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7|回复: 5

司马迁不为中山国写史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7 14: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史记》中无中山国史! ]. L, o+ [+ p$ T# Y$ f6 {! D
9 o' c) _1 W. {7 F( d7 i8 p9 `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仅次于秦、楚、燕、齐、赵、魏、韩七国的一个较强的千乘之国。它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与保定市之间,始建国于周景王初年(约公元前544——前533年),初称鲜虞。中山文公时(公元前459——前414年)改称中山。曾与七国共同称王,前后立国多达二百余年。# ~: {$ @8 J. ^' U% o+ {
  然而在中国史学的权威著作《史记》里,我们却找不到完整的中山国史,全书虽然多次提及中山国,都仅仅是一笔带过。如:
1 i' E- |1 t3 I- ]5 R+ ^) d  K  (赵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1。9 o5 ^! v& [& V& n3 C! }9 ?7 s
  (赵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1.。
" C* O6 e1 P: A3 N# Z1 M# n* ?  (赵敬侯)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1.。6 H6 @% r9 N5 H$ |4 p
  (赵敬侯)十一年,伐中山,又战于中人1.。" x! Y- _( T: {4 E8 k
  (赵成侯)六年,中山筑长城1.。9 N. P3 G# f# P
  (赵武灵王)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1.。
+ m& l* X+ O6 y, @" g3 k) z/ E/ V  (赵武灵王)十九年,春三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1.。( m: [6 o: O% W2 ?! Y' I6 L
  (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至宁葭;两略胡地,至榆中1.。
5 S% Y7 ^) J3 P$ c" ~6 T& Q; g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詔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牛翦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寨。王军取鄗(今河北柏乡县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合,王许之,罢兵1.。
# X" i! V2 f$ V0 y& e  (赵武灵王)二十三年,攻中山1.。
& J: z8 B( o5 s' T& R7 h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1.。
4 \) Q: e; m2 w$ o  N! S  (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1.。) J7 d7 M2 |$ R6 P( {+ z
  (魏文侯)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2.。
6 G8 d: a" h% H  }2 ?' S' H  (魏惠王)二十八年,中山君相魏2.。' G" k8 I6 G+ L3 i0 U3 q
  (秦昭襄王)八年,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3.。! [% }4 U: S* B" g8 z! H
  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4.。
1 L! `( [0 @1 ~- B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魏者,相中山5.。& |7 Q3 p3 f  W9 }4 N0 I
  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刻意不去详写中山国,但中山国的客观存在又使他不得不多次提及,尽管文字极其简略,但还是让中山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从中看到中山国百余年的存在与兴亡。
( P% ?) K3 `- z0 E  g! b  春秋战国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除了苟延残喘的东周王朝外,在众多的诸侯国中先后陆续有十一国称王,这十一国是:楚、吴、越、中山、魏、齐、秦、燕、韩、宋、赵6.,加上东周共是十二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十一个王国立了传,东周有《周本纪》,楚国有《楚世家》,吴国有《吴太伯世家》,越国有《越王勾践世家》,魏国有《魏世家》,齐国有《田敬仲完世家》、秦国有《秦本纪》,燕国有《燕召公世家》,韩国有《韩世家》,宋国有《宋微子世家》,赵国有《赵世家》,唯独中山国无传无史。
2 M  r5 _2 f  X- T# }# q* |  司马迁祖籍西汉左冯翔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距中山国并非很远,他不可能对中山国史一无所知;而西汉以前的史书又有许多关于中山国的记载,司马迁不会不读。据学者考证,司马迁写《史记》曾参考大量书籍,有六经及其训解书23种,诸子百家及方技书52种,历史地理及汉室档案20种,还有文学书7种,总计多达102种。试想,他怎么可能不了解中山国历史呢?那么又是什么理由促使司马迁把中山国排除在《史记》之外呢?0 q" v" q; R! |& q4 l0 Y7 ]
  这实在是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谜!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14: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先秦史记中的中山国记事
) k1 ^) O5 A0 v# c! I0 G   3 V7 g4 d- F/ j. ~. h9 g4 W
  有学者认为司马迁不给中山国写史是因为中山国弱小,名声不够显赫。事实并非如此。中山国初称鲜虞,早在春秋末年就已经很强大,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如:# {2 V2 u0 h( l. Z" t8 ^$ j9 E
  鲁定公三年(前507年),鲜虞人败晋师于平中(即平邑,今山西大同市大同县东)7.。
$ ^3 P9 V& W7 x; q5 U+ ?  鲁哀公元年(前494年),鲜虞人伐晋,取棘蒲(今河北石家庄市赵县)8.。' ^* Y3 O' r: V6 \$ ?- h& `  A
  鲁哀公三年(前492年),齐、卫围戚,求援于中山9.。
/ y' w( G& O  k, H5 ?  到了战国时期,史籍中有关中山国的记载就更多了,如:
  [$ A" m, d; r3 u  《古本竹书纪年》载:晋出公十八年(前457年)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邱10.。/ s* ~: |* {% I5 Y2 h$ l6 P
  《淮南子》载:魏将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悬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鼎羹与其首。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曰:“是伏约死节者也,不可忍也。”遂降之11.。
/ W( f' d: ?2 {  A; }) w1 B) D  《墨子》载: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12.。
. I) t' Q( s8 w8 z0 m4 V  《吕氏春秋》载:中山之国有风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风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13.。+ P: K5 w2 t* w; v0 y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拒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14.。
4 I8 F) ?! m3 y# s, ?  中山亡邢15.。& t  y4 x# U, k- v
  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鴪,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几至将所而后死16.。
! h) U$ Y8 ?# A' [- S* o  魏攻中山,乐羊将,已得中山,还反报文侯,有贵功之色。文侯知之,命主书曰:“群臣宾客所献书者,操以进之。”主书举两箧以进。令将军视之,书尽难攻中山之事也。将军还走,北面再拜曰:“中山之举,非臣之力,君之功也。”17.
  l, L8 w$ k; o0 ]2 z$ q% w* V1 Q  司马憙难墨者师于中山王前以非攻,曰:“先生之所术非攻夫?”墨者师曰:“然。”曰:“今王兴兵以攻燕,先生将非王乎?”墨者师对曰:“然则相国是攻之乎?”司马憙曰:“然。”: y9 _- L7 G9 r6 I) F" `/ Q% X
  墨者师曰:“今赵兴兵以攻中山,相国将是之乎?”司马憙无以应。18.+ l1 U4 W8 Y( P# e# ?( A
  《韩非子》中也载有许多中山国事,如:# r: R' k& `' w
  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19.
