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g1 A0 F/ U- w* d. X2 {- O. w
清 宗喀巴像
; ~4 L7 Z$ I h- z- G$ G 布本彩繪 長80、寬58.5厘米 西藏
: e" ^3 b9 u& q1 S9 z5 X2 D) N M 宗喀巴(1357—1419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這幅唐卡是宗喀巴傳記組畫中的一幅。畫面正中的宗喀巴,結踟趺坐於蓮花座上,下結定印。他頭戴黃色桃形尖頂僧帽,表明他是以重視戒律為號召的。! ^9 a1 o1 W! y. {& N
在主尊四周,自左下角起,順時針展示了宗喀巴從1400年到1404年間的主要佛事活動。這段時間是他積極推行宗教改革的時期,畫面描繪了他在各个寺廟講授佛經,提倡戒律,並寫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大力宣傳格魯派理論等活動的情景。 R# O1 J& ?. z/ T$ T3 C8 d: `; Q
此幅唐卡受漢風影響,畫面背景上绘有大片山水林木。画面人物和建築以枯黃色和紅色為基調,與背景的綠色山水形成鮮明對比。+ C5 U! h& N) A* ~+ @" a% s

X Y9 e* H2 x+ s. i+ I$ F" r, Q' D2 p9 I) m8 [2 Q
+ y7 j' c5 y8 X9 W) \1 {9 T
清 達賴喇嘛源流組畫——松贊干布像
& D% { L/ T1 {) q5 D, f 布本彩繪 長76、寬50.5厘米 西藏5 }0 B* p" F: c5 p" w+ i$ J, w
松贊干布(617—650年)於公元7世紀建立了吐蕃王朝。佛教在此期間由印度、尼泊爾、中原漢地傳入西藏。
9 S+ c! w' u2 u4 H* o+ [ w 畫面正中松贊干布右手提蓮花,左手托法輪,以左舒坐式坐於高大的寶座之上。髮髻中裹阿彌陀佛頂莊,是西藏繪畫雕塑中松贊干布的固定形象,俗稱雙頭王。座前腳踏書藏文意為觀音菩薩化身的先王。身著戰袍戰靴,衣服式樣顯然借鑒了四大天王裝束,這與松贊干布戎馬一生的歷史是相符合的,加上威嚴的神態,一派武將風度。座右繪尺尊、文成二公主;座前二位,拄杖而立的長髯老者是吐蕃大相祿東贊,另一位手托经書的青年是吞米桑布扎,傳為藏文創造者。背景是大昭寺。構圖疏朗,色彩淡雅,線條流暢,是一幅吸收了漢地繪畫技巧的佳作。* @+ d* P: R- ^4 e* I: D
此圖為多幅達賴喇嘛組畫之一,每幅背面縫有白綾一方,上面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說明。漢文是:“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初六日欽命章嘉胡土克圖認看番畫像達賴喇嘛源流一軸。番稱達賴喇嘛那穆塔爾,清稱達賴喇嘛伊達塞勤,蒙古稱達賴喇嘛尹查氐克。”這套組畫内容包括一至七世達賴、仲敦巴、貢噶宁布等著名的宗教領袖,以及藏王松贊干布的肖像,都作為達賴喇嘛源流繪出,合計13幅。以七世達賴為中心,說明這套作品繪於七世達賴主持藏政時期。七世達賴誕生於1708年,圓寂於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此套作品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已獻入清宫,以其年代上下限為1708—1761年,是有準確記年的唐卡杰作。8 J. i9 ~9 o; i0 M

( Y/ ]' k. e3 J% ?) x# P D" g; j

5 H# K! ]6 v8 W8 o0 c3 t1 j清 達赖喇嘛源流俎畫——仲敦巴像2 w6 w3 w/ D8 ^ v, u
布本和繪 長76、竟50.5厘米 西藏3 y! O. Z* U, w, Y1 N* h& t
仲敦巴(1005一1064年)是藏傳佛教噶當派創立人。1045年他前往阿里迎请印度高僧阿底峽來到前藏傳法,此後一直追隨阿底峽,對其學說瞭解最深。阿底峽逝世後,1056年他率徒眾到熱振創建熱振寺,并以此為根基逐漸形成噶當派。+ _* F! c7 h: |$ P* x" n6 f
畫面正中仲敦巴長髮披肩,身著俗裝,因他一生未曾受比丘戒,只能稱居士。背景畫熱振寺。左側天空中畫阿底峽,浮現在熱振寺上空的白雲。右側樹中繪不動明王。
2 Y( P8 m( R! T1 z, ~+ @ 此圖是達賴源流組畫之一,詳见松贊干布條說明。3 X1 S5 d5 |* F) u: E8 |, l

5 e* d% |) C- j+ K+ b7 a2 u t2 O 清 達賴喇嘛源流組畫——貢噶寧布像! b1 ]# M% b4 m3 a" i: X2 {
布本彩繪長 76.0、寬50.5 西藏% ]# F! U4 X1 s9 H
貢噶寧布(1092——1158年)是將藏傳佛教薩迦派真正發展起來,并使該派體系完整,努力擴大的第一個人,被尊為薩迦五祖中的第一祖。
- s0 l4 _: ~* ?9 @2 Y 畫面上的貢噶寧布,結踟趺坐,左手下垂結與願印,右手舉起蓮花。背景寺廟為薩迦寺。畫面左上方為喜金剛。右上方為毗羅巴,他是印度八十位成道者之一。畫面下方為護法神大黑天。* y2 {) H- y) b; {6 U
" }7 B% @8 w% t6 o" ?- K- b
$ s7 ?# B& D" J

