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5|回复: 0

中暑的中西医对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30 18: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暑的中西医对策. ^" k. b) ~5 N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  中医认为暑为六气之一,是从发病季节而定名的。一般所说的暑病,其中有夹寒、夹热、在表、在里之不同。夏暑季节,多阴雨连绵,自然界湿度较大,所以,暑病又多夹有湿邪。总之,暑病是比较复杂的,症状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伤暑、中暑、暑热夹湿、暑湿感冒、霍乱吐泻及暑热伤气等六类。# V0 F" f2 m1 ?4 l1 m

) B( q. R2 N5 Q: u中暑的诱因:1 W- N5 i3 B3 ^9 B/ Q3 t5 x
      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在公共场所、家族中,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 + W% |+ ]8 k- ^  R: Y
中暑的高发人群
! c! G2 g5 x1 W: W    婴幼儿:婴幼儿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还不够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差,而且皮下脂肪较多,尤其是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较高,对散热不利。% a7 U. {% m! t  \( r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的萎缩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衰退,使散热不畅。7 M! _) y8 q, i  R1 g1 S/ T/ z
  产妇:由于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终日呆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 I' u7 J6 n2 ~4 b. w5 H  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炎热会使人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地转移至皮肤而在体内积蓄,便容易中暑。8 [) D/ O* g' U" H
  感染性疾病患者: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源,令机体产热加速,并使机体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进入血液,血管痉挛,对散热不利。9 D" |5 c1 L& v3 A1 s
  糖尿病患者:这种病由于糖从尿中大量丢失而引起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久病者常伴有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和周围神经的变性,使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的反应迟钝而引起中暑。8 D5 z" y5 y% M: V& A) o
  营养不良:营养缺乏可使肾脏浓缩能力减退,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营养不良还容易反复腹泻,以致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容易中暑。  S" M0 e' k; n% E8 P
  一些药物服用者:如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它们或使血管收缩,或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因此也容易中暑。
' z2 L, ~; |+ j: s7 L# V" n" F( C- v; _) i3 N- C7 {/ `
夏日炎炎防中暑
& T8 B; f& o) Q4 M8 y    夏日炎炎,如果在阳光下曝晒太久,或长时间在高热的环境中工作,或室内过于闷热,都可能引起中暑。年老、体弱、患有慢性病或过分疲劳的人,更容易发生。医生提醒:在高温天气下,应科学选择有效的防暑降温方法,以免中暑等疾病的发生。
6 y% M5 A% d# A( O- Q 平时坚持在较热的环境中锻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身体的耐受能力。
2 t& `6 ~" c! k% X 室内运动要注意通风7 d8 N- n, q: ?/ j: u8 t( r5 \
运动量大的项目,应在早上或傍晚进行。
1 g' J, x8 B% e8 r 在早晨比赛,则早餐中应供给足够的水和盐,不宜过饱。
% Y! X1 k6 V. Z3 Y2 {0 h 耐热能力较差的人,或者当身体疲劳、有病时,夏季不要参加剧烈运动。3 J' g% l$ x/ h; A
多喝防暑养生饮料。
  B+ d& m% x4 y% W. W# L" e) i/ ?
