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6|回复: 0

历代名臣--历朝治世的文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4 07: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仓颉! ~1 t  T7 }8 B5 w! I7 H- I* ]$ R
    仓颉 又作“苍颉”。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的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因此,仓颉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因为怕人打扰而延误了时间,仓颉把自己关了起来,开始专心地创造新的符号。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这些符号取了名字,称为“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过去,仓颉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用的所有汉字,并将它们传授给了后人。
# l4 z2 l5 |2 H# s 7 ?9 _8 k) ]1 v9 w
2. 后稷' S& K+ h' f) H5 b( `" W$ h
# R1 g" l5 i7 X% h% p& }, T$ p9 [
    周后稷,其母姜原,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是个大农业家。) c  {; x! j! s0 |8 w. r; ^: ~  O5 A
3 \3 a5 `  |! i& o
3. 殷契
$ e$ t9 a- A( _% a, ^$ k* v! y8 g: d. r" s9 X
    殷契,母曰简狄,娀氏女,与宗妇三人浴于川,玄鸟遗卵,简狄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着于百姓。 " U8 N4 ]1 ~3 _1 K3 Z* v

# c8 B& P7 ^* V! ?% K4. 关龙逢
9 o/ v8 ]4 d1 q. J8 L1 Q/ L( P7 r1 F
    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F8 Y8 Z" D( M) V, n
' u; C7 w, B3 l7 R" `6 I/ n
5. 益6 ~& l( E0 G+ W: V- U+ K4 {
) z  E9 N6 K0 y! \  d8 M+ o) H1 V+ O' N
    伯益 禹之大臣,名益,嬴姓。伯为爵称。舜时任虞,禹治水时益辅佐有功。禹按传统的禅让制度,曾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但皋陶早逝。于是,禹又举荐益为他的继承人。禹在东巡途中死于会稽「以天下授益」。益继位后,禹之子启与益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益被启所杀。一说益推让,到箕山之阳隐居,于是启继帝位。 5 Z6 o  ~5 Y# g
1 J  Y8 c7 X. E/ b
6. 孔融* p: w  H8 |& c, A. ~$ @5 F( q, R

, D* Z7 v, F1 h$ T: u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少聪慧好学。大将军何进举为高第,为侍御史,官至虎贲中郎将,以忤董卓,转议郎,为北海相。在郡置城邑,立学校。献帝迁许,徵将作大匠,迁少府,反对恢复肉刑。时曹操秉政,因年饥禁制酒,融上书争之,语多侮慢,遂被免官。岁余,复拜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年)他当着孙权使的面,讪谤曹操,终于被杀,妻子皆被诛。所作文字,简洁犀利,多讥嘲之辞,后人将其列入「建安七子」。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1 S1 p. J8 S" [6 q- k# }: P$ v, w . h* i0 z7 w8 u2 t. I* b4 W
7. 郭泰 & N6 ?: f% U+ E4 e7 r9 h
2 k4 E% F; {  E2 ?5 [  }
    郭泰 (128—169)东汉名士。太原介休(今属山西)人。字林宗。东汉末为太学生首领,与朝士李膺、陈蕃等相结交,言行为时所重。第一次党锢事起,被太学生标榜为“八顾”之一,意为能以德行接引人物。不受官府征召,后自洛阳归乡里,士大夫纷纷至黄河岸送行,有车数千辆。他虽好褒贬人物,然也不危言骇论,故不在禁锢之列。党锢之祸起,遂闭门教授生徒。 4 ~0 b+ ?" H: x; b1 O) m1 }& J