& f' Y. ]- Y& V# z/ E1 l: l/ K達賴喇嘛源流組畫——根敦主巴像布本彩繪) ]! j: F8 o9 Y* X6 |2 f
長76、寬50.5厘米 西藏 K, M7 L* S! Y8 c4 b
一世達賴根敦主巴(1391—1474年)乃宗喀巴弟子,在日喀則創建扎什倫布寺,是黃教向後藏發展的一個重要步驟。他學識淵博,著述很多,任扎寺墀巴二十余年,後被追任為第一世達賴喇嘛。
/ _' o' U1 R: w6 _# V. i) Z: L5 g 根敦主巴左手托钵,右手作說法印,頭戴尖頂黃帽,面容蒼老,神態安祥,背景中畫出扎什倫布寺全景。空中畫綠度母,是根敦主巴修法主尊。頭頂上是宗喀巴祖師,像下部是護法神大黑天。7 E# F1 F+ P% q! G
1 a) b, m$ s8 B4 m

' a- r, _; S" s- D) G
. s" ^2 N* N U- U1 m+ I* B% i/ ?: V
% |; n& e; ?+ y( h. C# F0 R y $ }9 V! A& J S5 O) c6 ^
清 達賴喇嘛源流組畫——索南嘉措像布本彩繪( O: H4 e$ _3 e) e
長76、寬505厘米 西藏
1 b" q8 F: g$ b; B# \ T! m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貢進清宫(詳見松贊干布條),一直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j- ?' m. c+ O) Q
三世達賴索南嘉措(1543—1588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歷史中極為重要的人物,萬曆五年(1577年)應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之請赴青海,翌年於青海仰華寺與俺答汗會見,大力弘揚佛法。俺答贈其“聖識一切瓦齊尔達喇達賴喇嘛”,是為“達賴喇嘛”名號之始。一生最大成就是把格魯派教義傳播於蒙古地區,萬曆十四年在歸化傑(今呼和浩特)建錫熱圖召寺,為蒙古第一座格魯派寺院。萬曆十六年明朝廷冊封他為“朵兒只唱”(藏語“多吉鏘”,意為持金剛)。1 I/ j+ v. E+ r- X
畫面上索南嘉措手握鈴杵,表明他為持金剛化身,身後的兩座小寺,可能代表仰華丰與錫熱圖召寺。右下角跪著的身著皮袍者為俺答汗,以虔敬的目光仰視着索南嘉措。
! s {/ X6 J+ d. f! }: C0 K 作品構圖疏朗,色彩淡雅,較多地吸收了漢族繪畫的技法,是18世紀唐卡的優秀作品。, [* H- j4 n1 Y, r8 V9 p5 E
- X/ Y- y* {- D8 A" J% S5 s7 p : E5 p# s. M) I3 H- y
) B: B, r3 F% H5 E# R

% `( I5 G3 t) ]) ~) v5 {6 ], n
. v5 y1 ^8 W* M清 達賴喇嘛源流組畫——阿旺羅桑嘉措像: ~+ s8 e1 p K8 g3 M6 s
布本彩繪 長76、寬50.5厘米 西藏& B w. \3 J1 w) A- W! k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貢進清宮(詳見松贊干布条)。
5 K) ^ j. w* B# N% V7 r+ J 阿旺羅桑嘉措(1617—1682年)系五世達賴喇嘛。1642年借助蒙古固始汗之力推翻噶瑪政權統治,创建噶丹頗章,從此格魯派取得在西藏宗教中的統治地位。順治九年(1652年)來北京朝覲順治皇帝,受到隆重的接待,正式受冊封。此後達賴喇嘛封號及其在西藏的政教地位才確立起來。 Q# C" A4 ?8 ?( p$ k# D* t
畫面上的阿旺羅桑嘉措,右手持舉蓮花,左手捧法輪,神態莊嚴。右下角為固始汙,黑胡鬚,戴大耳環,著蒙古袍,雙手合掌以虔誠的目光仰視五世達賴。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沒有下跪而是曲腿坐在厚墊上,表明他當時作為西藏統治者的地位之崇高,說明西藏畫家在畫歷史人物時,是注意歷史因素的。背景是宏偉的布達拉宮紅宫,此為五世達賴主持修建,當時白宮尚未建成。天空中為紅色空行母與黃教祖師(可能為四世達賴),下部是護法神婆羅門尊老。: ?9 d! m Y* E" l9 r8 g0 Q
3 N/ R* G9 K+ I7 H& g! z2 a; F % O' G2 S8 X) G5 D9 \5 H
: s0 W& y5 z7 W' \- g/ k! |: [
$ B* H+ [" q' }
$ a; |, ^. x6 p* D% P 清 達賴喇嘛源流組書——倉央嘉措像2 }. ~2 C$ s( ~/ j
布本彩繪 長76、寬50.5厘米 西藏6 w8 S, m+ F0 F3 R
達賴喇嘛源流組畫之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貢進清宮(詳見松贊干布條)。倉央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月,第巴桑結嘉措秘密選定其為五世達賴轉世靈童在布達拉宮坐床。在統治西藏的蒙古厄魯特部拉藏汙與第巴桑結嘉措的矛盾沖突中,第巴桑結嘉措被殺,倉央嘉措被朝廷廢黜。康熙四十五年,被蒙古軍解送北京,途中病逝於青海湖邊,成為蒙藏貴族統治集團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他是一位風流多才的詩人,曾創作了著名的“倉央嘉措情歌”,在藏族文學史上享有盛譽。倉央嘉措逝世後,清中央政府一直不承認他為六世達賴,官方文件中一直稱格桑嘉措(七世達賴)為六世達賴喇嘛。這幅唐卡敬獻宮廷後,表明中央政府對他六世達賴地位的重新默認,歷史價值重大。
) h0 a0 a. h& s/ ^ 畫像中的倉央嘉措年輕英俊,神態安祥。右手作說法印,左手托法輪。一弟子於座下虔誠地聽他說法。頭上祥雲中,左邊是位祖師,可能是他的上師五世班禪,其下是紅色空行母;右側是手持乌巴拉花箭的智行佛母,是他主供的護法神。與其他諸位達賴像不同處是背景沒有寺院建築,而特意在藍天下畫出一片浪花翻卷的藍色水面,一對水鸟在歡快地浮游。這應是說明他圓寂於青海湖濱,畫家以此表達對他的緬懷之情。1 \, Q4 _& m2 A5 ]' M
9 w! e( S2 M" H* b: g