& B1 `4 |- e/ Z6 C3 Q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诸师赞曰:“乐羊为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 a+ F9 E9 W( k# w7 R0 n" A
  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乐羊以有功见疑。19.+ Q: N  l, }. `& V+ q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立而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今吾是以泣。”20.
9 B8 f# ?# a* v0 V  中山之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选其客之有智能者以为将行,中道而乱。乐池曰:“吾以公为有智而使公为将行,今中道而乱,何也?”客因辞而去,曰:“公不知治。有威足以服之人,而利足以劝之,故能治之。今臣,君之少客也。夫从少正长,从贱治贵,而不得操其利害而制之,此所以乱也。尝试使臣:彼之善者我能以为卿相,彼不善者我得以斩其首,何故而不治?”21.
! K6 q2 a( f! k! ]( y8 k( ?  赵主父使李疵视中山可攻不也。还报曰:“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将后齐、燕。”21.* z; O% X2 t! {! _2 ?" }
  鲁丹三说中山之君而不爱也,因散五十金事其左右。复见,未语,而君与之食。鲁丹出,不反舍,遂去中山。其御曰:“反见,乃使善我,何故去之?”鲁丹曰:“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未出境,而公子恶之曰:“为赵来间中山。”君因索而罪之。19.1 A2 S. e0 B+ n% W
  司马憙,中山之君臣也,而善于赵,尝以中山之谋微告赵王。22.
8 q! j! K: Y: {) N6 {  季辛与爰骞相怨。司马憙新与季辛恶,因微令人杀爰骞,中山之君以为季辛也,因诛之。22.8 t8 G1 H! f& c4 X- R2 Y
  中山有贱公子,马甚瘦,车甚弊。左右有私不善者,乃为之请王曰:“公子甚贫,马甚瘦,王何不益之马食?”王不许。左右因微令夜烧刍厩。王以为贱公子也,乃诛之。22.+ [! r3 n( e7 q& H! @# H6 \
  西汉刘向的《战国策》专门辟有《中山国策》,收录中山国事九章:
! K& `- |% P( ~4 l: s, t  1、 魏文侯欲残中山4 Q+ a' [9 g, o/ A1 Z
  2、 犀首立五王
3 P7 J. H+ g4 Q  m. ]3 i  3、 中山与燕赵为王* d" g! G  U. d
  4、 司马憙使赵为己求相中山4 p; b/ \9 c: Z% [
  5、 司马憙三相中山
2 ^6 @% }/ \9 O: `' O; B$ b% Z  6、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g- e  I9 E- u, S% Q! }
  7、 主父欲伐中山
0 A7 e( W1 A& z& o4 |  Y5 [  8、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
: T4 N2 \% g1 V* E( @  9、 乐羊为魏将攻中山
8 O  r5 T1 ]$ i) r/ ]! V0 `  此外《战国策》的其它国的传记中也收录有一些中山国的事情,如:《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23.,《武灵王平昼闲居》24.,《赵惠文王三十年》25.,《富丁欲以赵合齐魏》26.,《三国攻秦,赵攻中山》27.,《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28.,《秦武王谓甘茂曰》29.等等。3 H' {% _1 w1 h$ l  V
  先秦文献还有许多著作收录有中山国事,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 D* K' o1 w9 ?9 [) u' B  从以上引文我们可知,中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绝非一般的微弱小国,它有着二百余年的传国史,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早称王的诸侯国。以往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山国称王始于“五国相王”,此说值得商榷。在中山国故都灵寿出土文物“中山王舋鼎”铭文中,清楚地刻有“……先祖桓王,昭考成王”的文字30.,说明中山国在中山桓王时就已经自行称王,后来的“五国相王”只是取得了各国公认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14: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灵寿故城出土文物所见中山国史
- D+ u) R( A+ {+ ?: A' k8 Q  
+ k* M& m8 d+ `  1977年,我国考古界在中山国故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对中山王陵的“1号”和“6号”墓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最有历史价值的就是“中山三器”和“中山王墓兆域图”。4 C  F0 I- t+ X' q; G
  中山三器为:中山王舋方壶、中山王舋鼎、中山太子姿圆壶。三器相继铸于中山舋王去世前后。/ j6 B$ q; x( b5 @2 @/ \