# |+ a$ v& u9 o/ K7 n' `9 f) T8. 李固* G9 r( U+ P, C: q
. |& p# G# P% M2 o) I
    李固 (94-147)东汉大臣。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字子坚。少好学,与江夏黄琼等并知名于时。后因对策指斥时政,要求"权去外戚、政归国家",为议郎。历任荆州刺史、太山太守,政称天下第一。旋改将作大匠、大司农。冲帝即位后,任太尉,与大将军梁冀参录尚书事。冲帝死,以建策立清河王不附梁冀,为冀所忌,因被免职。桓帝即位,为冀所诬,逮捕治罪,遂死于狱中。
9 `3 C  y3 h6 |. I6 Q % C- F1 o4 k$ r3 r% c( \) S1 r" u/ [: T
9. 山涛
1 s  m  [5 _% [6 f0 x& D# `# {/ ^( |$ Q' J9 `% `/ d- E- B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锺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9 F  [  p% B' `4 v
& }7 O) }) t: R9 @; B10. 王导/ ~$ P4 m+ C# J4 {6 m
8 ?; s5 l4 i1 R1 J* ?
    王导(276─339),字茂弘,东晋大臣,琅邪临沂(今山东)人。出身世家大族,初袭祖爵即丘子,任东阁祭酒,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与琅邪王司马睿素亲密。永嘉元年(307年)睿任导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并采纳导之建议,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后再任导为安东司马,以为谋主,另任导之从兄王敦为扬州刺史。睿素无重望,恐南方大族不附。导乃设谋于三月上巳,睿出游时坐大轿,仪仗威武,导与敦等北方大族皆骑马从行,江南大族纪瞻、顾荣等见之,始来归附。太兴元年(318年)睿称帝,建立东晋,王导联合当时南迁的北方士族与南方本地士族,共同拥护司马睿为帝,王导任丞相,敦任荆州刺史,统重兵镇长江中上游,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后睿感到威胁,王导渐被疏远。元帝死后,导继辅明帝、成帝二朝,致力于稳定东晋在南方的政权。! X1 S3 w: E; y) |
* y: j7 A2 c" g
11. 谢安7 [' y9 W; w" t: V
) Y% ~9 S6 v+ D4 o
    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政治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早年高卧东床,年四十余始出仕。简文帝卒,桓温专权,求朝廷加九锡以准备禅让,谢安等故意拖延至温病死。桓温死后,孝武帝年幼,谢安累官至侍中,独揽朝政,政由安出。谢安为相,施政宽和,不以小察为事。为了拱卫京师,培植朝廷军事实力与北方抗衡,故将北来侨民征募为北府兵,由侄谢玄统率,改变了荆、扬两重镇的均势。及后前秦攻下梁、益,占领襄阳,又南进徐、淮,东晋政局不安。太元八年(383年),苻坚以号称百万之众伐晋,京师震恐。谢安任征讨大都督,坐镇建康,运筹帷幄,指挥谢玄等取得淝水大捷。翌年九月,谢安请求北伐,令谢玄为前锋,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今山东、河南、陕西南部地区),但由于谢安父子、叔侄遭会稽王司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倾陷排斥,未竟其功。自淝水之战后,谢安进位太保、太傅,声望极高。荆、江二州刺史桓冲卒,朝议以谢玄继任。谢安为消除疑虑并调和荆、扬关系,任命桓石民为荆州刺史、桓石虔为豫州刺史、桓伊为江州刺史。但谢安始终不为司马道子所容,太元十年四月,谢安被迫以抵御前秦为名北赴广陵,筑新城留住,返回建康后病卒。( m) H+ }4 y' ~/ p- e
9 Q* Z) J# E! b2 C6 n+ J. c8 ~7 D6 x
12. 魏徵
+ }, D; f5 k! L, M$ I8 z
* J8 s2 \' v' ~3 f% {: p, L3 o7 h    魏徵 (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初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失败后降 唐。曾为窦建德所获,后复归唐。太宗即位,任谏议大夫。常犯颤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后任侍中,主持编 撰梁、陈、齐、周、隋诸史,封郑国公。曾告诫太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并劝其以隋亡为鉴,认真总结历 史教训。认为君与民好比舟与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应"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巩固封建统治。曾主编《群书治要》等书。其言论见《贞观政要》。在法律上,认为:1、法是"国之权衡""时之准绳";治国之本在于广施仁义,提倡德礼,并非严刑峻法;2、法贵宽平,"赏宜从重,罚宜从轻";主张秉公执法,不能因个人好恶喜怒"任心弃法";3、"人有所犯,一一于法",不分亲疏贵贱;4、审案"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严防狱吏离开事实严讯旁求。其法律思想直接影响了唐初的法制建设。/ y0 K1 M; V: x. v! ]

- ^; R$ m' D1 t13. 房玄龄3 F) A' I- @# W: v

# ]( r1 m" J: s+ Q0 J8 {$ e: _    房玄龄 (579-648)唐初大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隋末举进士,任隰 城尉。唐兵入关,归李世民,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后改秦王府记室,以运筹帷握,为李世民网罗人物,策划统一,经营帝位,与长孙无忌等五人叙功评为第一。贞观元年为中书令,后改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 长期执政,与杜如晦并称贞观贤相。曾受诏重撰晋书。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死,陪葬昭(唐太宗)陵。
$ v1 l0 s8 p  F: k
# z  k0 a& T+ g8 k. u14. 泰伯、仲雍8 B: O/ x$ ^* m3 r

' @+ o1 G1 N( X) a3 ]    相传,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父。本来,泰伯兄弟在古公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况且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由季历传给姬昌。后来,古公父等人接二连三地要他们继承王位,他们都坚辞不受。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泰伯、仲雍便出逃至远荒之裔的东吴荆蛮地区,断发纹身,遵行当地落后民族的习惯。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泰伯到了荆蛮后,荆蛮人为他把家业传给幼弟的义举而感动,纷纷前来投靠、跟随。在他和仲雍的带动下,由开始的一千多家,逐渐发展壮大,进而建立了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4 p- P* L# w( ^: F7 X: y9 V. w
/ h( i4 h7 H; i4 H# I7 T
15. 比干, S3 {3 [- p( n+ y; K4 B# ~& s