7 ^$ U. E, T3 c9 J 9 b; k: q# k9 ~
清 達賴喇嘛源流組畫——格桑嘉措像5 _4 T j! D# h% w, C
布本彩繪 長76、寬50.5厘米 西藏+ }! S& j* ^, }' l o1 f
七世達賴格桑嘉措(1708—1757年)於1719年被康熙帝冊封為達賴喇嘛,次年在布達拉宫坐床,1751年開始親政。) G- o+ y/ S; @
畫面上的格桑嘉措,神態莊重,結踟趺坐,右手持蓮花,左手執經。其右上方為文殊菩薩和妙音菩薩。畫面上方正中的三位高僧,為宗喀巴和他的兩大弟子賈曹傑、克主傑(一世班禪),他們被格魯派尊稱為“师徒三尊”。左上方為大威德怖畏金剛,右上方為白度母。畫面下部為吉祥天母等護法神。
# U) M: r/ l$ |' A! I# Q3 T / @1 ]4 V% B/ }- L Q4 ^" k0 K

$ \4 q O" z* d+ `8 T9 k7 Y & p: x& c3 v0 Y& K9 o
清 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卻吉堅贊像% @1 Z7 ]- w1 \' |! r
布本彩繪 長82.5、寬51.5厘米 西藏
: i1 ^. y' G9 z, ^1 \ 羅桑卻吉堅贊(1570——1662年)為四世班禪,17世紀前期西藏格魯派的實際領導人。主持五世達賴尋認坐床,為五世達賴之師,與五世達賴一起引固始汗部入藏,確立了格魯派的統治地位。1645年,固始汗授予“班禪博克多”稱號,為班禪活佛系統獲得名號之始。3 C/ k2 r5 T( c
畫面中部,四世班禪頭戴黃色班智達帽,左手托佛經,右手作說法印,神情祥和。身右邊佛光中為彌勒佛與弟子說法。天空中左側密宗主尊白上樂金剛,右邊為三世班禪,畫像下方有藏文題記。線條流暢,色彩和諧,是18世紀的優秀作品。7 p. X- L/ V- N
" w; K& D; f9 T4 l
5 N1 v+ w5 d8 K+ v; x N0 U
" F9 h5 F. m# q4 i
# n6 t6 o! ]0 U清 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贝丹益西僧装像$ P" W4 d$ R1 ^# [/ Y
布本彩绘 长125、宽68厘米 北京" R+ e, Q5 Z* W v. G! U: T' P
六世班禅法名罗桑贝丹益西(1738—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到承德朝觐乾隆皇帝,参加七旬万寿庆典,同年十一月圆寂于北京。此言是乾隆帝为纪念六世班禅,钦命宫廷画家绘制的,像后缝白绫一方,用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题记:“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圣僧班禅额尔德尼自后藏来觐,上命画院供奉绘像,留弃水崇信奉以证真如。”" u! O m; } ]. i1 a
画面中的班禅身着僧装,相貌丰满,神态安祥。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托经卷,全跏跌坐。天界正中为无量寿佛,左边大威德金刚,右边黄教祖师。下界处是以吉祥天母为首的三位护法神。 5 G- P1 s/ q# v, }
六世班禅万里来朝,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图反映了清中央政府对他的高度评价,历史意义重大。/ u+ F. N/ [: X! D4 D" D
- n* D+ Q8 ~/ t6 J/ N' V o
8 U) ]- }- s3 d9 ?% n- G4 `
y. O2 ? r g' u1 K ; H7 [2 R; }5 F$ O6 k
' \" Q; d K- ^$ y; w清 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贝丹益西俗装像9 k, t. `% o4 O8 n* V
布本彩绘 长124、宽68厘米 北京* y# O6 s3 n3 n7 \
画面正中属正在说法的六世班禅。他头戴清朝官帽,身着黄色的王公服装,显示出西藏上层僧俗与清廷关系的密切。服装的黄颜色,表明清帝对西藏宗教领袖逾于常格的尊崇。
: D# j" P! Y1 |& t/ i 画面上方空界处,中为无量寿佛,左为大威德,右为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下方中为大黑天,左为阎罗王,右为吉祥天母。
2 X5 e' q9 l, I S: L 这幅唐卡的绘制时间和原因与前一幅相同。4 S5 L9 P4 b& ]( k& t! x5 h
+ F# T! W+ ]- o7 Y