  1、中山王舋方壶
, H& U1 [( ~) W  中山王舋方壶通高63厘米,直径35厘米,四壁刻有铭文450字。铭文主要是颂扬中山君先祖先王的功德及相国司马赒的功绩,警醒太子姿效法先王,重用贤臣,以仁德治国。铭文中有“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的记载30.,清楚地列出了中山国君王的世系:中山文公、中山武公、中山桓王、中山成王、中山舋王、中山姿王、中山尚王。(后两位王为增补); w0 D7 Y, x" K7 y+ E! Y0 r% z
  中山王舋方壶铭文全文译注如下:6 f% B" ^( k! D$ f6 ]) g
  中山舋王十四年,中山王姬舋命相国司马赒领兵讨伐燕国,将所掠之金(铜)熔制成彝壶,按照礼制和法度,用来祭祀上帝和先王,以虔诚敬仰的心情,恭恭敬敬诚惶诚恐地告知于天地神灵,记载祖宗的美德,以张扬先王的功业;以燕国灭亡的实例,来警醒后世诸王。8 M# y( d8 \8 J/ w* M
  朕的先祖文公、武公和祖父桓王、父亲成王,都给我们留下了高尚的美德和治国的遗训,以教育后代子孙,这是很值得朕去效仿的。慈、孝、宽、惠,举贤使能!上天不负祖宗所愿,赐贤相司马赒来辅佐朕。朕知道他是位忠信之士,便任用他为相国。朕在游闲和饮食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先王创业的艰辛,因此时时警醒自己,时刻不忘治理好国家和人民。& `7 m3 V; Z! M. N5 F6 o$ e
  司马赒竭志尽忠,以执掌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对君王没有二心。他自出任相国以来,日夜操劳,为国家选贤任能,以使国家兴旺。4 P: q- v3 p- S% I$ h9 L
  时有燕国国君姬哙,不顾国家利益,不与诸侯来往,不循祖宗章法,搞什么君臣易位,结果对内断送了先祖召公所创下的大业,冷落了先君的祭祀,而对外则上不能入朝祭祀周天子之庙,下不能与诸侯称兄论弟,正所谓上逆于天,下不顺民。寡人对此很是痛心。
5 X" w. x% P% P3 H& R: n, Z+ d  司马赒说:“身为国君反而拜臣子为君,这是世间最大的耻辱,这样的国君与我们的大王同起同坐,臣实在是看不下去!臣愿带领将士们穿上盔甲,拿起刀枪,去征讨不义之邦!6 G3 K, S# ~7 o4 T2 `; j0 G8 [
  燕国的故君姬哙和新君子之,他们不守礼法,不顾顺逆,故而国亡身死,各诸侯国竟没有一人去救援。我们当时出兵的意愿是想帮助燕国纠正错误,以恢复君臣之位,明确上下之礼,虽然没有成功,却为我们的国家创造了扩土封疆的利益,因此得到了周天子的奖赏和诸侯的祝贺。
4 X$ T0 s$ H- S& e& w  古代圣明的君王,都希望得到贤臣和良民!因此,君王尊重礼法才会有贤臣到来;用廉洁贤明的大臣来治国,百姓才能依附。”% }! s' ~; u3 ]  }% S' r5 p
  这些金玉良言,朕命人将其刻在壶上,留给世人观之;并郑重地告之后世子孙,逆天行事必定招来祸患,顺应天命才能得到幸福。要把它抄录在简册上,用来警戒后代君王,对百姓施以德政,有爱心有仁德才能江山永固。子子孙孙要永远记住,才能保证我们的国家千秋永在万古长存。(作者根据铭文译注自译,供读者参考)
* \8 L- M$ L% g8 c  P% K  2、中山王舋鼎
0 E9 C5 o9 _# J! I  中山王舋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为铜铁合铸而成,鼎壁刻有铭文469字,主要记载中山相司马赒讨伐燕国之事30.。铭文使我们知道,在燕国内乱时期,中山国曾派相国司马赒领兵伐燕,攻取了燕国数十城和数百里土地。+ r2 {' P7 S* j  _
  中山王舋鼎铭文全文译注如下:, a: U% U4 X! {/ \4 j3 a
  中山舋王十四年,中山王姬舋命人制作大鼎,准备在鼎上刻写铭文,以警醒后人。5 j8 g, |1 r, I* {/ ?4 o0 a1 f/ Y
  寡人以为,与其盲目地听从别人,不如冷静的自己拿主意。当年燕君姬哙那样有智慧的君王,因为受世俗所掩盖,身为宗族之长,最有资格管理国中万事万物,却受相国子之等人的迷惑,使国家灭亡,终为天下人所不齿。大国君王尚且如此,更何况朕这小国之君呢?
/ A7 J: |$ k% v+ M& M3 G  当年,朕的父亲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寡人那时年纪还小,什么都不懂,一切事情都依赖老师和母亲。是上天赐福于朕的国家,赐给朕忠臣司马赒。他为了国家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上敬天神,下顺民意,全身心的辅佐寡人。他肩负着治国的重任,团结群臣和百姓,共同为国尽力。他不辞辛苦,常常到深夜还在以许多圣贤的道理来辅导寡人。
/ o1 [) [" S! A( u5 G) G  寡人知道,如果让弱小的你得到成长,使愚昧的你得到智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如果不是忠心耿耿的人,有谁能这样做呢?只有司马赒才能做到这一点。荣幸啊,这是上天成就我们的国家!因此寡人才委任司马赒为相国。如今司马赒已经不在了,寡人对国家的前途充满忧虑。1 w1 Z# v" L" ~3 ~
  当年,朕的祖父桓王和父亲成王,他们勤于朝政,事必亲躬,亲自到四方考察民情和百姓的生活状况。今朝,朕的相国司马赒,亲自带领着中山国的将士,去征讨君臣颠倒不讲道义的燕国。敲响了出征的战鼓,将士们勇敢的冲锋,攻占了数百里土地,夺取了数十座城池,击败了号称万乘之国的燕邦。寡人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嘉奖他所做的贡献,特此敕命司马氏及其后人,即使犯有死罪,三代之内都可以赦免。以此来彰显美德,奖励功臣。相国司马赒日夜操劳辛勤理政,他是中山国的顶梁柱。那时寡人很担心,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了,中山国将会像大地失去阳光一样可怕。所以寡人特做批示,相国即使犯了死罪,也可以赦免,因为他的功业是巨大的,他应该有享受特赦的权利。可悲啊,现在我们只能在此来纪念他,希望后人要永远记住他,像他那样为国家尽忠,为君王效力。6 @. \8 D) D2 v
