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中的贫富观. e' W0 k5 T; _6 w" N+ y% k
我生在文革时期,因为祖上富裕,家庭出身就不太好,所以对于贫富非常敏感。富裕的,不是资本家就是地主,是剥削阶级,所以,后代有原罪,只能低调做人。贫穷的,是贫农或者雇农,苦大仇深,越穷越革命,后代自然根正苗红,可以昂首挺胸。因此,我的思想里,贫,是好的,富,是不好的。改革开放以后,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我。赶紧摆脱贫困,尽快过上美好的生活,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但是,目的相同,人的价值观却不同,因此致富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勤劳,有的智慧,有的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有的谄与媚,有的邪而恶……致富了的,让人钦佩的有,让人鄙视的有,让人唾骂的也有。而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同情者有之,帮扶者有之,鄙视者也有之。作为生活中的个体,应该有什么样的贫富观,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致富,贫者或者富者该怎样审视自己、审视对方?
/ H1 n# G! w4 h6 J) p% p }不禁把目光转向论语。, V, K- M X9 c5 g: z2 H
孔子对富贵与贫贱的看法,其实是非常富于人情味儿的,不同于一些宗教把财富看作罪恶,也不一味地要求人们安贫乐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承认人们追求发财做官是正常的愿望;同时也承认,“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只是,得到富与贵、摆脱贫与贱,要符合“道”。这个观点,见里仁第四篇第五章:8 I3 \" R* ]" P, W7 C1 x1 x; W4 R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发财和显贵,是人们所愿望的;不用正当的方式得到,不接受。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式摆脱,不去掉。
2 s, m9 f7 Z8 B" v9 E7 o4 V8 R上述观点,在述而第七篇第十六章里,孔子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进一步得到强化:+ C: [6 {7 D4 F' q*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作枕头,里面也有快乐。不正当的财富和官位,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这倒真有点安贫乐道的意味。也许,这句话的表述太生动,以至于后来人们把孔子承认富贵具有正当性的观点忽略了。% \" W9 [2 s1 L6 R1 w% I
实际上,孔子不排斥财富,只不过不赞成过于追求罢了。在论语述而第七篇第十二章里,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发财可以追求到,即使做个市场看门人,我也干。如果追求不到,我就做我愿意做的吧。也就是说,如果有可能发家致富,就是做别人认为比较低下的工作也无所谓。但是,发财要有机遇,不是想发就能发的,没有发财的条件,也不要硬拗,从容地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做事。也暗含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意思。
) U" t8 x: r h, i5 M" y$ v" X" J有趣的是,因财富地位不同,孔子对不同阶层的道德评判标准也不同。 U) y2 q6 I; c3 g; v' {) U
先说知识分子。这个阶层是不一样的,他们有对真理的追求,所以当淡看金钱与地位。孔子对不“安贫”的所谓知识分子是持否定态度的。里仁第四篇第九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粗茶淡饭为耻,这种人不值得跟他讨论。对比现在的一些知识分子,不甘寂寞,争名图利,不说也罢。( J6 v: u. T+ S3 j4 D e9 ] i
再说富人和穷人。学而篇第十五章:
6 m8 Q2 r1 x3 Z' z, X0 b V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k& Y# O$ ~0 X9 a7 F宪问篇第十章:
# b! A x+ S3 } Q5 g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P6 x! o2 f9 r0 E' h0 Z: H
对富人的要求是“无骄”,“好礼”,就是不傲慢,爱好礼制。人一阔脸就变,所以傲慢无礼,这是一般规律。但孔子认为富人做到“无骄”“好礼”很容易,毫不宽容。而对穷人,虽然也要求“无谄”,就是不逢迎巴结,最好是“贫而乐”,即使贫穷也不妨快乐,但认为,要做到“无怨”,不抱怨,不发牢骚,却很难。- O! O0 W* ^' I6 e- j. |
另外,穷人光荣还是富人光荣?论语泰伯篇第十三章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充满了辩证法的意味。孔子认为,在公平正义的社会里,贫穷卑贱,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在缺乏公平正义的社会里,而富且贵,更不值得炫耀。但是,对现在的社会,究竟是不是公平正义,我不敢下结论,所以由大家来评判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