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49|回复: 0

不治已病治未病.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 09: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治已病治未病.論
7 Q  }" q' M) v8 e# [发表时间: 2007-4-12 23:23 作者: 蓝天百云 来源: 民间中医网 ngotcm.com8 }; t* R/ P, @
2 X7 O3 W  w' _6 v. D; E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 n: u- s% f! A5 t* l& \! @( [
" p5 {3 A9 ^0 k   【作者與作品】朱震亨(1281-1358),字彥修,號丹溪,婺州義鳥(今屬浙江)人,元代著名醫學家,滋陰學派的代表人物,金元四大家之一。早年曾從同郡許謙學習理學,後因母病,乃立志於醫,廣求名師,得杭州羅知悌之傳,潛心鑽研《內經》等古典醫者,深受劉完素、張從正、李杲等醫家著作的影響,認爲陽易動,陰易虧,故人身“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主張保存陰精,勿妄動相火。他根據江南土地卑濕的條件以及當時濫用《和劑局方》辛燥之劑的弊端,極力反對機械搬用《局方》成說的作法,提倡滋陰降火,以補偏救弊。他的學說對雜病和溫病學派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著作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遺》、《素問糾略》等。《丹溪心法》系後人整理而成。全書五卷,分一百門,包括外感、內傷、外證、婦科、幼科等。每一病證,先引朱氏原論,次記其門人戴元禮有關辨證的論述,並介紹治療方劑,較全面地反映了朱氏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該書卷前有六篇醫論,卷後附《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和《丹溪翁傳》兩文。明代程充曾對該書予以校訂,並復刊於1481年,亦即現在的通行本。
. @! l4 l; U6 @5 E# P/ l4 ?# N' M* T0 w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①;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爲醫家之法②;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③。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病未病之意也。; D. ~5 |4 Y" q" W# ~1 ~" I

4 ?$ I, I7 X3 K7 J, _  嘗謂備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閉塞其涓涓之流④,則滔天之勢不能遏⑤;備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撲滅其熒熒之光⑥,則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況病之已成,豈能治歟?故宜夜臥早起于發陳之春⑦,早起夜臥於蕃秀之夏⑧,以之緩形無怒而遂其志⑨,以之食涼食寒而養其陽⑩,聖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與雞俱興于容平之秋(11),必待日光于閉藏之冬(12),以之斂神匿志而私其意(13),以之食溫食熱而養其陰,聖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c5 h  F, }& a; |% l& v

2 }* O( ?' p2 D' z: O; T   或曰:“見肝之病,先實其脾臟之虛,則木邪不能傳(14);見右頰之赤,先瀉其肺經之熱,則金邪不能盛(15)。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順四時調養神志而爲治未病者,是何意邪?”蓋保身長全者(16),所以爲聖人之道;治病十全者(17),所以爲上工之術。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說,著於《四氣調神大論》,厥有旨哉!昔黃帝與天師難疑答問之書(18),未嘗不以攝養爲先,始論乎《天真》(19),次論乎《調神》(20)。既以法於陰陽,而繼之以調於四氣(21);既曰食飲有節,而又繼之以起居有常(22)。諄諄然以養生爲急務者(23),意欲治未然之病,無使至於已病難圖也(24)。' ]% l3 T, z9 x3 u: Q0 Q: t9 S