中暑的急救
4 D3 H) p/ _( L* i" eu 首先迅速将患者移离高温场所,在阴凉处休息或平卧,并将其双脚提高,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 _$ B1 b3 \% z
u 如果患者清醒,应补充含盐分的饮料! S; R" a- L5 f3 G
u 若患者昏迷不醒,应尽快召唤救护车送医院治疗) C1 Y2 G. ~! K! U" q
u 在等候救援期间,应替患者脱除外衣及其它束缚物,并用洒水、敷冰等办法降温。# Q" w; d, D- d  V4 n, d

. O% m7 I# v5 ?中暑的食疗% s, V3 B7 z6 Z0 J* ^6 _8 g  R
  红枣绿豆粥:取红枣100克、绿豆300克,加水1.5升,明火煮沸后再改文火炖熬,使绿豆酥烂为止,加白糖100克调匀晾凉食用。有清热解毒、祛暑止渴、利尿消肿之功效。: _- [; P+ a; U% Z; r' r
  莲子粥:将莲子20克用温水浸泡去皮、去芯磨成粉状,与淘净的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此粥有祛热解烦、安神养心、益肾固精、健脾敛肠之功效。: r" g5 C" Z* c
  杏仁粥:取去皮尖扁杏仁60克,碾碎,同粳米300克加水煮粥服用。有祛痰止咳、下气平喘之功效。+ Y# A2 Z( d' r2 x0 [( J
  荷叶粥:将鲜荷叶一张洗净后煎汤取汁,加入粳米100克煮粥,然后加白糖调匀食用。此粥有防暑利尿、降压之功效。- Z9 K2 u0 g7 Q+ @
  百合银花粥:百合50克洗净,银花6克焙干研成细末。粳米100克煮沸后放入百合熬煮成粥。然后放入银花及适量白糖调匀食用。有清热消炎、生津止渴之功效。
! T. N' K* o9 n0 Z: Y+ r- }4 g  冬瓜赤豆粥:冬瓜500克去皮切丁,赤小豆30克。先将赤小豆加水煮沸后放入冬瓜和冰糖适量同煮成粥。有利小便、消水肿、解热毒、止烦渴之功效。- Z, d3 k' e6 g* H0 Y
  苦瓜粥:苦瓜100克洗净去瓤切成小块,先将大米100克淘净加水煮沸后再放入苦瓜、冰糖、精盐适量煮成粥。有消暑降热、清心明目、去烦解毒之功效。# r7 V1 t4 e% {5 x9 M/ ~" n
  麦仁大米粥:取大麦仁、白米各150克淘净煮粥。有消暑降温、止渴生津、补中益气之效。
7 ], K9 R. D+ F/ ^; R* J2 T  菊花粥:黄菊花20克,大米150克,菊花煎水去渣后,与大米同煮成粥。常食有利尿、防暑作用。
" E3 V5 c6 k" ^/ W  麦冬粥:麦冬30克,煎汤取汁。与粳米100克煮粥,常食能养心滋阴安神,润肺祛暑降温。
0 u& K0 c+ T, i1 D山楂汤:将山楂片100克、酸梅50克加3.5公斤水煮烂,放入白菊花100克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凉后即可饮用。0 D9 |% d1 ], O' @  p
  冰镇西瓜露:将西瓜去皮、去籽、瓜瓤切成方丁,连汁倒入盆内冰镇。然后用适量冰糖、白糖加水煮开,撇去浮沫,置于冰箱内。食用时将西瓜丁倒入冰镇糖水中即可。3 Z% G/ F% y$ i9 D
  绿豆酸梅汤:将绿豆150克、酸梅100克加水煮烂,加适量白糖,凉后即成。
7 H8 |/ d6 G9 u# N/ t  荷叶凉茶:将鲜荷叶半张撕成小片,与白术10克,藿香、甘草各6克共煮20分钟,加入适量白糖,凉后可饮。  W' z6 l- W9 o' x) e
  椰汁银耳羹:银耳30克洗净后用温水发开,除去硬皮,与椰汁125克、冰糖及水适量,煮沸即成。) W% J) {3 J) L- `
  金银花汤:金银花30克,加适量白糖,开水冲泡,凉后即可。! q( ]. A* M& s  P$ D5 T  H; U/ p; E
  西瓜翠衣汤:西瓜洗净后切下薄绿皮,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加适量白糖,凉后可饮。
) E% o1 k" D- u  食盐甘草冷饮:甘草15克,加少量食盐,沸水冲后浸泡1小时即可。
0 F6 R# h- @, E0 N# c, ^中暑的中医分类、治疗方法及药物:
: G- B" b, D, w+ @8 w6 ]1 |. H一、伤暑* M- {4 V$ r4 l: |2 ]
