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王立群读《史记》系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22: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二)宠信江充5 Y/ V3 y7 H. u
# W- T: g& L8 X9 b9 l  |
[画外音]武帝一朝人才辈出,但是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能善始善终者屈指可数。这说明汉武帝是个生性多疑的皇帝。但是在汉武帝的晚年,却有一个人得到了汉武帝非同一般的信任。从一个逃犯,一跃成为朝廷的近臣。而且当他大权在握时,他可以所以调动军队,诸杀地方官员,让那些平日里不可一世的皇亲国戚都终日惶惶不安。甚至最后还一手导致了皇后、皇太子和皇太孙的全部惨死。彻底改写了汉武帝晚年,这个人就是江充。江充能有这么大的能力,一手扳倒的皇太子,这说明他得到了汉武帝极大的信任和重用。那么江充是如何从一个市井无赖,一步登天成为汉武帝晚年最宠信的人呢?当初江充是在什么机缘巧合下,出现在了汉武帝眼前的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你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宠信江充》。
& Y( r9 u. a- D' L( j  ?: |8 f( W$ [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讲汉武帝的晚年。我们先从武帝晚年的有一个告状案说起。这个告状案告的是御状。在汉代的告状,它要求百姓是逐级上告,就是你不能一下子跑到中央来上访,但是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你可以直接越级上告。江充就是搞这个越级上告的,所以汉武帝晚年,汉武帝接到了一封越级上告的奏章。这个奏章就是江充告的,告的是谁呢?告的就是赵国太子刘丹。这个告状是拔萝卜带泥,牵连着一连串的人。所以这一封告状信武帝看到以后非常震惊。江充告状告的是什么呢?告的是赵王他的太子叫刘丹,说刘丹这个人品行就是道德品质极其败坏。败坏到什么程度,他和他父王的后宫,和他的亲姐妹,和他的亲生女儿发生乱伦。而且这个人还勾结当地的豪强,做了很多违法的事,地方政府管不了。汉武帝看到以后,立即派兵包围了赵王的王宫,抓捕这个刘丹。结果抓过来以后,投入大狱审这个案子。审理的结果证明,江充告的属实,所以汉武帝下令就把这个赵王的太子刘丹判为死刑。所以这件事在赵国等于是个重磅炸弹,说这个太子丹一下子被判为死刑,因为江充的这封御状,告得他得了个死刑。这个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父亲赵王就急了。赵王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给汉武帝上奏章,说这个告状人江充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在逃的通缉犯。他是个罪犯,他的话不可信。第二,我愿意带领我赵国的勇士到前方去跟匈奴作战。然后赎我儿子之罪。说了两条,一个是职责江充,一个是愿意为儿子赎罪。最终汉武帝判决的结果,免去死刑,废掉太子。这就是江充告的一封御状的最终结果。所以这个案子对于赵王的打击非常大,太子丹这个赵国太子的位子这一下就丢了。
, U/ A! T; h* L, x; r1 y1 l2 m& B
[画外音]西汉时期的赵国是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封国。而赵王刘彭祖更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江充甘冒死罪状告皇亲国戚呢?而且江充又是凭借怎样的手段,一纸御状扳倒了赵国的太子呢?这个江充究竟是何许人也?  u, Y# E3 Y+ a) l" _

* O4 F) G/ s2 o) E2 `江充是整个告赵王这个状的男一号。江充的原名叫江齐。他原来不叫江充,叫江齐。他在赵国本来是一介布衣,很不出名也没有身份,家里也没有什么背景。但是江充手里有一张牌,这张牌就是他的小妹。他的那个小妹能歌善舞长得又很漂亮。这就是江齐手里的一张牌。那后来他那个小妹呢就嫁到太子丹的宫中,做了太子的妃子。这样一来,江齐的身份就变了,从一介布衣一下子变成了太子丹的大舅哥。然后他出入赵国的宫廷,非常自如。赵王对他也奉为上宾。这样江齐在赵国的日子就一天一天看好,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的事件。这个事件是怎么爆发的呢?是因为太子丹这个人他干的坏事太多了,你看他和父亲的嫔妃,包括他的亲姐妹和他的亲女儿做了这么多坏事,所以他老怕有人告发。他想来想去谁最有可能告发他呢?就是他的大舅哥江齐。因为江齐整天和他形影不离,。所以太子丹做什么坏事,都躲不过江齐的眼睛。所以太子丹越想越害怕,后来就想因为这个江齐知道的太多了,太子丹最后就想把江齐给灭了。就派人去抓,结果这个江齐他提前知道这个消息了,跑了。他一跑以后,太子丹就把江齐全家给抓了,满门抄斩,全杀了。这样一来,江齐就逃了逃到京城改名江充,才有我们开头说的上了一封奏章,上去告一个御状。江齐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名江充,告倒了太子丹。所以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来,江齐这个人也就是江充这个人很不得了。第一,江充这个人他能躲过太子丹的追捕,这是很不容易的。他在赵国这个领土中间,太子丹是一个极有权利的人,又非常恶道、霸道,他要去抓江齐,江齐最后能够逃掉。这显示江齐是个非常机敏的人,这是第一点。第二,他敢于跑到京城,他全家被杀以后,敢于跑到京城去告御状,这是需要胆量的。这说明江齐这个人,除了机敏以后,江齐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嘴很厉害,敢于咬人。他作为一个平民百姓能告一个诸侯王的太子。我们今天说这个人,特别能够踢腾,能咬。这是他第二个。而且最后结果把太子丹告倒了,当然他告倒太子丹,这并不是江充一个人的力量,其实江充这个告状是借汉武帝的力。汉武帝做了皇帝以后,对诸侯王的控制非常严,所以他总想找个机会,打击诸侯王。江充的告状恰恰是给了他,打击赵王刘彭祖的一个借口。所以赵王你不管怎么说,汉武帝还是硬着手脖把太子丹给废了,支持了江充。这就是江充他的发迹。7 u2 ?8 r& d: e# J- v* g; Q5 V
. i+ V/ r8 i* K8 c& H) h" K+ P
[画外音]江充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告倒太子丹,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本来就想找个机会克打击飞扬跋扈的诸侯王。所以其实在汉武帝眼中,江充不过是一个打击赵王的借口而已,然而根据《史记》记载,江充事后居然引起了汉武帝的高度关注。并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了当朝的宠臣。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 l2 j- v5 K" e2 d* ^. J, v! l, J3 n% C, Y# K6 X0 P2 Y
所以这件事以后,汉武帝就对江充这个人感兴趣了。所以有一天,汉武帝就下令他要召见江充,来一个零距离接触。这样的话呢?江充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面见皇上的机会。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江充就提了个要求,他说我家很穷,我没有什么好衣服去见皇上,那么请求皇上允许我穿我自己“平常”的衣服,不过这“平常”两个字,是要打引号的。结果等到面君这一天,江充穿了一件特别奇特的衣服。我们可以说是江充亲自设计的,一款新款的时装。这一款衣服,史书上的记载叫蝉衣。蝉衣最大的特点就是薄和透,按我们现在的说法透视装。江充就穿了一件透视装去了,而且他做的透视装很奇特,很像我们今天看的韩剧,韩剧中间的主人宫穿的民族服装,上身短,下身长,显得这个人腿特别长。而且衣服别致到什么程度,江充做了一份透视装,后面很长,很像我们今天穿的婚纱一样。穿了这份衣服,而且他还戴了个帽子,这个帽子是用纱制的,帽子上面还挑几根五彩的羽毛,走起路来这羽毛是上下晃动。他穿了一份透视装去见汉武帝,结果汉武帝一见,汉武帝就惊呆了。而且史书记载:“充为人魁岸,容貌甚壮。”就江充这个人长得又高,而且又很漂亮。就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一个大美男。而且他又穿了一份透视装。所以汉武帝一件他,汉武帝就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话。他“谓左右曰:‘燕赵固多奇士’”。说燕赵之地本来就是一个出奇人的地方。汉武帝就非常有好感。他先要跟皇帝说,我要穿我平常的衣服,其实是特制的。他穿着一副特制的衣服,先把汉武帝给忽悠了一下,汉武帝就对他先吸引了眼球啊,江充其实这个人是很会的。他要是生活在今天,很适合做传媒的。就是他能知道怎么先吸引皇帝的眼球。然而汉武帝见了他的面以后,就跟他谈了一些有关当时国家大事的事。结果江充是对答如流,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其实江充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汉武帝召见他的时候,他要推迟几天。这几天,第一,他做了一身非常别致的透视装。再一个江充实际上还做了一件工作,就是按我们今天说的叫恶补。他恶补了一下,把整个当时的国家政治补了一下,然后他心里有了底子,穿了这身衣服去见了皇帝。然后穿得也别致,说得也漂亮,汉武帝一下子就认为他是人才,这样江充就入了汉武帝的法眼了。因为江充知道汉武帝一生的事业都在对匈作战。所以江充就提出来,我要出使匈奴,替皇上出使匈奴去。汉武帝大为高兴就问他,你出使匈奴想干点什么?你有什么计划没有?江充说没有,我出使匈奴,我是以敌为师,随机应变,我不需要什么提前准备。我要以我们的敌人匈奴人做我们的老师,然后我来随机应变。汉武帝对这个话也非常欣赏。结果江充做了一个外交大使,出访了一下匈奴,回来汉武帝就给他了一个官,直指绣衣使者。这个官的官名非常奇怪,这个官名也很长,直指绣衣使者。这个官是个什么官呢?是皇帝特别任命的官,他的任务是检举。平时出来了要穿绣衣,而且他可以调动军队,可以诸杀地方官员。所以这个权利非常大。$ a/ v6 Q, U8 a, R6 A, p9 l" C' H
# ?3 D9 D' p* A0 f) \! E+ v0 Z& ?
[画外音]江充以一个亡命之徒居然得到了如此重大的信任,恐怕连他本人都不敢相信。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会如此重用和信任江充呢?' J" q7 {0 ~' I+ X
5 N( v( E6 J5 v. n: ^( B8 [! E2 {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就是汉武帝为什么要给江充这么大的一个权。这个官的品级不高,就是官位并不高,但是权利非常大。为什么要给他这个,因为汉武帝看中的是江充的一大本事,就是刚才我们提到江充是一个谁都敢咬的人。这个敢咬这两个字,叫汉武帝看中了。这个直指绣衣使者的任务就是要检举当时的皇亲、国戚、高官、高干,他们统统可以检举,可以处罚。一般人,他们没有胆量的人不敢做。江充有这个胆量,所以汉武帝任命了他就是这个官。其实给江充的任务,就是让他咬人。结果江充做了这个职务以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筹集军饷。江充筹集军饷很独特,汉代京城有两支部队很重要,一个叫北军,一个叫南军。北军是国防军,是整个京城治安的主要武装力量。但是北军的军饷是个大问题,江充怎么办呢?他把所有当时京城那些高官,那些贵戚违反法治的事,全翻出来然后他就下令,他让汉武帝同意他,把这些高干全部抓起来,关到北军里面去。给他们说,就说你们犯了法了,留在北军里边等待着充军去吧。就让这些高官去打仗,把这些高官一抓,这些高干子弟们可就慌了。因为这些高干子弟靠的就是他们的老爸,老爸被关到军营里边,将来要充军,他这个花花公子就当不成了。所以被抓的这些高干子弟都去找汉武帝求情。愿意拿钱来赎他老爸的罪,汉武帝一看目的达到了,可以按这些官员犯罪的轻重,定了个级别,交多少钱。然后这些高干子弟把钱一交,然后把人放出来,这一下子江充上来干的这一件事,筹集了几千万的军饷。所以这件事干完以后,江充在汉武帝眼里边那个地位已经是相当高了。可以说汉武帝眼里面的江充就是一句话:你真有才。这是一件事。江充干的第二件事,整顿高速。汉代的高速公路就是驰道。驰道是专用车道,那个驰道据记载是从秦始皇那时候开始修的,他的宽度是五十步非常宽,而且两边种了树,又平坦。在秦汉时期驰道就是当时的高速公路。但是当时有个规定,这么好的路不是一般的人可以走的。法律规定,除了皇帝谁也不能走,皇帝的专用车道。这道不是因为大家都上去会塞车,而是因为这个路是皇帝专用的路,来显示皇帝的尊严。所以这个路一修好以后,除了皇帝用以外,其他人不能走,很多皇亲,很多国戚,很多高官,看着这个路这么漂亮,只能皇帝一个人走,皇帝有不经常出来,都想把车赶到告诉上过一把瘾。江充就发现这个高速是个逮鱼的机会。敢于走告诉,敢于踩高压线,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决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所以江充的第二件事,他就盯住高速了。他觉得在这个高速上能逮到大鱼。果然他们盯住高速不多长时间,第一条鱼被他们抓住了。是谁呢?长公主刘嫖。长公主,汉武帝的姑姑啊。长公主刘嫖是个很有权势的人,所以他的车队就在告诉上走。江充一看就把这个车队拦下了。拦下来就问,这是皇帝的专用车道。长公主就回答是,太后有诏,准许我用。江充说可以,你可以走,但是你的随从不能走,就放长公主一个人走。把她的随从包括她的车队全扣下来没收了。史书记载,长公主吃了这个亏以后,没敢向皇帝报告,吃了哑巴亏。但是江充马上把这个事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大为高兴,他觉得江充这个人,确实没看走眼。江充最大的特点就是两个字:敢咬。他谁都敢咬。过了不久,又咬住了第二条大鱼。这条大鱼是谁呢?皇太子。太子知道以后吓坏了,太子赶快派人去向江充求情。说这个马车非常漂亮,很名贵的,那个车我不要了,但是我只希望你一件事,你千万别把这个事情告诉我父皇。因为父皇知道了,将来我落下对我的手下管教不严。这个罪名我可担当不起。因为有了这个罪名,可能会动摇我太子的地位,车我不要了,我送给你。江充是把太子的面子驳回去,毫不留情地把这件事又报告给汉武帝了。这下子汉武帝高兴地说了一句:“人臣当如是矣。”意思说是什么呢?做臣子的就得像江充一样,这才叫尽职尽责。
& _4 H- x; _! I" S0 b7 T) h" M  a
[画外音]江充一上任,就大举打击那些贵戚重臣,甚至连长公主和太子都敢收拾。这使得他不惧权贵的名声,一下子威震全京城。此时江充登上了,一生中权利的顶峰,而汉武帝更是在朝堂上对江充大加赞赏。夸江充是个尽职尽责的好臣子。那么江充果真是一个,刚正不阿、尽忠职守的大臣吗?
% I7 e5 X9 N8 Q- t+ F3 J' Q# o0 E, N, R; |* I; `/ c
那么江充到底是不是汉武帝眼中的一个耿直的、奉公守法的大臣呢?我们可以来看一看江充这个人。我们先看他和赵王刘彭祖的关系。江充开始是赵王王宫里的座上客,这么一个人我们刚才前面讲过赵王,赵王是个很阴毒的人。我们在前面讲刘彻登极的时候,曾经讲过汉武帝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就是皇十子。汉景帝是十四个儿子,刘彻是第十个,那就是在汉武帝上面还有九个哥哥,其中那个皇长子刘荣那是后来自杀了,那么他还有其他几个哥哥,这个赵王刘彭祖是他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但是赵王这个人非常阴毒,因为当时汉代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管制很严,严到什么程度呢?诸侯国的国相一律是由中央政府任命,不是你诸侯王任命的。这样一来,赵国的国相只要一去上任,这个刘彭祖就是这个赵王他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穿得非常普通。然后亲自去迎接到他们赵国来上任的国相。他还挺下身份为新来的国相打扫他那个住的房间。就是他下身份的劲头让我们今天看起来都很掉价。然后就博得了新来的国相的信任和好感。然后他就跟他新来的国相交谈。在交谈中间,他专找那些非常敏感的话题来谈。当然在这种交流中间,那个国相稍不留神,就会说一些违纪,触犯当时国法的一些事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赵王马上就记录在案了,赵王就用这个办法把新来的国相说的那些话,他弄一个小本子,一条一条全记上了。这就是没有暴光的案底,就记录在案了。然后当这个国相,如果这个国相,当然后来知道他说的这些话被赵王记录了。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国相如果是和赵王能够相互勾结那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旦这个国君想执行中央的法律,不听他那一套,那么赵王就把他的这些案底上报。所以这个赵王他搞这一套就像我们今天说的黑社会无间道,就是那一套。这个诸侯王就等于当地的一个黑社会头子,是这么一个人物。赵王对江充那么好,江充在赵王的王宫里面那样受到礼遇,说明他们俩人是一丘之貉,是物以类聚啊。江充没有告赵王啊,而是深得赵王的信任,他想他在赵王那么一个可恶赵王,他在那个王宫里面能待得住,而且能活得很快乐。这说明江充并不是一个耿直受法的大臣,他要是耿直受法的大臣,早把赵王给告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看江充和太子丹的关系。江充是太子丹的大舅哥,所以他对太子丹那些恶劣的行径,他知道的非常清楚。太子丹和他父皇的嫔妃关系、太子丹和他亲姐姐的关系太子丹和他女儿的关系,江充都知道。但是江充没有告啊,到什么时候才告的呢?太子丹杀了他全家,他告了。这一个太子丹杀江充的全家,应当说这应当是一个分界线。如果江充在太子丹杀他全家之前他就告了太子丹。你想想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江充。那江充这个人是一个很正义的人。如果江充在太子丹杀他全家之前就把他告了,把太子丹那么多肮脏事全抖落出来,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是行义,他是讲的道义。如果太子丹杀了他全家以后,他再去告,那么这个人是谋利,是为了报私仇。告发太子丹这件事,固然告的句句是实,但是告的时间有个界限就是太子丹杀江充全家这个分界线。在这个之前告,江充是个行道义的人;如果在这个之后告,他是个谋利的人,谋私利的人。所以我们从这个关系看出来,江充这个人绝不是汉武帝所想象的那么一个耿直、奉法的大臣,而是一个极其恶毒的小人。这个小人晚年在汉武帝身边,深得汉武帝的信任。& {& ^5 ]; @3 H) ^6 n8 L5 I
. P+ J1 M) z0 }$ J. u6 Z/ t
[画外音]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江充绝不是一个执法不徇私情、忠诚可靠的大臣。但是汉武帝却不止一次夸奖江充是个好臣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汉武帝是否真的被江充蒙骗了。2 h. x  l$ U4 x8 v, M* K/ e

