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9-28 20: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lmlyc 于 2010-9-28 20:27 编辑 ) }% k B9 n1 C Z9 F6 f
, e6 b9 M6 n- Y9 V. t Y三、调心 j3 H( g/ G) _% \
1 \6 f2 U7 L! Q) f调心是调控心理状态的操作活动,也称炼神。
8 V1 |" k/ P" W* S9 v, z/ m
3 u/ D) `, x: @. s5 l, T调心的意义在于改变意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引导日常的意识活动进入气功境界所需要的状态。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活动属外向性,练气功则需要将意识活动转为内向,从而导致了意识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变化。调心又是三调中的主导因素,调息和调身均需在调心的指导下进行,直至进入三调融为一体的气功境界。
$ \4 J. P2 P2 H {# e# P
, a+ ?9 u0 {; I$ u0 n1 k- Y1 F V5 `调心的内容包括意念性操作和境界性操作两个方面。前者是有意的、主动性操作,后者是无意的、伴随性操作。) |% s! x0 x! R# v' i( {; c& b
7 Y2 b% H" y+ h
一、意念性操作
: z, G) ]7 _7 Z5 D% V: Y5 S5 G2 D# L6 A
% E6 `. Y; W6 n ]: ?& Y& y意念性操作指练功中引导和达到的特定意识状态的操作。这类操作中最普遍的是意守、存想和入静。4 h: a0 Z7 k, q1 T* J
6 d( P6 t- {8 F(一)意守
7 H/ h: W Y& f8 t0 F' g5 \/ c/ N 意守是练功中意识指向单一具体事物的心理操作活动。$ }5 M) W( V# M3 h& m
6 n8 C- ~1 R$ x5 ` 意守过程中意识所指向的具体事物称为意守的对象。意守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 身体上或身体内的,一类在身体以外。前者可以是身体的某一部位或者某种行为,例如丹田穴、百会穴或者呼吸活动。后者通常是外界的景物,例如远山或者松树。意守的目的在于排除杂念和诱导感受。排除杂念是以一念代万念,即固定一个念头以截断纷坛的思绪;诱导感+ x' Y% k8 q3 y1 U' Q) ^
受是以意守对象的部位、性质为起因,引发相应的感性经验。排除杂念、以一念代万念的心理操作活动可以安定情绪,去除妄想,稳定意识状态;而由意守对象的部位、性质等特征所引导的感性经验更有直接影响人体气机运行的作用。气功理论认为,意到气到。例如,意守丹田可以使气机下降,而意守百会则效果相反。又如意守远山时视野辽阔,可使人心怀坦荡、气机宣畅;而意守松树给人以挺拔、肃穆的影响,使气机凝重、下沉。这些由意守对象的部位、性质所引发的机体效应,使意守过程从心理操作活动转化为心身操作活动,这是意守得以影响和调节心身状态的机理所在
6 M' E( N& g2 L+ k5 p0 B X# z* o; ^8 U. u1 N+ W. Z o# n) C
从心理操作活动的特征上考虑,意守与注意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区别。注意是意识活动的指向与集中,其指向性使意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表明反映的对象和范围,其集中性使意识对被反映的对象产生明晰、深刻的认识,表明反应的程度。意守在指向性这一& b3 ~( e: s! h% I& \ g e/ z
点上与注意相似,但在集中性上则大相径庭。气功锻炼中的意守虽然要将意识指向单一的具体事物,但不要求对所指向的事物产生明晰、深刻的认识,只要求有模糊的印象即可,即所谓“似守非守”,因为意守的目的不在于清楚地认识对象的本质,而在于借助对象的单一性和感性特征以排除杂念和诱导感受。例如,意守丹田并不是要认识丹田的形象或本质,而是要借以驱逐其他念头和诱导丹田的气感。因此,注意使意识集中于一点,而意守使意识从一点上弥散;注意注重理性,而意守注重感性。学练气功时,应认清意守与注意的区别,有不少练功者进步缓慢的原因就是将意守操作为注意,引起“着相”(意识胶着于固定的形象)的偏差,也诱导不出应获得的感性经验6 Y" }) Q l) J0 }0 u% F7 K
% f4 Y, e0 k) H0 T: t/ V0 T2 ?+ v' {& B
(二)存想