  当年,吴国人击败越国,越国人忍辱负重,经过五年的准备,反而灭掉了吴国。前车可鉴,中山国的后人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你们不要因为自身强大了就目中无人,也不要因为家庭富裕了就奢侈腐化,更不要因为人多势众就可以肆意喧哗!比邻的赵国像豺狼一样在注视着我们,与我们交好的齐国却又在很远的地方。警惕啊,后世子孙们,要保护好祖宗的基业,不要让异族来取代我们的国家。(作者根据铭文译注自译,供读者参考)0 g( ]* o  T- t, v
  3、中山太子姿圆壶) A5 o& i1 G5 g4 a
  中山太子姿圆壶通高44.5厘米,腹径32厘米,壶壁刻有太子姿为悼念父王所作的悼词182字,是研究中山王舋的重要史料。1 d$ p. G* X" m1 X8 F
  中山太子姿圆壶全文译注如下:3 e: ~+ H6 A4 }* p1 W+ P+ |
  朕是先王的嫡子名叫姬姿,在此刻铸铭文以扬先祖美德。当年先王喜欢读书,珍藏了万卷书简。为避免亡国之危,他日夜不忘苦读,从中寻求安邦治国之道。废除残酷的刑罚,辨别冤狱,不让那些可怜的百姓无辜的死去。又得贤臣司马赒辅佐,成为中山国的新一任相国。时逢燕王无道,将王位让与大臣子之,自居臣位。这种虚伪的离经叛道的做法,引起各国的反对,纷纷加以谴责。因此,先王命司马赒领兵征讨燕国,扩大了中山国的疆域,多达数百里。
5 [+ P) J+ F, }2 B- R: S  谁把国家的领土扩展了,只有朕的先王。当朕在新开辟的土地上行围打猎时,有一种非常美好的心情,纵马在山野里驰骋,马蹄敲击地面弹出醉人的音符,野兔麋鹿在勇士们的攻击下束手就擒。用新鲜的野味来祭祀先王,让先王的德行永垂千古。
! x4 x. \# O9 |% @& h/ w  可悲啊,先王就这样离开了我们,让我们长久的痛苦流涕,再也感受不到往日的快乐和欢欣。朕在新开辟的土地上再为先王立一座新庙,让世世代代在这里祭祀先王,子子孙孙都要孝敬祖先,要把对先人的敬祀永远承续下去。(作者根据铭文译注自译,供读者参考)
; |7 V) V8 U- J1 `  4、中山王墓兆域图, Z/ q7 B& `- p; n
  中山王墓兆域图,是用金、银错与一块铜板上,该板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约1厘米,一面是图,另一面是铺首。图中附有中山王修建王陵的诏令。此诏令使我们得知,司马赒原为宫卫大臣,后来才升任为相国。; m% ]; G3 Z) x% l/ s, r
  出土的文物还有许多,这些珍贵的文物对研究中山国历史都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14: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中山国简史1 N& z* ?: X, _
  $ A" ~* ], n' u$ i. S7 {, l. }- v
  中山国的先祖为黄帝后裔。黄帝生二十五子,有十一子无德才,徙居边远蛮荒地区,称为夷帮。其活动在中国北方的(黄河以北)称夷狄。西周末年,夷狄分裂为赤狄和白狄两支。赤狄主要活动在今山西长治市以北一带,白狄主要活动在陕西西安市至榆林市一带。白狄后来迁徙到今河北境内,又陆续分裂成鲜虞、肥、鼓等不同支脉。
' p2 r  w  Z+ J3 H! V1 i8 g  鲜虞原为釐姓,始建国于春秋晚期(约公元前540年前后),建都于鲜虞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西北)。公元前530年和公元前527年,晋国将军荀吴曾两次率军攻打鲜虞。公元前507年,鲜虞军大败晋军于平中,俘虏晋将观虎。公元前505年,鲜虞军再次击败晋将士鞅之军。公元前494年,鲜虞军与齐、鲁、卫联合攻晋,夺取棘蒲。公元前492年,齐、卫两国攻戚,鲜虞军远涉数百里救援。公元前491年,鲜虞军与齐军联合帮助晋国的荀寅攻占柏人(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县西)。此后直至战国初年,鲜虞国一直是中国北方很有实力的强国。
3 Z3 b1 e2 _! m1 H# K  公元前459年,鲜虞先君去世,传位给鲜虞文侯。文侯以黄帝后裔自居,改姓为姬,改国号为中山,立都于中人城(今河北保定市唐县西),自称中山文公。3 P) T: I9 O# ~# m
  中山文公三年(前457年),智伯(荀瑶)率军攻打中人城,中山文公兵败,被迫迁都于顾城(今河北定州市)。8 j$ L5 W' z, L2 w# x. g) ]$ A9 X
  中山文公在位四十六年(前459——前414),传位于儿子中山武公。
' \% E3 S9 S! M- x3 q  中山武公六年(前408年),魏文侯派将军乐羊领兵攻打中山国,苦战三年,于公元前406年击败中山,杀中山武公,中山国亡。$ }/ F0 x2 Z3 a- P, `
  周安王二十四年(前378),中山武公的小儿子姬桓领导中山族人复国,击败魏国驻扎在中山国的军队,攻占顾城,旋即即位称王,自号中山桓王。中山桓王以乐羊之孙乐池为将。: E7 _0 t( a) k3 l8 T
  中山桓王二年(前377),魏武侯复派兵攻打中山,与中山军大战于浍水。魏军再次被中山军击败。魏国损兵折将,从此不敢再犯中山。9 b; Q8 i7 x, C/ s$ A
  而就在这时,赵国乘中山国全力抗击魏国之机,突然出兵侵占了中山国的房子、灵寿等地。中山军在与魏军作战中损失很大,没有能力与赵国抗争,只好忍气吞声。
8 m1 c, l( j$ K- B( t4 z  中山桓王五年(前374),中山军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迅速强大起来。桓王派大将乐池领兵反攻赵国,很快夺回了番吾、灵寿等城。7 @2 d3 ?, k4 P! d2 v