+ Q" q  u8 o: Q& o9 Z   厥後秦緩達乎此(25),見晉侯病在膏肓,語之曰:“不可爲也。”扁鵲明乎此,視齊侯病至骨髓,斷之曰:“不可救也。”噫!惜齊晉之侯不知治未病之理。1 \8 P* x# D$ K- m8 M
7 |6 s4 g( F" {7 |+ n0 V
    【注釋】
4 T" b; A8 ~1 Q9 c) G3 ?) S; @$ V! u: P3 u$ d
   ①攝養:保養;攝衛。5 m7 E( N( a, e' [( \4 R
   ②法:規章;法度。- k0 z  x6 A8 d' o& M# @. K: L
   ③攝生:養生。: D4 W- l( L3 r) {4 x0 n& b  d
   ④涓涓:細水緩流貌。
" B! i/ ^% W0 h0 e5 f" g   ⑤滔天:漫天。形容水勢盛大。《尚書·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X墊。”" h3 v: j% \# u7 v/ S
   ⑥熒熒:微火閃爍貌。 “嘗謂”六句,《六韜·守土》:“涓涓不塞,將爲江河;熒熒不救,炎炎奈何?”
8 P/ |% p2 g0 G   ⑦發陳之春:萬物發散、敷陳的春天。《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髪緩形,以使志生。“王冰注:“春陽上升,氣潛發散,生育庶物,陳其姿容,故曰發陳也。”清·孫詒讓《札X》卷十! I, G; _' v; v5 R
3 Z' ]/ |) g" g  |
   一:“謂久故更生新者也。”: x( [/ c( ?1 v: g
   ⑧蕃秀之夏:萬物茂盛、華美的夏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王冰注:“陽自春生,至夏洪盛,物生以長,故蕃秀也。蕃,茂也,盛也。秀,華也,美也。”* R' D3 N9 N. g$ S3 |; Q2 m
   3 X2 P4 D% m* ?# m7 X1 i8 M
   ⑨緩形:使形體舒緩。 遂其志:使自己的志意順暢。* A6 D7 r) s% b3 E7 k) P0 n. ?
   ⑩養其陽:謂養育人體的陽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W( }9 z2 E  x# m8 V5 x
(11)容平之秋:萬物成熟的秋天。容平,容狀平定,謂成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王冰注:“萬物夏長,華實已成,容狀至秋,平而定也。”
+ Y. I7 c% v+ k+ t* `5 t/ d(12)閉藏之冬:萬物潛藏的冬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王冰注:“草木凋,蟄蟲去,地戶閉塞,陽氣伏藏。”& ^. J0 }0 @$ n8 p# {0 L, ?& c" p
# [5 R" v; Y* l2 \3 J9 X- y
(13)斂神:謂收斂神氣,不使發散。 匿志:謂蓋藏志意,不使外泄。 私其意:謂使志意歸於已身,也是不外泄之意。
5 m4 A* e) d$ V, Z  d) R4 J(14)“見肝之病”三句:因肝屬木,脾屬土,木能克土,故肝病,應先補脾,以免肝亢侮脾。《難經·七十七難》:“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也有類似說法。2 m! D! b; J. w1 J0 F0 v( y
( N! m! b9 X( J8 r4 r6 L7 Y
(15)“見右頰之赤”三句:因右頰屬肺經,赤色屬火,右頰呈赤色,爲火爍肺經之征,故應先瀉肺經之熱,其邪便會減弱。4 q! |8 n% v& o1 a# q
(16)保身長全:《傷寒論·序》:“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 C7 U/ t: L, `2 W/ W# Z(17)治病十全:語出《周禮·天宮·塚宰》。見本書《醫師章》。4 s, K# o- i' m6 V
(18)天師:對岐伯的尊稱。出《素問·上古天真論》等。又,《莊子·徐無鬼》:“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莊子》之“天師”指襄陽童子。《十駕齊養新錄》卷十九《天師》:“天師之稱,始見於《莊子》。特一時尊敬之詞,非以爲號也”。 書:指《素問》。/ p" d# f, r! ~. B
" }+ f) H6 @' s  k4 E3 d
(19)天真:《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簡稱。1 i% @$ k7 P" s; Q3 H/ \$ m* e
(20)調神:《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簡稱。
  M: }+ |( {! W4 i(21)調於四氣:本於“四氣調神大論”這一篇名。
  n9 R% ?7 K) J- Y) x# @1 I(22)常:常規;規律。以上四句多本於《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 Y6 p# F0 f" v% j2 U
0 [) n% Q/ h) f3 O# b
(23)諄諄:教導不倦貌。《詩經·大雅·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說文·言部》:“諄,告曉之孰也。”(孰,同“熟”。)急務:急須辦理的事務;首要的事務。! z9 ^, w) z2 x9 `( I  M2 {/ c
(24)難圖:謂難以救治。
: L# ~1 j' g3 F4 C' D$ c(25)秦緩:秦國醫生緩。醫緩爲晉景公治病事,見本書《秦醫緩和》。下文扁鵲給齊桓侯診病事,見本書《扁鵲倉公列傳》。9 G+ P9 i% t- H% }4 h1 N% A5 A
3 r2 G* d. J: ~. ~1 `
【課文簡析】本文選自《丹溪心法》卷前,據明·成化十七年(1481)刻本排印。文章就《秦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加以發揮,說明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注意飲食起居的規律,可以預防疾病,保障健康。第一段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本意在於“思患百預防之”,以求無患;第二段以備土防水、備水防火爲例,明防病的重要性,並概述《素問》四季治未病之法;第三段辨聖人之道與上工之術,說明“以養生爲急務”是聖人的不倦教誨;第四段舉晉景公、齊桓侯病入膏肓,以致名醫束手事,再次申說治未病之不可忽視。$ F2 H  b& g9 D0 S1 N