% y7 K! ]8 i7 C0 p
$ D: U# _3 V* D$ [' z
2 W5 J; ] a( e# p) X, a
0 H; u$ \3 O( n3 ~ 清 三世章嘉胡土克图若必多吉像
- l4 W& V6 H+ G/ K5 _3 u 布本彩绘 长124、宽68厘米 北京& R9 h, Z# O0 }$ p0 k
章嘉胡土克图是清代藏傅佛教格鲁派四大活佛之一,地位很高,是北京地区、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的藏传佛教最高领袖。三世章嘉胡土克图若必多吉(1716—1786年),为清朝乾隆时期的边疆巩固和民族宗教政策的推行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乾隆皇帝实际上的民族宗教事务顾问,深受乾隆尊崇。) ]& W7 G& f1 t, {$ w2 u
画面正中为老年三世章嘉像,白()鬚,和蔼慈祥,身着黄色王公袍服,斜披红色帛带,表明他的崇高身份。上方正中为无量寿佛,两边为大威德金刚与二世章嘉;下方正中为大黑天与吉祥天母、降魔阎尊三位护法。画背后有白绫,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钦命中正殿画佛喇嘛绘画供奉利益画像章嘉胡土克图,番称章嘉胡土克图,清称章嘉胡土克图,蒙古称章嘉胡土克图。”说明此画是乾隆帝在三世章嘉圆寂当年为表纪念,钦命中正殿画佛喇嘛绘制的。
8 m: q! r# V, e
, U2 T" o( P1 q/ ^4 w: F 1 a3 V4 P& m( V$ Q+ W% r. V
$ V7 G2 P6 r' q; o
清 释迦牟尼佛像
( i' V% @. r* Q; x. X 布本彩绘 长79.5、宽56厘米 西藏6 {6 q, f' s" P$ ~
画面正中为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跌坐于莲坛上。左手捧钵,结定印,表示“禅定”之意;右手下垂,结触地印,表示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前,为了众生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这是表现释迦牟尼降魔成道故事的“成道相”,与汉地佛教造型相同。背景描绘供养天女。画面下方是佛的两大弟子,左为迦叶,右为阿难。# N- e# z5 P1 I% f. x+ }
这幅唐卡供奉于清宫,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十月二十日,经过三世章嘉胡土克图认看。
! B9 P4 i, z+ E2 [3 f! F$ ^* }) y
+ s. z) c; ~0 r/ P) ?6 z& `5 o清 五方佛像
0 [0 g! y- _4 s& J- w 布本彩绘 单幅长140、宽54.5厘米
) Z! z2 v# {3 ~" T 这是由五个单幅画像合并装衬成的一个大长幅画分别以五佛为主尊,中央白色为大日如来,左一黄色为宝生佛,左二红色为阿弥陀佛,左四蓝色为阿閦佛,左五绿色为不空成就佛。每幅的背景处绘七佛,合计为忏罪所向的二十五佛。五方佛源于密宗金刚界密法“五佛转智说”。即大日如来的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的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的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的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成所作智。五智中以法界体性智最重要,其余四智均为转识所生。金刚界曼陀罗,分为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等五部,各以五佛为部主。: N+ x( `6 I0 Z( @6 O
这幅五方佛组画,是清代宫廷画佛喇嘛依宫中佛堂墙壁尺寸特别绘制的。
+ N6 w! N+ w0 U. L2 D$ D. `
: J, a4 V6 h' ~, d% W清 五方佛像之一
& l) A& Y' ?% f9 ` 布本彩绘 单幅长140、宽54.5厘米8 `! A& n" w( q0 C
这是由五个单幅画像合并装衬成的一个大长幅画分别以五佛为主尊,中央白色为大日如来,左一黄色为宝生佛,左二红色为阿弥陀佛,左四蓝色为阿閦佛,左五绿色为不空成就佛。每幅的背景处绘七佛,合计为忏罪所向的二十五佛。五方佛源于密宗金刚界密法“五佛转智说”。即大日如来的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的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的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的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成所作智。五智中以法界体性智最重要,其余四智均为转识所生。金刚界曼陀罗,分为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等五部,各以五佛为部主。
/ M! E H$ Z6 ~( ?1 w; V 这幅五方佛组画,是清代宫廷画佛喇嘛依宫中佛堂墙壁尺寸特别绘制的。3 B7 S% [7 k/ `) Y. b7 ?) b+ W
/ b/ a) A9 {) w1 K! z
1 b4 ?: k- n& w6 a, \- |
$ M6 [/ x5 M" `3 k. v2 H# ]# s1 r清 五方佛像之二
5 E* w: e, S! O ` 布本彩绘 单幅长140、宽54.5厘米! _# n+ k" P8 `% K
这是由五个单幅画像合并装衬成的一个大长幅画分别以五佛为主尊,中央白色为大日如来,左一黄色为宝生佛,左二红色为阿弥陀佛,左四蓝色为阿閦佛,左五绿色为不空成就佛。每幅的背景处绘七佛,合计为忏罪所向的二十五佛。五方佛源于密宗金刚界密法“五佛转智说”。即大日如来的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的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的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的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成所作智。五智中以法界体性智最重要,其余四智均为转识所生。金刚界曼陀罗,分为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等五部,各以五佛为部主。- F2 b0 _% d9 R; a# M3 n: N/ v
这幅五方佛组画,是清代宫廷画佛喇嘛依宫中佛堂墙壁尺寸特别绘制的。. T5 C! }% y+ S. q" Z
9 r$ g) T, O# ^ X6 x / t& D" |- a; e. @) J
* m& V" Z! g. w: S m! j清 五方佛像之三2 O8 o% Z; H' x" P6 I
布本彩绘 单幅长140、宽54.5厘米) Q3 D/ l/ q: l! X" N
这是由五个单幅画像合并装衬成的一个大长幅画分别以五佛为主尊,中央白色为大日如来,左一黄色为宝生佛,左二红色为阿弥陀佛,左四蓝色为阿閦佛,左五绿色为不空成就佛。每幅的背景处绘七佛,合计为忏罪所向的二十五佛。五方佛源于密宗金刚界密法“五佛转智说”。即大日如来的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的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的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的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成所作智。五智中以法界体性智最重要,其余四智均为转识所生。金刚界曼陀罗,分为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等五部,各以五佛为部主。! i# n7 n& @" w3 z! ~; R7 c
这幅五方佛组画,是清代宫廷画佛喇嘛依宫中佛堂墙壁尺寸特别绘制的。 v# g b9 v; {- ^1 q
% t0 l# g5 o- q+ P( ?0 i
( f# L# X5 d/ H8 J! e , Y5 o5 s7 P1 O. \' o; m. F7 @
清 五方佛像之四
2 i! X9 ?% U! G' U 布本彩绘 单幅长140、宽54.5厘米
( x; R& Z$ G2 Z9 i8 t- x5 T+ N 这是由五个单幅画像合并装衬成的一个大长幅画分别以五佛为主尊,中央白色为大日如来,左一黄色为宝生佛,左二红色为阿弥陀佛,左四蓝色为阿閦佛,左五绿色为不空成就佛。每幅的背景处绘七佛,合计为忏罪所向的二十五佛。五方佛源于密宗金刚界密法“五佛转智说”。即大日如来的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的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的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的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成所作智。五智中以法界体性智最重要,其余四智均为转识所生。金刚界曼陀罗,分为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等五部,各以五佛为部主。
' Q- ^4 K4 ?( T2 ?/ u3 n( _4 k, D, [4 m 这幅五方佛组画,是清代宫廷画佛喇嘛依宫中佛堂墙壁尺寸特别绘制的。' b' X3 p" l7 j4 p8 a$ g8 r
0 B- N- k a0 `2 O* i8 L7 F
' j! c3 H1 k5 A+ c
4 r! I% i1 H+ K- r! ~$ ?0 I清 五方佛像之五
0 u1 d% S: V6 q" w5 h 布本彩绘 单幅长140、宽54.5厘米
$ L" A* H1 Y0 e# N, t g+ U. k 这是由五个单幅画像合并装衬成的一个大长幅画分别以五佛为主尊,中央白色为大日如来,左一黄色为宝生佛,左二红色为阿弥陀佛,左四蓝色为阿閦佛,左五绿色为不空成就佛。每幅的背景处绘七佛,合计为忏罪所向的二十五佛。五方佛源于密宗金刚界密法“五佛转智说”。即大日如来的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的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的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的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成所作智。五智中以法界体性智最重要,其余四智均为转识所生。金刚界曼陀罗,分为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等五部,各以五佛为部主。
8 c4 h( p! O. Y: o* V) f 这幅五方佛组画,是清代宫廷画佛喇嘛依宫中佛堂墙壁尺寸特别绘制的。, ]& w: A% l% ^5 h