+ i, j% I$ n$ L9 V" @8 V: [所以我们看江充和汉武帝是什么关系啊。汉武帝一个劲地给江充下药,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让他吃兴奋剂。而江充是越吃兴奋剂越是兴奋,谁都咬。长公主也咬,太子也咬。你想想汉武帝的姑妈,汉武帝的儿子,他都敢扣车、没收、报告。其他的高官他是越咬越得意,汉武帝是越咬他越开心,汉武帝就是要借用江充这样的鹰犬,来给他治理打击那些豪强。其实这个时候的心里,两人的心里,汉武帝跟江充的心里都非常清楚。江充是想邀功请赏,咬得越多,咬得越大。汉武帝就赏他,越给他吃兴奋剂。作为汉武帝来说呢,他选对对象了,我就不断地给他下药,因为江充替他整治了很多,整治了太子,整治了长公主,整治了很多皇亲国戚,汉武帝心里高兴啊。而且汉武帝也没有损失啊。万一将来江充得罪人多了怎么办,把江充杀了,杀江充以谢天下。杀了江充可以再冒出来个李充,再冒出来个王充,我还可以用,汉武帝是这么一个心思。江充是那样的心思,两人这样就上下配合,他是想邀功,他是想借他的手,这样配合默契。这样江充就得到了汉武帝极大的信任。当然江充这样一来,江充就结下了很多冤家,其中结下的一个重要的冤家就是太子。你想想太子能不恨江充吗?两人就结下一个仇怨,所以过了没几年,汉武帝就觉得江充得罪人得罪得太多了,咬了那么多人,咬得血淋淋的,而且有立了那么多功。所以汉武帝很会用人,你既然咬了那么多人,也立了功了,他就给他调了个职务。你不要做那个直指绣衣使者,给他一个职务叫水衡都尉,管皇帝的上林苑。实际上是因为江充给汉武帝立了功以后,汉武帝想给他点甜头,所以不让他做那个咬人的官了。给了他一个上林苑的总管,给了他是这么一个管,职务还很高,而且很有钱。管人、管钱、管财。这下子江充就觉得是个机会了,可以说这个时期江充是非常腐败的。但是这种腐败,不多久就被别人告发了。结果江充的管也丢了,江充虽然丢了官,但和别人不一样,汉武帝还很信任他,还是不时地召见他。所以江充这个时候仍然有能量,有能力在汉武帝面前说话。他能见到皇上,这就很了不得了。而这个时候,连皇后卫子夫都很难见到皇上了,但是江充还经常见到皇上。所以汉武帝晚年啊,他这个晚年中间非常大的一个失误,他错用了一个江充。这个人给他带来的危害太大了,也恰恰在汉武帝重用江充的时候,汉武帝的长子也就是皇太子刘据地位一天一天地在下降,太子已经逐渐得不到皇帝的喜欢,而且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这个太子可是和他第一个最心爱的女人卫子夫所生的。那么江充在步步高升、步步得到信任的时候,太子地位却步步下降,一步一步地失宠。那么太子为什么会失宠呢?太子的失宠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请看下集,《太子失宠》。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22: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三)太子失宠
$ {0 c( p( q# o4 b' C8 @( z: ~0 {( f$ M6 o5 _4 `+ t; t" v: K* W: b
[画外音]公元前128年,皇太子刘据出世,这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第一个儿子。这也是汉武帝经过十三年等待盼来的第一个儿子。当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个个性张扬的皇帝表达爱子方式的切切真情。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在刘据出生后,他就大祭诸神还愿,大赦天下祈福。然而作为天之骄子的刘据后来却背上了谋反的罪名,屈死在父亲的严威之下。那么汉武帝和太子刘据两人的关系,为什么会越来越疏远?直至兵戎相间呢?他们父子关系的紧张,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究竟是太子做得不够好,还是有人挑拨离间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你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太子失宠》的来龙去脉。& o7 l6 A: u' l% [5 l# d, ^5 v

+ t7 n+ U  _$ g# ~# d& M$ @皇太子刘据这个人和汉武帝的关系是父子关系,但是这一对特殊的父子,因为父亲是皇帝,儿子是太子。这一对父子的关系,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我大体上把汉武帝和太子的关系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父子情深。这一个阶段是一个非常融洽很和谐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太子出生。太子一出生,汉武帝是高兴极了。你想想他从十六岁登基,到二十九岁才得到他第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是他最喜欢的女人卫子夫所生的,皇长子啊。所以七岁就把刘据立为太子了,刘据立为太子的年龄跟汉武帝立为太子的年龄巧合了,他们父子两人都是七岁当太子,很幸运。等到刘据二十岁的时候,二十岁古人叫弱冠。到了弱冠之年,太子要住到太子的宫中去的时候,汉武帝特令给太子设了一个博望苑。博是广博的博,望是眺望的望,博望苑。就是让太子在这个苑里边可以任意地挑选他喜欢的人作为他交往的人,这个是很不容易的。汉武帝最讨厌的就是大臣们养门客,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信陵君手下有三千门客。我们在讲汉武帝中间,讲过窦婴、田蚡养了很多门客,汉武帝非常反感的。但是允许太子养门客,而且可以根据你的喜爱去挑选门客,这应当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兆头。表明汉武帝已经开始在培养他的太子,让他的太子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这个时候无论是太子还是太子的母亲卫子夫两个人在皇宫中间人气指数已经飙升到了最高的位置,非常得宠。这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到二十岁结束。太子成年以后汉武帝和他的儿子太子刘据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个阶段叫暗生罅隙。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个不太好的征兆,汉武帝发现他的儿子性格上和他差别比较大。《史记》的记载是写了三个字:不类己,就是不像自己。这个话大家应当说不陌生,当年我们讲吕后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刘邦就发现他的太子不类己,而喜欢赵王刘如意,甚至发生了想换太子的想法。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个性非常得张扬。而他的这个儿子呢?他这个儿子个性非常仁弱,是个很仁义的人。一个个性很张扬的人,另一个是个性很仁义的人,这样就发现他的儿子不像他自己。实际上这个时候开始太子和父皇之间已经出现了一个外人没有觉察到的一个微小的裂痕。
8 D6 W! J, ]5 U' U+ p1 G
: p1 i" S, m; ]9 m/ c6 [[画外音]刘据可以说从小生长在蜜罐中,享受了父亲汉武帝的万般宠爱。没成想等到太子刘据长大以后,汉武帝的这颗慈父之心却慢慢发生了变化。据《史记》记载,刘据是个仁义的太子,也是很得人心的,那么在这个逐渐疏远的父子关系之下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吗?难道只是刘据不像汉武帝那么简单吗?
+ d" f" Q5 E3 |' o8 O' p4 q3 m7 [8 a/ s5 d$ i) R1 k2 {2 T4 f2 C
第三个阶段,心口不一。这个阶段就很重要了。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事情,因为这个时候太子已经是二十多岁了。你想想卫子夫多大了,汉武帝是十七岁邂逅卫子夫,最快也得到十八、九岁,她入宫有一年没见面。第二年才重新宠幸她,那就基本上十九岁才开始给他生孩子,到了她生出来皇太子的时候,她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等到太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卫子夫四十多了。我们经常说什么一枝花,什么豆腐渣之类的词,反正是卫子夫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已经是可以说在汉武帝眼里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魅力。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当然我们不能说卫子夫现在就是豆腐渣,我们还说她是个漂亮妈妈。但是比起更年轻的嫔妃卫子夫失宠了。卫子夫的失宠,就让武帝和卫子夫的关系又捎带着卫子夫儿子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汉武帝宠幸谁?先宠幸王夫人,但是王夫人很可惜早死。然后再宠幸李夫人,李夫人一宠幸,李夫人的大哥李广利就做了贰师将军。李夫人的二哥李延年就做了汉武帝的幸臣。李夫人一得宠幸,两个哥哥都搭了便车一路飙升。卫子夫冷落了。这个时候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感到一种威胁,这个威胁主要是感觉到地位能不能保。也就在这个时候,汉武帝就觉察到了,皇后和太子内心的恐慌。汉武帝就找卫青,因为卫青这个时候还在世。找卫青跟卫青讲一番话,让卫青把这个话捎给皇后和皇太子。汉武帝跟卫青说什么呢?说了这么几点,第一就是我们现在执行的这个政策,我对外征伐四夷,对内变更制度。为什么要这样干?说我如果不变更制度的话,将来后世就没有一个遵循的法则。我现在如果不征伐四夷,后世就没有一个太平的天下。所以我不得已而这样做,殃及了老百姓,我是不得已的。这说明第一点,这是汉武帝第一次解释他所执行的国策。第二点他说太子在我眼中是个好孩子。太子很稳健,我执行的这一套可以,但是我的儿子不能在走我的老路,我的儿子如果再这样做,就会走秦朝灭亡的老路。而太子刚好是一个非常仁义的太子,他来守这个天下我非常放心。所以现在在我的眼里,儿子还是个好儿子。当然天下是老子的,就是江山是老子的,也是儿子的。归根结底这个江山还是儿子的。所以说了一番话,让卫青捎这个话给卫子夫、给太子刘据说你们不要担心。我对你们还是我心未变,我的心没有变。这个话说完以后,卫青的反应是顿首谢就是卫青非常感谢。皇后听说了这话,史书的记载是:“脱簪谢罪”,就是感恩戴德。但是这番话,我在读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话说得有问题。这个话叫我看来是做秀,而且是个政治秀。为什么说它是个政治秀呢?我讲几点理由。第一、这个话刻意掩盖了汉武帝对太子的不满。汉武帝公开说出来太子“不类己”。他对太子是不满意的。但实际上他对卫青说他对太子非常喜欢,他把他的不满意掩盖,这是他的第一点。再一点,皇后已经失宠了。汉武帝回避了皇后失宠的一个现实,他还说我还很信任她。实际上他又一次掩盖了对太子的不满,对皇后的失宠他掩盖了。你想想一个皇帝掩盖了这么多东西,这个话能是真心话吗?我觉得这是一个违心之言。他之所以要这样做,只能说明汉武帝在有意地、刻意地在掩饰一些什么东西。/ C2 H% ~* ?0 A
4 h& p' f# ?! x. a1 g( {3 Q7 g
[画外音]通过以上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皇后卫子夫由于年长色衰,爱屋及乌的汉武帝也慢慢不喜欢卫子夫的儿子刘据了。但是《史记》记载,汉武帝还是很信任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的。每次外出他都把朝中之事托付给太子处理。宫中之事都托付给皇后处理。那么太子刘据失宠的背后有什么隐秘呢?+ U/ j0 M! |& l- j8 i
; S+ s1 D0 J& {5 Y; A( f0 x) a7 d* j! z
那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汉武帝跟太子的关系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当然第一个原因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就是太子的母亲卫子夫失宠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这个汉武帝这个人他是一个爱屋及乌的人,就是他喜欢这个女人,他连她的儿子也喜欢。这个女人失宠了,她的儿子也不待见。还有一个重要事件,卫青去世。这是个大事情,无论是皇后卫子夫,无论是太子刘据,他们在朝中最有力的支持者就是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是太子的舅舅,是卫氏家族在朝中的支柱。虽然从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以后,汉武帝再也没有派卫青出去打仗,卫青后来在家里闲居了十几年。但是只卫青在,反对太子的人就不敢那么嚣张,因为卫青尽管不领兵出征,卫青的地位尽管下降了,但是卫青仍然是大司马、大将军,还是侯啊。他那些东西都没有变,所以朝臣们在朝中议论到太子的时候都不敢太放肆。但是元封五年,这一年卫青去世了。卫青的去世,对于卫子夫跟太子来说打击太大了。就是卫氏家族整个失去了一个支柱,朝中无人了。卫青的去世使太子最有力的一个支撑失去了。所以说卫青的下世,可以说让太子的地位是雪上加霜。所以到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什么情况,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就是皇后卫子夫要见到汉武帝变得非常得困难。皇后不能轻易地见到皇帝了。这可是个重要时事件,因为这个事件一旦出现以后,一旦遇到危机情况皇后不能够跟皇帝直接地沟通。他们俩不能够直接见面了。太子更是很少见到皇帝。遇到什么事情他没有办法向皇帝解释。他的母亲不能见到,他也不能见到。两个人都不能见到汉武帝,这就是一个大麻烦。还有一个太子和汉武帝政见不和,就是政治见解上差别很大。汉武帝是一直主张对匈奴用兵,一直要打下去,太子是屡屡劝阻汉武帝不要打了,这仗不能再打了,打得国家撑不住了。所以面对太子的劝谏,汉武帝说了这么几句话,“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这话什么意思呢?他说我干这些累活,而把一个安逸的天下留给你,把一个太平的天下留给你,不也很好吗?意思就是我打天下,将来你做天下,不是很好吗?汉武帝是笑着对儿子说的,实际上在武帝的微笑的背后已经隐含着对太子的不满。两个人政见不和,就是在政治见解上,治国的大政方针上,太子跟父皇之间有矛盾。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太子不懂权术。太子这个人他跟武帝的出身虽然都是七岁当太子,但是汉武帝七岁当太子。你知道那五个女人的竞争中间,汉武帝学会了多少本领啊。而汉武帝的太子是平平安安当的,没有任何的宫闱的斗争。所以这个太子没有经历过政治风雨的磨练,他对政治权术一窍不通。我的主张是你可以不玩弄权术,但是你不可以不懂得权术。如果你在政治斗争中间,你不懂得权术,那只能叫做政治幼稚。恰恰武帝太子是一个不懂权术的人,所以他就公开地多次地把自己的反对意见撂给他的父亲。这样导致父子的关系其实也在变化,这样就带来了父子之间的政见的不和。带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朝臣分派。朝中的大臣一部分赞成太子,这就是太子党。一部分赞成汉武帝,这就是君王党。朝臣们分了两派,一部分支持汉武帝,一部分支持太子。朝臣的分裂这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0 A  }7 g/ V6 @- D) W/ J

