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所在的西兰岛北部,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堡——菲特烈堡。这座宫殿式的城堡,建筑在被澄碧如镜的湖水围绕着的三座岛屿上。巍峨的城堡与粼粼闪烁的湖波相辉映,富丽晶莹。古堡已有400多年历史,曾几易其主,现已成为专门珍藏皇家用品、艺术珍品和展示丹麦历史的名贵油画的国家历史博物馆,供游人观赏。
3 ]2 L. t7 k. F! }- s# z% O1 o# H 古堡原本是丹麦贵族海洛夫·特罗勒的私人庄园。1560年,被国王菲特烈二世看中,并用西兰岛南部的奈斯特维士的一座森林寺院同特罗勒交换。从此,这座庄园易名为菲特烈堡。但当时的城堡只不过是一座建在最南部小岛上的两层楼,规模极小。国王克里斯钦四世登基后,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造王宫、行宫、教堂,同时也大大扩建了菲特烈堡,使其初具规模,成为国王及王室的行宫。 0 _) Z% h1 F/ H* K1 t
菲特烈堡坐落在三岛之上,北部小岛上建有国王厅、王后厅、王子厅和王家教堂,是国王的主要活动场所。中间小岛上有两排东西对称的建筑,国王住在菲特烈堡时,这两座建筑供王室成员及侍从和内阁大臣们享用。国王有时在城堡内与大臣们商议国事、处理国务,为行走方便,在三岛之间建造了“S”形的石桥,供人们自由过往。城堡内的厅室殿堂均用红砖砌就,白沙石装饰,所有建筑间的山墙连接,使三岛的建筑浑然一体,气势磅礴。建筑群中最醒目的是高92米的王家教堂,它的尖形塔顶汇同其他建筑的尖形塔顶,构成了当时特有的建筑风格。
' Q, I$ M' ^- e# [# ?* {) I# h 城堡中央院内有座十分著名的喷泉。喷泉中央是用白沙石砌成的四边形的多层塔柱。顶部是一座手握三叉戟神采奕奕的尼普顿海神铜像,底部有一组铜铸的各种神像。每个神像都喷涌水柱,交叉成对称、规则的图案。喷泉底座用大理石和花岗石砌成,四周有细孔围绕,塔柱喷射水柱,整座喷泉光耀夺目,斑谰晶莹,使人赏心悦目。这些喷泉铜像是由当时德国皇帝的雕刻师阿德林·戴弗里斯在布拉格浇铸而成,后远抵丹麦。1659年,丹麦同瑞典发生战争,丹麦战败。瑞典人一度占领了菲特烈堡,将其劫掠一空,喷泉铜像则是1888年重新铸造的。5 d7 U: e) E' P$ W* D, G
作为丹麦国王的行宫,菲特烈堡在丹麦众多古堡中占有显赫的地位。每位国王均在这里举行登基加冕和进行重要的宗教仪式活动。丹麦历史上几次重大事件也都发生在堡内。1721年,北欧大战(1700~1721年)结束后,丹瑞两国在此签署了著名的《菲特烈堡和约》,从而结束了几个世纪以来丹麦和瑞典之间的敌对状态。
8 K- v+ }1 ^2 }6 p/ D1 ` 《菲特烈堡和约》签署之后不久,丹麦国王克里斯钦六世在距菲特烈堡几英里外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新的行宫——和平宫。而将菲特烈堡辟为博物馆。1812年,当时的国王菲特烈六世从收藏家那里得到了一大批油画,并把它们存放在宫内的艺术画廊内。以后,油画逐年增加。可惜的是1859年一个严冬之夜,城堡突然失火,大火几乎焚毁了内宫所有建筑,三分之二的油画被付之一炬。如今,馆内重新收藏大量珍贵文物和表现丹麦历史重大事件的油画、著名人物肖像以及丹麦最古老的管风琴等艺术珍品;其中的一架考姆伯钮斯管风琴,制于1610年,1617年被安装在宫堡教堂内。它有一千零一根木质风管,迄今仍可弹奏。大部分展品是在征集文物、重建菲特烈堡运动中收集的。其中相当部分为当今闻名世界的嘉士伯啤酒公司的创始人——J.C.雅各布森捐献。
& p' @( h& L- J: f 菲特烈堡博物馆最初作为王家博物馆,禁卫森严,任何参观者均须得到王室许可方许入内。直至1878年,丹麦国王才正式发布命令,宣布将其改为国家历史博物馆。1882年,菲特烈堡始向公众开放。大量珍贵的展品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丹麦王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每年均吸引大批慕名而至的观众和外国游客来参观游览。
' O9 O- H7 h$ j8 K7 z' A+ z! E, G; [
4 {! Y4 c/ J/ C0 e
( ]1 N* |4 u( D
: J9 o' B6 I" J, j' M7 a# f5 j
- M' e$ c. R4 ^5 X1 k' W. B9 f1 O0 [" N3 b$ R: |4 r

