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25 23: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2—15条论述太阳病中风证治,桂枝汤之用法。
b+ y5 ]$ f" h3 y. ]# f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M4 K" }4 t( y6 W5 B: z
此条论述太阳病中风脉证及桂枝汤用法。" Y$ o7 M7 H- [7 k
鼻鸣做何解释?是鼻塞不利还是鼻子通气过利,以至于出现响声,因谓之“鸣”呢?0 e, e: G+ A& Y4 x9 u# Y- k
《伤寒论》之芍药究竟为赤芍还是白芍?一说当时古人赤白芍不分,入血脉则用赤芍,入气分则用白芍,是这样吗?
+ T6 A2 ]9 C* W* r7 ~! t0 N# J1 S 又:既然已经考证《伤寒论》中的桂枝应为肉桂,但是今人临床为什么皆用桂枝 呢?为什么用桂枝的验案颇多而且效果也很好呢?
; F5 G" W! C F2 H( a; S- y+ { 6 ~' Y. C1 A" ~. M
赵红军0 Z1 o7 Y* n, w) N* Z: e
0 f$ s z9 w+ k. W
) `4 e, g. N9 z* N3 Z) @% S 伤风见清涕流涟而作声,即可谓之鼻鸣,不必以词害意。对于《伤寒论》的字词释义,应尽量贴近常用词义,因为医书通常都是当时最通俗的书籍。臆断只会造成各取所需、歧义迭出而无定论的结局。$ d2 d. s3 h+ r, @0 E1 X3 i
据近代多位学者考证,赤芍为野生植物,宋代以后才出现了人工栽培的白芍。 近有学者考证指出:“在现今商品中药中,赤、白之分由于是同一基原,只能从其家种和野生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来区别。家种芍药根肥大平直,采挖后经刮皮、沸水煮后晒干,称之为白芍药。其颜色和有效成分已发生变化。有如生地与熟地、生首乌与制首乌一样道理。野生芍药根多瘦小,多弯曲而多筋皮,采挖后直接晒干(亦有刮皮者,但未经沸水煮)称之为赤芍。其原有成分未发生变化。在临床性效和主治上均有较大区别。”(祝之友:《伤寒论药物古今变异与应用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6)由此可见,经方的芍药应该用赤芍才对。
9 i/ W% `. B2 Z1 s3 u7 Y 至于《伤寒论》里的桂枝应该是今天的肉桂,也经多人考证,是正确的。但这里就产生了药量的问题。同样分量的桂枝与肉桂,有效成分的提取量肯定是很悬殊的。你感觉用桂枝效果很满意,只能说明经方的药物剂量及比例并不是那么不可移易而已,并不能否定上述研究结论。
& Z$ o. Z# }/ m9 J6 P
2 t6 A5 d: F4 P" z 孙曼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