" b' g( e( _! ?, B. N[画外音]太子刘据出生的时候,头上充满了光环,但是在他母亲卫子夫和舅舅卫青失宠以后,他这个太子的位置也受到了威胁。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对匈用兵的问题上,父子之间产生了重大的分歧。进而在朝廷上也出现了支持太子的一派。这是大权独揽的汉武帝最不愿意看到的。恰恰在太子倒霉的这个时候,又有人给太子刘据打起了小报告,那么汉武帝会不会乘机向太子发难呢?
) T& \# a+ W" R* f0 @% |. o9 h2 w4 V% G) l
第四个阶段,疑窦重重。这个阶段就更麻烦了。这个阶段太子的地位是岌岌可危,而且有一些人公开跳出来给太子找麻烦。而且找太子麻烦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汉武帝身边的小太监。小太监都敢给太子下药,下套了。出了两个事件。第一个事件,太子去拜见他的母亲,皇后。在皇后的宫中待了时间长了点。结果有个小太监就给汉武帝打小报告,说太子到皇后的宫中待了一整天,在那干什么呢?在跟皇后中间的宫女玩了。汉武帝一听,立即给太子的后宫增加了两百多个宫女。太子回到宫中以后,他的宫女一下子多了两百多个年轻的宫女。他并没有要求啊,皇帝也没有解释什么原因啊。他觉得这个后面有文章,一打听,原来是有小太监打他的小报告。这个太子跟皇后对这个小太监恨得是咬牙切齿。特别是皇后恨得不得了,但是太子这个时候还很幼稚,太子说别人怎么说只要我走得直我不怕。而太子这个时候恰恰是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因为太子觉得他的父皇是个很英明的人,但是这个时候无论是如何英明的人他都难以克服人性自身的一个大弱点,偏听偏信。这是一个人性的大弱点。汉武帝身边有这么多小太监,他整天见着小太监。你想想这些小太监在汉武帝身边经常这么吹风,汉武帝信啊。汉武帝要是不信怎么会给太子宫中增加两百多个宫女啊。这是第一件事。过了不久出了第二件事,汉武帝得了一个小病。得病以后,他就让小太监去叫太子来。结果这个小太监回话就告诉他说,说太子一听说你父皇得病了,太子乐死了,高兴得不得了。汉武帝一听这脸一沉,就没吭气。过了一会儿太子来了,太子来了汉武帝一观察,发现太子尽管强颜欢笑,但是太子的脸上挂着泪痕。他就很纳闷儿,一打听,才知道太子刚刚大哭一场。太子听说父亲有病,先哭了一场,然后擦干眼泪来见父亲。这个时候汉武帝才知道,这个小太监捣鬼了。就把这个捣鬼的小太监立即给杀了。但是你通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小太监之所以敢给太子下套,下药。首先是小太监已经觉察到太子跟父皇的关系已经疏远了。如果父子关系非常亲密的话,这个小太监敢下药吗?不可能啊。而他们敢于从中间,特别是一个外人敢于挑拨父子关系,他一定是闻到了什么东西,嗅到了什么味道。他才敢下这个药。所以太子这个时候处境的困难,首先是小太监觉察到太子跟父皇之间有矛盾,至少是有距离,有细缝了。再一点,汉武帝相信啊。听说我一得病儿子笑了,皇上的脸马上就一沉,后来还是观察了一下,才发现这是个冤案。这说明汉武帝这个时候已经对太子由不喜欢升格到不信任。由不喜欢升格到不信任,所以这个阶段应当说太子的位置很艰难了。6 o4 Z2 j; e( t: u  r& w1 z

3 @1 H5 P$ O* o0 H' V[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武帝此时对太子刘据已经产生了不信任。再加上父子二人没有机会很好地沟通,于是父子二人的关系越行越远。雪上加霜的是太子刘据刚刚逃脱小太监们的群起进攻。又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那么这个强劲的对手是谁呢?
+ E: T1 g/ }& T! O+ ?5 n
1 V% v) y" y" g! ~3 l* S% A; y# }第五个阶段,危机四伏。这就是一个最可怕的阶段,这个阶段中间第一件事,尧母门事件。这个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呢?是汉武帝晚年有一次打猎,走到河间(就是我们今天河北省的河间县)。走到这个地方,当时就一个会算卦的人,告诉他,说这个地方有一个奇女子。汉武帝后来就派人去找,结果找到了一个小女孩,十几岁的一个小女孩。这个女孩有一个特点,这个女孩从生下来以后,她的两个手就是拳着的,伸不开。汉武帝这个时候多大了,汉武帝已经六十了,碰到了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而且这个小女孩很漂亮。结果汉武帝用手给她一掰,这个手就开了。这个手十几年谁也掰不开,汉武帝一掰就掰开了。所以汉武帝身边的人就叫这个小女孩叫拳夫人,手拳起来的拳,叫拳夫人。这就是汉武帝晚年最后宠幸的一个女子叫钩弋夫人。这个钩弋夫人大得汉武帝的信任和喜爱。而且这个拳夫人还很争气,后来竟然怀孕了十四个月给汉武帝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弗陵,号叫钩弋子。汉武帝是晚年得子是喜事,很高兴。而且这个钩弋夫人长德很漂亮,汉武帝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加在了这个十几岁的嫔妃和她生的这个小娃娃身上。他觉得当年尧舜禹,那个尧就是怀孕了十四个月才生下来。如今他得这个小儿子呢?也是怀孕了十四个月才生下来。所以他就把生他儿子的这个地方取了个名,搞了个命名仪式,叫尧母门。如果说钩弋夫人是尧母的话,那钩弋子岂不就是尧吗?这个说法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的。很容易让人们想到汉武帝是不是将来想传位给这个小儿子。这个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价。司马光的评价就是:君王做事一定要处处谨慎,如果你稍有不慎,就可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闻到气息,兴风作浪。
7 l; ^% V) N# r6 Y- |
" F' C) z( p2 Z! g[画外音]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怀孕十四个月为汉武帝生下一个皇子。老年得子的汉武帝很兴奋,并把钩弋夫人生子的地方命名为“尧母门”,等于说把钩弋的儿子比做尧了,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尧是古代的圣人,这是不是暗示汉武帝此刻要废掉太子刘据呢?刘据的太子之位会不会因此而失去呢?9 b  e, ]% E& w' w! ]+ o

0 p+ k# i8 y) c2 D7 k& q司马光的那个评价是有道理的,但是现在我们要讲的是这个尧母门事件是不是意味着汉武帝这个时候想废掉太子,立他的这个小儿子。有没有这个可能性?我的看法,没有。汉武帝无非是作为一个年长六十多岁当父亲了,而且他的母亲是一个十几岁的一个年轻女子。汉武帝很高兴。汉武帝是个性情中人,当年那个卫子夫生太子的时候他就很高兴。这次是故伎重演。又高兴了,一高兴就命名尧母门。其实他就是一种炒作,并没有更多的意义,没有更多的意思。为什么说汉武帝这个时候没有废太子的这个意愿呢?我想讲这么几点理由。第一,汉武帝对太子是有一个基本评价的。这个时候离汉武帝晚年下罪己诏已经没有几年了。就是汉武帝晚年对自己征伐四夷,办了那么多事,他其实已经感到有点追悔了。他觉得如果再这样做下去,就要走秦始皇的老路了。而他的儿子是一个非常仁义的人。而且历代国君都知道,要想国家稳定必须要选一个年长的人做国君。封建社会历来有一句古话:国赖长君。一个国家仰仗的是一个年长的君主。如果君王太小的话,他处理不了朝政,所以汉武帝是懂这个道理的。从感情上来说,那可以说汉武帝非常喜欢他这个小儿子钩弋子;但从理智上,尧母门这个事件的时候。他并没有废立太子的想法,因为在这个之前汉武帝也宠幸过王夫人,宠幸过李夫人,这些夫人都生过儿子。汉武帝并没有他宠幸她就废了不宠幸的卫子夫的儿子,没有这样做。这是我做的第一个理由。再一个我觉得汉武帝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汉武帝的理智近乎于冷酷。如果我们往后推,后来发生了巫蛊事件,太子死了,皇太孙也死了,汉武帝的其他几个儿子都看不中。最后他选中了这个八岁的小儿子,就是钩弋子刘弗陵。那么汉武帝在七十岁传位给他的小儿子的时候,汉武帝做的第一件事,先杀他的母亲钩弋夫人。这叫去母留子。汉武帝在他晚年,真正想立钩弋子做皇位继承人的时候,是先把他的母亲二十多岁的钩弋夫人给杀了。你可见汉武帝如果一旦决心要立钩弋子做皇太子的话,他一定要杀他的母亲。他正在宠幸他的母亲,他不会立他。这个你可以看出来汉武帝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这个人特别狠,特别果断。果断到冷酷无情的地步,冷酷无情跟果断反过来说明汉武帝是理智大于感情的人,是个非常理智的人。因此他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在尧母门事件当他这个小儿子一出生他就想废掉那个太子,再立这个刚刚生下来的儿子,不会,不可能。因为这个儿子长大了什么样谁知道啊。当年他和卫子夫那个太子出生的时候,他不也是很高兴吗?长到二十多岁才发现到“不类己”。那么这个小儿子长大以后“类己”不“类己”啊?很难讲啊。我不能因为他喜欢他的母亲,就认为尧母门事件,皇帝就要更换太子了,这可能性不大。所以我觉得这个尧母门事件表明了汉武帝对钩弋夫人和钩弋子的感情上的喜爱。但是这个感情上的喜爱还没有发展到要废立太子的程度。但是这个时候应当说太子的位置更危险了。当钩弋子出生的时候,汉武帝已经是六十多了。按汉武帝七十岁传位给八岁的钩弋子来推断。那么汉武帝生他这个小儿子的时候,是六十二岁了。当然今天六十多岁还不算太老。但是汉武帝那个时期,六十多岁已经很不得了了。刘邦是六十二岁就死了,至于汉文帝、汉景帝,一个是四十六岁死,一个四十八岁死,都死得很早,四十多岁就死了。所以六十多岁的汉武帝已经感到体力不支了,由于他体力不支,汉武帝很多事情感到力不从心。一个人年老了有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汉武帝不这样想,他觉得他年老力衰他有病是有人诅咒他,有人在捣他的鬼,让他实现不了长生之愿。所以汉武帝这个时候就越是年老体弱,越是疑神疑鬼。汉武帝晚年有一次在后宫中间,他突然看见一个男子,他带了一柄剑进入后宫。他立即派人去追,结果这个男子把剑一扔,跑了,没有抓住。汉武帝一怒之下,把皇宫的侍卫长给杀了。杀了以后汉武帝觉得,还是不放心,他觉得有人要行刺他。然后就掉动军队,关闭了城门,在这个城中折腾了一个月。搞大搜捕,最后也没有抓到人。什么人也没有抓到,你可以通过这一件事可以看出,汉武帝晚年是疑神疑鬼、提心吊胆,总害怕自己早死。其实这个心态也很正常。我们很多人说自己不怕死,其实那个时候因为你还健康,真到你年老体衰的时候。很多人,绝大多数人从人性上来讲还是留恋生的。所以汉武帝晚年,他身体越差,他求生愿望越强,他越想活。所以这个时候,汉武帝的身体是一天一天地衰弱,而太子的地位是一天一天在危机。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武帝晚年那个波及几万人的大惨案,就是巫蛊事件。这个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它的经过怎么样?它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请看下集,《巫蛊之祸》。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22: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四)巫蛊之祸
4 L1 o# A8 m& y, q# _2 s, L6 A$ S, q' A+ j9 c& X
[画外音]巫蛊事件是汉武帝一朝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几乎与武帝一生相伴。武帝朝遇到的第一件巫蛊事件就是皇后陈阿娇由于不受宠幸,她就找来巫师诅咒那些受汉武帝宠幸的嫔妃们。此事败露之后,陈阿娇被废,汉武帝于是顺理成章立自己的新宠卫子夫为皇后。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因巫蛊事件登上宝座的卫子夫,在汉武帝晚年竟然也因巫蛊之祸而被迫自杀,更重要的是卫子夫的儿子太子刘据也因为这个巫蛊之祸,与父亲汉武帝最终是兵戎相间。那么这个巫蛊之祸究竟是怎么爆发的呢?巫蛊之祸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太子刘据为什么不能够避免这次灾祸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你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巫蛊之祸》。. d( F, g5 \% X( ?* O8 U1 v  L# Q/ @
1 T+ H' ^: ~+ ?$ E3 j7 T$ j( A
所谓巫蛊,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就是汉人非常迷信,刻一个小木头人,一般用桐木的,刻一个桐木人,写上被诅咒人的姓名。然后埋在地下,天天去祷告。那么让被诅咒的人得病或者是死亡。这就是所谓的巫蛊。这件事情在汉武帝一朝屡次发生过。当然最早的就是陈皇后,陈阿骄,就出现过这个事。那么这件事情,也就是在汉武帝晚年也就是发生在征和二年的这场巫蛊之祸。它的爆发的原因大体上来说,有三个原因。第一,太子失宠。这个我们在前面一集讲过。太子刘据是汉武帝六个儿子中的长子。当年汉武帝二十九岁得子的时候非常兴奋,非常高兴,视为掌上明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子失宠了。甚至于发展到最后,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已经不能跟汉武帝自由地沟通和见面。这是导致巫蛊之祸产生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江充受宠。我们前面讲过一集叫宠幸江充。江充是一个小人,但是在汉武帝晚年,汉武帝非常宠信江充,这个小人就是江充这个人在整个巫蛊事件中间,可以说是兴风作浪,发挥了超长的作用。第三个原因,就是求仙受挫。汉武帝是一个非常迷信神仙之道的人,汉武帝非常希望自己能够长生。虽然汉武帝和前朝和他前代的几个皇帝相比,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只活了四十二岁,汉文帝、汉景帝都是在五十岁上下,四十多岁就去世了。那个汉惠帝死得就更早。汉武帝活到七十岁才死,已经是高寿了。但是汉武帝还想长寿,所以汉武帝从他青年时期开始,他就一直想求长生。《史记•封禅书》详细记载了汉武帝求长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不断地受到方士的欺骗,一次一次受骗,他还是至死不悔。但是他求生中最后的结果是长生的愿望没有实现,而他自己到了晚年,特别是到六十多岁的时候,他的身体却一天比一天差。这个很容易理解,他老了嘛。人老了整个机体退行性的变化,导致他衰老了。但是汉武帝并不认为自己的身体的机体衰老了。他认为自己的身体的衰老和健康的恶化是有人用巫蛊诅咒的结果,让他的求仙之梦无法实现。所以汉武帝对这个巫蛊啊,一听起来他的头皮就发麻,他对这个事件的处理就格外凶残。
  U# r; {6 }5 C  Y" N( f! {- C8 x* h& O$ C
[画外音]汉武帝在晚年的时候,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脾气越来越坏也难免犯起了多疑症。汉武帝一有小病,便疑心有人要谋害自己。所以巫蛊的魔力在他心中越来越大,汉武帝寝食难安,总怀疑是不是有人用巫蛊咒他。于是巫蛊的悲剧便在朝廷上揭开了。首当其冲的竟然是公孙贺丞相,那么一直是谨小慎微的公孙贺为什么会陷入巫蛊之祸呢?# H* G; D/ P! T  i' {

