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x ^/ @1 ^9 `6 U- V" p$ `
作者: 祥符名票
" x1 P Q0 `( F1 d4 M. X- |6 u$ I# t( \5 R3 n% B2 Z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它萌芽于远古的驱鬼祭神的原始乐舞,到宋元之际形成了成熟的戏曲形态。即从那时算起,到现在也已历经千年之久。在这绵延千载的历史演进中,戏曲艺术一直是在不断的传播与交流中获得其审美文化定型,并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戏曲的艺术形态和美学品格。从最早的露天广场演出,到后来的厅堂演出、剧场演出,再到后来的影视戏曲、广播戏曲和唱片、光碟的出现,戏曲艺术的传播与交流都离不开具体的媒介,同时也因传播媒介的特性而使戏曲本身的艺术形态发生了某种嬗变。) v! ?5 R t! x/ A r8 D" Z Q, f
% c. o" S0 x8 j v, _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迅速普及。它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以其海纳百川的气势、开放的网络空间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传统的戏曲艺术进入网络,使戏曲又找到了新的传播媒介,插上了新的翅膀。目前,戏曲在网络世界里已经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其在网络中的传播也迥异于以往任何一种戏曲传播模式。本文试图在整个戏曲发展史的背景中,从传播的角度来考察网络戏曲的现状、特征、规律,以及戏曲形态在网络传播中的变异。) p$ D3 k+ O4 D; ^% C
" n/ ^2 _, H, G: t. z8 V! x& ^1 G3 p5 r
一、戏曲传播形态演变概述
5 f- }3 M7 V( _# v1 Q4 \9 p3 T% J2 D3 `* R; k) i" ]" t% t
自戏曲产生那一天起,它就没有停止过自身的传播。而且,戏曲传播中的媒介、传者、受众也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给戏曲带来了发展、丰富的可能性,也使戏曲的艺术特质在不断传播中得到肯定和认同,戏曲形态得以不断生成和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史就是戏曲使用不同媒介进行传播的历史。戏曲艺术通过媒介得以延续和留存;同时,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规律和特点,对戏曲的艺术形态及表现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 l$ \8 @; [5 f) t2 ]
; |" `& @: ^" \3 z# q6 C 按照传播学理论,人类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几个阶段。与此相对应,戏曲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舞台传播剧本传播、以电子音像为特征的大众传播以及新兴的网络传播等几个阶段。& Q. ? \/ S* m% ]' `3 @6 l* K
* K4 \' c& ]; B; s, v6 G. n
(一)戏曲的舞台传播
' ~4 B, X% K. r; u3 B3 T i6 H% o+ R+ a2 `# R% q4 b
这里的舞台,泛指一切供戏曲表演的区域,包括露台、勾栏、戏台、厅堂、剧场等。戏曲的舞台传播就是戏曲通过一定的演剧场所进行当场演出,以直接诉诸观众的一种传播方式。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广场戏曲、厅堂戏曲、剧场戏曲。
+ x( ~" U& I/ W: O4 V- K+ |& ~. \" o, V4 p$ l: R( m8 w- B
据史料记载,中国早期戏曲在城镇的演出基本上采取“撂地为场”的形式。这种演出有一个专有称谓叫“打野呵”。南宋《简稿赘笔》载:“今之艺人,于市肆做场,谓之‘打野泊’,皆谓不着所,今谓‘打野呵’”。这里的“不着所”说明了早期戏曲艺人在广场上划地为场、随处表演的状态。而在传统农村,诸如此类的戏曲表演主要发生在农闲时节,如庙会、集市等。为了便于观赏,其表演区开始搭设高出地面的台子,即“露台”。这一改变,极大的改善了戏曲杂耍的观演,露台之上,“百艺群工,竞呈奇伎”,“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众山呼”。[1]与“打野呵”相比,露台表演扩大了传播范围,也有利于演出质量的提高。这种演出形式,在农村持续到今天,并且出现了固定的戏曲舞台,即戏楼。戏楼是专为戏曲表演而设的建筑,与露台相比,不再是露天的,而且更加专业和正规。这一转变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意味着抒情色彩更浓的乐舞、说唱、杂剧与粗犷的社火百戏有所分离,村民们的观赏心理走向细腻。”[2]同时,“进一步凸现出演员表演的核心地位,观演之间也便逐渐形成了一个适度的观赏距离。”[3]& x# g; u% X+ E+ N, z/ Y+ f