    暑是夏季炎热之气,感受暑邪,是人的机体不适应外界高温气候的一种病理反应。症状为身热自汗,心烦,头晕,呕吐恶心,体倦无力等。治宜清热祛暑,辟秽止呕。可服人丹(清凉丸),外闻避瘟散。也可服用冰霜梅苏丸。2 ?1 K/ X, `- H
二、中暑
, z9 ]. B0 G: G8 L    中暑就是伤暑更为严重者,一般发病很急,多因在烈日之下,劳动时间过长,或长途旅行,或高温环境工作,不注意防暑,导致暑邪内侵,阻塞气机,或津气暴脱。症见突然昏到,不省人事,呼吸急促,出冷汗、手足发凉,可发生虚脱。应迅速抢救,治宜辟秽、祛暑、开窍。可内服痧药等。
/ d7 j$ V$ z6 _2 m; H2 R三、暑热夹湿- U$ ]$ C! F' Z0 E
    暑热夹湿即受暑夹有湿邪。症见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或呕吐腹泻等。治宜祛暑利湿。
5 h7 B2 N+ i9 S* K' ?四、暑湿感冒- q; e1 I( p8 ~; |. [6 F
    暑湿感冒多因暑季炎热,乘凉饮冷,或裸体露宿,阳气被阴寒所遏,导致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头胀,胸膈痞满,腹痛肠鸣,呕吐腹泻,身乏无力,口淡无味,食欲不振等。治宜芳香化浊,和中解表,可服纯阳正气丸等。
, U9 J% m0 F- }五、霍乱吐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胃肠炎)
4 K" C" \$ U* r. m    本病的发生在夏秋季节。一般起病很急,症见胃痛呕吐,腹痛腹泻,大便稀薄或水样,严重者可出现脱水或休克。临床上以呕吐胃痛为主症的,称为急性胃炎;以腹泻腹痛为主症的,称为急性肠炎。往往胃肠症状同时波及,所以统称为急性胃肠炎。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油腻,或吃腐败变质及不洁食物,加之外受暑湿之邪,暑湿阻滞肠胃,以致消化功能失调,挥霍撩乱,清浊不分,造成上吐下泻的症状。& d3 p+ o7 E1 U# a  M9 r* N
    本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寒湿与湿热二型:
/ }& L2 M, H4 L3 h8 }. }1、寒湿型:症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肠鸣,胸膈痞满,泻下淡黄色稀便,或兼有恶寒、发热等表证。治宜散寒、祛湿、和中。可服六合定中丸,纯阳正气丸、保济丸(口服液)等。如病情较重者,可见泻下物象米汤或水样,腹中绞痛,有显著脱水,甚至有腹直肌、腓肠肌痉挛性疼痛。治宜辟秽化浊,散寒止痛。可服痧药、周氏回生丹(时疫止泻丸)等。7 s3 i. A+ e+ o4 K/ o; J6 I3 _
2、湿热型(又称热泻):症见呕吐酸腐食物,腹痛阵作,泻下深黄色粪便、臭秽难闻,肛门灼热,心烦,口渴等。治宜清热祛暑,利尿止泻。
9 Z1 ?' i# T) P1 {5 S& Q/ v六、暑热伤气8 J8 X2 M% Y2 |" a9 e
    暑热伤气因平素体质虚弱,感受暑湿而致。症见头痛身热,口渴自汗,四肢倦怠,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泻,小便短赤等。治宜清暑祛湿,益气生津。可服仁丹等。6 M; n  u- I' f1 q- x8 L
; n- t5 C, k* A8 F+ E* I2 z' _
纯阳正气丸; [; k* `& C/ C) O
    适用于暑季中寒引起的呕逆恶心,上吐下泻,腹中绞痛,腿肚转筋,四肢厥冷,恶寒头痛等症。西医用于治疗中暑。
5 b) L0 ?0 j+ l7 v# P$ r[药物组成]:广藿香100g、半夏(制)100g、青木香100g、陈皮100g、丁香100g、肉桂100g、苍术100g、白术100g、茯苓100g、朱砂10g、硝石(精制)10g、硼砂6g、雄黄6g、金礞石(煅)4g、麝香3g、冰片3g% }3 ~4 o+ [5 X' y0 h
[功能主治]:祛暑散寒,辟秽化浊。用于暑天感受寒湿,腹痛吐泻,胸膈胀满,头痛恶寒肢体酸重。