$ A$ o. j/ H: H! }' s5 y
8 H2 ^. m0 h0 S5 P
F; I# q. b2 W2 T: L" {% u
# `9 x+ c* l* w: Y + P) v ?5 ?% K! H6 j& M: I
& u! y* Q/ o& U2 [
* e5 S( x9 Z. T$ M
* f, _7 }. p# C. l0 F8 j) f* q

* Z5 O( h+ W# M% \% d! `- f
: i/ P+ C! L* h
/ O1 M5 R6 `( Q0 K; i. [; ^ q& b- g( p8 g
0 P$ u$ b2 p6 F# v# e
+ {2 E9 h. o0 p' y) [! r. P
% d* Q/ e2 P$ \
# F% D+ W, [: W2 ~
, g. v( }0 P( _+ E2 F2 Y- k5 U# p' G/ p$ A( o2 X

3 F1 F5 @8 P% z, U7 { E: I+ W3 d
( U# |+ p6 @! V& F; x2 [) m
" N# [# X2 n% P- y. f
( `3 j' h) k6 I3 G5 k
. n% a. A1 ^4 f' _+ r
* O, |3 T. l, T& D' F( \7 V- { ) Y+ P2 Y4 M: z
/ P5 k( K" i( x! c2 p

" p# I0 B0 P' u5 O7 S) r# X) x) i: O

" d0 e0 ]' x2 ~, u, i/ V# Q3 I4 u8 Z# D) |1 p) f" J

) I2 Q3 X7 r; c# a, V1 r
: d/ H! D8 `4 n @% u* f # o7 O' R3 ~9 v7 c H
3 F, v/ O% p7 P: D
. Z5 H4 [9 G0 [7 V
% K$ c A1 O/ H. g* R& t , O! ~0 c. T3 F' L
3 _; c8 j# X7 D& M+ |9 A Z 5 S* O" A+ a: R* E1 Z+ p
% N0 x, O6 r1 s; C- Z- m1 k" t

% z% \9 P f7 a$ z7 O! }7 p1 b
7 _0 l( g$ i$ h
0 s3 c; L2 ^% e. s+ S2 K; u6 j3 W( m' w' f. U5 J' v) l4 |/ \
2 o" W1 n& N4 Z
$ m! j% X3 z4 }) t& t& w & Q7 M. I6 W% ~+ |0 w+ i
# J4 l. }% D: k* @: F+ c

]$ a. P! ]) V* b5 W/ B8 j
F$ z* S! H4 f6 `
. F9 l9 v5 W/ ]: c& b" i' j* b A# R

3 X% }! g7 M& x6 @+ k6 h& c0 u" f1 |, J7 ~6 h; y# i

( g9 Z5 y3 L0 Y2 `3 q/ R- W) b) h/ N3 X$ D8 n
6 d, k$ Y6 i8 v$ K+ E
7 |8 m& f! J# s9 B
/ I: x& e$ P5 K( }2 i/ D
5 V9 \& v) `8 N" {( c; a# g

& x" z: g4 y0 f1 ?1 g
( A+ o2 X4 w5 J5 ?+ n, w# p' Q1 q * @' f# V( g' c2 ^, _
$ F* a8 I% `$ t! J

3 p% Y. l) m% k j; X+ b* I
* z; s* w6 P: d: x q9 G 5 a1 c6 A" |4 o. S! H
' Q1 }1 W5 G+ S
# f2 V3 w% w; }/ t, d
% I2 b2 f8 m0 a, G
* @7 Z' T8 Z' m% l( j
/ y0 c. f& H' ~/ k
- G# v6 K8 `- v
' K) F2 J& s2 u/ a : N: y4 x& d/ d& v2 A: F
) F8 v, ^! U; }7 B5 \& v
' q6 Y0 s& a# t- H C; t6 w. p
+ `6 w2 {) p. _+ f
6 E4 Y4 Y' c" |2 G: h1 V
l$ k3 S% u( [1 [* j5 m
/ _$ F/ F0 N$ h0 N) D: K. N, X1 |$ q, N L& G

2 K( G7 ^# s6 `# r0 _% @& {* Y! H
& `/ R8 b6 e& ~2 a, S # N. X$ L W* Z8 o
+ |7 l) a( D1 M: D% L" C
4 h9 t) ]& Y' n8 \; l7 k7 e
. r: H+ ~# Y! W4 P1 ?
' | q% W7 B- V S7 k
' z2 s5 |% v/ A 6 D& n* {1 s) s: w& @9 B
3 K3 C8 d$ T/ l K% E1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