3 L8 L: A! }" E, A) T! E( ^3 \ 随着戏曲的不断成熟,它也逐渐走进贵族士大夫的家庭,产生了厅堂戏曲。主要包括贵族家班,和明清以来盛行不衰的“堂会戏”。厅堂戏曲极大的促进了戏曲的发展传播,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要求戏曲演出的水平更高、更精,这无疑促进了演技的提高。典雅细腻的昆曲艺术就是在明代厅堂演出中发展起来的。
8 r' n- M: O9 W1 r* \: a, u. I- w. E { x
戏曲演出的职业化规范化要求使戏曲自然而然的走向剧场传播时代。从宋元的勾栏瓦舍到明清的戏园[4],再到现代从西方传入的镜框式舞台,戏曲的演出场所不断改善,戏曲本身的艺术形态也逐渐改变和走向完备。现代剧场艺术,已经是集编、演、音响、舞美、灯光等多方面的艺术创造于一身,并一次性呈现给观众的综合性艺术。
' L& n" h6 I3 {
' y8 J8 t; \" s e 生成于高台广场的戏曲艺术,形成了浓厚的广场艺术特征:第一,环境的假定性和虚拟的表现手法;第二,舞美的装饰性倾向及夸张的人物造型;第三,技艺性表演——四功五法;第四,强烈的音乐节奏及高亢的唱腔。在戏曲进入室内厅堂和剧场之后,其艺术特征也随之出现了变化:第一,文学性提高了;第二,音乐唱腔委婉动听了,表演细腻了;第三,舞台美术丰富了。[5]由此可见,戏曲艺术的成熟与完备,与观演场所建筑化的趋向大体同步。
- q/ n8 y; U1 M
" n r& z( {5 v+ [, F O (二) 戏曲的剧本传播! G; Q1 m1 g3 {+ ~* d- L+ [
, F& G& e, t0 t
一种成熟的戏剧形态总有其优秀的文学剧本为依托;而且,利用文字保存传统文化、记述民族的历史,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传统。[6]自12世纪90年代正式的戏曲剧本诞生以来,戏曲艺术进入了以剧本为媒介的传播时代。戏曲剧本大致可分为侧重场上演出的剧本、文人独立创作的“案头剧本”,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剧本。前者为了适应演出需要,很多时候往往仅是戏曲演出的纪录,很多演出的重点场次,在剧本上仅仅是几句话而已。这样的剧本,更多的是为演出服务,并非专门用于阅读。其受众主要是导演和演员,而不是一般的读者。: q* I7 c% r [3 |
另一些场上案头两善的剧本和专门供案头欣赏的“案头剧”,往往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7]元杂剧、明清传奇和唐诗宋词一样,成为一代文学之代表,《西厢记》、《牡丹亭》等也成为众口传诵的经典名著。所以,剧本传播之所以能够构成一个独立的传播阶段,就在于剧本有其相对独立的文本样式和阅读价值。但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它与舞台的密切关联,为舞台艺术提供一个必要的艺术文本的依据。优秀的演出必然以完善的剧本为依托。因此,剧本出现的意义,并非仅仅意味着以文字的形式来记录舞台的演出,而且“意味着叙事、抒情、议论等技巧的提高,意味着思想、情感内涵的深化”,[8]更意味着戏曲从随意走向定则。- s- P3 m1 q% K6 ^+ q; k% W
! B) i( |: E5 c
(三)戏曲的大众传播: V3 E# x, O9 ^0 `9 n4 W) D; i7 Q
; r2 Y% s6 u3 O# O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的大众文化,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公众传播,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仍有很大区别。这里所说的戏曲的大众传播,是指依赖工业化的印刷及电子音像技术,以大量信息的大范围迅速传递为特征的媒介传播。现代大众传播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传播等。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广播、影视戏曲的传播。! m# d4 t7 ]+ W( @& p* t: _, ? l
g" n5 V3 ~" C' X# ^. M5 C4 U: y