2 f9 D8 t$ a8 P/ ~! W. M# `, N【參考資料】
; n1 i2 S* z3 f/ `2 R; ]) W+ H一、同郡朱震亨,字彥修,謙之高第弟子也。其清修苦節,絕類古篤行之士,所至人多化之。6 U/ T1 y' V* ^/ H" W
《元史·儒學一》( E& ]3 l7 V) S9 k# I

7 J# O: s" C. e2 I4 u, _$ u  二、泰定中,丹溪朱先生起江東。先生,許文懿公高第,諱震亨,字彥修,婺之烏傷人,爲元鉅儒,因母病脾,刻志於醫。曰:“醫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養親不可缺。”遂遍遊江湖,尋師無所遇。還杭,拜羅太無,乃得劉、張、李之學以歸。窮研《素問》之旨,洞參運氣之機,辟《局方》之非宜,悟戴人之攻擊,別陰陽於疑似,辨標本於隱微,審察血氣虛實,探究真邪強弱,一循活法,無泥專方,誠醫道之宗工,性命之主宰,而集先賢之大成者也。其徒趙以德、劉叔淵、戴元禮氏,鹹能翼其道,遺書傳播有年。景泰中,楊楚玉集其《心法》,刊于陝石。成化初,王季王獻附方重梓於西蜀。志欲廣布海內,使家傳人誦,不羅矢枉,其用心仁矣。而楊之集,篇目或有重出而亦有遺,附以他論,使玉石不分。王因之附添諸方,多失本旨。充,江左一愚,夙志於此,每閱是書,實切病焉,輒不自揆,妄意竊取《平治會萃》、《經驗》等方及《玉機微義》、《衛生寶鑒》、《濟生拔萃》、東垣、河間諸書校之,究尾會首,因證求方。積日既久,複得今中書烏傷王允達先生以丹溪曾孫朱賢家藏的本寄示,合而參考。……庶幾丹溪之書,猶涇渭合流,清濁自別,烏鷺同棲,皂白攸分。學得免惑於他歧,疾疢得歸於正治,未知其然否乎?
$ M9 \/ G' H2 F1 t) [1 @
4 z9 S6 `+ m2 e* q0 T, p, v《丹溪心法·序》明·程充' a* |2 b* Q$ I' P# \
三、中古以來,予所取五人。曰孫思邈氏,其言嘗見錄于程子;曰張元素氏,曰劉守真氏,曰李杲氏,皆見稱于魯齊許文正公;曰朱震亨氏,實白雲許文懿公高第弟子。斯五人者,皆儒者也,而朱氏實淵源于張、劉、李三君子,尤號集其大成。朱氏每病世之醫者專讀宋之《局方》,執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疾,譬之儒者,專誦時文,以幸一第,而於聖經賢傳反不究心,乃作《局方發揮》、《格致餘論》等書,深有補於醫道,而方書所傳,則有《丹溪心法》若干卷,推脈以求病,因病而治藥,皆已試之方也。+ o% X! Z/ ?; M% t4 X7 d) q