- K; i! P4 R9 K* \存想是意守想像中事物的心理操作活动。存想亦称观想存想与意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观想的对象与意守的对象有质的不同,存想的对象是想象的,而意守的对象是实有的;其联系在于二者都是意识的指向性操作活动,但存想是想象加指向,意守仅仅是指向。存想的对象大都是练功者所熟悉的情景、事物,或者是所崇敬的偶像。由于摆脱了实有事物的束缚,存想的对象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例如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景物。因此,存想对象的范围要远远大于意守,凡可以想象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存想的对象。例如《诸病源候论》所载的医家气功,介绍了存想五脏光色以治病的技巧;藏密气功中有观想上师、观想曼陀罗等修法。
2 o4 i, v6 U" s' Z( K* X$ D9 _7 w. L$ y+ I* U; `0 p' P
存想的目的与意守相同,即排除杂念和诱导感受,但存想更强调后者。由于不受实有事物的局限,存想对象的设计和选择能够更加充分地考虑到诱导特定感受的需要,从而增进了
" A4 K$ F" u; V; e# C5 @
3 `) ~4 M2 C7 o, m, L9 K6 `9 U9 A诱导感受的针对性,也提高了诱导的强度。存想影响和调节心身的作用从机理上与意守相似,但由于诱导感受的能力有所加强,存想的这些作用要大于意守。此外,当存想的对象是存想者所崇敬的事物时,存想者对于该事物的影响更处于不加分析判断、完全接受的心理状态,这又会大大加速诱导感觉的过程,加深诱导感觉的强度,从而更快地进入气功境界。-
+ o+ h) u: J& F. N( e1 v+ c; |; }3 _7 `) j 另应注意,意守与存想均需要强调具象思维的运用,意守和存想的对象必须是物象。这方面的内容可参阅第三章“气功的现代研究”中“气功的心理效应”一节。
8 d/ A' `! e# \5 V8 T8 m (三)入静W
5 N( y" k, w& z% B$ \9 r4 J入静是逐渐消除一切思维活动的心理过程
' c R2 i: [2 |1 g( C9 |5 M. V+ x
应注意消除思维活动并不等于消除意识活动,意识活动中除思维活动外尚有其它内容。入静所要达到的恬淡虚无的气功境界,即是没有思维活动的意识空白状态。空白并不是丧失,空白的意识境界仍然是孕育着潜在活力和生机的境界。气功古籍中常说入静的境界不是“顽空”,不是“死寂”,而是“如如不动”、“寂而常照“,这里的“如如”和“照”就是生机与活力的体现。
% E2 I$ ~1 X5 a3 c; O2 U' J* D, T
0 f4 V. C3 J& N5 P由于思维活动借助于各种意识对象进行,消除思维活动就意味着消除意识中的各种对象。对初学者来说,如果一下子忘却所有的意识对象有困难,入静的操作可以从意守开始。但此时的意守应注重发挥其以一念代万念的作用,而不去利用其诱导心身感受;待意识对象单一的境界已经形成并且稳定之后,再忘却这唯一的意识对象,便可以入静。另外,入静过程是意识活动逐渐中止的过程,就这一过程的心理操作强度而言,呈逐渐减弱的趋势,这和意守、存想都不相同。如果在入静的过程中感到需要刻意地操作才能维持其状态,那肯定是错了。入静的成功与否和情绪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情绪激动时必然浮想联翩,而浮想联翩意昧着各种意象纷至奋来,要排除它们显然是难上加难。针对这一点,入静也可以从安定情绪人手,情绪平静下来,思绪也伴随着平静;而当情绪平静至极点时,入静的境界便已随之到来。
% m+ p0 t5 t* A0 r$ L
7 H4 {- R! p/ s: z8 u8 {, _1 ]" [入静影响和调节心身状态的机理与意守、存想不同,它不借助于设置特定的意识对象来诱导心身体验,而是立足于排除一切意识对象和意识活动所引起的直接的或潜在的心理、生理影响,使心身回归于完全自然的状态。故练功入静的过程就是排除非心身自然影响因素的过程,故只要操作得当,入静对心身必会产生良性效应。4 p" i. M3 w) y) |6 ~$ n2 a( S
二、境界性操作. U/ n/ G% N p
境界性操作是练功中对整体意识状态即意识境界的自我判断、评价、把握的过程。这类操作是伴随性的,它不是主动引导的过程,而接近于等待、认可的过程,如水到渠成。6 y+ }6 X% Q' X V' C7 ~$ e
9 h( I9 Z- G& w3 {4 i无论练功时采用意守、存想还是入静的操作,在练功的全过程中,意识境界的逐渐深化会显示出不同的阶段和层次,依意念性操作的不同目的和方法,意识境界的演进变化也不尽相同。以下主要介绍入静意识境界的演化过程,对意守及存想的意识境界亦做简要说明
+ E5 y% i$ [* t z4 N6 y, C# y) [: d
(一)入静的意识境界.
4 h$ {4 F# R5 X
: X5 `6 N1 ~1 {2 b3 ~- U- ~; | 依据不同的标准和需要,练功入静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或层次。以下介绍的四阶段划分是以入静过程中不同时期主观体验的不同特征为依据而制定。按练功入静的一般进程,这四个阶段依次进行如下。( S* J8 u& J S+ @4 p7 h7 ~, |
( c6 f% I6 z& A8 _( g- c9 Q1.松静阶段+ [) F% `: y( ?