% t2 u0 @& |9 g  D[方解]:暑季中寒,加感秽浊之气,或饮食不洁,贪凉饮冷,以致胃肠气机受阻,升降失和,造成上述诸症。方中以藿香、青木香之芳香辟秽、温散寒湿为主;以肉桂、公丁香散寒止痛为辅;佐以茯苓、苍术、白术健脾燥湿;陈皮、法半夏行气和胃、降逆止呕;配麝香、冰片通宣气机,且可驱散秽浊之气;用雄黄、朱砂辟秽解毒;合硼砂、硝石可温散寒结;用金礞石清化痰浊。本方诸药配伍,具有温中解毒、辟秽化浊的功效。
* I! r$ e9 R; J# q3 `' U' e[临床用药体会]:临床应用数年,能够缓解和减轻暑季中寒所引起的呕逆恶心,上吐下泻,腹中绞痛,腿肚转筋,四肢厥冷,恶寒头痛等症。% W5 i2 {0 j* ^1 |" ?( f2 l2 j
[使用注意]:孕妇禁用。# u( F/ i8 d" d2 L; J$ \
痧药6 _7 k. @6 X3 _7 j" q
    出自清代的《春脚集》。治疗中暑疗效确切,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夏令贪凉饮冷,猝然闷乱烦躁,腹痛吐泻,牙关紧闭,四肢逆冷。
  P& w$ I6 U# e[药物组成]:丁香21g、苍术110g、天麻126g、麻黄126g、大黄210g、甘草84g、冰片0.5g、麝香10.5g、蟾酥(制)63g、雄黄126g、朱砂126g
! \( y+ P+ t! l, a$ }. {胀腹痛,霍乱吐泻,甚至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四肢厥冷等症。
/ v2 j) h! R* z) O  K* A! ]4 E[方解]:平素贪凉饮冷,寒邪直中肠胃,加之暑邪秽浊之气内袭,胃肠功能紊乱,以致霍乱吐泻,腹中绞痛;暑邪内闭,可出现神志昏迷,牙关紧闭。方中以苍术、丁香散寒,燥湿,化浊,合麻黄可驱邪外出,配雄黄辟秽解毒。大黄、甘草泻热解毒。用天麻熄风止痉。用麝香、蟾酥开关通窍,苏醒神志,且麝香辛香走散,可辟秽逐邪,蟾酥又能化结解毒。诸药配伍具有辟秽解毒,祛暑通窍的作用。
* ]1 g) Z8 S9 A; }, X! ~[临床用药体会]:临床应用数年,能够缓解暑热贪凉饮冷,饮食不慎,兼吸秽浊之气引起的痧胀腹痛,霍乱吐泻,甚至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四肢厥冷等病症。
, j% ?$ B5 S8 p# d9 ]* ~[使用注意]:按规定用量服用,不宜多服。孕妇禁用。5 O+ w, F6 W9 M* t
仁丹
! n5 E9 l& y6 R0 E' y8 r) h    仁丹是中暑最为常用的一种药物。夏天人们常常随身携带仁丹。仁丹用于中暑呕吐,烦躁恶心,胸中满闷,头目眩晕,晕车晕船,水土不服。- o* [' x: L9 k# Q) ~; G: a
[药物组成]:陈皮50g、檀香100g、砂仁100g、豆蔻(去果皮)100g、甘草80g、木香30g、丁香50g、广藿香叶100g、儿茶150g、肉桂300g、薄荷脑80g、冰片20g、朱砂100g
9 i5 k" R2 @9 G; Z    烦口渴,身热自汗,身体倦怠。5 r3 y% v( e: u
[方解]:仁丹是夏季常用的一种防暑、祛暑的成药。方中重用滑石清解暑热,祛湿利尿。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儿茶清热生津。用薄荷冰辛凉之性,宣散暑热。佐以丁香、木香、小茴香、陈皮、砂仁、桂皮等芳香开胃,疏畅气机,调整胃肠功能。用甘草协调诸药,且可清热解毒。此为夏季防治暑热的常备之品。. p) a( x) Y0 ?# b9 R( H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数年,能够缓解和减轻夏令暑热所引起的头痛头晕,心烦口渴,身热自汗,恶心呕吐,身体倦怠等病症。: |( h1 [+ b+ O3 p  u1 r
冰霜梅苏丸5 N% T. s7 H8 v$ n( Z% P
[处方组成]:薄荷叶、乌梅肉、薄荷脑、蔗糖' f- D- r- u9 A% |! l, @* g2 h
[方解]:暑为阳邪,容易耗伤津气,如果体质素虚,感受暑邪,伤津耗气更为突出,故见口渴思饮,口燥咽干,头晕心烦等病症。本品以薄荷叶祛暑清热化湿;以薄荷脑芳香辟秽,化浊开窍;以乌梅肉、蔗糖生津止渴。诸药合用,共奏生津、止渴、祛暑之功。, D; t4 a2 i% _& X