4 m6 g& j2 R2 m, ~/ V    比干 商末贵族。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以纣王淫乱,曾屡次强谏,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相传武王克商后,曾封祭其墓。: W! I, \, X# }' }3 H
+ }! ]( |, v5 [! K# r; @
16. 微子
* u8 O) I' k% S- f5 l% [. {8 j: h  _0 s
    微子 周代宋国的始祖。名启(又作开),殷商帝乙之子,纣的庶兄。以纣王淫乱,商代将亡,屡次劝谏。王不听,遂出走。武王克商,他持祭器肉袒面缚膝行于武王前乞降。武王释微子,复其位。后纣王子武庚作乱,被周公旦攻灭,即以他继承殷祀,封于宋。传说他为政贤能,为殷民所爱戴。
  I8 {, I4 n) I  b
. W8 {$ }+ D$ ^% a5 @$ ~17. 伯夷( A+ X2 C) a# n  ]+ }3 ^) ~/ E
5 \% \. ^, y- C- |% R  H5 V( \  u
    伯夷 商末孤竹君长子。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他不接受,后兄弟二人俱不肯为君而逃亡至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武王灭商后,他们又以食周粟为耻,又逃亡首阳山饿死。
) i. p( o4 \: o! M, W' [5 `9 Y ' j8 R1 @/ e( l- D7 Z# y
18. 叔齐& Q6 w5 N( a! ?! c/ D2 l( S  h

5 z% O# d7 g; F! C# [: Z( f  c5 O+ l    叔齐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 [; \3 u3 t1 c  e7 G- C
& B) B7 s2 a9 `! B19. 鲁仲连
, E& i5 R2 k# B4 f1 U9 F) f* D0 d, A$ D: ^; u
    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善谋策,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秦军围赵都邯郸,曾一利害进说赵平原君,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后十余年,齐国欲收复被燕占据的聊城,屡功不下,他写信劝说燕将撤守。《汉书 艺文志》里有《鲁仲连子》十四篇,已遗失。% E+ B4 |* Q4 m0 `3 p; j

- o/ j+ h% I. H* n' r8 j20. 萧何
3 ~" V* W# ~( v7 c# |- e1 P3 y' p% l) q
    萧何(?─前193),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1 L! E1 f( P! I. D$ a7 k1 O( ? % R  h, q7 ]8 S& R3 b
21. 汲黯( F# l: i' Q; p" }- q

: m5 w# H" T- ?8 q. b    汲黯 西汉濮阳人,字长孺。武帝时,任东海太守,继为主爵都尉。好黄老之术,常直言切谏,曾指责汉武帝为“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因建议与匈奴和亲,为武帝疏远。后出为淮阳太守,在任十年死。
! Q) x' G7 B( x, c7 x0 Z4 u( H7 ~6 e % ~1 W. |/ N- Z' _$ F
22. 苏武
% ~( c# [) v6 q$ i9 \0 u( ^ ' x" j  s6 H  t% N) J/ S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奉命持节与副使张胜、假使常惠,募士百余人出使匈奴。侯单于骄狂,并不优礼汉使。时有一个投降匈奴、被匈奴封为缑王的汉人,和其他一些降人,打算劫单于母归汉,副使张胜卷入这一阴谋。事泄,单于欲尽杀汉使,其大臣以为不可,主张拘降汉使,遂传讯武等。武以为这是侮辱,拔刀自尽未遂,单于敬其忠烈,遣医调治,诱逼其降。武不屈,单于怒,幽禁于地窖中,绝其饮食。武以旃毛和雪而咽,得不死。单于又将他远徙至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上牧养公羊,告以公羊生乳,方许放归。武在冰天雪地中,掘草根以充饥,牧羊时手持汉节,节旄尽脱仍不释手。昭帝时复与匈奴和亲,请遣返汉使,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汉使探知实情,声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武等九人,时武在匈奴已十九年。始元六年(前81年)返抵长安,拜典属国。武与上官桀父子、桑弘羊有旧交。后霍光以谋反罪杀桀等,武以此罢官。昭帝死后,武预迎立宣帝事,赐爵关内侯,复为右曹典属国。
5 x2 V8 F' P+ ?! P" ]$ u7 F
0 |9 s4 g" U% N! [23. 霍光
, j) ^* @9 B! r7 _4 x2 u( T) W. K( S# n5 U+ D- _! X& \  \% l
    霍光 (?—前68)西汉大臣。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霍去病异母弟。武帝临危拜大司马大将军,受命与金日磾等共辅昭帝,封博陆侯。后与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争权不合。桀等与鄂邑长公主共谋立燕王旦,事觉被霍光诛,自此光专朝政。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刘贺,不久废,复立宣帝,仍专朝政。与妻毒杀原皇后许氏,以已女代之,亲党戚属并据朝为宫,前后秉政20年。在任期间,变更武帝时政策。注意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西汉国力有所恢复。死后妻及子霍禹等并以谋反罪被诛。
& e' c9 V( r( ~3 n " k/ Y! I  I8 }/ T7 H
24. 金日磾
9 P6 R; u1 d0 ^2 f, R
$ N/ z7 a5 r; d- {# P! b3 \; P    金日磾 (前134-前86)西汉大臣。字翁叔。本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任马监,迁侍中。昭帝即位,与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同受遗诏辅政,以其有揭发莽何罗谋反之攻,遗诏封为秺侯。岁余病卒。
0 F! Z& d2 w& |4 Z5 g : w' g2 F2 G. P& Q8 _3 P
25. 黄霸: Q4 l- y7 m5 v* V9 a9 V

