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96|回复: 2

伤寒两地书(第38-39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6 11: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伤寒两地书(第38-39条)
/ ?' T, h3 ?: P9 J7 M5 l6 m  L: S3 V) O  o
第38-40条论述大、小青龙汤证治。
4 F0 M& N: V, P* K/ w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
. k8 ?& D0 _( u  X) e& s+ z! c' R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5 D/ c! e) L2 w8 @) m* a! m1 f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1 Y8 v3 m0 k" F3 N此条论述太阳病外风寒、内郁热之大青龙汤证治。8 ~5 t) i% P; d; t+ o
前面曾经提出太阳病是否必恶寒之疑问,联系2 [0 y( G2 r6 x  u! F0 V& @- t& O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k& A: J8 ~$ \- j2 F( S2 r“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6 ~  w, L8 c3 D7 P  I“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Z" K, @/ f# h9 F* ?
以及此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可见,太阳病则必恶寒,而不论中风还是伤寒。伤寒必恶寒,条文中显然可见。中风则分虚证、实证,实证则恶寒,虚证则恶风重而恶寒轻,有所区别。
6 b, f  O' I2 f5 I7 P本是太阳中风证,出现“恶寒、无汗、脉浮紧”症状,此为中风而见寒脉,表现为伤寒之象。汗出则风邪得以外泄,无汗则外邪闭表,入里化热,故而烦躁。病机既中风表实内热之证,故用大青龙汤以表里两清。大青龙汤即为麻黄桂枝合方去芍药再加石膏而成,石膏辛甘,清热寓发散之性。1 U, x& A( ?+ K: |$ \% j& U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此为大青龙汤之禁。脉微弱则为阳虚,阳虚应当禁汗。学习时应当联系太阳病禁汗诸条,如第 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l% g% j8 j+ L5 C+ L
' R2 c* o2 k/ V+ k4 Z7 Z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 ^( E( `4 l, L此条论述大青龙汤证之身重病机并指出与少阴病之鉴别。/ A* r* k) u4 E& h, Q, @; m) K, [
此条当与上第38条对待学习。第38条“太阳中风”而“脉浮紧”,为中风见寒脉;此条“伤寒脉浮缓”,为伤寒见风脉。伤寒当恶寒,身痛,此条“身不痛,但重”,原因为伤寒轻证且有内热所致。  w; S  W' x. s7 o9 `
因其“但重,乍有轻时”,当区别于少阴之“欲寐”,又与上条同理。若脉微弱者,阳气则虚,不可用大青龙汤重伤阳气,故云“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7 U% A* E* d6 ~) g( X; R4 T请问:为何此条和上条均提出“脉微弱”和“无少阴证”的告诫呢?在大青龙汤证之条文里反复告诫不可误用于少阴虚寒之证,有什么重要原因吗?
0 I- M# \* D) b+ T, L1 ^7 |赵红军
2 S  c7 _4 s, {0 T. ~# ]3 S
7 W$ M/ ^# F3 z/ w+ A: y1 M
4 W6 _, Y' O, ^; q. q  }
4 A  r- q4 S, f& j7 k- T5 [5 |
' ]. X  e8 ~& e- N! t  m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11: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7 u! d+ X1 ]# {0 Q      你对于大青龙汤的理解是很正确的。第38条指出大青龙汤病因是太阳中风,第39条则指出伤寒后亦可有之。2 f2 J7 f0 b6 k% W+ {! L
      为什么在这两条中,都提出了“脉微弱”与“无少阴证”的告诫?这是因为,正如你所指出的,大青龙汤是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去芍药,而不是麻黄汤加石膏。首先,在《伤寒论》的用药方法中,凡内有水饮者,必用生姜,而脾虚营亏者尚伍以甘草、大枣。生姜温阳散饮,甘草健脾,大枣益营,盖脾虚者运化不及而湿郁,此桂枝汤亦为太阴病正方之故也。其次,青龙者主水,大、小青龙汤之名正是此意。湿郁则阳热之象不著而反易见湿盛阴寒之表现,极易与少阴之虚寒症侯混淆。其误汗之后的“筋惕肉瞤”及“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莫不为湿郁之症侯也。# m1 G: f+ X; r, r; C( j
孙曼之
) S; Y8 s+ [3 h) J  [
    (*上面是对于你的疑问的解答。下面再谈几点你没有提到的问题。 6 s: Q" c# ~3 I) w
由于《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的一致,可以认为《素问》的六经病就是《伤寒论》六经病的原型。这一点还可以由以下条文证明之:
3 _' D- m! L( {  q$ H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b4 i; l% d. Y6 J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3 m; T5 j8 p" R按:这两条都是明确的以太阳与少阴的表里关系,来说明太阳病的病机的,即陈修园所谓“少阴为太阳底板”。由此可见,《伤寒论》的六经病,就是《内经》的经脉病。因此,《伤寒论》与《内经》的经脉脏腑的生理、病理学说,也应该是一致的,——虽然后者更偏重于经病方面。那种认为六经病就是六病,而与《内经》的经脉学说没有关系,以及认为《伤寒论》只是六经病而与《内经》的脏腑学说无关的说法,都与事实无徵。 )

' S5 f) Y2 z3 g7 q  i+ H( b
  N+ `% g! y# U1 D2 Z) K+ W( n0 q5 m- V2 ~2 x% e
发表于 2007-3-25 14: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阴一阳之谓道,乐天知命故不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6 12:31 , Processed in 0.0287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