9 H& Z" N' v& O3 d0 n: p/ j公孙贺我们在前面讲过,公孙贺在汉武帝任命他做丞相的时候,曾经有一个被后人流传为笑话的故事。就是汉武帝任命公孙贺做丞相的时候,公孙贺是号啕大哭,跪在地下不起来,不奉诏。因为在公孙贺之前连续几个宰相都死得很残,所以当时公孙贺视丞相之位为畏途,就是不敢去做,结果汉武帝非让他做,那么这么一个谨慎的宰相,他怎么会牵扯到巫蛊中间去呢?事情坏在他儿子手里边。公孙贺原来是太仆,是皇帝的车队的队长,很受皇帝信任。但是公孙贺胜任丞相以后,由他的儿子公孙敬声接替了他的太仆之位。这是一个很荣耀的职务,太仆属于九卿之一。父亲公孙贺是丞相,儿子公孙敬声是太仆,父子都达到了高官的位置。但是公孙敬声这个人很不争气。结果公孙敬声做太仆的时候,犯了一件大错。就是他挪用公款,挪用了京城北军的1900万的军费,这是一件大罪。汉武帝就把公孙敬声抓起来,要处死他。这个时候公孙贺爱子心切,他怎么办呢?他向皇帝请示,说我要想办法抓住朝廷当时要追捕多年而没有追捕到的一个要犯,叫朱安世。他说我去抓这个朱安世,我把朱安世抓过来,赎我儿子的死罪。汉武帝答应了。然后公孙贺果然把朱安世抓到了。朱安世是一个江洋大盗啊,这种人他的消息非常灵通。他就知道了许多汉武帝不知道的公卿大臣的隐私。所以朱安世一抓到,他就仰天大笑,他说:“你这个丞相是想拿我命换你儿子的命,但是你抓错人了,你抓了我要我的命,我要你全族的命。结果朱安世就在狱中给汉武帝上了一封奏章,这个奏章很厉害,他揭发了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和卫子夫的女儿私通,不正当的关系。这件事情一告发上去,汉武帝就查这个事情,查的结果是属实。而且继续查下去,公孙贺的妻子还有巫蛊事件。就是公孙贺的妻子也埋了小木人。一样一来公孙贺、公孙贺的妻子、公孙敬声全部牵到巫蛊事件被杀。这个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呢?是征和二年的春天。这个征和二年离汉武帝死的后元二年只有四年时间。就是汉武帝晚年,首先公孙贺父子给杀了,公孙贺一家被杀。杀了以后,这个事情还牵涉到谁呢?还牵涉到了卫子夫的两个女儿,一个是诸邑公主,一个阳石公主。还牵涉到卫青的长子卫伉,把卫伉也牵进去了。大家注意卫子夫的女儿也是汉武帝的女儿啊,汉武帝你看他对这个巫蛊事件重视到什么程度。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犯了死罪,公孙贺提出来我抓一个要犯,可以顶我儿子的命,汉武帝说可以。犯了这样的死罪如果不牵涉到巫蛊,可以拿一命换一命。但是如果牵涉到巫蛊,连自己的亲女儿也不放过。这就是征和二年巫蛊之祸爆发的前奏。; {9 e+ h& V( Z1 k* [4 Q; A
. O# r% s, x' g
[画外音]可以看出晚年的汉武帝面对巫蛊是绝不会手软的,哪怕是当朝的高官,哪怕是自己的女儿。经过公孙贺这个巫蛊事件后,汉武帝总觉得身体不适,精神恍惚。此时的他已经是成了惊弓之鸟。汉武帝的宠臣江充从中看到了机遇。那么江充究竟从巫蛊中看出了什么门道呢?他究竟想借巫蛊实现哪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呢?! j; f) l! @8 ?* E; V
! K- d# b! \- T" g  @7 z2 ~
汉武帝这个时候就很相信江充的话,所以江充就说这个事情的话呢?要想让陛下的身体好起来,需要把小木人整个挖光,就是把埋在地下的小木人挖光。把所有诅咒你的人全部杀光,你的身体才能好起来。当然这个事情关系到汉武帝的性命,所以汉武帝就很相信,就让江充去主管这个事情。江充首先是在京城到处抓人,抓到人以后,两条。第一,严刑拷打。一定要让他们认罪。第二,一定让这个人咬出来他的同案犯,被打得无奈了就咬其他人。这样抓一个咬一个,抓一个咬一片。最后从京城到郡县在全国范围内一下子杀了几万人。这就是巫蛊事件爆发的大背景。他搞的是一个全国的白色恐怖。而且只要沾着巫蛊的人无论真假,一律处死。而且没有一个人敢为他们说一句真话。因为这个事情牵涉到年迈的汉武帝的性命,谁都不敢说话。人们不敢说话是有人因为不敢听真话,所以人们才不敢讲真话,就在这个情况下,江充看到机会来了。江充看到这个机会以后啊,江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巫蛊扩大化。所以江充就提出来,说宫中也有无辜,皇宫中间有巫蛊。这让汉武帝很吃一惊。汉武帝就派了四个人,一个是江充,一个是苏文(苏文是一个宦官),另外第三个人是案道侯韩说,第四个人是御使章赣。派了这四个人成立了一个重案组到宫中去追查巫蛊事件。这个巫蛊之祸就从这儿开始了。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江充把这个事情扩大化了。本来公孙贺的事件只是一个个案。个案变灾难株连一大片,因为江充是有私心的。江充为什么要扩大化呢?我们在讲宠信江充的时候曾经讲过,江充的发迹是因为他在皇帝的高速就是当时的弛道上抓了长公主,抓了太子的车队。他知道他跟太子结了怨。江充感觉到老皇帝自己的靠山一天天衰老。很快就不久于人世。一旦汉武帝死了太子一继位,他可是把太子已经得罪苦了。如果太子一继位江充是必死无疑的。所以江充就下了个决心,一定要借着巫蛊把太子拿掉。如果太子拿掉了,将来老皇帝死了自己的性命就可以保住了。这就是江充要把这个巫蛊事件扩大化的最根本的原因。他想通过害太子而自保,这是个最根本的原因。除了江充要扩大以外,还有些原因就是巫蛊这个是很容易栽赃陷害的。你比如我到你家去挖个小木头人,他可以提前埋过,我头几天先埋到你家里,然后再领着人上你家里去挖,肯定就挖出来了。再一个我去挖人的时候,我拿出来上报皇帝的时候,你在地里挖的也可以,我怀里揣的也可以。它是很容易栽赃的一件事情。而且这个事情是无法查清楚的。所以江充就利用这个事件到宫中去挖。那么江充怎么挖呢?他从失宠的嫔妃家的那个宫殿开始挖起,这很好讲,你这个嫔妃失宠了一定对皇帝有怨恨。你要埋巫蛊那是很容易的被人们相信的。他先从那些失宠的嫔妃家中去挖,然后逐渐地挖到皇后的宫里边,挖到太子宫中间。最后挖到什么程度呢?皇后卫子夫跟太子刘据这两个人连宫中放床的地方都没有了,全部地下都刨了个遍。而且最后江充说在太子宫殿中间,挖出的小桐木人最多,而且不但有那个小人,小木人,而且还有谋反的书。要马上报给皇上,这样一来就让太子感到巨大的威胁。因为这个事情一旦说出来以后,太子的性命不保。也就是在这个情况下,太子感到很惊恐。他就去找他的老师就是太子少傅去商量这件事。而这个太子少傅就是太子的老师,听说以后也很紧张。因为如果太子犯罪,会株连到他的老师。所以他的老师就给了他几条意见,首先把江充抓起来。抓起来审了江充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如果你要不去抓,很可能太子受到江充的诬陷。第二点也是最打动太子的一点,你想想秦始皇的儿子公子扶苏是怎么死的?那不就是受宦官的诬陷而死的吗?说你千万不要走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的老路,该出手时要出手。6 Z# O% ]9 I4 G$ x& H; O
6 W5 N- _! i7 w# `: s
[画外音]江充把巫蛊的矛头直指向刘据,太子刘据已经被江充已经逼得忍无可忍了,如果恶人江充先到汉武帝那里去告状,他就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摆在太子刘据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先向父皇去解释,另一条就是先抓江充再去向父皇说明情况。那么太子刘据该何去何从呢?& C3 x+ ?  p  x# D7 `5 d

! j/ v0 A8 C& i7 {# [' ]太子这个时候还是不忍心,他还想去面见皇上。而这个时候汉武帝在甘泉宫不在长安,两个人相距的地方很远。太子想去面见皇上,但是江充就扣着太子,不让走。这样一来,太子没有办法被逼急了,如果太子不采取行动必然会被安上一个巫蛊的罪名,也是要死。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就被迫动手了,他让他手下的人,拿着他的符节就是皇宫中间的信物首先去冒充汉武帝的使者去抓捕江充。结果到那以后,把江充抓捕了。他不是四个人的重案组,江充这个人首先被抓。案道侯韩说这个人不相信,结果跟派去抓的人格斗,被杀。另外两个就是御使章赣和宦官苏文两个人逃了,然后太子杀了江充就把这个事情报告给皇后卫子夫。皇后卫子夫这个时候感觉到很为难,皇后卫子夫最后决定采取办法,护犊。要保护自己的儿子,怎么办呢?支持太子,他把皇后宫所有的卫队都调给太子。然后打开武器库拿出兵器支持太子。而这个时候太子没有办法已经做到这一步了。太子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江充和他余党全部铲除干净。这个时候在甘泉宫疗养的汉武帝,首先得到两个人的告密,一个是跑过去的御使章赣,一个是宦官苏文。两个人告密,太子反了。汉武帝不相信,因为汉武帝对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基本的估价,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不是一个脑上长着反骨的人,不相信。他估计是太子害怕了,又恨这个江充,所以才办这种傻事。他说这个吧,他派了一个他身边的一个宦官,说你去京城把太子召过来,我要问问他。其实这是一次父子之间沟通消除误会的一个最好的机会。而且是一个惟一的机会,结果这个宦官平时老大小报告陷害太子,所以他害怕去见太子。他怕太子杀红了眼,他到那里一块宰了,他不敢去见。结果这个小宦官,转了一圈回来了。他说太子确实反了,而且还要杀我,我逃回来了。所以这个宦官,汉武帝身边的这个人起了很坏的作用。他是既胆小又胆大。他胆小小到什么程度呢?不敢去见太子把汉武帝的诏命传达给太子,把太子带过来,他不敢。他胆大在什么地方呢?他胆大竟然没有见太子,他竟然编造谎言说太子造反。这是第三个人的报告。三人之言,汉武帝就相信了。而这个时候,丞相又来报告了。这个时候丞相是谁呢?丞相叫刘屈髦。这个丞相就是我们多次提到的中山靖王的后代。也就是刘备的老祖宗。丞相是在自己家中知道太子反了,丞相就逃了,逃得很急。连丞相的大印都丢了。逃到城外以后,这个刘屈髦就派他手下的长史,也就是丞相府的秘书长向汉武帝报告说太子反了。这是第四个人的报告。汉武帝一连接到四个人的报告,确定太子确实反了。然后汉武帝就下令让丞相去平叛。而且亲自带病从甘泉宫到了长安城边上。他亲自要指挥平定这个叛乱。4 @& v6 A2 ?- j' h3 h) E

) t' H9 b% P( j- b4 i[画外音]太子刘据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铤而走险,选择了先杀死江充,再向父皇解释的这条路。但是由于小人的报告,太子刘据在没有来得及向父皇当面解释的时候,汉武帝就已经认定他谋反了。可以说是误会与隔绝最终造成了这场父子交恶的千古悲剧。那么太子刘据面对父皇亲自指挥平叛时,他又该如何应对呢?那么作为太子来说,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w+ N' ^2 D  I! U1 V3 T( ^
  F: T* O( U& l8 ^2 }
这个事反正已经做了,把江充杀了,案道侯韩说也杀了,这个事情已经揭开序幕了。下面怎么做?太子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昭告百官。这件事情你总要给京城的文武百官做一个交代。他把文武百官都召集过来说,说什么呢?皇上病重,在甘泉宫生死不知,消息断了,江充造反,我把他处理了。先是安抚了百官。第二点也就是太子最重要的事情,调兵和丞相的军队对抗。太子手中是没有兵权的,他是怎么调兵的呢?他做了这四件事。第一,释囚为军。他把长安城中间的囚犯,把那些囚犯放出来。然后把武器发给囚犯,让囚犯充当军队。第二步,调动胡兵。因为在长安附近驻扎的还有少数民族的胡人组成的精锐的骑兵团。所以太子就派人拿着符节去召这个军团的人来帮助他和丞相对抗。结果很不巧太子的使者刚到,汉武帝的使者也到了。汉代皇帝的那个符节是个纯红的,所以太子的使者拿的是个纯红的符节,汉武帝的使者拿的是纯红的符节上面又绑了一个黄颜色的东西。这个东西按我们今天说叫防卫标志。然后汉武帝的使者,就说我这个是真的,他那个是假的。结果把太子的使者给杀了。然后把胡人的精锐军队调过来镇压太子的叛乱。这是第二个调兵方案,失败了。第三个调兵方案,调集北军。北军是京城长安最精锐的国防军,这个时候北军的首长是谁呢?就是我们以后要讲到的司马迁有一篇很有名的信叫《报任安书》。这个北军使者就是任安。所以太子亲自到了北军的营门接见了任安,任安也见了他。太子给了他符节让他出兵,任安拿了符节以后回到营中,闭门不出,不参与。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任安他不想趟一盆浑水啊。因为这个事情是汉武帝和他的太子父子相残的一个事件。所以任安当时很为难,你帮太子将来汉武帝把叛乱平了,肯定要杀你。但是事情过后,当太子的冤案得到平反的时候,汉武帝就认为任安受了太子的节信,实际上是坐山观虎斗,把任安也抓起来,最后是给杀了。胡人兵团没有调动,正规部队掉不动,你光有囚犯不行啊。太子怎么办呢?最后在京城组织民兵,全民皆兵。把民兵组织起来,太子是个很仁义的人,在老百姓当中有威望,再加上江充这个家伙又无恶不作。京城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听说太子杀了江充,老百姓是拍手称快,太子一起兵都帮助太子。这样太子的军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民兵,一部分是囚犯。这种军队和丞相刘屈髦的正规军去作战,打败了。肯定是要打败的。因为你没有训练,再加上汉武帝一出来指挥,汉武帝虽然那个时候年迈了,但是汉武帝对军队的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他在位五十六年,到巫蛊事件发生的时候,他在位已经是五十二年了。执掌政权达半个多世纪的皇帝,他对军队的控制权,是绝对有能力的。后来听到汉武帝的说法,说是太子谋反就逃了。太子军队就不战而溃,这样太子就彻底失败了。太子打败了,那只有一个办法,逃,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太子就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就是皇孙逃了。逃到了京城城外的那个地方,当时把手城门的一个人,他的官职叫司直,这个人叫田仁。田仁在把住城门关,他守住城门,按说是不该放走太子的,但是守城门这个人,也动了一番脑子。我要不放走太子把太子抓了,或者把太子杀了,这是他爹跟他儿之间的闹矛盾。一旦他爹将来心疼他儿子的时候,那我肯定是替罪羊了。那怎么办呢?守门官就把门打开让太子逃了。太子一逃丞相刘屈髦就追过来了。听说太子走了,就要杀这个守城门的官。结果另外一个人不愿意,另外一个御使他不愿意。他说把城门这个官员,是两千石的高官,你不能随便杀。实际上这两个人都是好心,守城门的人是怕太子受宠,阻止丞相杀这个守门官的人是怕丞相怨杀了好人。两个人倒是好意,结果这样太子跑了,守门官也没有被杀。这件事情就算太子逃了。但事情爆发以后,汉武帝就追查这件事,太子怎么逃的?追查结果,把手城门的这个田仁被杀,阻止丞相杀这个守门官的这个官僚也被杀了。任安受了太子的符节,没有帮助太子也不行,也被杀。% Q  X9 c, |1 g; d& Y

! L' c7 x* c% G1 v4 h  m0 O4 _[画外音]在这场父子之间的交战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各级官员在其中的困难选择,掌握兵权的和把守城门的,都是由于该不该帮太子。因为太子刘据和汉武帝两人都是朝廷的领袖,而且又是父子关系。帮谁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正在群臣犹犹豫豫的时候,终于有个公道人冒死站出来为太子辩护。那么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会听得进去吗?太子刘据的命运最终会如何呢?
6 m, @" u: U9 q3 b3 y% b+ @. N! x$ ]7 R
杀过以后,这事情不算了。太子在逃汉武帝是怒气未消还要继续追。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这个人是壶关三老。壶关是一个县,就是今天陕西的壶关县。三老是个乡官,就是管教育的官。就按我们今天的说法,是一个基层的文教干部,这个人叫令狐茂。他给汉武帝上了一道紧急奏章,令狐茂认为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天下最亲密的关系。所以儿子绝不会夺父亲的兵去造反,这是不可能的。而这个江充是个普通的布衣,他介入到了皇帝跟皇子之间,他制造了矛盾。而这个江充又奉皇帝之命迫害太子。太子忍无可忍只好窃取了皇帝的兵,为的是自保。所以太子绝没有恶意。这是他对太子谋反事情的看法。太子没有恶意,是被逼得无奈,只好为了保全自己杀江充。第二,怎么处理。这个人提了一个非常高明的处理方法。他说太子绝不能长期在外逃,应当立即下令停止全国的通缉,否则的话,太子随时有可能被杀。壶关三老的信就报到汉武帝那里去了,汉武帝一看动心了,气头上汉武帝就想马上把那个儿子恨不得亲自劈死。这可以理解,因为做父亲的,听说儿子造自己的反,那是很生气的。但是事过以后,汉武帝的气稍微消了一点,他觉得壶关三老令狐茂的话说得是对的。但是他又没有台阶可下,你总不能叫我这个老皇帝,六十多岁的老皇帝的,当父亲的公开承认错误。他在犹豫不决,也就是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突发事件发生了。因为历史的发展绝不会因为一个决策人的犹豫而停止他的进程,发生了什么时间呢?太子带着他的两个儿子,逃到了湖县。湖县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灵宝县。也就是灵宝县和陕西省交界的地方。他从长安向东逃到了湖县,藏在一户人家里。这一家人很穷,卖鞋为主。但是这一家的主人很善良,就收留了太子和两位皇孙。卖鞋为生养活他们三个人,但这个生活实在太苦了。太子从小是过得怎么样的生活,现在是在一个农民家里边,靠卖鞋为生能挣多少钱?所以太子过不了苦日子,太子一想这个湖县我还有一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很有钱,他就悄悄地派一个人去找这个朋友,想从他那里弄点钱过来,改善一下生活。结果去找他这个好朋友的人被官府发现了,官府一发现就顺着这个人,就追到了窝藏太子的家中了。太子窝藏的这个家被包围了。太子一看这个情况,他觉得没有办法逃脱了,然后太子就把门紧紧地关上,就悬梁自尽了。然后这个追兵就杀进来,主人在和追兵格斗的时候被杀,太子的两个儿子皇孙被杀,到这儿还不为止,汉武帝又派人收缴了皇后卫子夫的绶带,皇后的那个官印。等于是废了卫子夫。卫子夫一看自己被废,卫子夫悬梁自尽。巫蛊之祸到这个时候父子相残的这个惨剧已经造成了无可挽回地丧子的那种痛苦,杀子的那种悔恨,都在汉武帝内心藏着。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请看下集,《临终托孤》。
发表于 2007-7-10 23: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资料,太费心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19: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五)临终托孤