1 }  o* h3 ~8 W  R- E) f3 N    黄霸(?-前51)西汉大臣。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少习律令。宣帝时,任扬州刺使、颖川太守。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为当时第一。后为御史大夫、丞相,封为建成侯。后世将他与龚遂作为“循吏”的代表,称为“龚黄”。
/ E" j* ]6 h7 B, f $ \4 w/ D  c+ J1 P" ]4 @7 J
26. 丙吉
) k- S8 m& D# D/ O5 b" V
+ l0 j: f( V. q8 F; W! Y- N    丙吉(?-前55)西汉大臣。字少卿,鲁国人。本为鲁史,累迁廷尉监,治巫蛊狱,曾救护皇曾孙。后任大将军霍光长史,建议迎立宣帝。封博阳侯,任丞相,为政宽大。$ v+ ]6 ~3 A; J, @* J

8 s0 q4 Q6 m. X0 h3 ?, R  n27. 袁安
# M; D/ J' k, p& G* j8 _. {9 @) N! p6 _4 S/ V' s' ]
    袁安(?-92)东汉汝阳汝南人,字邵公。少传家学,习《孟子易》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为政严明。后历任太仆、寺空、司徒。和帝即位,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不避权贵,曾多次弹劾窦氏的专横。其子孙世代任公卿,“汝南袁氏”成为东汉著名的世族大家。
/ i" b# ?" R9 M! @2 _: f7 u : @5 H: t# @9 _" I! v3 Q
28. 杨震
+ A4 o/ y  s5 e, |: V) w* Y: u$ X% H8 S1 j0 D6 F8 \
    杨震(?-124)东汉弘农华阴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时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安帝乳母王圣及中常侍樊丰贪侈骄横,他多次上书切谏,被樊丰所诬罢官,愤而自杀。其子孙世代任公卿,“弘农杨氏”成为东汉著名的世家大族。' @& _5 j( `  c# T0 @* X; I
( `( q  w3 p& V, G: R( i
29. 杜如晦
( v; a, z1 ^. E
# X2 D' }, W3 j. |3 I    杜如晦 (585-630)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父祖世代为官。隋末曾任滏阳 尉。唐兵入关,初任秦王府兵曹参军、陕州总管府长史,后迁陕东道行台司勋郎中。曾随李世民征薛仁杲、刘 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并助其取得帝位。是参与谋划的重要人物之一。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封 蔡国公(死后徙封莱国公)。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订典章制度,时人号称"房、杜"。
% C, M: k) q- @/ ?7 N3 p& @; i- Z
7 C: W0 H- m/ T; t# x+ O30. 长孙无忌 1 g+ T. T; @1 g; {$ s
9 V- ^: f# g# w
    长孙无忌 (?-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太宗时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封齐国公,又徙赵国公。贞观十一年(637年)曾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后佐唐高宗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于永徽 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三十卷。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诬谋反,削爵流黔州(今贵州),自缢死。 6 g: n! `( T" x+ E" a9 o

$ D; ~& d# X8 Z" R31. 狄仁杰
! U( G$ B( A* T: l" V
! q% w/ H" c. V    狄仁杰 (607-700)唐大臣。官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武则天初年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被酷吏来俊臣诬谋反下狱,旋放出贬为彭泽令。契丹犯河北,转迁为魏州刺史、幽州都督、河北道安抚大使等,筹划防务。后居相位,以敢于诤谏、执法不阿著称,则天呼为"国老"。 * E1 i) L2 ?. n1 Y) h5 L! k* e3 P
( p( R+ @$ x6 P2 e  m0 a# g
32. 宋璟
- R( A1 o" u8 k
5 l/ U2 Y+ z+ j8 H2 h, B    宋璟(663--737)唐大臣。邢州南和(今属河北)人。调露进士。少好学,工文辞。累官御史中丞,为武则天所重。睿宗时为宰相,革除前弊,选拔人才。后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被贬职。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冬,继姚崇居相位。主张宽赋役,省刑罚,禁销恶钱;选择人才,使百官称职。八年,罢相,封广平郡公,世称"宋广平"。有集,今佚。
% r, U, t) T8 I  j% I' ?, P
+ s) E; H# r4 J7 _33. 张九龄) p3 R* M2 Y3 ?5 }- m3 i