! }1 z P( i4 t# Z5 D8 K9 N h7 b) P4 m3 W

% y8 Q! x Q+ l3 V3 u, {, u清 无量寿佛像$ m' d/ D1 c) f7 Z' y. D, i9 u. _
布本彩绘 长78.5、宽57厘米 西藏
0 V2 q& ~8 F( z 主尊为无量寿佛,结全跏跌坐,手结定印。藏传佛教本尊的颜色有特定涵义,如红色既主怀爱,也为长寿,故无量寿佛以红色表现。
3 r* X4 ]* c4 j. x6 j9 B4 i/ }! S 主尊右上为金刚持,左上为文殊菩隆,下方是马头金刚。唐卡背后的黄绢写有汉文“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初七日班禅额尔德尼进丹书克供奉利益画像无量寿佛”等字样,其中的“丹书克”意为贺礼“利益”是指利益皇家之意。6 ` V2 N" n; q% {6 C
! [! f- \) x3 v" ^% U' k, K% f W0 E
/ ]; A4 |; b5 G+ k4 |1 q
% `: [. y' q1 Q! q, g( t

0 }& ]# r# S; Z6 W: s( q清 白文殊菩薩像
; Q5 w3 A$ l i/ ?9 j" H布本彩繪 長78.5、寬58厘米 西藏
0 d$ d! d9 I9 _. k/ k 主尊白文殊菩薩,結全跏跌坐。文殊菩薩的稱謂和造像有多種,但面目常以兩種出現,一種為猛相,旨在降伏怨敵,消滅煩惱,但胸怀慈悲,屬於密宗;另一種為靜相,結髮戴冠,面目慈祥,屬於顯宗。此唐卡所繪文殊菩薩屬於後一種。在主尊的右上方為宗喀巴,左上方是大成就者法金剛。此唐卡為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六世班禪進貢。6 b4 S( t9 F( Z$ A; ]9 }
' g! B* z6 ]6 l. Y1 Y
& x8 p6 O0 v3 \6 J7 `9 R( Y
& V; U- ?$ ^' n0 n4 g$ r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
, C. v/ D. s/ J 絹本刺绣长76。5、宽50.5厘米 蘇州: j# O" [* p1 b3 O& B8 r" G7 s
乾隆時期蘇州刺绣藝人按照清宫提供的樣本精製。色澤艷麗,金碧輝煌,刺绣技巧精妙,是內地蘇绣藝術與西藏唐卡藝術的巧妙結合。
5 l& u% [0 y7 g8 N& v% \2 y 畫面上觀音十一面八臂,左上手持蓮花,右上手持念珠,當胸兩手合什,身披瓔珞立於蓮臺上,身後千手千眼組合成正圓身光形。十一面觀音是觀音菩薩形象的一種,是藏傳佛像中常見的形象。
% T: i/ t* R1 V$ y- { 唐卡後背白绫書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款識“乾隆四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欽命章嘉胡土克圖認看供奉利益绣像十一面觀世音菩薩。番稱嘉賚咨克卓濟克沙尔,清稱專額穆德楞額闌呢布勒庫賒呼拂薩,蒙古稱阿哷班尼根呢郭哷圖和穆施穆博第薩多。”
+ R1 j0 |0 X2 H % T. Q4 t3 s0 _