[画外音]上一集王立群先生讲到,因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逼自杀,一长血腥的宫廷之争终于以太子之死收场了。事后仗义执言的壶关三老冒死上书为太子喊冤。失去判断的汉武帝此时慢慢开始归于平静,意识到太子之死是个冤案。错杀爱子这可能是汉武帝晚年最为痛苦的事情,如何还太子一个清白,一言九鼎的汉武帝会低头认错吗?他将如何为太子善后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你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临终托孤》。
3 j& v; g" L1 Q, @% g) J" |/ S; B: ~- c, \% @
怎么样为太子的冤案做善后?而作善后的前提是汉武帝内心的追悔。而这个追悔就是我们上一集已经讲到过壶关三老在给他上疏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了。但是那个时候汉武帝一是缺乏勇气,二他是转不过来弯子,一下子转不过来。由认定太子的谋反到认定太子被怨杀他这个弯子转不过来。再说汉武帝是一代雄主啊。六十多岁的一个老皇帝你要叫他认错,总得给他搬个梯子叫他下台阶,他爬了三十九级下台阶得有个过程啊。谁给他搬梯子,搬个什么梯子他能颤颤巍巍地下来,这也是个问题。所以汉武帝晚年首先从壶关三老上疏,他已经觉得是冤案了。后来在太子死了以后继续去查,查的结果就是原来告状的那些京城的巫蛊绝大多数是冤的。所以他越发意识到太子是个冤案。怎么处理,怎么下台,这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也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出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记住他。这个人就是汉武帝一生中间封的十三任丞相的最后一任丞相。不过这个时候他不是丞相,到后来他就成为丞相了。这个人叫田千秋。田千秋是武帝晚年的一个关键人物,而且这个人到了汉昭帝时期,汉武帝死了以后是汉昭帝继位,他还做丞相。到了最后他老了不能上朝了,还允许他坐着车去上朝。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叫车千秋。这个人是什么职务呢?他是管高祖刘邦陵寝的一个官。就是刘邦死了以后有个陵园,管陵园的一个小官。而这个高陵寝田千秋给汉武帝写了第二道关键性的奏章。这个奏章很多,“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这是田千秋上疏讲的三个问题。他说第一太子谋反,要我看叫什么事情呢?叫子弄父兵,就是玩弄的弄,弄就是玩儿,就是儿子拿父亲的军队玩一下。这算什么罪呢?“罪当笞”,打一顿屁股就算了,这不算什么罪。第二,“天子之子,过误杀人”,皇帝的儿子犯了错,错杀人了。你应当判什么罪啊?换过来说,也就是田千秋认为皇帝的儿子杀错了人了什么罪也不判,这是第二条意见。第三条意见,他说这些话不是我说的,我梦见一个白头发的老人告诉我,把这个梦托给我,让我告诉你的。田千秋这个话说得太妙了。田千秋的这个话的要害有两点。第一点,怎么看待太子谋反?第二点,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个白头老人托梦给我,我把这个梦说给你。这两点都非常巧妙。我们先说第一点,在田千秋看来,太子谋反不过就是儿子把父亲的兵抓过来自己玩了一番,不算罪,顶多打一顿就行了。这是用平民视角,用我们平常家务事这个观点,老百姓的观点来看待皇家的事情。本来太子谋反这是一个危害国家安全罪,这是一个大罪,危害国家安全罪。但是叫田千秋看来,这不过就是儿子淘气拿着父亲的兵玩了一番,打一顿屁股就了了,不算什么罪。他对太子的罪重新做了一个阐释,这就是为太子平反,制造了理论根据。第二点更巧妙,他说这不是我说的,这个话是一个白头发老人托梦给我的,这个白头发老人是谁啊?田千秋是汉高祖陵园的看守官,这个白头老人其实就是寒高祖刘邦。这是高祖刘邦托梦给我的。这个话说出来,汉武帝可找到台阶了。这个台阶太好了,因为他要改这个错,最好的台阶是汉高祖刘邦给了我这个指示,我再改这个错,理所应当了。所以汉武帝太高兴了,立即召见田千秋,召见以后汉武帝高兴得不得了,说了一番话。他说父子之间的感情很深,父子之间的关系很特殊,一般的外人是很那插进来说话的。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疏不见亲,就是外人不能插到亲人中间说话,你这个说话你很难把握分寸,叫疏不见亲。他说你看,父子之间这么难说的话你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而且这又是高皇帝托梦给你的,所以汉武帝一高兴立即做了三条决定。把这一个本来最下级的汉高祖陵墓的把守陵园的官,就是高陵寝一下子提成什么呢?提成大鸿胪。大鸿胪是主管少数民族和诸侯国家时务的九卿高官。一下子就提成了正部级的高官,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杀。不过这一次,不是杀什么呢?不是杀当年没有镇压太子的。这次是杀当年 帮他镇压太子的。上一集我们讲的是那些不帮他杀太子的,他杀了。这次他要杀的是那些当年帮他杀太子的。他要杀了,一个不落全杀了。第一个,江充已经被太子杀了,这还不解恨,江充全家灭族,这是第一步。还有那个宦官苏文是第一个跑来告太子谋反状的,把苏文活活烧死,这是第二步。第三,因为当年杀太子立功封赏的人这一次全部杀掉。这三刀很厉害啊。这温柔三刀可以说把当年帮他镇压太子的人全杀光了。
* g. u5 l' [1 ^! y4 N
. p7 d! C0 J8 J- ~" p* ?6 y[画外音]田千秋上书为太子平反拉开了一个序幕。太子之死让汉武帝陷入了晚年丧子的痛苦中,他追悔不已。根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不但杀了江充等帮凶,他还修思子宫,建思子台,寄托了自己对儿子的无限哀思。汉武帝的种种做法已经让人感觉到他内心强烈的自责,但是太子之死给汉武帝的影响决不仅仅是这些,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内政调整。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太子之死到底给汉武帝带来了什么?
3 ?, `" P& i1 P
- \5 W1 g" T$ _因为从冤杀太子开始,汉武帝就在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做错了?什么原因导致我最终杀了太子,冤杀太子?所以呢,他由对这个问题的反思,连接到一连串的我几十年来实行的政策有没有失误?征和四年的时候,这一年很关键,这一年汉武帝出台了许多重大措施。第一,他先跑到山东,做了一个巡视。他在山东巡视的时候做了两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第一汉武帝亲自下地去耕田。皇帝亲自去耕田,当然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一辈子没有种过地。他那个耕田大家不要太当真,做做样子,但是他暗示表达了一个信息就是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了。第二件事,他对他的大臣们讲了一番话。他说我继位以来做了很多让老百姓受苦的事,从今以后这些事情,一件也不许做了,这是征和四年的春天,三月份出现的事情。这个事情出现以后,等于说是汉武帝发出了一个信号,要改变执行几十年的既定国策了。就在这个时候,他这个信号发出来以后,第一个接受到这个信号而且听懂的又是田千秋。田千秋一听到这个事情以后,立即给汉武帝上了道奏章。田千秋的意思说得很明确,说多年以来皇上一直宠幸神仙之术,所以京城聚集了很多方士,这些人的话都不可靠,也不灵验,求皇上把这些人全部遣散。追求神仙是汉武帝一生之梦啊,求生之梦是汉武帝长期的一种愿望,田千秋上疏要求把方士们赶走,遣散。汉武帝立即采纳,把方士全部遣散。而且做了第二次自我批评,他说我一辈子追求长生,现在看来长生之术是没有的,方士的话是不可信的。这是汉武帝一年之中做的第二次自我批评。到了这一年的六月,汉武帝下令任命田千秋从大鸿胪改任丞相,而且汉武帝封了他个侯,叫富民侯。所以田千秋很快从一个高帝陵园的看守官升为九卿的大鸿胪,再升为丞相,迅速地得到提拔。这是征和四年的第二件事。征和四年的第三件事情,就是轮台罪自诏。就是汉武帝手下有个管财政的大臣,这个大臣是很受汉武帝信任的。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主要是靠这个大臣替他筹集军款。这个大臣给汉武帝上了个奏章,要求在新疆的轮台就是今天新疆的轮台县,驻守军队、屯垦。就是一边驻兵,一边来守卫国疆。汉武帝看到这个以后首先就否决了屯垦的上疏,而且下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叫罪己诏。因为这是为轮台垦疏来写的,所以在历史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轮台罪自诏。在《轮台罪自诏》中间,汉武帝主要讲了这么几点。第一,不允许在轮台驻兵。第二,我这一生中间做了很多让老百姓受苦的事,今后凡是劳民伤财的事一律不许做(宽待百姓)。最后一点,要采取各种措施恢复生产。这个《轮台罪自诏》很不容易啊,一个皇帝,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皇帝,他能够公开地下诏承认自己的错误,改变国策,不再顾及面子,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间评论汉武帝的时候曾经说过,说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比没有区别,汉武帝和秦始皇是一个样,但是汉武帝有亡秦之过,没有亡秦之失。就是他有秦始皇的过错,但是没有造成秦始皇亡国的结果。原因就在于汉武帝有一个优点,就是他晚年知道悔改,这对一个君王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这个《轮台罪自诏》应当说是汉武帝晚年一个重大政策的调整。当然这个时候已经很晚了,这是征和四年,离汉武帝之死之剩两年。所以这个时候汉武帝是彻底结束了所有对外的战争。我们可以说他是一心一意搞建设,殚精竭虑谋发展。一心一意要搞经济建设,不再对外打仗了,所以轮台罪自诏是汉武帝一生一个大手笔。一代明主,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公开地认错,公开地改过。这是一般的昏庸之主做不到的。
1 {# n1 O- o. ^7 j, y. Y2 _$ _: [1 N4 }$ I9 L4 W1 {
[画外音]惟我独尊的汉武帝公开向天下人诏告自己的过失,这是当皇帝很难做到的。汉武帝是我过历史上第一个自我批评的皇帝。从某种意义上说太子之死成为了汉武帝重要的分界线。他一改以往的连年征战,进而发展经济,重视农业生产。可以说此时的汉武帝平静了许多,也冷静了许多。但是太子已死,晚年的他还不得不面临立谁为太子的问题。那么在汉武帝的儿子中,他将会选择谁来当太子呢?这会不会又是一场新的宫闱之争呢?& ]1 C' F2 t& m7 F