/ g4 m' K7 B8 O7 m2 a    张九龄 (678-740)唐朝大臣。文土。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武则天时中进士,后任右拾遗。玄宗时吏部选拔人才,曾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第。积官至岭南道按察使。为张说所重,说死,以秘书少监代领集贤院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为中书令,监修国史。任相期间,有直谏之风。曾建议不循资格用人。复置十道采访使,于河南屯田种稻等。又曾主张治裁安禄山败军之罪,以抑其骄横。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诗文著称于时,有著作《曲江集》。   A' c" D9 I6 l3 e

& |) O6 T" W6 U# E1 E& P0 e34. 姚崇5 k& k$ V$ {* F* p; u( }% a( P6 g
) L3 n- ]1 p+ w, R; Q
    姚崇 (650-721)唐大臣。本名元崇,后改元之,因避玄宗开元年号,再改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武则天时策对契丹有方,超拔为夏官侍郎,后为宰相,又参与谋诛张柬之兄弟,因功封梁县候。睿宗时又为相,与宋璟密奏令太平公主迁东都,被贬职。玄宗开元初重为相,封梁国公。明于吏道,敢于进谏,反对滥造佛寺道观,不少僧侣因此还俗,又提倡焚埋法来灭蝗等。后引宋璟自代,史称"姚宋"。
* b" J4 v; P% s; m3 | * @% T2 F9 L( p6 f& V
35. 裴度7 M9 p4 Q. c5 J% |
4 z8 C  l+ [% Y5 T/ I( ?
    裴度 (765-839)唐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宪宗时为相,力主削除藩镇。元和 十二年(817年)官淮西宣慰处置使,奏请取消监军宦官,督师平定淮西之乱,威慑藩镇。后因不满宦官专权,辞官闲居洛阳。, ~6 O. d6 g- L9 u! B, u
; J! F" m- j# w1 G  u! n
36. 窦仪
' F0 F! Z  \4 z( `# n' R" y
( e0 L  G, H# f- w7 y/ f   窦仪(914--966)宋初蓟州渔阳(今天津市蓟县)人,字可象。后晋进士,历任后汉、后周朝官职。宋太祖时,任工部尚书,判大理寺事。曾奉命主撰《建隆重定刑统》(即《宋刑统》)三十卷、《建隆编敕》四卷。
. z2 d9 D" \  R! E1 S' f9 ~ 9 a" w* s8 e, T. v
37. 吕蒙正
4 D- f) _* _& d' l$ G( s  l* v0 k: h. `' w  F
    吕蒙正(944-1011)北宋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字圣功。太平兴国进士。太宗、真宗时三度为相。以敢言著称。太宗夸称京城繁盛,他即指出城外饥寒而死者甚多。对辽则主张妥协,景德二年(1005年)辞官回乡时还以"弭兵少财,古今上策"为言。奖掖后进、知人善任,识富弼于髫龄,荐吕夷简于真宗,后俱为名相。3 `; d7 `' r6 C0 c- ~( w
1 y4 T6 L# n+ G) }
38. 王旦
% b$ a, b( |/ H9 k  i+ O0 \, `) t    王旦(957-1017)北宋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字子明。太平兴国进士。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任参知政事,澶渊之役时,留守京师。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他曾拒绝契丹、西夏钱杰之请。不凭私臆 ,荐人多厚重之士。天禧元年(1017年)以病罢相。轻声真宗所行封禅、"天书"等活动,则从不反对。) ]9 k2 p% b9 F7 i( W8 d
: M* h' V5 A9 Q! ^7 F
39. 寇准
5 }7 A7 ]. }3 Y, o0 f5 Q- F   寇准(961-1023),北宋著名政治家,字平仲,华州下(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进士,太宗朝曾在大理、巴东、成安、郓州任地方官,后入朝任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为官刚正不阿,敢犯颜直谏,曾一度被排挤出朝。宋真宗即位,入朝任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等职。景德元年(1004年),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年冬,辽承天太后和辽圣宗亲统大军攻宋,他力排众议,劝真宗亲征,遂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次年,遭参知政事王钦若谗言所害,被罢相知陕州。天禧三年(1019年)再相,不久又罢相,封莱国公。后因副相丁谓陷害,被贬为道州司马、雷州司户参军,死于雷州贬所。著有《寇莱公集》。+ \" E: x1 l5 o
; j" Y  q6 S+ }* i
40. 韩琦+ U7 ]6 c' i; `- ~
$ w8 ^2 J* R1 b7 [7 ?
    韩琦(1008-1075),北宋大臣,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仁宗时进士。曾任右司谏。宝元三年(1040年)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边防有所加强,时人称为韩范。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和,他被任为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同时进用。两年后以仲淹等罢政,琦自请外放,知定州、并州等。在并州时收回被契丹所冒占的土地,立石为界,并加强防御。嘉年间重入政府,任枢密使、宰相等职,由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神宗即位后,出知相州(今安阳)、大名等地。王安石变法,他多次上疏,与司马光、富弼等共同反对新政。后封魏国公。著有《安阳集》。
+ v) c4 N9 n- j* H4 p' p1 r ' \4 x0 n. D4 \7 `2 K
41. 包拯& n. N4 W' `. l& Y* K2 T
    包拯(999-1062) ,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五年(1027年)考取进士。出任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端(今广州高安)等地。因政绩卓著,升任监察御史。曾上书建议朝廷采取裁汰冗官、选将练兵、轻徭薄赋、抑制贵戚权限等措施。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经手许多棘手案件,政绩颇著。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后调任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六十四岁病逝,谥孝肃。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戏剧、小说、电视、电影等,令其「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 y/ F0 k, X: U8 F