& W. m8 o0 h/ r4 M . I. ~8 U' ?$ z4 m0 ~
3 U7 M: W; U( a0 E
4 P$ L: m" R. {3 p
. ]5 V8 L/ l/ R3 C/ ~6 y* [/ F/ G, {
清 尊胜佛母像
: w4 o& b+ w N 布本彩绘 长67、宽46厘米 西藏
1 k, D( C3 j+ C' n 尊胜佛母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的化身,藏传佛教三长寿佛(无量寿佛、白度母、尊胜佛母)之一。画面上的尊胜佛母,三目,头戴五佛顶宝冠,结跏跌坐于莲台上。她有六臂,右上手执莲花,上显大日如来佛像。画面上方空界处为七世达赖喇嘛。画面下方为不动金刚和持金刚。
7 p3 O5 I0 q: Q+ ~8 U6 p% P 这幅唐卡作于西藏,后进献于清宫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二月十八日,乾隆帝钦命阿嘉胡土克图认看了这幅唐卡。) Z) U/ B4 I7 \- I
! J% P/ b, n# @
0 i/ \+ g+ a) l3 W
* V+ H r: c; N
2 M. n# s q$ Q5 ?) I2 \- Z
+ C7 A! f+ B' I! v/ g% b ' p* ?9 b9 C0 Z& h$ @8 f& ?
清 白救度佛母像0 J' L4 j U1 T1 q
布本彩繪 長67、寬46厘米 北京5 O2 a4 a3 [" }9 L
救度佛母亦稱度母,為藏傳佛教女神,傳說為觀世音菩薩化身的救苦救難本尊,以顏色區分,呈二十一相,其中白度母較為常見。3 d. o; z ?5 p. }0 Y
畫面上的白度母,身白色,面容慈祥,頭戴五佛寶冠,身披瓔珞,左手持蓮花,右手下垂,給與願印,結踟趺坐於蓮臺上。背景為山水花卉,這種構圖受漢族畫風影響。畫面上方為七世達賴喇嘛,在西藏,達賴喇嘛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畫面下方左為馬頭金剛,右為持金剛。9 `) [1 Y! i( R
乾隆三十四年( 1769年)十月初八日,乾隆帝欽命阿旺班珠爾胡土克圖認看了這幅唐卡。% f/ E! U$ w0 G* D
0 N/ L, _5 S4 ]! r7 t( l 5 f4 A f" W/ [3 O0 W: k: u
- J+ `7 `6 V/ {. _0 S2 i1 Q/ Q2 C7 S
) Q* M% [5 g5 f/ V# o1 T
/ |/ k7 [ {+ {/ s4 Q( D清 上樂金剛像
1 O6 i9 P9 @0 d 布本彩繪 長45、寬32.5厘米 西藏; o. {9 p: D. n( c! G0 V S5 b# f$ T
上樂金剛,又作勝樂金剛,為藏密修無上瑜咖密之本尊。他有四面,每面三目,以五骷髏為冠,身着虎皮,身上佩帶五十個人頭和人骨念珠。其十二隻手臂分持各種法器,主臂擁抱着明妃金剛亥母。他展立於蓮台上, 腳下踏着一男一女,象徵降服了憤怒和色欲。背光為火焰,火焰周圍為四個空行母。
& O5 P. O* J5 f% p( T# v 這幅唐卡本為歷世達赖喇嘛所供奉,後由額爾德尼諾們漢阿旺錯爾提穆進獻到清官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十月初一日,乾隆帝欽命三世章嘉胡土克圖認看了這幅唐卡。/ \5 p, ~3 Z- M- d6 W2 W- E
' p5 W+ \4 _4 m6 X f 7 }, Z1 S, m9 U3 p
; a) ]9 {; T) c3 I! {清 上樂金剛像" q+ ]% F) B5 f4 g% f& i0 G# u
布本彩繪 長45、寬32.5厘米 西藏" \5 F& C" q4 Y1 e# R/ s, u
上樂金剛,又作勝樂金剛,為藏密修無上瑜咖密之本尊。他有四面,每面三目,以五骷髏為冠,身着虎皮,身上佩帶五十個人頭和人骨念珠。其十二隻手臂分持各種法器,主臂擁抱着明妃金剛亥母。他展立於蓮台上, 腳下踏着一男一女,象徵降服了憤怒和色欲。背光為火焰,火焰周圍為四個空行母。
5 R( V8 ]/ Z o. w6 k 這幅唐卡本為歷世達赖喇嘛所供奉,後由額爾德尼諾們漢阿旺錯爾提穆進獻到清官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十月初一日,乾隆帝欽命三世章嘉胡土克圖認看了這幅唐卡。
* a A$ R1 t! H) T) { Y 2 D% g. }2 B" k6 \1 g9 E
, j' I2 N) U0 g/ R
$ C, x$ P8 e* U- Q3 E! v C$ Y3 u
清 密集金刚像0 l' D# G. o1 A Q+ g1 K& @
绢本缂丝 长10O、宽74厘米 苏州
9 f2 \) \2 N: c$ y1 d! E 缂丝是我国织绣工艺品中最珍贵的一种,故有十缂丝一寸金”之就。此作品是苏州织匠严格按照西藏佛像书稿为皇宫织作的。整幅画采用“通经断纬”方法用经纬丝交织出图画来,既保存画面原貌,又具有丝织物明亮细腻精美的特点。缂丝唐卡是唐卡中最名贵的品种。
' n- M! [& D. t5 b" Z0 X3 f, M1 t 画面顶部天空正中为阿閦佛,两侧为四位得道祖师。密集金刚身蓝黑色,三头六臂,胸前拥抱浅蓝色可触金刚母,浅绿色头光,大红色身光外套以红黄蓝白四色光环。形象鲜明生动,色彩华丽,层次分明,工艺精湛。
1 K/ \4 h9 I1 w! K4 X) V# A 像背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款识:“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五日,钦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供奉利益阳体秘密佛(密集金刚)……”
) q9 t; r8 e/ ^' J9 y 像背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款识:“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五日,钦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供奉利益阳体秘密佛(密集金刚)……”9 |" _2 h# D! J& G+ e! I% z- G
7 U" z/ a6 e6 F. E3 P
, b- p7 v4 E; \+ j% `# i
- \; l7 a: p" \! o* U" s I9 n 清 上乐金刚坛城图
% h1 M( h# o1 ^2 l 布本彩绘 长97。7 宽68。2厘米 西藏" i, A6 j) m6 `: e
坛城图是西藏唐卡中重要的题材。藏传佛教密法修行必须供奉坛城,修习哪种本尊,则需观想哪位本尊坛城。此图为上乐金刚坛城。上乐金刚位居中心,外套五个同心圆,圆外为正方形,中绘上乐的侍从神多尊。正方形意为上乐宫殿,以对角线划分为红、黄、白 蓝四个色区,表示东、南、西、北四方,方殿外又以多层圆圈表示金刚墙、莲花墙、火焰墙。坛城外部天空绘诸佛菩萨祖师、密宗主尊。下方是众护法神。结构复杂,佛像众多,线条流畅飞动,绘画技巧高超。
3 ^. S+ H1 e; G% {/ e 像后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款识:“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八日,热河紫浮念经,班禅额尔德尼恭进画像上乐王佛坛城一轴。…”紫浮是热河的宫殿名称+ w* c: Q- y$ V
5 G: C3 n* C- {
/ T* q. H: z: \6 K3 O
清 上乐金刚坛城图
6 i& F+ a; @0 F" {$ J: m- o 布本彩绘 长97。7 宽68。2厘米 西藏
# d: K6 f0 k% |2 K/ S 坛城图是西藏唐卡中重要的题材。藏传佛教密法修行必须供奉坛城,修习哪种本尊,则需观想哪位本尊坛城。此图为上乐金刚坛城。上乐金刚位居中心,外套五个同心圆,圆外为正方形,中绘上乐的侍从神多尊。正方形意为上乐宫殿,以对角线划分为红、黄、白 蓝四个色区,表示东、南、西、北四方,方殿外又以多层圆圈表示金刚墙、莲花墙、火焰墙。坛城外部天空绘诸佛菩萨祖师、密宗主尊。下方是众护法神。结构复杂,佛像众多,线条流畅飞动,绘画技巧高超。9 M& O. M' X9 |
像后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款识:“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八日,热河紫浮念经,班禅额尔德尼恭进画像上乐王佛坛城一轴。…”紫浮是热河的宫殿名称。
( ?6 X* T! X: D* b; \! h( [7 ^$ W I" ?) v3 H( P6 {: I* s1 V, D1 I
) t6 s E! V" p V- F x" v. z 清 威罗瓦像- h+ J: b0 J8 |7 D) l
布本彩绘 长79、宽56厘米 西藏
$ M- }! q2 V3 j4 J( o$ j/ Z5 F 此尊即大威德怖畏金刚,梵名阎曼德迦,是密宗主尊,以其可怖可畏的相貌去教令法界,降伏妖魔。此尊形象属一牛头二臂二足。三目圆睁,血口大张。他头戴五骷髅冠,左手捧嘎巴拉碗,右手执钺刀,脚踏青牛。画面上方空界处,左为释迦牟尼佛,右为印度大乘佛教高僧陈那。画面下方是法王。+ Y2 Y- g% O4 H$ @( l. S
这幅唐卡为历世班禅所供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八月初七日,由进京朝觐的六世班禅进献给乾隆帝。
6 f4 ^" b S" Z' w% u) Q( A # n. |3 v/ b/ a

