( V% S/ `2 D( I) a
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组成请愿团,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社会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取缔中医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口号。
- H9 D4 Z! z3 I1 O) e g5 Q% C( u1 w @( D8 K* B$ |. F3 i
主张废止中医的余云岫、汪企张等,纷纷在各大报刊上发表废止中医的言论,回应中医界的批评。双方的争论已经由学理讨论泛化为政治意识形态争论。
8 a3 z% Q" |1 o0 a* V c
( K4 E2 C. c% ]7 r面对全国中医界发起的强大舆论压力,当时的卫生部长薛笃弼处于风口浪尖上,急于化解与中医界的冲突,所以一再公开表示并无废止中医之意。在面对中医请愿代表时,当面表态:“本部长对于行政方针,以中国各情为左右,对于中西医并无歧视。”并且承诺“我当一天部长,决不容许这个提案获得实行”。" g0 _: H* V3 g
& P. l* n. D n s! Z6 r" [3 j2 q不久,国民政府文官处批示:撤销一切禁锢中医法令。但是,仍然禁止中医参用西法西药,禁止中医学校立案,禁止中医开设医院。各地中医学校改成中医传习所,次年又改称中医学社。此举又引起中医界的抗争。废存双方的争论一直持续。1934年傅斯年的《所谓“国医”》和《再论所谓“国医”》的发表,又在舆论上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中西医之争,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趋于平和。
- z) L; F6 a% J" K
. g7 x6 Y9 O1 j1 [' m( L" E
5 Z/ ?3 f7 [3 t" S中医科学化之争
. T: _) [3 m0 Q$ n' _
% p. q1 m- c# Q! ^
1 @: x6 ?3 N* ]7 `. o3 s; \建国初期,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又一次拉开中西医论争的帷幕。1950年,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名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草案将“废止”变成“改造”,提出将中医改造成西医。5 w% q& {0 m% u
4 P' g( |) q; s- Q& q! I50年代初,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规定不许中医进医院;要进医院,必须学习西医知识包括解剖学等等。同时设立了中医进修学校,让中医去学习西医,学习解剖学。因为政府和毛泽东大力扶持中医,最终卫生部两位副部长王斌和贺诚被撤职。但同时,“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开始兴起,并引起废存双方新的争论。. h9 @" L1 s" x: y- m( D0 L8 x) D/ w$ p- O
5 I; F5 n% ]0 O4 ]+ z% _$ A% \
“文革”后,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1982年,新修改的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同时,医学界提出一个口号:中医药现代化。
) q! b4 N* ]0 T8 U. h: B" l
4 y1 [9 t, Y: O5 ]3 S“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成了新时期中医存废争论双方的焦点。支持中医的认为,“中医学的存在价值根本用不着西医来证明”,而反对者则认为中医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是“伪科学”。在民间,双方的争论一直存在。
! w) e8 }; s; y9 m( y5 w* k5 d% @5 p
今年,中南大学的张功耀教授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以及在网络上发动“取消中医”的签名,卫生部发言人表示明确反对,新一轮的中医存废争论又掀起波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