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5|回复: 0

读屈大均的六首吊妻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3 07: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屈大均(1630 ~1696),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奇特的人物。其人其诗,皆可圈可点。屈大均气节高尚,忧国忧民,痛恨南明政权的腐朽,誓死不做二臣;文学创作成就甚高,以诗词为至,其作品非常丰富,气魄豪迈,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为岭南三家之首。他的著作在乾隆时曾遭禁毁,后人辑存的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加上《道援堂词》,应当称为“屈沱六书”。龚自珍对屈氏有极高评价:“灵均出高阳,万古两苗裔。郁郁文词宗,芳馨闻上帝。”(《夜读〈番禺集〉书其尾(之一)》。有人在其墓地所建的牌坊上题曰:“南天第一”,又因他是屈原同宗,气节相似,故称其为“帝高阳之苗裔”。清代文学评论家何曰愈说屈氏“性任侠,有奇才。诗沉郁豪迈,横绝一世”(《退庵诗话》) 2 z7 o$ r3 S3 a
, a" J9 A# n) m# Z8 D, M3 o. P
读屈氏诗词作品,我们无不感受卓越的激情和雄健的笔触,诚如王瑛在《岭南三大家诗序》所言:“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龙神怪,非若平湖浅水,止有鱼鳖。”诗人少年时代起历经民族危难、国家丧乱;青年时参加抗清民族斗争,亲自参加明朝将领陈邦彦的反清战斗,曾自带一支军队参战,保卫广州城。终生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这些经历在其诗词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其诗作内容丰富、体式多样,而以近体诗数量最多。《翁山诗外》凡十九卷,其中古诗四卷、杂体诗一卷、词二卷,而近体诗占了十二卷。其近体诗取法颇严,想象瑰奇,工稳自然,很少无病呻吟,富于感染力“数律不减唐人”(《退庵诗话》)。 ) t! {+ d; ~/ I" \' M; }% q5 p

3 P% b8 E! v) S; }# p1 d/ n# j屈大均年青之时为了逃避清廷的逼害,在番禺南村的海云寺出家为僧;为了联络北方的抗清志士,曾远游了北京,江西,江苏,辽宁等地,与顾炎武、王士祯、朱彝尊等名士相交甚恰。还俗后和明朝榆关都督王壮猷之女王华姜结婚。王华姜是屈大均的原配,去世之后,屈大均先后又续娶了三位妻子。 : i2 I4 U$ B0 Z5 h% ^8 n" M

# I% I7 H* U+ G9 }9 z3 X. n王华姜,是一位琴棋书画、骑马射箭俱精的陕西才女,“尝读屈翁山(屈大均字介子、一字翁山),慕其才”,20岁上嫁给屈大均,并随夫来到番禺的老家居住。这位妻子和他相处仅仅五年,后因小产中风去世。屈大均深爱这位才女夫人,妻子的早逝使他伤心欲绝,随即写了六首诗哭之:
8 c* B8 {2 s5 K) x0 [9 N- O$ A5 i6 ^$ O) J7 ^6 k6 [9 G
来时哭度雁门关,酹酒明妃白草间。
$ h! V4 Y, X2 J8 ]9 G6 }9 Q胡越可怜俱远嫁,梦魂空逐雁飞还。 / d# s  _% x' Y0 Z* ~5 s
/ g1 C5 k  v/ }
明月舒光乍上枝,梦残空使楚王悲。 5 c+ w7 H# S( b
无情最是巫山女,暮雨朝云只片时。 " l6 ~/ L6 p  M; C

! j" \( X6 Z% i终日焚香理彩云,云中不见旧仙君。 ( u2 w- a& |1 t/ E
画图悬在梅花洞,蛱蝶无情亦上裙。
9 N' g* _( `4 z: z2 h' A9 o$ H+ M
& `* h. E+ a7 i  j5 z早识佳人命不长,殷勤花底作鸳鸯。
4 W3 K. n& u  y, r3 j8 ?% G三年不肯如泥醉,恐致卿卿恼太常。 2 d. [" _! a: h! p* `6 a

- F, y  x" L3 h$ g, l6 Y秋风吹叶满空闺,不见盘中苏氏妻。 ' Q/ A. I3 M& `+ s8 f& g3 G
黄口小儿怜失乳,夜深犹向玉棺啼。 8 r( A& X/ ?, S# `" h, t: i
0 U! f# C1 \2 Z2 A5 i4 T9 A5 u: ~
啼到无声血满枝,杜鹃何似客心悲。 ) \4 X, y( N; Z6 K
英雄自古原无主,不殉佳人欲殉谁?

