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04|回复: 2

经方研究思考与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 23: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王 付  河南中医学院  8 p0 k/ ~- [1 j6 U

; p+ _6 w2 ?% Q: m0 k2 _- T  经方是历代医家辨治疾病并取得显著疗效的重要治病方,经方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与疑难病等方面所起作用举足轻重。结合当今临床治病用方多与杂等诸多实际问题,迫使我们临床用方只有从经方角度深入研究与探索,才能找到解决治病用方多与杂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只有科学地合理地凝聚经方研究成果,才能找到解决临床治病用方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只有不断创新研究成果,才能达到临床治病选方准确而不被方剂数目多与杂所困惑
/ U% W% X6 M# d' I& J  思  考
' i6 N' ]$ Z- d4 Q: K  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发表经方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有1万多篇,出版以经方或仲景方命名的专著有40多部,开展经方实验研究有80多方,科研获奖有省部级2等奖及3等奖等。# g6 Y  q) {" G: l6 ~
  从发表经方论文数量分析,则以临床病例报道为最多,而对经方临床应用规范性研究与理论指导性研究的论文则有明显不足,对此必须认清研究经方应用不能仅仅局限在临床病例报道,必须重视经方理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指导性与实用性,只有深入研究经方运用的基本规律与准则,才能更好地为临床运用经方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 t4 g3 z1 T. Y8 H( X- x4 J
  从出版经方著作学术质量分析,有部分经方著作则是以近年来诸多中医药学术期刊所发表的临床报道进行加工、归纳而编写,特别是全面系统研究经方理论指导性著作则相对偏少。必须懂得推动经方学术进步,只有从理论研究角度有新的突破,才能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只有从理论高度认识经方,才能真正将经方临床应用能力提高。
- d+ @8 |' C$ j2 j/ J  从经方实验研究成果分析,而今经方实验研究无论是在课题设计方面,还是在操作实施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提高。今后研究经方的方向与重点应该突出新理论在临床中的指导性与实用性。审度当今诸多经方实验研究成果,往往是侧重于验证性研究而缺乏理论突破性研究,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制约经方理论进一步发展与提高。提高经方实验研究水平,必须总结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厘定并上升为理论精华,以此才能推动经方实验研究整体水平不断提高。9 [8 t: B9 d1 K* T# H
  探  索
- j8 Y% x5 j' L: W  经方是历代著名医家辨治疾病的首选方,也是当今中医临床各科用方治病的基本方。当今方剂数目已超过10万余首,面对如此之多的治病方剂怎样合理学习与应用,怎样才能得心应手地选方用药,怎样才能用较少的时间而切中病变以选用最佳用方,对此只有从经方角度深入研究、探索与提炼,才能认识到经方是治病用方的基础方;只有从经方研究为突破口,才能达到用经方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 v+ k! C/ R- @6 Y7 t  经方是治病的基础方,临床中欲合理运用方药治病,只有深入研究经方治病的基本规律与方法,才能懂得当今诸多用方就是在经方基础之上的加减变化方,以此深入学习、探索与总结,才能为临床治病用方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显示经方在临床应用中的示范性、启迪性与指导性,才能将经方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再上新台阶。; A8 I" x8 Y9 d; @! ^' g
  推动学术进步与提高,必须懂得学术进步仅仅依靠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是不全面的,只有凝聚中医药学界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不同学术见解,取长补短,相互交流、渗透,才能达到推动经方学术进步,提高疗效的目的。" A: U5 @' i  T6 `
  经方组方特点是药味少,用药精,组方严谨,疗效显著,备受历代著名医家所重视,特别是近年来运用经方在治疗疑难杂病、肿瘤化疗、病毒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治疗效果,为了凝聚研究成果与治疗特色,必须对经方理论研究深入探索、总结与提高。( M- M: e, w7 u

3 ~4 s7 H# X5 u0 [& `7 s: ~) P中国中医药报2007。2,2
发表于 2007-3-28 08: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用好经方; X7 f. o# V3 I$ c- ^+ s+ j) @8 y
# H, D9 Z$ d9 t2 Q# A/ x

0 r3 r: I7 p/ a3 L# F, D( X     东汉医学大师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不但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为汤液治病开辟了广阔途径。其载方历经临床验证,功效卓著,被后世医学家誉为“医方之祖”。李东垣说:“仲景药为万世法,标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医家所称之经方,盖指《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所载方剂而言。9 ^9 m9 ^' q0 F3 n% e