  中山桓王六年(前373),中山国迁都于灵寿,桓王拜大将乐池为相国。: R( ~- E$ k7 N: z; O
  中山桓王十年(前369),中山国为防赵国偷袭,在边境修筑长城。+ S8 W& ~5 D6 q. X9 q
  中山桓王晚年时,魏国人司马赒入中山国为官,得到了中山桓王的重用。" J* ^; S0 Z) @9 \! I
  中山桓王在位虚记三十八年(前378——前340)卒,传位于儿子中山成王。
( X* s  \9 A* J  l( A  中山成王即位后,仍以乐池为将,司马赒为宫卫大臣。不久相国乐池去世,中山成王拜司马赒为相,并加封他为蓝诸君。司马赒成为中山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3 e; k, N, M6 z8 Z4 m4 J
  中山成王十七年(前323),魏国的公孙衍倡议魏、韩、燕、赵、中山“五国相王”。6 V0 Q* ]! g. ?: n5 Q$ E1 d/ D
  中山成王在位虚记二十年(前340——前321)卒,传位于儿子中山舋王。
1 c1 K% ^& u! Z! M  中山舋王六年(前315),相国司马赒率军攻燕,取燕数十城,土地数百里。' W. A1 f  l5 n) f+ V- F# T$ U
  中山舋王九年(前312),相国司马赒病逝,其子司马憙袭爵蓝诸君之位。司马憙华而不实好大喜功,父亲生前对他很不满意,临终前嘱咐舋王不要重用他。但是司马憙为人狡诈,暗中投靠了赵国,在赵国的帮助下,迫使中山舋王任用司马憙为相。司马憙当上相国以后,排斥武官,重用文士,极力倡导“无为而治”,使得中山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大幅下降。
% @9 w" S4 G( ^- I6 @1 |. A4 ^  中山舋王十三年(前307),赵武灵王派谋臣李疵往中山国侦察,回报可以进攻中山。于是赵国全面备战,准备攻打中山国。! p5 o+ M) q0 v) Y" |7 m9 }& ^& s
  中山舋王十四年(前306),赵武灵王出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军力薄弱财力不足,被赵军打的节节败退,赵军连续攻下中山国数城,进军至房子。中山国损失惨重。) u1 `( U( \2 X- M1 j" F+ Z
  中山舋王认为司马憙之策误国,将其罢免。并用伐燕所得的优质铜铸鼎、壶,亲撰铭文,使匠人刻于二器之壁。中山舋王深悔自己用人不当,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不久便大病不起,多方救治无效,这年年底病逝于宫中。- J( z- _9 Y% u6 I
  中山舋王在位虚记十五年(前321——前307)卒,传位于儿子中山姿王。* S8 H1 b  j# s0 a" e! r7 t
  中山姿王是位早熟的少年,他不像父亲那样优柔寡断,处理问题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他一上台就做了一件让满朝大臣深感意外的事情,重新任用司马憙为相国。他认为司马憙有治国的才能,虽然以前做错了事,今后改正就是。遗憾的是司马憙并没有按中山姿王的意思去做,而是继续我行我素,推行他的“无为而治”的国策,重文人,轻武士,毁军队,废法律。中山国朝政混乱,国势大衰。中山姿王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次罢免了司马憙的相位。但是司马憙私通赵国,他通过赵武灵王以武力公开向中山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山姿王恢复了他的相位。这便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司马憙三相中山”。司马憙三相中山后更加恣意妄为,他为了讨好赵国,多次出卖中山国利益,并且排挤和害死了许多正直的大臣,先后暗杀了卿士爰骞,谋杀了大将军季辛,解除了乐毅等将军的官职,使那些能征善战的武官在家闲居。赵武灵王乘中山国衰弱多次出兵进犯。. O6 G1 e- m0 u1 M+ {. U  G
  中山姿王八年(前306——前299),司马憙和他的儿子司马子期42.出卖中山国,引赵军攻破中山国首都灵寿,中山姿王逃往齐国,不久病死在齐国首都临淄。* B+ J, c: c- d( d3 X, s
  中山姿王在位虚记九年(前307——前299)卒。- ^* @/ Y! P1 F; x$ ]6 r9 @
  赵武灵王攻占灵寿后,恐中山人不服,便立中山姿王的弟弟公子尚为王,号中山尚王。此后司马憙父子及其家人去向不明。一说赵武灵王欲处死他们父子,但司马憙拿出中山先君的免死诏书,赵武灵王只好将他们父子罢官免爵,限期离开中山国。$ ]4 X& g( b% z
  中山尚王用魏义为相国,偃长为上卿,君臣终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中山尚王荒淫酒色不问国事,致使朝政腐败,社会更加混乱。他执政三年,中山国已经衰败到了极点。赵武灵王认为灭亡中山国的时机已到,于是只带了三千骑兵进攻中山国,就把中山国平定了。
  ~- N$ b. f+ S5 O. {. h& a  中山尚王在位虚记四年(前299——前296)亡国,赵武灵王将其废为庶人,并把他及其宗人迁居于肤施(今陕西榆林市东南)。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14: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司马迁先祖及少梁司马氏家族世系考' P' j# B5 C% T% F' m& l& D' C7 c
  ; v; b2 _) |6 @4 x1 |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31.