3 x2 l; u$ g1 E. _汉武帝在平反冤狱,调整内政以后,汉武帝面临的最后一个大问题就是临终托孤。汉武帝是六个儿子,长子卫子夫所生已经自杀了。次子齐王死得很早了,下面还有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中间选谁?这个时候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宫闱大战。四个儿子中间第一个跳出来的是昌邑王,昌邑王是谁呢?昌邑王是汉武帝晚年非常宠幸的李夫人的儿子。李夫人是汉武帝的爱妃啊,死得很早。李夫人是个很聪明的人,李夫人临死就是她病重的时候,汉武帝几次去看望她。李夫人用被子盖着脸不让汉武帝看她的脸,汉武帝非常遗憾,几次想看,李夫人不让他看。所以后来汉武帝一直很怀念这个李夫人。后来有人就问李夫人,为什么皇上来看你,你不让他看你的脸。她说我现在害病,面容变化很大,如果皇上看到我这个脸,他对我的印象就全破坏了。如果他不看到我的脸,他的脑子中间始终存在着就是我当年最美的那个样子,他在我死后就会对我的家族格外地照顾。所以我绝不能让他看到我临死的惨状。所以李夫人做得很高明,所以李夫人死了以后汉武帝一直很怀念。这个李夫人生了个儿子就是昌邑王,这是汉武帝按他的六个儿子中间,排序第五的儿子。昌邑王他的母亲是李夫人,而李夫人的两个哥哥都因为她这个妹妹得到宠幸了。一个是贰师将军李广利,这是汉武帝三员对匈作战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利三个人。卫青、霍去病虽然是外戚但是都有军事奇才,李广利也有外戚的身份,但是李广利完全是个庸才,不具备卫青、霍去病那种军事天才。所以李广利在一次出征的时候,这一年是征和三年,因为这个时候匈奴入侵,汉武帝就派李广利出兵。李广利在出兵的时候和丞相,就是我们上集讲到的刘屈髦,两个人有一番对话。这牵涉到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要说明贰师将军李广利跟丞相刘屈髦两个人是儿女亲家。他俩的关系非常近。而昌邑王是李广利妹妹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外甥,是他的亲外甥。所以李广利在出兵的时候,丞相来给他送行。他就跟丞相说你想办法做工作,让昌邑王继位做太子。昌邑王一继位做太子,李广利就是未来皇上的舅舅。那么刘屈髦跟李广利是儿女亲家,也是个受益者。两个人就密谋了,说了一番话,但是事情做得不机密,这个话被人听到了,马上报给了汉武帝。大臣们就私下里议论立谁为君主,在封建社会这是谋逆之罪,是杀头罪。所以事情一发作,那么汉武帝立即就把丞相刘屈髦给抓了,抓了刘屈髦以后,一审查,刘屈髦的妻子还有巫蛊。那这事情就更大了,所以丞相刘屈髦,他的妻子和她的全家人都杀了,杀过以后又牵涉到李广利。结果把李广利的妻子、孩子也全杀了。而杀李广利的家属的时候,李广利还带兵在外面。结果李广利听说自己的妻子、儿子被杀,他想急于立功来求得宠幸。结果他贸然进兵,加上内讧,李广利兵败投降。晚年李广利算是投降匈奴了。这件事情结束以后,昌邑王淘汰出局,绝对不可能再立昌邑王了。你想想昌邑王的母亲早死了,他舅舅投降匈奴了,昌邑王绝对不可能再立了。第一个儿子被淘汰,第二个被淘汰的是燕王。燕王叫做自取其辱,老大太子死了,老二死了,排行第三的是燕王。燕王就想着怎么轮也该轮到我了,这一个年长的了,立嫡立长吗?我既是嫡又是长,他就想好事了,他怎么办呢?他在后元元年就是汉武帝临死前,汉武帝是后元二年死的,后元元年燕王突然间给皇帝写了封信,他说我要求到皇宫中间去作一个侍从。就是他不再做诸侯王,他要求进京在汉武帝身边做侍从。这个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什么意思,等着接班。你在外面没有机会等着接班啊。汉武帝一看,因为这个燕王,汉武帝本来就觉得他不是一个做皇帝的料,这个人为非作歹,做得坏事太多了。要让他当皇帝,一定是暴君,所以汉武帝把那个送信的使者给杀了,然后就查这个燕王的事。一查出来他还窝藏逃犯,汉武帝一怒之下,不但没有让他进宫,臭骂了一顿,还削了他几个县。你诸侯国有好几个县,削了几个县,所以燕王是自取其辱。本来想进宫的,结果使者也杀了,县也被削了,地也被削了,还被臭骂一顿,完了。第二个皇子又淘汰出局了。第三个是广陵王,广陵王比燕王还要坏,平时干尽了坏事。当然汉武帝对这个不肖之子不想杀,而广陵王也觉得自己当太子没戏,所以他就自动放弃了,不再去争了,这个也出局了。这样一来,只剩下第六个皇子了。也就是汉武帝晚年得了的这个儿子。这个皇子他的得到,有一个离奇的故事,就是勾弋夫人的故事,汉武帝晚年走到一个地方,有人告诉这个地方有个奇女子。然后就把这个奇女子找来了,这个女孩从生下来,一直到汉武帝召见她,这个女孩的手就是弯着的,不会伸开。然后汉武帝一掰,她的手就伸开了。所以汉武帝立即被她的美貌所倾倒。这个时候汉武帝多大了,汉武帝是六十一岁碰到这个十几岁的少女。一下子就爱上了她,就把她娶了,结果这个汉武帝六十一岁娶了这个十几岁的勾弋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勾弋子。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儿子,汉武帝就觉得他这个儿子很好,剩余的四个儿子中间就这个好。他想立这个儿子,他觉得这个儿子身材魁梧,很聪明。心里头特别喜欢他,想立他,但是多大呢?这个儿子太小了,七岁。
6 x/ F& V! c6 n: ~0 E6 q8 a8 N7 A6 a: z/ D5 e9 [
[画外音]在汉武帝的几个儿子中,幼子刘弗陵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可以说立他为太子没有任何悬念。但是一个柔弱的肩膀,怎能堪负国家的重任,历史上不乏有少主执政,大权旁落的例子。而汉武帝一天天接近生命的终点,容他思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江山更好地延续呢?
8 z# i9 n- m2 d& M
$ J) o2 G# Z3 ~  U3 X汉武帝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一年不如一年啊。人到老的时候,大概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一年不如一年。第二个阶段叫一月不如一月。最后一个阶段叫一天不如一天。这是很可怕的。和我同龄人的大概都有这个体会,我们现在还是一年不如一年。汉武帝晚年就有这种感觉了。找到感觉,他就觉得赶快立,但是立这个儿子必须找一个辅佐他的人。所以他就在他的身边的大臣中间选,选来选去他相中了一个人,这个人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叫霍光。这个霍光从十几岁就在汉武帝身边服侍他,跟着汉武帝二十多年,我们可以算一下,十几岁跟着汉武帝,跟了他二十多年。这个年龄应当在四十岁左右。霍光这个人二十多年在汉武帝身边,没有说过一句错话,没有办过一件不妥当的事,这个太不容易了。所以汉武帝看中了他。因为他觉得霍光这个人极其谨慎,他最谨慎的这一点,汉武帝就看中了这一点。所以呢,汉武帝就要想,我要想个办法怎么样来立这个儿子。他想立这个少子刘弗陵就让霍光作为他的顾命大臣。他怎么做得呢?他先画了一幅画送给霍光,这个画画的什么呢?画的是周公背着成王朝见诸侯。周公背成王的故事源自周朝。就是周武王死的时候,他的儿子周成王年龄很小,他就委托他的弟弟就是所谓的周公来辅佐他的幼子。这个周公就背着他的侄子,来替他执掌朝政,朝见诸侯。所以画了一幅图送给霍光。这个图送给霍光,其实霍光已经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但霍光还装作不了解,结果到了汉武帝的后元二年的春天,汉武帝病重,汉武帝是个很敏感的人。就是在他临死前两天,他下诏,他把霍光这些人叫到身边,他已经病得很重了。霍光就跪在汉武帝的床前哭着对汉武帝说,陛下万一有不测之事,立谁为太子,汉武帝说这还用我说吗?立我的小儿子刘弗陵,你来做周公辅佐他。然后汉武帝当天就下诏,立少子刘弗陵为太子,立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立了四个顾命大臣。汉武帝为了立他这个小儿子,他还做了一件让我们今天看来非常残忍的事。就是杀刘弗陵的母亲勾弋夫人。因为他立他这个小儿子的时候,他小儿子八岁。勾弋夫人多大呢?二十多岁。汉武帝有一天就借这个机会,厉声地呵斥责备勾弋夫人,勾弋夫人吓得把首饰都给去了,跪到了地上求饶。汉武帝不依不饶立即让武士把她拖出走。勾弋夫人走得时候很凄惨,一边被拖着,一边还不断地回着头看汉武帝,希望汉武帝能够饶恕她。汉武帝是高声喊着你必须死,最后把勾弋夫人拖下去了,立即处死。这个事情过后,很多人不理解。很多人不理解这个事情,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汉武帝就问他身边的侍从,说你们怎么看这件事情呢?他身边的侍从就壮了壮胆子说了,马上要立她的儿子了,为什么杀他的母亲?汉武帝说你们这些人是俗人。你们不懂。看看我们这个古代的历史有多少国家的内乱是怎么产生的呢?都是因为主少母壮。皇帝很小,母亲很大。如果立了八岁勾弋子立为皇帝的话,他的皇太后才二十多岁。要一个二十多岁的皇太后守寡终生有悖人性,她也守不住,必然会产生淫乱之事。按我们今天的说法,等于是要给汉武帝带个什么帽子。这个汉武帝不能容忍的,所以汉武帝说一定要杀掉她,不能让她存在。而且汉武帝还下了一道命令,所有为他生过孩子的,无论是生儿子,生女儿的,所有为他生过的嫔妃一律处死。我们今天看汉武帝这件事情,确实做得很残忍,在这件事情以后,后面还隐藏了一个汉武帝还没有说得出口的理由。为什么要杀勾弋夫人,汉武帝只说了一个理由,怕年轻的皇太后出现绯闻,他说的只是一个理由,还有一个原因是汉武帝没有说出来的。因为霍光作为首席顾命大臣,他再稳健,再有能力,他也只是一个臣,他是一个臣子。而勾弋夫人如果活着,她再年轻,她也是皇太后。如果说勾弋夫人跟霍光相比的话,一个是君,一个是臣。霍光的执政的权利,执政的能力会大打折扣。为了让霍光能够行使自己顾命的权利,不能让勾弋夫人存在。因为勾弋夫人存在有两种可能性。第一、勾弋夫人干政。假如太后干政,那么勾弋夫人就可能成为霍光的政敌。勾弋夫人将来如果跟霍光干上了,你说霍光怎么去辅政。所以除掉勾弋夫人等于提前扫清了霍光顾政行使权利的一道障碍,这是汉武帝说不出口的一个理由。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勾弋夫人不干政,勾弋夫人假如说她不去干政怎么办呢?那些反对霍光的大臣就会跑到皇太后那去,打着皇太后的旗号,就会在皇太后的身边结成一个反霍光的政治中心。为了避免这种乱政的情况出现,必须要保证一个中心。所以汉武帝在这个之前,提前处理掉勾弋夫人。我们这样讲这个汉武帝在处理这个问题中间,确实有他有道理的一面,但是反过来,我们替勾弋夫人想,太亏了。二十多岁,儿子要当皇帝了,自己就得死,太残忍。没有办法,但这也是历史中间很难处理的事。就是这些事情是非常难处理的。作为汉武帝来说,他当时没有一个健全的政治制度能够保证他的政权平稳过渡。所以他不得不采取这种非常残忍的做法。而且这个做法去母存子这种做法汉武帝发明以后,后来好多皇帝所效法。后来人们都仿照这个办法去做,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到了魏晋南北朝,才把这种不合理的、残忍的、极不人道的制度个一废除了。所以汉武帝在解决储君之位这个问题上,他也是费了很多脑子,最终算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死了,政权平稳地过渡到了八岁的儿子手里。他的儿子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汉昭帝。这样一来汉武帝就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所以汉武帝死后,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就很不一致。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说他是明君;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千古罪人;所以对汉武帝的评价一直到今天,没有一个定论。东说东的,西说西的,甚至意见是完全相左的。那么像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作为又有很多失误的皇帝,我们该怎么评价他。请看下集,《千秋功过》。
发表于 2007-7-14 15: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iceinsummer 的帖子

以史为鉴,好好
 楼主| 发表于 2007-7-17 21: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六)千秋功过

[画外音]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用了霍光等五个顾命大臣后,终于安心地走了。他七十年的人生尘埃落定。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重用人才,招贤纳士;他严刑峻法,重用酷吏。汉武帝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太多让人谈论的话题,关于他本人的评价更始莫衷一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位神秘而复杂的皇帝时,我们做何评价?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汉武帝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你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千秋功过》。6 a6 z* |! W* I$ o1 A
2 c7 E* P5 g9 `
汉武帝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道路,但是他刚刚去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和争论就开始了。誉之者众多,毁之者也众多。汉武帝去世八年,继位的汉昭帝举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历史上称之为盐铁会议。盐铁会议后来集成一个集子,叫《盐铁论》。这部书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部重要典籍。《盐铁论》详细地记载了在汉昭帝时期的这一场盐铁会议的论证。这场会议主要争论的就是汉武帝的对内对外政策。而且在这个沿铁会议上公开地出现了非常强烈的批判汉武帝的政策的意见。而且会议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对武帝时期的政策,继续进行调整。所以汉武帝一死,马上争议就来了。当然这个人活着的时候,他很厉害,敢批评他的人不多。他死了以后批评他的人就多了。到了班固写《汉书》,班固在《汉书•武帝纪》最后的评论中间,对汉武帝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评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雄才大略”。所以我们今天一直用到今天都认定班固这个评价很准确。但是班固的评价有一个特点,叫抽象肯定,具体否定。抽象的说他是雄才大略,但是具体在论述的时候,只讲汉武帝的文治,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而不提的本身就是一种委婉的批评。到了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司马光的评论就更激烈了。因为他更无所顾及了。司马光讲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评价:“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司马光的评价,几乎全部是负面的,基本上否定了汉武帝在内政外策上的许多方面。这是古人对汉武帝的评价。所以古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大体上出现了两派。一派是否定,当然也有肯定的一派。当代的史学家也分为两派,肯定他的像著名的范文澜先生、翦伯赞先生都是充分肯定他的。翦伯赞对他的评价还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汉武帝: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这两句评价也很有名。这是一派肯定他的。所以当代史学家中间也有很多批评汉武帝的。所以汉武帝他一生走完以后,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成为一个争议最大的皇帝之一。# N" l, t8 e% m, g
1 m% T( I/ s' j, V6 y
[画外音]两千多年来,关于汉武帝的评价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有人说在他当政之时,犯下了许多过错。汉武帝传奇的一生让他成为谜一般的君王。当我们今天用文治武功去衡量汉武帝时,首先在武功方面,王立群先生会给出什么样的评价呢?0 \5 N$ v# p) \5 q  H

9 U* w+ X" h( z3 ?2 y汉武帝作为一代君主,特别是的一代西汉君主,他的武功是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至于像《汉书•武帝纪》根本不提他的武功,那就是对他武功的完全否定了。我们知道皇帝死后有一个谥号,这个谥号就是根据他一生的表现来下的。汉武帝的谥号是“武”,所以称为汉武帝。所以武功应当是我们要首先谈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武功方面来说,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皇帝。我们知道,中国的版图经过了多次的变革。在秦始皇时期,当时秦国管辖的领地也只相当于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领地的二分之一,相当于今天中国版图的三分之一。所以汉武帝时期他大力地拓展中国的版图,这一点贡献非常大。就这个问题,我们来谈几点。第一点,我们首先谈谈他的魄力。每一代帝王上台以后,他都有一些要做的事情。作为汉武帝来说,他所做的一个最大的事情就是他拓展中国的版图。这个他做了很大,我们知道他对匈奴打了四十四年,主要的就是拓展。一方面是反击匈奴,一方面是开疆拓土。这个皇帝有没有作为和一个人有没有作为一样,首先取决于有没有干事业的魄力。我觉得汉武帝是有一个雄大魄力的皇帝。我们举几件事情来看。汉武帝十六岁继皇帝位,他十七岁那一年,他就选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个时候他还是一个青年天子,十七岁,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的任务,当时的任务很明确就是一条联合大月氏结成战略联盟,对付匈奴。而这个时候,汉武帝还没有开始对匈奴作战。他在他继位第二年,十七岁那一年就做了这样的事情,如果没有眼力,没有魄力是不敢做的。当然这个事最后做成了以后,不光是孤立了匈奴,还带来了两个汉武帝当时没有想到的成果,就是当时派张骞的时候没有想到。第一个是开通了一条丝绸之路,这是汉武帝当时没有想到的。再一个他使中国的版图扩大到了西域。汉武帝在西域建立都护府,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这是汉武帝时期正式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新疆这一块的面积占中国版图的六分之一啊,这是很大的一块。所以武帝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副产品。第二件事,也就是元光二年,这个时候是汉武帝继位第八年,我们过去讲过马邑之谋就是这一年发生。这一年汉武帝正式拉开了对匈奴作战的序幕。而马邑之谋是汉武帝抛弃了从高祖开始行了将近七十多年的和亲政策。他摒弃了就的政策,启用了新的政策。这也是一代帝王具有雄大魄力的表现。没有魄力的人是不敢变祖宗之法的。第三点,汉武帝决定对匈做战的时候,他在朝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阻碍,老臣比如说韩安国、汲黯都是前朝的重臣,反对。汉武帝提拔的新锐像公孙弘、主父偃开始也反对。所以汉武帝开始对匈作战的时候,无论是前朝老臣或者是自己亲自提拔的新锐都反对他开疆扩土。所以一代皇帝要做一件事情,我们不要想皇帝做一件事情,他那么大的官,那么大的权利,他做事情很容易吗?也不容易。所以汉武帝你看他的事情一开始遇到很多反对,他是毅然决然地要和匈奴打下去。而且你想想这件事情一打,我们前面讲过一打就是四十四年。他做了五十多年的皇帝,一打就是四十四年,所以他这个魄力我们要充分肯定的。第二点,汉武帝是对匈作战的最高统帅。我们一提到汉匈战争,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两个人,卫青、霍去病。认为卫青、霍去病是将将之人,认为李广是将兵之人。这个说法我同意,我认为真正的将将之人只有汉武帝一个人。假如说卫青、霍去病是元帅的话,那么汉武帝就是大元帅。他是最高统帅部的大元帅。汉武帝这个人是具有军事天才的人。史书有例子记载,在《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中间记载,汉武帝亲自要教霍去病学《孙武兵法》,霍去病不学。汉武帝敢给霍去病叫兵法,大家知道霍去病很能打仗,是武帝一朝非常有名的两个军事将领之一。但汉武帝要教他兵法,如果汉武帝不熟悉《孙武兵法》,他能教他吗?这是《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中间明确记载的。我们再看一下,整个对匈作战的决策、部署、攻击方向、出兵时间、兵力配备,所有这一切都是汉武帝亲自部署的。汉匈作战的三大战役,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全部是汉武帝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的。所以我们在军事史上,大家忽略了汉武帝这么一个军事统帅。他能够成就他一生的武功,除了魄力以后,他是整个汉匈作战的最高统帅。还有一点就是精神。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打了无数次,汉朝打,到了唐朝也有这个问题,宋朝、元朝到清朝都存在一个农耕民族跟游牧民族的战争问题。在所有的战争中,只有武帝这个时期打得顽强,打得勇敢,是后来历朝历代都赶不上的。所以武帝时期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一个上升时期,是一个民族精神高扬的一个时期。所以这是几个方面,武帝确实贡献很大。" X$ g6 l4 P: B+ c7 J% G. T