, I; S5 F0 p2 w, x2 S+ M* j # m d+ v9 N; w" @
清 权衡三界威罗瓦像2 e1 F" p, B& A, J( _
布本彩绘 长51。5 宽34厘米 西藏) W" ^7 B/ x5 z8 b- S" {
佛教认为,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权衡三界即指威罗瓦威镇三界,降服恶魔。画面上方正中属文殊菩睦,左为无量寿佛,右为印僧陈那。画面下方,左为大黑天,右为马头金刚。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一月初五日,乾隆帝钦命嘎尔丹锡哹图萨玛迪巴克什认看了这幅唐卡。) x8 K! l/ P* s

" j* B P( T0 G+ l6 I 1 D2 V% ]7 d0 A- R
清 权衡三界威罗瓦像
5 e8 E- W' d' b/ @1 ~5 B; L 布本彩绘 长51。5 宽34厘米 西藏
3 a( I! B( M& V& ~ d; ~ 佛教认为,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权衡三界即指威罗瓦威镇三界,降服恶魔。画面上方正中属文殊菩睦,左为无量寿佛,右为印僧陈那。画面下方,左为大黑天,右为马头金刚。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一月初五日,乾隆帝钦命嘎尔丹锡哹图萨玛迪巴克什认看了这幅唐卡。& H$ S# e( [- \; ~8 k9 f' r3 O ]
- Q5 R) w7 X& l, W# ^
& I; n+ _- y8 ]
7 ^( i7 h' M0 G5 N清 六臂永保护法像7 J+ s- n- T) a2 D5 M
布本彩绘 长73、宽48.5厘米 西藏
7 }1 I, ?% {1 w7 N. r6 R" H 六臂水保护法(又称大黑天)为大自在天或“滚波恰朱巴”的化身,是藏密的护法神。他身体为青蓝色,面容狰狞,三目圆瞪,头戴五骷髅冠,身佩人骨念珠和人头。他的六只手臂各执法器,胸前两手执嘎巴拉碗和钺刀。据说大黑天为战神,礼祀此神,可增威德,举事能胜,西藏民间又视其为施福之神。画面上,在其四周的是他的侍从。
; j6 l' a" l' S7 Z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五月初一日,乾隆帝钦命三世章嘉胡土克图认看了这幅唐卡。次年,进京朝觐的六世班禅大师,又为其念过经。
3 z# ~ R) R+ P" ]' W3 k4 G5 y
# {/ M1 E: z' u% _ ) _ Q: }( Q5 S, v# B1 O! o
1 c1 s# |. J) f" U6 R1 f2 Y
清 六臂积光佛母像+ O* y9 g3 c& e& `
布本形绘 长66、5、宽45.5厘米 西藏& G$ `* K% H+ n2 @: g9 }" `
积光佛母是阳光的化身,所以也称“阳焰”或“作明佛母”,音译“摩利支天”。画面上的积光佛母,身黄色,面三目,六臂各执法器,展立于莲台上。在画面上方的空界处,左为释迦牟尼,右为无量寿佛。画面下方为护法吉祥天母。: O3 F V: l' { o# r: C
这幅唐卡原作于西藏,为历世班禅额尔德尼所供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进京朝觐时,进献给乾隆帝。
- g( E& C' i- x4 e4 X$ m( p 1 T* k: {7 @& K- {