3 A  @- H0 X; y& A& \  随会奔秦是在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也就是秦康公元年。32. 少梁即古之梁国,周襄王十一年(前641)为秦穆公所灭,改称少梁。周顷王二年(前617),晋国攻取少梁,司马氏家族就是于此时入居少梁城,同族共居并未分支。到了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司马氏家族也开始分支。
. w: j9 Z+ g: C+ r8 ]2 L  Y' x. B: O  司马迁说:“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31.笔者就此查阅了大量先秦史书,却不见卫国司马氏的记载。赵国除了司马迁介绍的司马蒯聩外,司马氏见于史书的还有司马浅26.、司马尚33.及秦朝末年的司马卬34.。秦国的司马氏较多,早期有名将司马唐35.、司马错36.、司马梗36.、司马靳和秦朝末年的司马欣37.、司马昌31.。因为卫国无司马氏的记载,疑为司马迁误把中山写成了卫。但是卫国的地望从西周开始虽经几次迁移,始终都在今河南境内,与位于河北的中山国似乎没有多大关联,如果不是司马迁笔误,那么很可能当时的中山国也称“卫”,但这似乎又过于牵强,因为通读先秦史书,并无中山国亦称卫的记载。另一种可能就是“卫”为“魏”之误,如卫国实为魏国,在“魏”者相中山,那就说得通了。中山国有司马赒、司马憙、司马子期38.。此外散见于先秦史书中的司马氏还有宋国的司马牛39.、齐国的司马悍40.、楚国的司马翦41.,此三人是否为少梁司马氏我们不得而知。/ g3 r* P1 l9 U9 d) a* Y, ~
  那么,《史记》中的“在卫者,相中山”到底是司马迁的笔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
. v" X  Q4 N6 q* {  笔误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司马迁毕竟是位严谨的史学家,更何况此书几经修订校对,司马迁不会犯下如此明显的错误。最大的可能是《史记》在早期的传抄过程中把“魏”误写成了“卫”。依据中山国现有史料分析,中山国的司马氏当来自于魏国。史载:魏灭中山后,魏文侯不信任乐羊,收回他的兵权,将他封在灵寿闲居,而另派太子击为中山君(中山国的最高长官),同时还派了部分文臣武将辅佐他,其中就有司马赒的父亲。后来中山桓王复国,厚待魏国降臣并加以重用,许多魏国官员便留在了中山国,定居下来。司马赒的父亲也在其中,不过因史料失传,这些官员的名字已无可考。司马赒的父亲死后,司马赒袭爵为中山臣,从宫卫大臣一直晋升到相国。
! y) Z2 R  t. ]+ g2 r6 }6 S  但是“卫”“魏”虽为同音,两国相去甚远,即便抄录过程中偶然出现错误,历代史学名家肯定会予以更正,不会一直延续下来。之所以无人更改,原因只有一个,司马迁的原文就是“卫”字,后人不敢擅自更改。至于司马迁为什么把“魏”写成了“卫”,或许其中别有隐情,很可能与他的家族史有关。* k' D+ P# E; P+ }" i3 Q
  按照司马迁自序所说,少梁司马氏家族的世系应该是——
# A; |  z* J8 i! S" C* A# T% x0 ]  卫系:?(无从可考)% z% H# p8 n. J( ~; Z
  赵系:司马蒯聩——司马浅——司马尚——司马卬) ~+ {% |/ c( k3 r
  秦系:司马错——?——司马靳——?——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司马谈——司马迁8 e; u8 [" r3 B( l& c! y( ]
  司马迁说司马氏“一族三分”始于战国初年三家分晋前后,沿着这一线索我们在先秦史书中可以查阅到司马氏家族的一些线索。结果是:7 x/ z5 g: b6 U4 @0 U$ F' @
  卫国无司马氏记载。. A/ z9 s' }* V7 M
  赵国的司马蒯聩是战国初期人,司马浅见于赵武灵王时(约公元前330——前280年间),司马尚见于战国末年赵幽缪王时(约公元前260——前210年间),司马卬则是秦朝末年人。四人虽为司马氏族人,但辈分已经很难考证。
: x, J7 o# ]$ c  l. N. [; Z: D  秦国最早的一位司马氏大臣是司马唐(又作司马庚),出现在秦简公与秦惠公时(约公元前440——前370年间)。史载:秦惠公想出兵攻打魏国,司马唐劝阻说:“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36. 秦系司马氏第二位名臣就是司马唐的孙子司马错(约公元前345——前275),他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时的大臣,他的事迹记载在《战国策》和《史记》里。他在《史记》中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此次出征后,他因年事已高,便辞官回蜀郡成都养老去了。他的儿子司马梗袭爵为秦将,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北定太原”37.。司马梗的孙子是秦朝末年的司马欣,曾任栎阳狱椽、长史。其后世因史料缺失,世系不清。汉武帝时的著名才子司马相如当为司马错之后,司马迁虽然写了《司马相如列传》,但是并没有交待他的先祖是谁,只说他是蜀郡成都人。成都是司马错的终老之地,他的后代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住在成都,司马相如为司马错后人,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事实上秦系司马氏自少梁入秦后,并无再回少梁的记录,他们的居住地一直在首都咸阳和蜀郡成都。对于如此明显的事情,司马迁为何避而不谈呢?实在是让人不解。
9 ]8 N5 k! m2 A5 \# b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昂於殷。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0 ?6 y6 T) ]  q$ M3 X' r! Y  此世系存在两个问题:4 c( I1 c; f) ?- k$ o! ~
  其一,先秦史书上没有卫系司马氏的记载,卫系司马氏应该是“魏系司马氏”,至于司马迁为什么写成了“卫”,那只有他自己知道。9 K5 b* [0 {  S. u7 A8 ]! t
  其二,秦系司马氏为司马迁先祖存在着很大疑问。
# D3 o( V3 k; f& t  按司马迁所说“司马氏去周适晋”当在赵、魏、韩三家分晋之时,也就是公元前600年前后,而司马错伐蜀是在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伐楚则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据此推算,他生存的年代约在公元前345——前275年间。如果司马错是秦系司马氏后人,显然他不是出生在魏国的少梁,而是生在秦国的咸阳或别的什么地方,因为他出生时秦系司马氏在秦国已经生活了二百年左右,当时少梁是魏国属地,说司马错出生在魏国的少梁不但没有理由,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连司马迁都说“在秦者名错”,后世的史学家们不知是根据什么认定司马错是出生在魏国的少梁?