- U& d. S- p" T' ~( u( n% M    笔者在临床使用经方时,有以下体会:
9 V; h9 `4 F& J) O3 d- t) d- `. @  U* Y+ Y9 ^1 z, `% s3 e, ]6 b
    1.谨守病机用方药
/ Y# M* A1 }, i7 m" i" U- z" R; \
. p$ m# I2 X% A0 o5 }     经方在运用虽宜圆机法活,随证化裁,一方治多病,但不可脱离原方之病机。如桂枝汤,不仅治伤寒,又能治虚劳;既可作解表剂,又可作补益剂。功效虽广,但其病机均为“营卫失调”。《伤寒论·太阳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为治表证的营卫失调。《金匮·妇人妊娠病篇》:“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为治里证的营卫失调。由此可知,不论表里虚实之证,凡符合营卫失调这一病机,皆可用之。故柯韵伯说:“粗工妄谓桂枝汤治中风一证,印定后人耳目。而所称中风者,又与此方不合,故置之不用。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痨,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所以说,桂枝汤虽可通治多病,但万变不离“营卫失调”这一病机。然病机虽同,但其证有别,从而具体运用时,除谨守病机外,还必明察其证。如太阳中风之“营卫失调”,其证必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妇人妊娠病之“营卫失调”其证必见“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证机相应,方可投用桂枝汤。故此医者在临床选用时,必审阴阳,谨守病机,方能无误。. s% Q  S" y9 g$ _6 }

; B) y3 ?) L4 B* \3 P    2.严守配伍与加减- S, v9 q+ A! i5 D6 G2 m* Z
, T) p2 X! N. v0 {; {% Q
    目前,医者临床运用经方,常有不遵守经旨,任意更改,脱离了原方的基本配伍法则,使经方名实不符。例如,治疗外寒里热证的大青龙汤,方中应以麻桂为主药,辛寒石膏为辅药,但有的医者却以石膏为主药,麻桂用量变轻,有时还加入辛凉之品,辛温发汗兼清里热的大青龙汤变为辛凉之剂,使方义大变。: K6 \# w, L1 s: l8 w
, v$ W5 b# f8 e- ~/ I" E! ~0 C
    笔者认为,对此问题应注意谨遵经旨。在明辨证机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变化,应按经意进行加减。如桂枝汤证,“项背强几几”加葛根;兼“喘”加厚朴、杏仁;兼“脉促胸满”去芍药;“若微恶寒者”去芍药加附子等。经方药加减规律多在方后注中言及。如小柴胡汤方后注言:“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经方配伍,法度严紧,均按主辅佐使原则组成,此亦体现于方后注中,当细心体味。如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的吴茱萸汤,方中以吴茱萸为主药,散寒止呕干姜为辅,佐以人参、大枣培补中焦,使中焦阴寒得散,气机通调,水火自由升降,而达寒气欲解之目的。若更改其方,势必影响疗效。
/ ~) I" T, a5 Q4 [* G! @& x. h' \  F, @2 v+ ^
    3.注意药量合方义
, Q$ ~/ m; B3 r# _% U; X! C! v2 C0 T9 |/ T' K
    张仲景对药物用量甚为重视。譬如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桂枝汤,方中的桂枝由三两增至五两,其义即变,成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桂枝加桂汤;又如麻杏石甘汤中的辛寒石膏,用量半斤,为辛温麻黄用量的一倍,成为主药,其性大变,使辛温之剂变为辛凉之剂,以治“汗出而喘”肺热壅盛之症。由此可知,药物的用量甚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药物本身药效作用的强弱大小,而且影响和改变整个方剂的性质。名医岳美中说:“此所用方虽完全取于仲景,但还有一问未达,关键在于用量上。仲景方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随处可以体会得到。”
0 B- Z1 J7 f5 g: w  k8 D, F9 K5 j' a+ w$ T
    4.用好煎法与煎剂2 M# Z) {0 e" }8 X5 x

3 p  ?* B' `4 ]6 A& f% D% R6 k    掌握正确煎煮法,是提高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如大黄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等多种功效。但由于煎煮法的不同,其作用必有所异。如大承气汤方后注言:“先煎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后下大黄,使所含蒽醌类化合物免于过多的被破坏。方药作用重在功下实热,荡涤燥结。若大黄与它药同煎,蒽醌类化合物破坏较多,泻下作用必变,重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所以茵陈蒿汤方后注说:“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便去也”。未言大便得下而早曰小便当利,足可明证。1 N, d0 |8 L: y! D# S; ?
: ^5 W% f! Z2 s# W/ K$ n: o
    仲景对煎法极为重视,《伤寒杂病论》方后注多有明示,如“去滓再煎法”,“煎煮丸药法”,“分煎合服法”,“分煎后合和重煎法”等。其法之多,值得医者学习继承。
4 n) P  m0 T/ m8 L9 H. K* g
, @8 i; _3 c9 e7 J& P5 A9 e2 u    煎煮液的选择,易被医者忽视,而不同煎煮液对药物疗效有直接影响。究《伤寒杂病论》,所用煎煮液有数种:水(甘澜水、清浆水、麻沸水、泉水),酒,醋,蜜,马通汁等。由于煎煮液的不同,在方剂中发挥的作用必有差异。如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均以沸水渍泡大黄,以取其气轻味薄,使之能清泄s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18: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之有理,受益匪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6 12:22 , Processed in 0.0528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