0 r7 k+ p) w, O# V! g9 `& _42. 文彦博, c  g3 `+ C  j- [
    文彦博(1006-1097),北宋大臣,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由地方官升至殿中侍御使。宋夏战争期间,他出任河东转运副使、都转运使、知秦州等职,对加强西北防务出力颇多。庆历七年(1047年),任枢密副使,再升参知政事。次年,镇压贝州王则兵变有功,升任宰相,力主裁减冗兵,节约军费。皇三年(1051年)罢相,出任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三年后,又出判河南、大名、太原等府,封潞国公。治平二年(1065年),任枢密使。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河阳、河南等地。宋哲宗时,司马光任相,他被授以军国重事,参与废除新法。著有《潞公集》。
- b& O2 C9 F% J- B' F, W( H 9 x& L" u) C0 M1 |; [( A$ p. j
43. 富弼
6 ]3 C0 d; N& k1 B3 h) j1 A    富弼 (1004-1083)北宋大臣。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庆历二年(1042年)奉命使契丹,拒绝割 地要求,但允许增加岁币。参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但不久即退出。至和年间为相,唯守成,无兴革。他力 主对辽妥协,曾劝神宗"二十年口不言兵",后因抵制王安石变法贬职。封郑国公。有《富郑公诗集》。
" ~/ m+ ~* E! S: c' p 7 I& V! [  p- U: F; s, s6 M6 [/ H
44. 文天祥
4 k9 s9 |( s3 V% Y' {$ O/ Q    文天祥(1236-1283),小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为名,改字履善;后又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宝四年(1256年)进士。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任湖南提点刑狱,次年调任知赣州,得元军渡江的消息,立刻组织万人起兵勤王。德二年(1276年)正月,谢太后向元军投递降表,文天祥被派往元营谈判,被扣留,押解北上,后设法逃脱,再组织民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收复兴国等县,包围赣州,军势颇盛。不过,文天祥组织起来的民兵,战斗力不强,很快就被元军击溃,文天祥的妻子也被元军俘掳。他只好收拾残兵奔循州,驻南岭。后在广东的潮州、惠州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宋廷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十二月,元军从海陆大举进攻,文天祥撤出潮阳,转移海丰。因叛徒的出卖,他在五坡岭再次被元军俘掳。次年正月,被移上海船,经珠江口零丁洋时,写下〈过零丁洋〉一诗。诗中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宁死不屈之志。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北上,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抵达大都(今北京)。前宋丞相留梦炎、受元朝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先后向他劝降,都被拒绝。他身在狱中,但诗句墨迹传遍京城,被视同珍宝。又在狱中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历数各代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人物,以明自己准备随时为国捐躯的决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今北京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一说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就义,年四十七。文天祥的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与张世杰、陆秀夫被称为「宋亡三杰」。 ; c. t5 }. m* j