4 x! n* |# |) ~$ }: P+ [2 m
此阶段是入静的浅层。主要体验就是身体及精神的放松与安静。真正做好并不容易。就放松而言,肢体的放松比较容易,而内脏的放松就不那么容易,然而内脏放松比肢体放松更重要。肢体放松的某些环节也相当容易被忽视,例如眉眼部分的放松。精神上放松的关键是不再有意识地去想什么,杂念还有,可能还很多,但只要不主动起念。真正的放松是身心内外的彻底放松,方能为安静打下基础。放松和安静的联系极为密切,它们互相促进,而且融为一体。肢体肌肉放松血脉才能静,松本身就是静的开始;故愈松愈静,深度的松即是深度的静,进入宁静舒适的境界。; b: j1 t) W& ?8 a
* D Q* {0 [- v8 X! c8 C/ k.动触阶段
1 U8 f1 B+ Y+ e# o. i
' [( L. d. J: K* p! o 此阶段发生于松静阶段的基础上,其表现可以归纳为古人所说的“十六触”,即动、痒、凉、暖轻、重、涩、滑、掉、猗、冷、热、浮、沉、坚、软。十六触所包含的内容,多属肌肤或内脏的各种感觉,也有的整体本体感的变化。动触的发作大都只发一触或几触,甚至多6 Z( k% L4
9 X. [6 F) Y5 i" \! `* D, X- O; z# j; p1 g8 V1 ?% e4 i: P |
于十六触。典型的动触往往先从身体的某一局部开始,然后渐渐遍及整体。动触一般是缓缓开始,而后随着范围的扩大渐渐增强,诱发之后,再逐渐减弱,最后慢慢消失。动触阶段的后期所有的机体感觉均趋消失,身心如释重负,自觉轻捷安稳,周身的气血已经通畅,身心健康已达到新的水平,有病的患者此时多已痊愈。1 B, g' _: g# m
B' K4 `" v( _4 b3.快感阶段; p1 V5 A6 |; I/ T5 T1 v8 o: G1 f! e M
此阶段多比较短暂,然而又十分鲜明。这一阶段常出现于动触阶段基本消失之后。快感的体验难以用语言形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快感.,似乎又包括了所有这些快感。此快感既是身体的又是精神的,或许类似身心交融的性快感(这种相似古人多有论及),但不同的是,生活中的性快感往往急切、强烈而短暂,难以调控和把握,呈现为冲动状态;而入静至快感阶段,身心的体验是宁静而淡泊,从淡泊之中透发出无限的、持久的舒适和愉快,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从寻常步入超越的分水岭,标志着练功入静已经有了相当的进步% n, }! b) `5 v/ x
4.虚无阶段. i! k4 l1 t) F) F+ J
入境至此阶段,身心所向往的已不是感官或情绪的满足,而是忘却自我,沉浸于宇宙自然之永恒。一旦自我意识消失,便豁然开朗,自觉从有限走向无限,从瞬时走向永恒。此时意识与其所感知的对象一即宇宙之永恒,渐渐无所区别,意识即是其自身又是其对象,反之,意识之对象即是其自身也是意识本体。于是混沌境界便到来了,而混沌也就是虚无。虚无并不是死寂,静止。虚无的境界孕育和净化着无限的、可以创造一切的活力,这是一个生生不己的境界。
, U. Q" u5 @( t; l4 A1 d+ B( T- s0 i9 L2 u Z6 i& G# r
,在练功入静四阶段的划分中,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各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不仅表现在先后次序上,也表现在各自的内容上。练功入静的自然进程大体依松静、动触、快感、虚无四阶段顺序发展,但不排除各阶段之间的互相易位与融合。第二,由于练功者的身心条件各不相同,每个练功者每一阶段的出现也不一样。天赋极佳者可能一开始练功就进入层次较高的阶段,而身心健康条件差或入静操作方法不当者,则可能修习了很长时间仍未进入快感和虚无阶段。懂得了入静阶段的相对性和入静进程的因人而宜,将有助于练功者扬长避短,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修习实践
7 a+ ]& B9 m( Z6 p( z% { T9 e9 M7 {8 n6 U! O- @$ k! v
(二)意守、存想的意识境界1
' ?* t1 v% E. A- n3 s" v
' k3 y. z3 G( O3 V$ S 意守和存想意识境界的演化可以有两个方向,一是作为入静的准备性操作,发挥“一念代万念”的作用,然后逐渐淡化意守或存想的对象,转入入静过程。二是在练功过程中不断强化意守或观想的对象,诱导出特殊的心理生理效应。例如意拳站桩的“意念假借”,藏密气功中的观想上师。后者在医学气功中不大常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 z) k& Z" C+ L9 P0 ^; Q- d; T