* O, b2 a' g' _$ }[画外音]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有四十四年的时间在对匈作战,这一时期武帝一朝涌现出了像李广、卫青、霍去病这样被后人称道的武将。同时连年的战争也让汉武帝一朝的百姓饱受战争之苦。一代史家司马迁不可能面对战争之苦无动于衷。那么对于汉武帝对匈作战,司马迁是如何评价?
4 k% [% n3 l2 R3 W$ R1 `: F# z9 c, ~, U7 c2 j( A# A7 E/ J
我觉得司马迁当时很为难,他是两难。司马迁在《史记》中间对汉武帝的对匈作战,他持一种两难态度。第一司马迁在《史记》中间专门写了一个《匈奴列传》。他把匈奴人说成是黄帝的后裔。司马迁在《史记》中间一个非常了不得的观点,就是他认为所有那些中国境内的那些民族,包括匈奴在内,都是黄帝的后裔。我们现在都说炎黄子孙,最早提出我们国内各民族共同祖先的是司马迁,这是个很了不得的观点。至于真的是不是令当别论,因为关于人类起源现在的说法非常多,世界上到底是由一个人两个人然后产生出来一窝人还有由一批人产生出另一批人,这现在都是说不清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至少可以看得出来,司马迁认为匈奴人跟汉族人是共同祖先,有一个共同祖先,是黄帝。这是一个战争定位的问题,也是民族定位的问题。所以他把汉匈战争看成是一个国家之内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这是司马迁的一个基本的观点。而这一点本来两个民族应当和平相处,互通有无。结果最后两个民族闹得是打起来了。打了那么多年,双方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应当说在这个观点上,司马迁明显不太赞成两个民族的长期麋战,这是一点。再一点呢,我们没有讲过《史记》的八书,《史记》我们主要讲的是列传和世家,没有讲过八书。《史记》有一书叫《平准书》,《平准书》中间,司马迁详细地记载了武帝连年的征战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因为这个大家现在都很容易明白,打仗是烧钱啊。你知道那一个导弹,值多少钱啊。武帝时期他那个打仗,当然没有用导弹,但是它的军费包括什么呢?包括军饷、包括军粮、包括武器装备、包括赏赐,赏赐也是一个大头,将领得赏,士兵们也得赏。这个赏赐也是大头,这个花钱也是无数的。所以长期的战争给经济上必然带来损失,这是毫无意外的。再一个的话呢,司马迁对于汉武帝选将有看法。《史记》中间专门记载了这么一段话:“欲侯宠姬李氏,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汉武帝非常宠幸李夫人,所以为了让李夫人的哥哥封侯,就让他怎么样呢?让他领病出征。出征,其实打仗的目的并不是很值得打得战争,无非到大宛去取宝马。为了取回汗血宝马让李广利出征,结果李广利很不争气。打得战争的损失很大。后人对这个事有评论的,司马迁对这个事情不同意。我下面引一首很有名的诗。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跟政治家王安石写得一首诗。王安石这首诗的诗名就叫《汉武》, “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君王不负长陵约,直欲功臣赏汉臣。”这个诗说什么意思呢?他说壮士悲歌,出征的将士啊唱着悲凉的歌。出塞频,频繁地出去打仗。“中原萧瑟半无人”长期出去打仗,导致中原地区人口减半。王安石这个话不是他说的,真正说对匈作战导致人口减半的《汉书》,班固在《昭帝纪》后边写的几句话。“君王不负长陵约”,长陵是汉高祖的陵墓,当年汉高祖有个约法叫“白马盟誓”。就是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所以要让李广利封侯就必须让他出征,所以这叫“君王不负长陵约,直欲功臣赏汉臣”。很明显王安石写这首诗是批判汉武帝的。特别是批判汉武帝为了让李夫人的哥哥封个侯,不惜发动战争。这个评价应当说是很中肯的,很司马迁的评价是一致的。
( V  r9 l4 d% ~5 I; o
" l2 o& b3 D% J9 H( f[画外音]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他开创了不少的第一。他是第一个用儒家思想统一中国文化的皇帝。也是第一个兴办太学提拔人才的皇帝。正是汉武帝的这些第一给后世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儒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由民间思想成为官方思想,成为影响中国人的核心思想。也是从汉武帝开始朝廷大规模地进行人才培养。那么对于汉武帝文治方面的贡献,王力群先生又是如何评价的呢?4 t/ C- g3 ?! v# g- M8 D
5 P  s0 q. l8 y$ J& K9 {
历代皇帝都知道“一统江山易,聚拢人心难。”要想把人心统一起来是非常难的。汉武帝在千古文治方面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尊儒。所以我们看汉代的历史,大家知道,汉高祖刘邦基本上没有什么信仰。文景时期是崇黄老之学,到窦太后一直是尊奉黄老的。到汉武帝这开始提出来尊儒。但是汉武帝这个人是不受约束的,假如说汉武帝生到今天,也属于比较不遵守规范的那些人,属于个性很张扬的人。他说的尊儒,实际上是王道、霸道交错运用。王道就是儒家,霸道就是法家。汉武帝是儒法并用。他尊儒家是讲究一个封建的等级秩序。他用法家是要严惩贪官污吏。他是王道、霸道交错运用的这么一个皇帝,所以说我们今天要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表述并不十分准确。他尊儒是对的,百家他并没有废。百家之学,比如法家他还在用,并没有完全废。这一点,对后世来说却是贡献非常之大,这种做法培养了中国两前多年以来,以儒生为主的文官队伍,而且给学而优则仕提供了条件。我们知道,学而优则士,读书做官。读书做官实际上是武帝这个时期真正才开始的。所以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从这个方面来讲的,影响非常之大。汉武帝在文治方面第一条是尊儒,第二条是中央集权。汉武帝是一个中央集权思想极其鲜明的皇帝。大家知道秦始皇是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制的,但是秦始皇是因为统治时间太短,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但是还来不及为中央集权制度修整一整套的配套措施,秦始皇就命丧黄泉了。沙丘病变,秦始皇并没有想到他之死,在这一点上秦始皇不及汉武帝。汉武帝把所有后世都安排好了。汉武帝我们上一讲讲过,汉武帝立了皇太子就是刘弗陵,然后又立了五个顾命大臣。顾命大臣、皇太子都立好,三天以后去世。那么应当说汉武帝在维护中央集权制这一方面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汉武帝在维护中央集权制方面,他做了这么几件比较重要的事情。第一,他设立内外朝制、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再一个,汉武帝大力地削藩,他平定了三个诸侯王的叛乱。我们讲过两个,淮南王、衡山王,还有一个江都王,三王的叛乱都被他平定了。第三点,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实行推恩策。推恩策是柔软三刀,表面上看起来,你做诸侯王你有权利,你把你的王土分给你的子孙,实际上是大诸侯国分中的,中的变成小的,谁也不可能对抗中央集权。这是温柔三刀,非常厉害的。最后一点就是汉武帝借口一个酎金事件。什么叫酎金呢?就是皇帝祭祀祖先的时候,诸侯要献金,作为一个酎祭的金钱。汉武帝就借口,诸侯献的这个酎金,他的成色不够。一次罢免了106个侯。所以从汉高祖那个时期封的侯,到武帝时期几乎叫汉武帝收拾光了。汉武帝收拾诸侯王非常有办法,要祭祀祖先,你献的这个金,虽然你献的是黄金,但是你献的金的成色不够,对祖宗不敬,削侯。这种办法一次性解决106个侯,成批地灭侯。这样做下来的结果,那个诸侯王在汉武帝时期,根本不能兴风作浪。还有一点,汉武帝实行酷吏政治。利用酷吏打击诸侯王、打击贪官,这个汉武帝也做了很多。汉武帝这些做法呢,有他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比如酷吏来说,酷吏用得最多的时候,酷吏也造成很多冤案。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酷吏叫王温舒。这个人一杀人就兴奋,不杀人浑身就不舒服。汉代杀人有个制度规定,是每一年冬天是处决犯人的,冬天这三个月过完了,就不能处决犯人了。那就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到了十二月过完就不能够杀人了。这个王温舒就跺着脚遗憾,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什么意思呢?王温舒说这个十二月要过完,马上到春天不能杀人了,他跺着脚感叹,假如能让冬天再延长一个月,我的事就办完了。你看这个人,杀人杀了三个月,还不过瘾,还想杀一个月。就这么一个人,司马迁写了这么几个字:“天子闻之亦为能”。汉武帝听说以后,认为这个人很有才能。任命他做中尉,中尉是更高的杀人官。所以汉武帝这些做法,司马迁是看不惯的。司马迁对诸侯王的叛乱,汉武帝的平判,坚决支持。汉武帝的平判是对的,司马迁的支持也是对的。但是汉武帝重用酷吏司马迁就有看法。这看法我们今天来看也是对的。因为这些酷吏后来到什么程度呢?这些酷吏完全不按汉法来执行,酷吏是按什么意见呢?酷吏是按皇帝的意志来执行法令。所以有些酷吏说什么叫法律啊,前代的皇帝说出来的话就是今天的法律,那么今天皇帝说出来的话,也是法律。这就完全是人治,不是法治了。所以在中央集权这个方面,汉武帝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成绩也有他的失误。司马迁对他有肯定也有批评。大体来说司马迁的意见还是比较中肯的。& w1 R& `8 R/ ^+ t2 L( }( O; I
( y5 `6 @1 O! t$ [4 U/ z, b
[画外音] 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汉武帝都有让人称道的地方,同时也让后人诟病的把柄。就像人无完人一样,汉武帝决非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圣者。普通人具有的一切缺点他都有,关于汉武帝是誉之者众,毁之者也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皇帝会引起后人这么多尖锐对立的意见呢?# s" \0 f/ l5 i/ m% b
0 }9 H4 z, a) |2 B
我想讲几点。第一点,多面性。汉武帝这个人之所以人们对他评价很多,首先他自身具有多面性。就是这个人本身既是一个政治家,他头脑很清醒;同时他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他全有。他既是一代明君,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同时呢,他又是一个昏君杀伐任性。你看我们讲《巫蛊之祸》,先杀那些帮助的太子的,反过来为太子平反,反过来再杀那些帮助他平太子乱的人。他是左边杀一刀,右边杀一刀,两边杀。所以汉武帝这个人,应当说他这个人具有两面性。他既是政治家,又是凡人;既是明君又是暴君。这样一来,人们对他评价就很容易造成歧义,看到明君的肯定他,看到暴君的肯定批判他。他本身就具有多面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讲他多面性,还可以看汉武帝和他女人的关系,汉武帝身边的女人不断。他对女人好不好呢?你们都很难说,当年他对卫子夫多好啊。喜欢上卫子夫马上就把她的弟弟卫青给提拔上来了,而且马上让卫青带病出征。喜欢上卫子夫,那跟着阿娇就得下台,阿娇就得去长门宫,多喜欢啊。但是反过来到晚年,坏了,卫子夫最后是自杀了,卫子夫的孩子几乎都死光了。他对勾弋夫人多喜欢啊,他六十一岁得到十几岁的勾弋夫人,非常喜欢的。但是当他到他七十岁,即将死之前,他还把勾弋夫人给杀了。所以他对女人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非常好。但是他翻脸就敢杀人。他最喜欢的人,为了江山他在所不惜地杀人。所以在汉武帝江山美人的选择,太明确了。要江山不要美人。汉武帝就是这么一个具有多面性的人。再比如,对有才能的人,汉武帝是既用人才,又用佞人。他用得最坏的一个人就是江充。我们讲《巫蛊之祸》讲过他晚年对江充那么信任,结果江充兴风作浪,搞了那么大的晚年的父子的悲剧,信任江充的结果。所以他是一个信用小人的人。但是反过来汉武帝也提拔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比如像董仲舒、卫青、汲黯。他用了很多忠臣,也用了很多小人,在他的身边既有忠臣,又有小人,还有弄臣。他很有容人之量。东方朔老跟他开玩笑,甚至于给他搞得很不愉快,他也能容;汲黯是最敢批评他的人,汲黯当面说他是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心口不一,他也能容。他有容人之量,所以这个人的多面性也带来了评价的分歧。我们再说他罪己诏。作为一个皇帝来说,罪己和罪人是个重大的区分。皇帝往往是出了事以后老找别人的事,罪人不是罪己。汉武帝敢罪己这是了不得的。我们前面讲过汉文帝把他的弟弟淮南王刘长流放到四川,路上刘长死了。刘长自杀了,汉文帝是罪人还是罪己啊?汉文帝把沿途没有撤封的县令全部给杀了,那叫罪人。出了错是部下的,有了功是自己的。这样的皇帝显然是不行的。汉武帝最后晚年,他不是罪人而是罪己,这是非常了不得的。这是作为君主。在罪人罪己上是区分明君跟昏君的试金石和分水岭。作为一个皇帝来说,为什么汉武帝的评价这么歧义还有一点,封建帝制。封建皇帝这个制度,这个制度不好。当年说若得阿娇为妻当做金屋储之,那个小彘儿,刘彘是非常可爱的。这个彘儿后来发展成汉武帝这个人完全是封建帝制把他塑造出来的。有什么样的制度,就能塑造什么样的领导,什么样的皇帝。封建帝王这个制度,它只能塑造出来像汉武帝这样的一个人。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汉武帝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呢?显然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汉武帝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但是作为一个人来说,汉武帝是一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呢?失败者。他作为一个皇帝是成功者,功大于过。作为一个自然人来说,他是个失败者。他的人生是很失败的。所以他既是成功者又是失败者。既是明君又是暴君,他就是这么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人。所以我们评价汉武帝很难用一个字,用一个词来说他。我们只能说出来他的复杂性。汉武帝的一生我们到此全部讲完了。但是写《史记》的司马迁还留下了一篇非常著名的作品。这篇重要的文献写了些什么?他对我们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有些什么重要的价值?请看下集,《绝笔之作》,谢谢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08: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绝笔之作
& p# }2 q3 `8 q* Y& X6 B$ g& Q6 o! [8 Q& M0 w
[画外音]公元前99年,对于司马迁来说是一个命运多舛之年。这一年因为李陵之祸,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打入大狱。出狱以后司马迁担任了汉武帝的中书令。中书令负责把大臣的奏章呈送给皇上。把皇上圣旨和旨意传达给大臣。就在司马迁担任中书令期间,司马迁的一位好朋友任安写信给他。要他利用做中书令的机会,“推贤进士”。那么任安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写信给司马迁?司马迁接到任安的信以后,会是什么反应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你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绝笔之作》。
" `: J$ X% P, V! R4 P" e7 m! k$ t7 s7 E
任安字少卿,原来是一个出身很低贱的人,任安的家境很艰难。小得时候家境很穷,后来做过亭长,就像刘邦一样做过亭长。由亭长后来又做到乡里的三老。古代是十亭一乡,一个乡设一个三老,三老是管教化的官,任安也做过三老。就是他做过亭长,也做过乡里头一个文教官员。后来因为出错就丢了官。丢了官以后,任安就到卫青的家里面去了,任安是卫青家的门客。古书叫“舍人”,就在卫青家里做了舍人,就是卫青家的门客。在卫青家里面,任安由于家里边穷,没有钱去贿赂卫青家的管家,所以卫青家的管家就给任安一个差事,叫他养马,就成了牧马人。在这个时候,任安就结识了他一个好朋友,叫田仁。田仁这个人我们在讲《巫蛊之祸》的时候,曾经讲过这个人。他就是放戾太子出城门的那个人。任安跟田仁两个人相识都在卫青手下做门客。但是卫青并不了解这两个人。有一次,卫青带着任安、田仁去拜访他的老主人,平阳公主。到了平阳公主家以后,就让任安跟田仁和平阳公主的骑奴在一块儿吃饭。任安跟田仁心理非常不平衡,两个人做了一个惊人之举。就是任安拔出来佩刀,把那个席子划断,这边坐的是任安跟田仁,那边坐的是骑奴。用刀子把席割断,表明自己跟田仁和那些骑奴绝不是一类人。这让平阳公主的管家都非常惊讶。我们通过这件小事可看出来,任安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后来汉武帝派人到卫青家里边去选侍从,就是选郎官。卫青挑了十个人,在他的一百多个门客之间挑了十个人,这十个人都是家境富有的人。让这些人准备了服装、马匹,准备推荐给汉武帝。但是没有选田仁,也没有选任安。当卫青把这十个人选选好之后,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来了。这个人是著名的酷吏叫赵禹。赵禹来到以后就问卫青选得人怎么样。卫青就把选的十个门客跟赵禹说了。赵禹就把十个人召过来问了一便。问完以后赵禹就对卫青说了,他说你挑了十个都是家境富有的人,没有一个是有才的人,就是没有才华。他说这不行,你不能把这十个人推荐给皇上,他说你把你所有的门客召集过来。然后卫青就把他一百多个门客都召集过来,让赵禹来挑。赵禹一个一个谈话,谈完以后最终选了两个人,一个是任安,一个是田仁。卫青最后没有办法,就把这两个人推荐给汉武帝。汉武帝召见这两个人的时候,任安就推荐田仁,说田仁比自己才能高,田仁就推荐任安说任安比自己才能高。两个人互相推荐,经过考察,对这两个人非常满意,就任命了这两个人为官,这个时候任命任安的官就是北军监护使者。就是作为管理北军的最高官员。大家知道北军是西汉长安,它的都城长安的国防军。任安就做了北军监护使者。就是一个总指挥官。后来任安有做了益州刺史,益州就是今天的四川,做了益州刺史。任安在益州刺史的任上知道司马迁受了宫刑以后出来,汉武帝让他做了中书令。中书令这个官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长,是个很重要的职务。但是武帝时期的这个重要的职务是由宦官担任的。司马迁接受宫刑以后,汉武帝给了他中书令这个职务。所以任安就给司马迁写了封信,叫司马迁利用自己担任的重要职务的机会,向汉武帝推荐贤才。司马迁接到这个信以后,心情非常复杂,司马迁没有回信,没有回任安的信。: o1 G1 p% ]; @6 X