/ x: F$ c: T! S1 k( U45. 刘秉忠% B3 I; W: C- e- p* ?0 A' V
; G: G6 z+ U* @: u
    刘秉忠(1216-1274),元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字仲晦,原名侃。博学多才,通天文、地理、律历等。以吏职不得志,出家为僧,法名子陪,号藏春散人。乃马真后元年(1242年),经海云法师举荐入忽必烈(元世祖)藩邸,参与机要。曾上书建议劝农桑,兴学校,祭孔子,定法度,养儒士等,对忽必烈在北方推行汉法颇有贡献。元宪宗六年(1256年),负责筹建开平城(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历时三年竣工,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定为都城,后称上都。并参与制定朝仪、官俸、章服等制度。至元元年(1264年)还俗,授任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知枢密院事等职。八年,建议定国号为大元。以后又主持大都(今北京)的营建。著有《藏春集》十卷,仅传诗作六卷。
: n/ F. `$ M+ O! N! d+ W
, r2 k! k1 `' v2 r- x/ T  K$ a; P$ }, }46. 伯颜
/ h7 q( t, |4 c. Y' l    伯颜(1237-1295) ,巴邻氏,元大将。生长于西亚的伊儿汗国,因入朝奏事,被世祖留用。至元十一年(1274年)任中书左丞相,率兵攻宋。从襄阳沿汉水入长江东下,十三年陷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谢太后、恭帝等北返。后长期在北方边地与叛王海都作战。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世祖死,他奉成宗即位,同年十二月(1295年初)病死。
3 Q: m, Z, |# e( A! f- N: K7 ^
/ U/ M/ _/ Q% |) V5 D5 r) o47. 李善长
) Y: v" R- I% w
$ C; u: h7 e8 V    李善长(1314-1390),明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字百室。元末投朱元璋于滁阳,掌书记。力主取金陵,图帝业。历官参谋、元帅府都事、江南行中书省参议、参知政事。军政要务,其参与议决十之八九。元璋征战于外,命留守应天,转调兵饷无乏,将吏贴服,居民安业。元璋称吴王,擢右相国,立盐、茶、铁诸法,多革除积弊。吴元年(1367年)封宣国公。改左相国,受命与刘基裁定律令,颁《大明律》。元璋称帝,与诸儒臣制定礼制、官制,监修国史。洪武三年(1370年)封韩国公,居六公之首。五年,督建临濠宫殿,经理徙民屯田。他贵极而骄,二十三年以与胡惟庸通谋罪赐死,并其家族诛之。太祖亲列其罪状,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全国。 ' M2 O" B* F3 m# E/ X
' K4 P" S% Y. q8 u: h% P
48. 宋濂
) i" U, z6 I9 R  Z/ h8 Z    宋濂(1301-1381),先人为浙江金华潜溪人,至宋濂始迁浦江。受业于著名理学家吴莱、柳贯。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与刘基等被朱元璋聘入应天(今江苏南京)礼贤馆,并向朱元璋建言,「得天下以人心为本」,得人心则天下可定。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修《元史》,濂充总裁官。书成,授翰林学士。明初之礼乐典章,宋濂所裁定者居多,为开国文臣之首。他博通经史百氏,文章雄丽温雅,享负盛名。濂久为太子师,对其言行皆以礼法讽劝。后朱元璋欲杀之,得皇后及太子力保得免,但仍遭贬官。洪武十四年死于夔州,正德年间,追谥文宪。著有《宋学士全集》四十二卷传世。
8 L. X0 X- T; f2 t* u; A : R* u  A+ }" }1 J7 V% {
49. 方孝孺
7 D$ {7 J5 ?6 N2 M" C    方孝孺(1357-1402),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人称正学先生,方克勤之子。幼聪颖,及长从学宋濂,有「小韩子」之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荐授汉中府教授。建文初,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更定官制后,改文学博士,总裁《太祖实录》等书。力主复古改制,创行井田,对建文朝政影响较大。靖难之役中,朝廷诏檄多出其手。曾致书燕世子朱高炽,谋离间燕王父子,以缓燕师,均未成。燕王夺位后,命起草登基诏,坚执不从,被灭十族。著作甚富,有《孝经诫欲》,《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等。永乐中禁藏其书,犯者至死。后人辑其所遗成《逊志斋集》。4 [. I+ a& S9 S, T/ e& s

, N) X4 P+ g, h) [( F+ R$ D( H/ [) I50. 杨荣; ?$ S- ~3 ]  e, H4 M

5 \6 `: m, ^+ ~! D" e' f8 A, R    杨荣(1371-1440),明福建建安(今建瓯)人。初名子荣,字勉仁。建文进士,授编修。永乐初与解缙等七人同入内阁,有才智,见事敏捷,最受帝知。多次随成祖北征,规划边务,参决军事,升文渊阁大学士。仁宗即位,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宣德中加少傅。力主罢交兵,并劝宣宗亲征汉王。正统五年(1440年)辞官归里,卒于途。谥文敏。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E: S, Y3 p5 o2 W
! R9 }! t/ |8 E& D& P% E
51. 杨溥  v2 l& {7 e. h
) B$ H, l/ x, g* r3 X& d* R. T7 k
    杨溥(1372-1446),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字弘济,建文进士,授编修。永乐中侍太子,为洗马。因太子遣使迎帝迟,他为汉王所谗,系狱十年,读书不辍。仁宗即位,获释。建弘文阁,掌阁事。宣宗即位,召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典机务,升礼部尚书。英宗初年,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定,著有《水云录》、《文定集》等。" F; M7 k) v5 R/ h1 [
* k* B/ G$ \5 M5 l+ I
52. 杨士奇" C" q: Z3 e3 F5 U& k. J% }