! d4 [; I9 o- K3 M  司马迁的直系先祖是魏国少梁人并不错,而司马错却是地地道道的秦国人,把司马错说成是司马迁的直系先祖实在是过于牵强。应该说,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给人留下的概念是模糊的,他在写完“在秦者名错”之后,紧接着又写了一句:“错孙靳”,这是问题的焦点,也是最容易引起人们误会之处。因为司马靳肯定是司马迁的直系先祖,既然司马靳是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错理所当然也就是司马迁的先祖了。
, ~/ z! l& t5 X' K; d- j7 g  那么这位与白起一起被处死的司马靳到底是不是司马错的亲孙子呢?如果是,司马迁为什么不交代司马靳的父亲是谁?看来他的父亲绝不是司马错的儿子司马梗,否则司马迁不会避而不谈。司马梗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北定太原”,而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司马靳就和白起一起被赐死,而且两者之间似乎毫无关联,司马迁在书中也没做任何交代。显然司马靳不可能是司马梗的儿子,当时他在军中的地位,最多也就是武安侯白起的一个副将,与司马错和司马梗的地位相去甚远。有人或许猜想司马靳大概是司马错其他儿子所生,这似乎也不可能,如果真是那样司马迁不会不做交待。估计司马靳根本就不是秦系司马氏的后人,他是真正的魏国少梁人,也就是司马迁的直系先祖。因为此时秦国早就攻下了魏国的河西之地,少梁已经归属于秦国,改称秦国少梁,所以魏系的司马氏也变成了秦国人。! o7 F9 N3 I) v6 p8 p
  巧合的是秦国的司马错和中山国的司马憙恰好是同辈人,而且都是出生在公元前345年前后,他们的儿子秦国的司马梗和中山国的司马子期(又作司马期)也是同龄人,都出生在公元前320年前后。根据先秦史书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推断,司马靳很可能是司马子期的儿子。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攻占中山,司马憙父子不但没有得到重用,还被赵武灵王罢官免爵。司马憙父子含羞带愧无脸面继续留在中山,便遣散家奴,灰溜溜的逃回老家少梁闲居起来。司马靳就是在此期间出生在少梁城。司马靳的生卒年大约是公元前290——前257年,于公元前257年与白起同时被秦昭王赐死。- h+ ^8 h1 L. _  e4 N) w2 |' a
  司马迁以移花接木之术巧妙地把自己的前辈世系依附在司马错的名下,借以炫耀自己祖宗的威望,同时也掩盖了自己真正的直系先祖。5 G. q5 N1 u$ K4 v7 y. p
  那么司马迁的直系先祖是谁呢,他为什么讳莫如深遮遮掩掩呢?: k3 q/ |/ p, B" z2 A
  根据先秦史书和历史年代及现代考古所见,司马迁的直系先祖应该就是战国时期恶名远扬的中山国相司马憙。7 |) i) n0 x4 a$ w6 ]" ]1 c8 n
  司马憙约生活在公元前345——290年间,曾先后在中山舋王和中山姿王两朝三次为相,史称“司马憙三相中山”。中山姿王八年(前299),司马憙与儿子司马子期出卖中山国,引赵军攻破中山国首都灵寿,中山姿王逃往齐国。此后司马憙与他的儿子司马子期去向不明,史无记载。疑或为赵武灵王所杀,或被免官后驱逐出中山国。两种可能其结局都是一样:中山国的司马氏又迁回了老家少梁。因为以司马憙父子的恶名,即便不被赵武灵王所杀,其他诸侯国也不会接纳他们的,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迁回故居。此后不久,秦国攻占了魏国的少梁,而此时秦系司马氏正值声名显赫,少梁的司马氏便依附在秦系司马氏之下。
7 m- b& ]8 {8 A0 F2 I9 @- x  t. W  由此可知,战国初期进入秦国的司马氏与后来秦国夏阳(少梁)的司马氏同族并不同支。秦国名将司马错并非少梁人,他生在咸阳死在成都,应该是秦国咸阳人。秦国夏阳的司马氏就是魏系司马氏,也就是司马迁的直系先祖。
: b+ T4 b- B/ v9 V' P: Y  按照司马迁的“一族三分”说,我们现在可以重新排列一下少梁司马氏家族的世系。# o1 A  M; n, C, \5 v$ d6 b; X* w9 l
  (横线为父子相承世系,虚线为辈分不清世系)9 ?5 V; [; b; _. Q! \+ \
  2 ^" o: O; s6 k2 `; M: B
  赵系:司马蒯聩……司马浅……司马尚……司马卬7 ~) e) j! D' j$ f: t
  秦系:司马唐——?——司马错——司马梗——?——司马欣……司马相如
3 w6 |5 b1 D+ R; c) f& s  魏系:?——司马赒——司马憙——司马子期——司马靳——?——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43.——司马谈——司马迁# z8 |1 ?$ K% ^) \$ J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14: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司马迁的无奈之举
; O2 }8 K& D# L  8 K2 _: {9 R, x; H  Z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司马迁不为中山国写史实属无奈之举。司马迁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与现在不同,世人把家族名声看得极为重要。他的先祖先有背叛魏国投靠中山国之举,此为不忠;后有司马憙父子卖国求荣谋杀大臣等种种恶行,此为不义。有如此不忠不义的祖宗,后代子孙怎么能抬得起头呢?司马迁不想让世人知道他就是中山国司马氏的后代,所以才千方百计的隐瞒这段历史。
- H5 Y- a! E  O; y, Y0 v4 @8 a  司马迁祖上世代为史官,家中肯定掌握有大量中山国史料。也许司马迁原计划是准备撰写一篇详细的中山国史,甚至已经列好了《中山世家》这个题目,但他在动笔时又犹豫了。因为写中山国史不能不写司马氏,司马氏是中山国的重臣,从中山桓王复国至中山国灭亡,中山国的权力机构都离不开司马氏,这让他很为难。该如何去写自己的祖宗呢?往脸上贴金固然不行,如实去写就更不行!有辱祖宗不说,对自身和家人也极为不利,弄不好就会弄个身败名裂,祸及子孙。
8 f+ O1 t) |' b$ [: \+ z  司马迁知道,身为史官,把一个轰轰烈烈存在了二百多年的诸侯国遗漏掉,显然是失职。但如果为中山国立传,无论怎样写他都难以摆脱尴尬的境地。如果让汉武帝知道了他的祖宗就是中山国的司马氏,说不定就会给他和家人带来灭顶之灾。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不为中山国写史。$ K% w7 V3 E2 g, @) Z# O5 H, K0 A8 J
  + A- F8 g$ G/ z, w; v1 m
  ' {, E7 t' L4 y# D. P8 i
  注释及引文出处:8 q+ W5 Q" C1 A% `9 S3 o
  + ^; f7 j3 Z' v( I