; D; D- T) L6 j: {. p3 r, Z《丹溪心法·序》明·程敏政四、《丹溪心法》五卷,元朱震亨撰,明程充編。震亨有《脈因證治》,已著錄。充字用光,自號複春居士,休寧人。
( i: t7 q% ~& A8 M1 d- a- l
+ Z9 d  M& z4 X* U  丁福寶、周雲青《四部總錄·醫學編》 这是金无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先生名著《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论》中摘下来的一句话。这句话流传很广,它成了治未病的代名词。同时,也是治肝病时必不可少的基本规则。在此之前,《难经*七十七难》中,以及《金匮要略》中《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都提及到。% b: [% H+ ]  }3 A
    8 z" O* Z- l% `0 w0 \6 b7 W" s
   在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其理论根椐在此。在临床上,因肝而影响脾,不健脾而单纯治肝,将是无功而返。所以历代医生,是念念不忘,遇到肝病,则脱口而出。那么,从理论上讲,是不错,在实践中,履试履效。那未,肝病在机体内,是如何影响脾的?什么东西是脾呢?我们知道;中医所说的肝和脾,决不是解剖学中的那种实质性的肝和脾。中医中的肝的生理表现为:”藏血、主疏泄、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在液为泪、开窍于目”等。脾脏呢?它表现在“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四肢、主肌肉、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开窍于口”等。真正在体内发挥主导作用的,肝为疏泄;脾为运化。) `  Z0 }5 F6 @7 L0 n

# q# `: p6 A& \  B6 d; i9 h   那么,疏泄何讲?是使其畅通无阻。拿现代话来说,相当于,火车站里的调度。也就是说,人身的气血,哪里需要什么样的物质,就向哪里调。那末,脾的运化呢?相当于现代的装卸工,它能把物资,搬进去,搬出来,哪里需要,就向哪里搬。不这样理解五脏的作用,就有好多问题难以改决。这种功能,不是人身上哪一个器官能解决的,也许,每个器官都俱备有这种作用或功能。也就是说,中医学说中有五脏功能,只能说它是在生命生存的过程中,必须俱备的五个生存条件。决不可把五脏分开看待。每一个脏器中都有生存的五个必须条件。每个脏器,它既有“调度”,它也有“装卸”。当然,还有其他的几个功能。生物它有这个特性,某一脏器排泄出来的有害物质,它恰好又是另一个脏器中求之不得的东西,这涉及到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本文不打算细谈)。当胆汁进入肠道时,它却是帮助消化(对脂肪)的上好东西。我们再来看:当肝脏这个器官病了,是如何影响脾的。
* l* @+ F( s  [# p
4 \8 k. f' g$ b% q   这可以从现代医学得到证实。病毒性黄疸、乙肝、肝硬化、等等一系列的肝病,基本上都有肝功能破坏的后果。我们从现实中看到,一个病人,当肝功能受到破坏时,首先影响到的是食欲。病人慢慢地饮食不佳,直到饮食不进,危及生命。所以,当肝功能发生破坏时,每个医生都知道:先要让肝功能恢复正常,病情才无大碍。少阳病的“默默而不欲食”,指的就是肝功能在开始受到破坏时的首先表现,有经验的医生,只要发现肝病的病人,一旦出现“默默而不欲食”的情况,就会得出肝功能在受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生化检查,就可以得到证实。# e9 C! O! l% x4 |3 w4 S) V, {
' }) _: a+ V* A; {4 X. E: R" l
   说到此,“见肝之病,必先实脾”的真正含义才落到了实处。才能明明白白地告知,肝脏一旦生病,肝功能就会受到破坏,要治肝的病,“必先实脾”。那就是说,首先要保证肝功能不能受到破坏,一旦肝功能受到破坏,病情就会恶化,当肝病出现肝功能破坏,治疗时,得首先恢复肝功能,如果肝功能得不到恢复,那末,谈治肝,是徒劳的。这就是“见肝之病,必先实脾”这句话的所指。“实脾”,用保护脾脏,或者用健脾,加强脾脏的功能,来解释或处以治疗,那是“隔靴搔痒”,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6 14:32 , Processed in 0.0328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