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三焦与淋巴系统关系& |. F( h, e: R! ~
中 医 言 " 六 脏 " , 即 : 心 、 肝 、 脾 、 肺 、 肾 和 心 包 , 较 西 方 生 理 解 剖 多 了 " 心 包 " 一 脏 。
4 Q8 Q3 X1 d- m中 医 亦 言 " 六 腑 " , 即 : 胆 、 胃 、 大 肠 、 小 肠 、 膀 胱 和 三 焦 , 较 西 方 生 理 解 剖 多 了 " 三 焦 " 一 腑 。
/ W# A* Y" ^: P3 f◎ 三 焦 和 心 包 究 竟 是 身 体 那 一 部 份 ?
9 o0 P0 K( x8 I$ ?) r/ ^& H2 J◎ 常 见 耳 图 都 只 示 出 " 三 焦 " 的 代 表 区 位 置 而 不 示 出 " 心 包 " 的 代 表 区 位 置 , 原 因 何 在 ? 8 I% F+ U5 z/ f; W- T
三 焦 是 上 焦 、 中 焦 和 下 焦 的 合 称 。
1 m. b* Z1 H- T! J( y" N1 I6 _" g1. 上 焦 " 如 雾 / 出 於 胃 上 口 , 并 咽 以 上 " , : f7 @) W2 J. D* `" {
2. 中 焦 " 如 沤 / 并 胃 中 " ,
" J# E- r) Y4 i3 p3. 下 焦 " 如 渎 / 别 回 肠 注 於 膀 胱 " ,
% c* I/ b" R5 d其 功 能 和 位 置 均 与 胸 腔 内 心 肺 、 腹 腔 内 脾 胃 和 盆 腔 内 肾 、 膀 胱 、 大 小 肠 各 器 官 相 类 似 。
, M7 ^4 }0 z0 L" m所 以 有 人 认 为 上 焦 是 胸 腔 、 中 焦 是 腹 腔 和 下 焦 是 盆 腔 。
+ d8 X1 M4 D0 o亦 有 人 认 为 : # ^% J' f% N! C$ t- ]- c; A
1. 上 焦 " 主 营 卫 " , 即 机 体 之 防 御 功 能 , & \* M% j C& d/ a# m
2. 中 焦 " 熟 腐 水 谷 " , 即 食 物 之 消 化 及 吸 收 功 能 , + r) _+ Q# N5 h* |$ x
3. 下 焦 " 疏 决 津 液 " , 指 水 份 及 电 解 质 之 吸 收 、 排 泄 、 运 送 和 调 节 功 能 等 。 - |2 f6 J. v8 V) y1 x7 Y
◎ 由 於 功 能 与 淋 巴 系 统 巨 噬 细 胞 之 吞 噬 机 能 、 淋 巴 液 之 回 流 及 回 收 蛋 白 质 功 能 、 肠 道 中 央 乳 糜 管 之 吸 收 及 运 送 水 液 、 脂 肪 及 其 它 营 养 物 质 之 功 能 等 相 类 似 , 故 三 焦 即 淋 巴 系 统 。
5 I: \1 U* L# }. J6 U6 v+ E) X( c◎ 而 淋 巴 系 统 以 淋 巴 结 丛 之 形 式 存 在 , 故 上 焦 即 颈 、 腋 窝 及 臂 丛 之 淋 巴 结 群 、 中 焦 是 分 布 於 肠 道 的 淋 巴 管 和 下 焦 是 鼠 蹊 部 及 下 肢 之 淋 巴 结 群 。 $ N- d. g; W/ V( @4 ^; G
" 三 焦 " 应 是 三 个 部 位 而 不 应 是 一 个 部 位 。
) b4 {9 H* \% w! ]$ P+ D4 q2 R所 以 , 在 耳 穴 图 内 应 以 三 个 不 同 部 位 代 表 上 焦 、 中 焦 和 下 焦 , 较 为 适 当 。
4 w. x. g1 x( U2 o" v前 期 学 者 以 耳 孔 下 外 侧 为 三 焦 位 置 , 8 W+ z. A+ j8 R% C: k
近 期 学 者 改 以 耳 孔 及 屏 间 切 迹 间 之 部 份 为 三 焦 之 位 置 , 2 u; A$ z3 d3 B2 b$ P7 }! ?
又 有 些 学 者 以 耳 孔 上 外 位 置 诊 判 及 治 疗 下 腹 疾 病 , 肯 定 各 有 其 临 床 效 用 之 根 据 。
" Q0 ^" K* s1 }) Q& ~0 `如 果 以 耳 孔 及 屏 间 切 迹 间 之 部 份 代 表 上 焦 , 耳 孔 下 外 侧 代 表 中 焦 , 并 以 耳 孔 上 外 侧 代 表 下 焦 , 则 更 能 保 存 ” 三 ” 焦 的 精 神 , 而 且 切 合 实 际 治 疗 效 用 。
6 N0 [, a; q9 A! T关于三焦形质的探讨
) l; U+ r" h, v8 U对于三焦的有形与无形之说,已见前述。对三焦形质的探讨,现代有人根据三焦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生理功能,结合对三焦形体的认识,提出不同见解,主要有:( [( I B. j9 h2 D/ I3 e3 c2 B( D
(1)三焦与淋巴系统密切相关
) C7 E. r5 S, U7 |' e认为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类似水道出焉,因此是水液运行的通道。6 d. t( i/ } x, | x+ G
(2)三焦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认为三焦与命门元气的运行相关,“命门为并列于脊柱二侧之交感神经节,三焦为交感神经互相连络之脊神经。”更有人认为三焦为整个“植物神经”。
% Z3 W8 o( k, r(3)三焦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和《难经·三十一难》三焦为“水谷之道路”的论述,将六腑合而为一,并以三焦代替之,认为三焦是指消化系统的生理作用。
6 ?- g+ \8 s H2 t0 e+ T. F- P) X6 M(4)三焦为整个代谢系统认为三焦气化是物质代谢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在体内进行腐熟、消化并吸收;第二阶段是被吸收的精微物质,化为精、气、血、津液,在体内运输、被利用及相互转化;第三阶段是机体将利用后的浊气、浊液等糟粕排出体外。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分别概括物质代谢三阶段的不同特征。也有人认为三焦是“机体体液平衡调节系统”。还有人认为三焦“包括循环、呼吸、消化、排泄诸器官的功能”。还把三焦的三个部分作了分工,“上焦为血循环,中焦为淋巴系,下焦为排泄系”。
- S( `& {% L! ~4 R, N, p1 F此外,还有人从形体方面来探讨三焦的实质,主要有:脂膜说、组织间隙说、胸腹腔说、胰腺说等。3 e" m) J' s) G& m6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