  1.(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4 `; [- |1 I$ o4 q) g  2.(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e1 F7 v- B5 ]
  3.(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2 U) ^5 p- G" k, C3 {
  4.(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 V" t5 c* U6 W" F8 ?
  5.(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6 {( W  X! k( W( P% n
  6. 这里称王的顺序是按各国开始称王的时间先后排列。
) R% \1 {5 W/ G- T3 k: v; Z  7.(战国)左丘明:《左转,定公三年》。5 P" V  B2 t7 M3 T4 X
  8.(战国)左丘明:《左转,哀公元年》。
; ~1 k' C4 B( d  t. j/ v( h  9.(战国)左丘明:《左转,哀公三年》。3 x7 `! N; x3 K( {' f8 |* {
  10. 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 q: o; {' f7 r$ A  ?& Q: Y4 I1 f; b  11.(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 ^4 g- {7 ]& C5 i7 n( v$ c  12.(战国)墨翟:《墨子》。中山尚即中山国最后一王——中山尚王。
8 {: Q3 u$ q- b3 T  13.(战国)吕不韦:《吕览,全勋》。- r/ d& I: [/ B6 K& ^
  14.(战国)吕不韦:《吕览,先识》。5 A, [' K2 i5 T2 J, ^  G1 o( Z
  15.(战国)吕不韦:《吕览,简选》。& U+ q7 U9 |7 I4 u/ i6 n% h8 @
  16.(战国)吕不韦:《吕览,贵卒》。$ T4 @+ g/ }1 e
  17.(战国)吕不韦:《吕览,乐成》。) @! l) x) f6 A7 A) w6 G+ K
  18.(战国)吕不韦:《吕览,应言》。
! r% Z& H: ^' \  19.(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i- W! V/ |( l; A; `; p; i
  20.(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b  F' M( `0 r6 C  21.(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 n7 E: H& ~) F# [! B7 y. x/ i9 I  22.(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0 @* k  ~* I- R
  23.(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五》。
/ p* F" d, x( {% d( p7 H9 f: H  24.(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四》。
, M3 c! t( Q% F' D. Y  25.(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一》。
. s8 i5 k. f8 P$ @# O  26.(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五》。3 w- R% y' g( _
  27.(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八》。5 z5 z5 V9 e: D* D4 Z- B6 e; ?
  28.(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一、三》。
3 z" w$ ?$ \- [# e( b: M+ S  P  29.(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六》。
3 s0 C. Z. y* P& W, c) U  30. 徐仲书、伍仕谦:《中山三器译文及公堂图说明》,(《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4期), W+ o$ |; b3 `- U2 N) P
  31.(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X8 K8 \8 C5 ]; J  z7 J8 I
  32.(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 P" ?) t8 a4 _8 G- A7 @8 d  33.(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十九》。
( m4 S* L! ?' W  34.(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a! ~3 b0 L- U( L
  35.(战国)吕不韦:《吕览,期贤》。; {9 E& ?% q) u4 E4 Z+ J
  36.(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H% r" o) N' D5 O
  37.(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2 Y+ a' t6 S% K$ b
  38.(西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
$ z( g- w( _4 f: H! c9 a  39.(战国)左丘明:《左转,哀公十四年》。
# B$ T( b* _$ G* j/ E  40.(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十五》。
" G+ m9 r/ j( Q" V& p  41.(西汉)刘向:《战国策,东周策二十四》。2 G- K# k1 ?, z/ v+ m# n, V/ l; L
  42. 此处的司马子期与楚国的司马子期并非一人,楚昭王的儿子姓芈名结,字子期,官居司马,故称司马子期。而中山国的司马子期,复姓司马,名子期。有的学者把二人混为一谈,大错矣!
" m0 A6 ^, o. O  d  43. 司马憙与司马喜并非一人,二人在世的时间相差一百多年。*古时喜与憙虽然通用,还是有区别的。*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疑是司马熹之误,很可能是《史记》在传抄时出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4 02:51 , Processed in 0.0387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