1 G5 f' v- `9 `; x9 r9 e: D$ E0 d 四、三调合一
5 ~+ X7 S. a7 Z三调是学练气功的操作技巧,三调合一则构成气功境界。故学练气功进仅仅学习三调还不够,还必须懂得和把握三调合一。练功过程中从三调分离到三调合一,是一个渐进的、有机联系的过程。
4 i7 e4 B) Y: h# {) w6 Q5 L3 `* n: x* C
一、三调分离
9 f* z: M1 R _0 C0 J E 无论学练何种功法,都必须学习其三调操作的内容,如前所述,所有的气功功法均由三调所组成,不同功法的区别只在于三调的不同组成搭配。学练之初,正确的方法是首先逐一学习三调操作的内容,将每一调的操作内容分别掌握熟练。一般主张先学习调身,把姿势、动作学好;再学习调息,掌握所要求的呼吸形式,调匀气息;然后学习调心,把握特定的意念和境界。这个学习顺序是从外到内、逐渐深化的训练过程,符合顺其自然的练功原则
! x( v% y; }% t! X在练功的这一阶段,三调分离是必要的,有助于细致、准确地掌握功法的基础性操作内容,从而为以后练功境界的深化、融合打下基础。在此阶段,不注意三调的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学习方法由于操作要领不易明确,往往效果不佳# W1 _5 S' Q/ I
二、三调协同% I- M9 a5 q* _- K# Z# ^! X: z7 s
9 N A7 n- c. U& }3 A
三调分别掌握之后,就需要合练,使功法成形。初合练时可能顾此失彼,注意了动作就忘记了呼吸,注意了呼吸又忘记了动作,至于意念、境界还根本顾不上。在练功的这一阶段,要首先使三调操作相互配合起来,动作做到哪里应吸气,哪里应呼气,意念又应落到哪里,均应彼此呼应,并由此而逐渐产生有机的相互联系。一旦三调之间的联系成为自然,就可以进一步促进三调操作的协调化和同步化,即三调配合有序的节律性操作。
/ p" ^) g" c$ y% z" V此三调协同阶段意味着在总体上三调仍属彼此分离的状态,但在许多细小的、片断的操作单元上已经开始融合,故这是三调合一的量变阶段。
7 D# R! v1 O) T; \" Q/ }1 j* a$ G5 r三、三调合一在本质上,气功锻炼中的三调本来就不曾分离,调心、调息、调身是统一练功过程中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三种角度。三调中的每一调都与其他两调相联系,每一调都并非完全独立存在。
% c9 i! |$ V( \" q4 G2 z2 A& k- a
调心与调息的联系显而易见。一方面,很难设想一个气喘吁吁的人能心静如水;另一方面,心平方能气和,宁静的心态可导致平缓的呼吸。所以调心与调息实际上具有内在的同步性,不能截然分开。调心与调身也互相关联。调身可以影响调心。练功时身体的静止状态或和缓而有节律的运动与与意念活动的单一和情绪的平静相应,而剧烈的运动状态则往往伴随精神紧张。故即使是动功,其运动也力求寓静于动。调心也可以影响调身。如果意识完全静定,身体也动不起来,因为身体的任何动作总需要意识或潜意识的参与。至于调息与调身,联系就更为密切。呼吸频率、呼吸方式和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在生理学上已有明晰的阐述,剧烈的运动必然呼吸急迫,而平缓的呼吸也必然导致动作的缓慢和身体的松弛: u) p/ S# X/ [- k/ `# e4 K
由于三调之间有本质的内在联系,进入三调和一的气功境界可以从其中的任何一调入手,将其中的任何一调操作至极致,都会包容其他两调,从而达到一调中包含三调,三调融合为一调的气功境界。
! |( Y; Y8 V1 I' `7 M7 p但古人多推崇从调息入手步入气功境界,这有一定道理。因为调息居于调心与调身之间,本身具有联络和沟通二者的桥梁作用。从调息入手步入气功境界,比较容易使三调融合为一。例如,练静功时,调息至体呼吸阶段,最初可以丹田为呼吸支点。此时全身的其它部位似乎已不存在,身内身外的界限也已经模糊不清,意识中只有丹田这一点存在,随呼吸而微微开合。除此之外,一切都渺渺茫茫,恍恍惚惚。体呼吸进一步发展,意识中丹田这一点也将逐渐消失,只觉得内外浑然一体,已连成一片。身心息均此一片,无有彼此,都已融为一体。以调息协调调心与调身,这便是三调合一的气功境界。1 }4 s; V K/ Y x# d
此时在操作意义上,三调都存在,也都已经消失。因为三调合一之后,每一调的独立性都已经消失,它们已经合为了新的境界。在此境界之中,三者的操作已无从分别,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点细微的改变便都是整个境界的改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