[临床用药体会]:临床应用数年,能够缓解和减轻受暑受热,头晕心烦,口渴思饮,口燥咽干等症状。西医用于治疗中暑。
  |4 s* u  `' y1 {[使用注意]:
* z( W% \+ x; ^' Q  y! r2 P1、饮食宜清淡。
2 a+ O0 k; u4 M- l( B8 Z5 O2、孕妇及糖尿病患者慎用。
8 z# [* g6 K6 w1 X# u# @) @3、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 V0 v! b( H, y- {5 j& q4、应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婴幼儿、年老体虚患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 e5 H1 o6 Q' R% ^3 L* ~3 c5、服用三天后症状无缓解,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 B4 J8 F9 B$ D. g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C& r5 k6 w  Y4 v6 f: h' Z
7、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4 R5 ?/ }$ W* X% w7 N' X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4 o' q0 R' l3 o. _: ~- m9、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W/ F/ Q( N, V. y10、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j4 i5 C5 h% w; Y% M周氏回生丸" ?5 X1 s& F' T; o$ G! T
[处方来源]:明·《片玉心书》紫金锭加减, K" ?  x" `+ i9 J6 g5 b
[病症]:用于寒霍乱,干霍乱,痧胀。5 M) D. o! R& V( A" H2 {$ }9 ~
[药物组成]:沉香、山慈菇、红大戟(醋制)、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沉香、檀香、丁香、冰片、六神曲(麸炒)、朱砂、雄黄、木香、甘草% P: m2 H9 Z1 T5 C7 C8 w
绞痛,腿肚转筋,四肢厥冷,小便不利等症。
+ q( o7 V; E9 m! Z[方解]:霍乱吐泻,不外乎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加之外受暑湿秽浊之气,阻滞中焦致使胃肠功能紊乱,清浊不分,故而出现上述诸症。方中以檀香、木香、沉香、公丁香疏畅气机,调理胃肠,散寒止痛为主;以千金子霜、大红戟逐水攻邪,分利清浊为辅;佐麝香、冰片开窍透邪祛散秽浊之气;配山慈菇解毒散结、雄黄辟秽解毒;用五倍子取其酸涩之性,以防诸药攻窜太过;用朱砂镇心安神,甘草协调诸药。综观本方,具有调理胃肠功能,解毒辟秽之功。此药对于霍乱吐泻,腹痛转筋等急症,确有分利清浊,拨乱反正之功。
* `1 g2 }$ W) @0 `4 c$ \6 M[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数年,能够缓解中暑受寒引起的霍乱呕吐,水泻,腹中绞痛,腿肚转筋,四肢厥冷,小便不利等病症。
- ^0 F' D1 l/ ^3 C[使用注意]:本品含剧毒药,须按量服用,不宜多服。孕妇忌服。忌食生冷食物。' m9 A0 m$ D' d! h  a) s
4 d$ {( w) h1 b8 k- D2 _
[ 本帖最后由 yanshoufeng 于 2007-8-1 10:31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0 06:20 , Processed in 0.0496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