8 A; x& @# U/ Q    杨士奇(1365-1444),明江西泰和人,名寓,号东里,字以行。少曾在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等地授徒自给。建文初以王叔英荐,入翰林,充编纂官,与修《太祖实录》。永乐初与解缙等七人同入内阁。成祖北巡,与蹇义等留辅太子。仁宗即位,以东宫旧臣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历兵部尚书。仁宣朝及英宗初年,长期主持内阁。力主停止交军事,屡请益蠲租税。知人善任,引荐于谦、周忱、况钟等人。居官清廉,为天下最。以子稷下狱,忧死。卒谥文贞。著有《东里文集》、《文渊阁书目》,辑有《历代名臣奏议》、《三朝圣谕录》等。
% |% D. x& O$ o8 U7 p' R
' h3 s* k/ d5 R2 G" G; j; ~53. 王守仁0 {9 O) s7 \3 V& C. l0 [1 r
    王守仁(1472-1529),明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幼名云,五岁时更名守仁,又因曾讲学阳明洞,人称阳明先生。弘治进士,历任刑、兵部主事。正德初,疏救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人,忤刘瑾,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驿丞。瑾诛,移卢陵知县。累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因镇压民变有功,晋右副都御史,世袭锦衣卫副千户。十四年(1519年),平宁王朱宸濠之叛。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六年总督两广军务,镇压大藤峡瑶、僮等族叛乱。创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又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标帜,世称「王学」,学者云从,风靡南北。卒谥文成。著有《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即《阳明全书》)等。. [8 L( b8 u$ e; P' f% T
$ \/ U2 ?$ w$ t; L: V1 w3 H
54. 于谦( n3 M  K( O$ u7 V2 S8 N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 t# n7 S# [9 @1 h

# _8 ]2 [$ n* a& i4 ~, m  z8 K55. 海瑞1 G! H' ^" R! v% z3 w
0 l* l; `* x, R2 ?" @
    海瑞(1514-1587),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字汝贤,号刚峰,回族。嘉靖举人,初任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他拿办胡宗宪子,拘以法;又以直言抗严嵩党习,以刚直著名。四十一年(1562年)擢嘉兴通判,被劾,谪为兴国知县。四十五年晋户部主事,疏谏罢斋醮忤帝,下狱。穆宗立,获释复官。历兵部主事、右通政。隆庆三年(1569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以工代赈,疏浚吴淞江、白茆河。不久遭豪强反对被解职。万历十三年(1585年)再起,历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卒于官,谥忠介。著有《海刚峰集》。 ; e1 V9 W2 ?2 X: b

7 L8 @. ]# S- s, J56. 夏言2 Y/ J+ a- i  e5 Q+ U0 m# Y
    夏言(1482-1548),明嘉靖时大臣,字公谨,号桂州,江西贵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嘉靖二年(1523年)出按皇庄,力主归还侵民之产,禁止勋戚受献庄田,颇得皇帝赞许。九年进吏科都给事中,以赞郊礼有功,兼所撰清词最合世宗意,授四品服,许凡事直陈;累官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十五年又加少保、少傅、太子少师,以本官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预机务。十七年为内阁首辅。十八年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二十一年七月革职闲住。他为人颇自负,遭忌于严嵩等。严入阁后,尽去夏言亲党。二十年,世宗复以夏言入阁,居嵩之上,遭嵩忌恨。二十五年陕西总督曾锐上疏请复河套,言大力支持,世宗初亦默许,后中途变计,责言强君胁众,并以其不穿所赐道服为不逊。二十七年正月夺官俸,以尚书致仕。嵩乘势攻讦,十月夏言被杀。言以经邦济世之才自许,虽以骄蹇见忤,然所为多持正。隆庆初,复故官,谥文敏。7 x. u7 U( I, }
( ~2 }; O1 i7 x
57. 史可法
. w; w& A$ i6 Y4 r% e0 E# Z; [4 ~
    史可法(1602-1645),明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字宪之,号道邻,崇祯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5年),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监江北诸军以堵截民变队伍。十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光州等府县,提督军务,扼李自成军。后由漕运总督、凤阳巡抚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十七年,闻北京失陷。初欲立潞王,马士英、阮大铖合谋欲立福王,送之至仪真,遂立福王于南京。加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受马士英排挤,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兵至,可法传檄各镇,无一至者,亲守西门险要。城破,自刎不死,被执,不屈死,以袍笏葬于城外梅花岭。人称史阁部,谥忠靖。清乾隆追谥忠正。有《史忠正公集》。" F* y- w' s: ~$ r7 z0 h: w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7 14:32 , Processed in 0.0422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