5 e4 h/ u! ~# F8 W! y S) ?5 ~ ; A+ j& ` t) L) |, L/ i8 p- [
清 吉祥天母像: {0 v0 U+ D- }
布本彩绘 长79、宽61厘米 北京, i2 n7 t- U. i; e- y X
吉祥天母又称吉祥天女,藏密护法神。此像是在黑色底上用金线为主勾画出形象的。相貌丑陋凶恶,狰狞可怖,右手高举红色金刚杵头杖,左手持盛满鲜血的嘎巴拉碗,斜跨于黄色骡子上,奔走在血海中。背景天空中是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上乐金刚三位主尊,周围是其侍从。黑色底上金线飞动,明暗对比鲜明,视觉效果强烈。这幅墨唐是清代宫廷中正殿画佛喇嘛所作。像后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款识:“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正殿画佛达喇嘛扎克巴多尔济恭进利益画像吉祥大母。…”中正殿是清代宫廷藏传佛教管理机构的简称,专门负责喇嘛念经、办造佛像等宫中佛事。" P7 Z5 q" U+ i
# E! X" C3 \+ q! d/ i( q, e ) R+ M! J3 h8 T5 n% |) n
4 p5 m8 I% O$ q9 x7 ^3 C清 弥勒佛像
2 t; m5 S6 R' s; |4 a. g5 C 布本彩绘 长64、宽47厘米 西藏
- d8 T x3 b% N$ ?& G, p' B) b9 { 主尊弥勒佛结半跏趺坐。其右下为护法神,左下为持国天卫。主尊的描绘具有典型的汉地风格,是按照内地流行的弥勒佛形象刻画,与西藏本地的弥勒佛不同,周围的人物与神像也呈明显的内地风格。背景配以大片的山水树木,艺术手法类似内地的金碧山水画,主尊下的藏文意为汉地的僧人。% J5 y; `3 P2 j* K6 T
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班珠尔胡土克图受钦命认看为弥勒佛。
0 ]6 s; D; a+ {4 d4 f4 u6 a " C0 M7 R/ L+ }' T
3 w+ Q7 J2 ?" J
5 g. j$ o: ~, i) y- w/ Y# T清 达摩尊者像
% v" d2 ~. s8 J- w& k 布本彩绘 长64、宽47.5厘米 西藏
( b+ w0 n6 [2 `0 Z6 H 达摩尊者即达摩多罗,为佛教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位。据说他是甘肃贺兰山人,因事奉十六罗汉而得到感应,每日都见有无量光佛出现于雪中。画面上的达摩尊者,身负经箧,坐踞胡床,右手持拂尘,结说法印,在他身旁伏着一只虎。在其左上方祥雪之上是药师佛。画面左上角为无量寿佛,画面下方为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
% F8 |- |# h$ d% _6 q s 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八月二十日,乾隆帝钦命阿旺班珠尔胡土克图认看了这幅唐卡。4 R$ D# ^* [1 {; F2 {. O: X- D
7 ~* _3 b7 l0 _, S4 ?' h$ o( Z
/ P" [2 u9 Y+ m" B. U+ a# F5 ?
清 达摩尊者像
% z" ^, q4 {0 M7 J! U$ h' U& v9 Q 布本彩绘 长64、宽47.5厘米 西藏0 j- s' T" n0 G6 m
达摩尊者即达摩多罗,为佛教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位。据说他是甘肃贺兰山人,因事奉十六罗汉而得到感应,每日都见有无量光佛出现于雪中。画面上的达摩尊者,身负经箧,坐踞胡床,右手持拂尘,结说法印,在他身旁伏着一只虎。在其左上方祥雪之上是药师佛。画面左上角为无量寿佛,画面下方为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 u3 z0 {* \7 H: f3 `' f" N
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八月二十日,乾隆帝钦命阿旺班珠尔胡土克图认看了这幅唐卡。
! n3 ]; p; y* M3 | ) ^3 |: O" y. C
& ~% ]' a; ^; J4 C; g* ?
8 G* @/ j- c" w; R. P : v. T1 }# V8 u' Y2 a
清 广目王像 ' {0 ]# C4 D6 K7 W7 ~' Q
布本彩绘 长79、宽56.5厘米 西藏8 \9 s5 C5 C; \* K) ?7 J4 ?
印度佛教传说,须弥山腰有山名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天王居之,分护一方天下。广目天王即四天王之一,为西方守护神。画面上的广目天王,红色,满面虬髯,头戴宝冠,身穿金色甲胄,左手托宝塔,右手持龙,其形象和服饰都已汉化。在四周背景中,描绘着佛教传说中广目天王的故事,山林祥云点缀其间,颇受汉画风格影响。# m5 Y% @9 ~5 L3 y1 [! I* S5 T: G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二月十七日,乾隆帝钦命三世章嘉胡土克图认看了这幅唐卡。
2 j' ~1 v1 T1 U 2 f$ d4 `( S" q" r- H
' n7 f( S% t" c. X" u" j) G( @
清 广目王像
! c5 ?# @" Z, [5 S H 布本彩绘 长79、宽56.5厘米 西藏 L# p9 p, O$ b+ _; s
印度佛教传说,须弥山腰有山名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天王居之,分护一方天下。广目天王即四天王之一,为西方守护神。画面上的广目天王,红色,满面虬髯,头戴宝冠,身穿金色甲胄,左手托宝塔,右手持龙,其形象和服饰都已汉化。在四周背景中,描绘着佛教传说中广目天王的故事,山林祥云点缀其间,颇受汉画风格影响。3 a. `/ A6 X {% R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二月十七日,乾隆帝钦命三世章嘉胡土克图认看了这幅唐卡。
" c' s7 U& H1 I2 u7 v7 q
6 w. x3 U! h5 |
8 t6 \5 v1 {, K: ]* H' J2 y: W! r9 y/ q5 k9 I4 Y6 F# ~
9 G* k% O. T1 b$ G5 G) @2 T
乾隆皇帝身着红色袈裟,头戴黄色班智达帽,全跏趺坐三层高垫上,下为大象所驮的莲花宝座。十朵盛开的粉红色莲花与绿叶组成背光。乾隆左手托法轮,右手施说法印,神态庄严静穆,一派学富五明的佛教大师形象。面部描绘写实传神,长方脸几缕长髯,精神矍铄,是乾隆老年相貌,略有明暗立体感。莲花座前写藏文,大意是文殊菩萨化身、大德法王。座左为普贤菩萨,右为地藏菩萨,头上天空正中绘诸佛菩萨黄教祖师25位。座前有莲花盛开的方池,边上坐15位僧人,下界画大黑天、吉祥天母、法王三位护法神。这幅画像着力把乾隆刻画成莲花环绕、众神簇拥的文殊菩萨化身,意味着他不仅是人间的帝王,也是神佛世界的主宰,政治意义深刻。皇帝身着喇嘛服饰,也表明了他对藏傅佛教的尊崇和他本人的宗教信仰。这幅唐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了解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很有帮助。整幅作品布局饱满和谐,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色彩丰宫华丽,是18世纪在内地创作的唐卡作品的代表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