6 Q2 D# q( u( ?: B[画外音]就像是金子总要发光一样,任安的仕途之路就有一点这样的味道。任安写信给司马迁要司马迁举荐贤才。也说明任安对于朝廷有一副热心肠。但是接到任安书信的司马迁却没有回复,这是为什么?而接下来的一件事一下子改变了任安的命运。那么这又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0 c. S9 Z3 p* |/ _( j( S3 m

5 w- E& s4 t0 G  f7 Z) c9 h在戾太子事件巫蛊之难发生的时候,任安跟田仁都被卷到这个事件去了。田仁这个时候做什么官呢?田仁这个时候做丞相司职,就是丞相手下的一个官,负责把守城门。结果田仁看见太子带着皇孙跑过来的时候,田仁就把城门打开放太子逃了,结果田仁后来被杀,这是田仁。任安这个时候是又做了北军的监护使者。任安做北军统帅的时候,戾太子亲自去拜访北军,拿着节令调任安来帮助他。任安接受了太子的节令,但是没有出兵。所以戾太子这个事件过后,汉武帝认为任安虽然接受了太子的节令,但是没有出兵,应当说没有帮助太子,所以没有处罚任安。但是不久,发生了一件小事,就是任安处罚了他手下的一个小吏。这个小吏受到任安的处罚以后,就给皇上写了一个报告,说任安其实是想帮太子的。这样汉武帝重新调查了这个事件,认为任安是坐山观望,就是看着两边。将来太子赢了,他要帮太子,就认为他是骑墙。所以就把任安抓起来下到狱中,定为死罪。这一年就是巫蛊之难的这一年,这是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任安就被投到狱中,而且判了死刑。巫蛊之难中间判死刑的人是得不到赦免的。所以任安是必死无疑。司马迁得到这个消息以后,觉得任安不久于人世,而任安前几年给自己写得一封信自己一直没有回。想到任安不久于人世了,司马迁就写了一封长信,这封信将近三千字回复给任安。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报任安书》。
7 ~2 d  N- |6 _9 g; W4 Z% Z, n) K4 p% c
[画外音]前面王立群先生讲到,司马迁在得知任安将不久于人世后就写了封近三千字的书信,回复给任安。这就是著名的《报任安书》。就是这封长信成了司马迁的绝笔之作,也成了中国历代史学家研究司马迁的重要史料。鲁迅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在评价《报任安书》时提到的。那么《报任安书》究竟记载了什么?为什么后世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呢?# C6 H, ~, Y$ u3 U5 c, L
0 H; G  j0 X+ L) o
往往人们在写信的时候可以敞开心扉,说一些心里的真话。所以这封信是司马迁揭示他心灵的很真实的一个材料。那么这封长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但是这一个辱字虽然是贯穿全文,但是作者写也作者司马迁在写的时候着重写了三点。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为什么?实际上就讲他遭辱、受辱、忍辱。先说受辱之因。其实我们在读《史记》的第一篇中间,已经讲到过司马迁受宫刑这件事情,和李陵事件有关。
4 c  f# ^( T. f% \- [/ q; q3 i% f9 }
[画外音]李陵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9年,因为外交上的失败,汉匈关系又紧张起来。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但李陵不愿如此,他向汉武帝公开提出,愿意带他的五千步兵单独出征,汉武帝获准。结果在与匈奴对战中,匈奴以八万骑兵包围李陵。经过把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骑兵,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在无奈中投降匈奴。
$ |/ ^4 n+ T/ J6 C
6 U5 Y6 l/ L8 c$ X$ _实际上李陵时间发生以后,汉武帝心里头非常震怒,在震怒的情况下向司马迁征求意见。司马迁就说李陵这个人,据我的观察,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才。按《报任安书》的原话来说,就是有国士之风。所谓国士就是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所以李陵的战败投降是不得已而为之,再说李陵带了五千步兵,杀死的敌人远远超过他带领的军队。只是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李陵才被迫投降。而现在有一些大臣,看见李陵投降以后就极力地说李陵的坏话,他觉得不公道。而且看到汉武帝心情很郁闷,他想替武帝宽宽心,所以他替李陵讲了几句话。这几句话导致了司马迁接受宫刑。应当说李陵的兵败投降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上来说,汉武帝是要负责任的,汉武帝批准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出征。在出征的时候,另外一个老将路博德。他就发现这个事情不好,就给汉武帝上疏要求阻止这场行动,汉武帝没有听,反而逼着李陵出兵。应当说在李陵出兵这个问题上,汉武帝是有责任的,李陵再能打带五千步兵出征,往往是凶多吉少的一件事情。所以汉武帝实际上派李陵出征这件事情上,汉武帝是一个很冒险的一种行为。这个举措的本身汉武帝是有责任的。那么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情在当时来说,在汉匈作战的这个阶段来说并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举一个人,在汉匈战争中间,有一个很有名的将领,叫赵破奴。这个人的传记记载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间,记载了这个事情。赵破奴这个人本来是汉军将领,后来投降匈奴,投降匈奴以后又拐回来了,又回到汉朝来了。回到汉朝以后汉武帝并没有处罚他,而且让他担任了骠骑将军霍去病的随从。后来立了功,封了侯。酎金事件以后赵破奴又丢了侯。后来赵破奴又立了功,有封了侯。赵破奴是两次封侯,而且赵破奴在第二次封侯以后,带兵出征带了两万军队,遇到匈奴左贤王的八万军队,结果赵破奴又打败了。打败以后赵破奴第二次投降匈奴。在匈奴那边生活了十年,十年以后,赵破奴带着他的儿子又跑回来了,汉朝照样接纳了赵破奴。那就说在汉匈作战这个时期,就像赵破奴这样投过来再奔回去,像这种事情还是比较多的。当时这件事情作为皇帝和中央政府并不太计较的事情,但是作为史学家司马迁来说对这件事情他是有看法的。所以李陵兵败投降以后,司马迁开始认为他只是一个暂时的,但是后来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间记载这个事情,实际上是谴责了李陵。认为李陵投降以后,李氏家族整个家族的名声全毁掉了。这就是司马迁遭辱的原因,这是“李陵事件”。这是《报任安书》写的第一项内容。第二项内容就是李陵之祸给司马迁带来的那种内心的痛苦。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中间写得非常深刻。司马迁在写这一段的时候,他一连串写了一段话。这一段话写了四个不辱,六个受辱。他说一个人的受辱分为十等,十个等级。这段话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司马迁认为一个人的受辱分为十等。最高一等就是辱先,就是让你的先祖让你的先人受辱,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这叫“太上不辱先”。这是绝对不能够让自己的祖先蒙受耻辱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不辱就是自身不受辱。第三是不辱理色,就是尊严不能受辱。第四是不如辞令,就是不能语言上受辱。这是四个不辱。那么六个受辱是什么?第一个诎体受辱,就是被人家绑起来。这是受辱的第五种,被人绑起来。再往后,是易服受辱,就是把你平常的衣服脱掉,然后穿上囚徒的衣服,这叫易服受辱,这是第六等。再向下就是关木索、被箠楚,就是受那个刑罚。受刑这是一种受辱。再向下,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就是把你的头发剃光,然后让你脖子上带一个铁圈,这是一种受辱。再向下是,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就是把你的皮肤打烂了,把你肢体砍断了,这是第九等。最下一等叫什么呢?最下腐刑,极矣!就是宫刑是十种受辱中最下的一等。在他看来的十等中间,最不能接受的是哪一等?第十等,宫刑。我们读读这一断话就明白了。司马迁把受辱分为十等,那么根据这一判断,司马迁划这个等级来看,宫刑是他最不能接受的一种。而他恰恰是受了宫刑。所以我们说这一篇《报任安书》中间写他的受辱之痛,这一段是最典型的话。他把人一生受的耻辱列为十等,而宫刑是最下一等,而且司马迁作为史学家,他对历史非常熟悉,他知道历史上只要是受过宫刑的人,当过太监的人,历来不为人们所齿。在《报任安书》中间他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他说卫灵公和一个太监坐一辆车。结果呢孔子,就离开陈国了。那就是孔子不愿意看到一位国君诸侯国的国君和太监同坐一辆车,这对国君来说是一个耻辱。在比如说商鞅,商鞅是因为一个太监的引见才见到秦孝公。就因为这秦国的大臣对商鞅感到这个人不齿。就是你是通过太监见到国君的,大臣们都感到不齿。还有汉文帝时期,汉文帝有一次和一个宦官赵谈坐一辆车。结果遇到一个大臣叫袁盎,袁盎看到以后就拦着汉文帝的车。说陛下是万岁之身,你怎么能够和一个宦官坐同一辆车呢?汉文帝听过以后就笑呵呵地让那个赵谈下车了。这个太监就哭着下车了,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知道历史上很多太监不为人所齿的事情。所以他举了这么多例子说明自己受过宫刑以后那个内心的痛苦,是无可言传的。这就是《报任安书》写的第二项内容,就是他的受辱之痛。
8 D* ^4 d) b7 j* k, @8 v- V2 [6 N/ _( W$ _5 i7 U7 h3 X
[画外音] 根据前面王立群先生的讲述,遭受宫刑对于司马迁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耻辱。时间过去两千多年,我们现代人已经无法体会宫刑给人带来的巨大伤害。但在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和自强的知识分子眼里,宫刑始终让他抬不起头。那么既然如此耻辱,司马迁为什么还要隐忍活下去呢?) s( \2 e; [+ q
5 i' V& t# g: n* `
这里边司马迁谈到了非常重要的几点,首先司马迁对自己的生死有了自己的看法。司马迁说过几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那么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就看你是为什么而死的?所以司马迁对生死提出自己一个独到的看法。所以司马迁认为慷慨就义的人未必都是真正的英雄。忍辱负重地活下来的人未必都是懦夫。因为司马迁他接受宫刑活下来,为很多人不齿。人家都笑他是个胆小鬼。但是司马迁认为这样活下来的人其实是非常勇敢的人。一个人敢于忍受千夫所指,万夫所垢,然后活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司马迁就举了一段古人著书立说的例子,说明自己活下来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不朽巨著。这段话非常有名,他这样说,他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就是古代那么多有钱的人,有地位的人,死了以后名声没有传下来,太多了。“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只有那些非常倜傥之人,就是建立了功业的人得到了后人的称赞。所以叫“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他下面举了一连串例子。“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讲述了这段非常有名的话。这段话的意思说什么呢?说当年像西伯就是文王姬昌被幽禁在幽里,尽管他被幽禁起来了,但是他做的《周易》流传了。屈原被放逐了,但是屈原的《离骚》传世了。左丘明虽然失明了,但他的《国语》传下来了。吕不韦最后迁徙到蜀地了,但是《吕氏春秋》传世了。所以他认为古人啊能够忍受各种耻辱,为的是把自己的著作传下来。所以他最后得了一句结论,所以这些人大多数心里有郁结,有郁闷,不能够抒发,然后当他们不能建功立业的时候,他们就写下自己的著作传下来了。所以司马迁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一个观点叫发奋著书。就是一个人在困境中间要努力,要坚持,要把自己的著作完成。所以在讲完了这么多古代圣贤在困境中间著书以后,司马迁写他自己。说我呢,也是这样。就是我的著作没有完成,我遇到了李陵之难,所以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下来了。这一大段话实际上是谈了《报任安书》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他忍辱的原因。司马迁忍辱负重地活下来,其实是为了写作《史记》。如果司马迁当时是为了不落这个骂名,不在人们的白眼之中生活。那么一念之差,他可能会死了。那么他死了,《史记》也就传不下来了。所以司马迁认为自己这样活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2 n: v: E$ k4 b) b) @
1 S3 q/ i, z5 R1 {! w9 }
[画外音] 《报任安书》就像是司马迁的心灵自述,他把自己多年来郁积于胸的喷薄而出,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让后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司马迁。然而在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司马迁的任何消息了。这封书信真可以称得上是他的绝笔之作。那么司马迁是怎么死的?他是死在什么时候?这封书信他的价值在哪些地方呢?
$ [9 P6 ?1 K& \
# \1 S& I; m3 O: P) A( U我觉得这里面大致有这么几点。第一点,独特的生死观。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生死问题做过深入思考的人。在他之前,很少有人对生死问题做过这么深思熟虑的思索。司马迁对生死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慷慨就义有时候是勇敢,有时候为了不受辱而慷慨就义其实是一种懦弱。他认为苟且偷生是软弱,但是有时候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是有他的价值的。司马迁对生死问题他有自己的思索。在这点上,中国的古人对生死问题的思索,没有超过司马迁的。正因为司马迁有这么一个独特的生死观。所以他才能忍辱负重地活下来,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巨著《史记》。这是这篇文章这封书信的第一个价值。第二点,《史记》的完成时间。这封书信他的写作年代应当说是在任安被处死之前。任安是哪一年被处死的?是征和二年,这一年的七月发生了巫蛊之难。从这个书信来看,司马迁写这个信的时候已经接近这一年的十二月了。每一年的十二月都是古代帝王处死犯人的季节。古人为什么选择十二月杀人呢?因为古人有一种天人感应的理论。认为到十二月自然界的万木都凋零了,万木凋零了也就是说老天爷告诉天子这个季节也是杀人的季节,就是处决犯人的季节。所以这封信应当是征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1年,接近十二月的时候写的。换句话说,这封信的写作年代可以断定是征和二年冬天写成的。那么这一年也就是《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同时我们通过这一年也可以知道,司马迁在这一年大体完成了《史记》。因为在《报任安书》中间已经明确地写到130篇。《史记》的130篇他提到了。应当说在征和二年,司马迁写《报任安书》的时候,《史记》基本完成了。所以这封书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史记》完成的年代大致上应当是在汉武帝的征和二年,这是它的第二个文献价值。第三点,这封书信也交待了司马迁的卒年。司马迁前的生年现在有两说,但是司马迁死于哪年,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我们通过《报任安书》可以知道,这封书信是司马迁留在世上的最后一篇文字。所以我们把《报任安书》称之为绝笔之作。这封书信完了以后,司马迁的事迹就再也不知道了。换句话说,就这封书信完了以后,不久司马迁就去世了。但是这封书信完成以后,司马迁是怎么死的?是病死,还是因为这封书信给他带来了一场灾难被杀,都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大体断定,这封书信写于征和二年,大概也就在这之后不久司马迁就去世了。所以这封书信既交待了《史记》完成的时间,也交待了司马迁的卒年,大致卒年。这是第三个文献价值。第四点就这封书信还交待了司马迁内心变化的历史,就是他心灵变化的历史。因为司马迁在这封信中间写得很清楚,原来在李陵之祸之前,司马迁是一心一意要迎合皇上,想做一个忠臣的。但是司马迁的悲剧就在于他的本心。他受的教育,他的家教都使想他想成为一个忠臣。但是历史恰恰让他一个愿意做忠臣的人,最后没有做成忠臣,反而被他最忠于的皇帝给戕害了。这样一来,司马迁就经历了这么一个转变,所以这篇书信也交待了司马迁从当年的皇帝的忠臣孝子,转变成太史公的经过。我们通过这个书信可以看出来司马迁灵魂的转变。正是这个转变,过去的司马迁死掉了,一个新的太史公诞生了。这才有了司马迁冷眼看世,然后用他如椽之笔写下了近三千年的中国历史。所以这封书信是了解司马迁心灵前后变化的一篇重要文献。这四个方面就是《报任安书》的重要价值。所以到此为止,我们有关《史记》的《汉武帝》的系列就全部讲完了。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0 04:27 , Processed in 0.0380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