. `) R3 J+ x' k1 t( q" L" C, t1 ~  C6 M
* `8 p5 ]+ ?9 e* ?! ]3 _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为“光复”大业奔走,历尽艰难险阻,乃至生命之危,“六十六年之中……险阻艰难,备尝其苦”(《生圹自志》),怀念家乡、亲人是他流离颠跻的情感依托。“万里悲风随出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紫荆关道中送客》),许多诗词作品描写此种经历和情怀。这六首诗,迥异于其他“沉郁豪迈”的作品,丧妻之痛,子失恃之苦,强烈地刺痛了屈大均的心。我们仿佛看到涉笔时颤抖的手和滴在诗稿上的泪花。
: B5 n, A5 q  E$ o" E
4 |# z! j" C2 K7 l第一首,诗人用写实的手法,追忆了其妻王华姜从西北秦川远嫁岭南的情景。“来时哭度雁门关”,既然自愿下嫁广东才子屈大均,为何要哭呢?显然是远离父母,相见何期亦不知晓,何况是女子出嫁,返回陕西省亲,路途遥远,加上战乱频仍,更是难上加难。诗人联想起汉代的昭君,恰好华姜也姓王。都是远嫁他乡,一个是“群山万壑出荆门”,一个是“梦魂空逐雁飞还”,虽然他们的远嫁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是“胡越可怜俱远嫁”,胡,指匈奴,越,指百越(即广东),皆远离亲人,觌面无期,心境是完全相通的。
, _& ^5 O! [; o  r7 }0 c* t
5 D: C) m# k# u" w3 e他们的结合在感情生活上无疑是幸福的,尽管屈大均常年在外奔波,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然而,幸福的生活好景不长,仅仅五个寒暑,华姜竟撒手而去,留下的只有“梦残空使楚王悲”。他怨恨命运的不公,怨恨造化的无常,怨恨之余“终日焚香”,企求“仙君”下凡,归还他的佳人,他的幸福生活。在第二首和第三首里,诗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悔恨和期盼。但是,当明白这皆徒劳无益之时,他便悔之不已。为何悔恨呢?我们从诗人的身世了解到,他常年跋山涉水,联络志士,冀求恢复垂垂危矣的晚明王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正因为如此,妻子驾鹤西归,他怎能不感到有负佳人呢?所以才有“早识佳人命不长,殷勤花底作鸳鸯”之喟。我们非常理解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 ) y4 \$ O# R7 u; Z) T( O4 z; o

2 v  A1 F$ D# _: ]更为可悲的是,“黄口小儿怜失乳,夜深犹向玉棺啼”。可怜的黄口小儿才出世便失去母亲!深野啼哭,在一旁守护棺木的屈大均,更是倍增凄凉。“秋风吹叶满空闺,不见盘中苏氏妻”,诗人用晋人苏伯玉妻写《盘中诗》的典故,《盘中诗》首见于《玉台新咏》第九卷。苏伯玉其人史无记载,其妻自然更不可考。只从诗中得知,她家住长安,丈夫在四川服吏役,久而不归。她思夫心切,便写下此诗,抄录于盘中,以诗代书,以盘代函,寄给丈夫。据说此诗十分奇特,它不仅仅在写于盘中,更在于文字的排列不同一般。它从中央到四周作盘旋回转,如珠走盘,屈曲成文。作者显然是一个很有心窍的女性。她想通过不同于一般的书写与传递工具,不同于一般的文字排列方式,打动丈夫的心。以此来比喻王华姜是非常贴切的。她是才女,常年累月在闺中,以诗词来排遣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乃是最好的方式。原诗是这样的:
* i& W! E- W4 _, }
6 f* z$ u! z& {1 B  _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杼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结中带,长相思。君忘妾,天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姓为苏,字伯玉,作人才多智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 i0 u5 r) @" X' ]- T6 p+ H, J# e( c
' {" Z2 A1 i! a
“吏人妇,会夫稀”,丈夫公务在外,自然不能在家里厮守,是故“君有行,妾念之”。可以想象,王华姜极有可能把《盘中诗》读给“结中带,长相思”的丈夫听。其中,不免会对丈夫“出有日,还无期”的远游生活,产生幽怨之情;20几岁的青春少妇,难免会生出“悔教夫婿觅封侯”之喟。“一般的征妇诗多诉说独守空闺之苦,而此诗却重在表现对丈夫的热切思念,一往情深。在写法上也不是一般的直抒衷肠,而写了某些行动与细节,带点叙述成份,这就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身的性格:温顺、多情而坚强。如此一个颇富个性的形象,在古代的征妇诗中实不多见。”(《苏伯玉妻〈盘中诗〉赏析》,咀华庐网)屈大均“复国大业”之渺茫无期,加上丧妻之痛,促成了他吊妻诗中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血泪,“数绝深情款款,几于一字一泪,令人不堪卒读”,《退庵诗话》引此六绝,片语点评,字字珠玑。作为读者,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9 04:20 , Processed in 0.0324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