一次戏曲舞台演出,其观众大约一千多人,即使是大型露天演出,也不过几千人上万人。而广播的出现,则打破了传播的空间限制,使戏曲受众的范围大大扩充了。因为它传播迅速及时、接受方便,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广大受众,因此一经出现便风靡于世。一方面,广播使戏曲摆脱了视觉的束缚,以声腔艺术直指人的心灵体验;但另一方面,视觉的缺失毕竟是广播戏曲的一大缺憾。电视戏曲的出现,则弥补了这种不足。它不但可以忠实记录舞台演出的实况,而且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也产生了许多电视戏曲所独有的艺术品类,如戏曲MTV、戏曲电视剧等。这些节目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舞台演出,无疑是对传统戏曲艺术形态的扩充与发展。与此同时,录音录像技术的发展,也使戏曲音像资料的长期保存和大量复制得以实现,打破了戏曲传播的时间限制。[9]* R7 l- c9 _/ C* I4 L, k3 R$ H4 k
3 t7 K t( d4 e3 e
戏曲传播发展到电子音像传播的时代,已经极大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而且观、演之间的交流或者传、受之间的互动也比以前大大加强。但所有这些都显得还不够彻底,几种媒介之间也缺乏融合。网络媒介的出现,使这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2 q/ E/ k5 j1 Q# Q5 a$ c* f9 C+ }: j
二、网络戏曲传播类型
7 s1 h3 [. `& N; |$ Q0 u( N4 g4 M9 O+ w2 z1 e2 G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它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和各个领域。戏曲艺术也不例外的进入了网络世界。经过几年的发展,网络戏曲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逐渐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目前,网络戏曲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按戏曲资源的分布状况,可分为:
- }! t) C, N5 Y ! _1 k+ |+ e" n" o }
(1)传统媒体网站中的戏曲资源
. N% p& @# K9 w A4 B4 \% K" _. V
( ?& q! Y. Y0 Q) H9 k: v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也纷纷与网络结合,推出自己的网站。原本存在于传统媒体中有关戏曲的信息内容也被转移到了网络上。这些网站包括报刊类网站,如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在其文化版中舞台小板块,就收录有包括戏曲在内的舞台艺术的各种资讯;另外还可以在首页的搜索栏里直接查询关于戏曲的内容。电台电视台的网站,如央视国际网站http://www.cctv.com,就开设有专门的戏曲频道,内容十分丰富。通讯社网站,如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等,这些网站都有大量关于的戏曲内容,很容易搜索到。
' I4 m: C8 l/ @. U
, x! q; g. e* u# i0 Q* w/ C (2)教育、政府、组织机构类网站中的戏曲内容9 V/ x/ Z; l, ]. H) o, k: w2 U5 F
6 e' r7 q; g- b! Z" b6 n
目前,我国各政府部门、各高校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中也包含有许多戏曲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如河南省文化厅所属的河南文化网http://www.hawh.cn的七彩剧场板块,设有缤纷梨园、名家名段、好戏连台、专家说戏、曲苑杂坛等小栏目;南京大学网站首页上开辟有“中国古典戏曲”专题,包括中国古典戏曲概述、宋元南戏版本简介、明清传奇版本简介、戏曲论著与曲集简介、戏曲作家与理论家简介以及宋元明清的戏曲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等,是对中国古典戏曲较为全面而概括的介绍。他们还在网络课堂中设立中国古典戏曲课。http://desktop.nju.edu.cn/Default.asp另外,如香港中文大学也设立了戏曲资料中心网站http://corp.mus.cuhk.edu.hk/default.htm,以收录粤剧为主。另外很多高校和组织机构的网站提供音视频资源下载,其中有很多戏曲资料。如水木清华戏曲FTP,中科大戏曲FTP等。* j# Q. Q4 Q7 _+ R1 |/ g2 w
- o4 y' c" O" W+ k+ ? (3)综合门户网站中的戏曲资源5 d5 J2 p2 o$ {/ ?& d0 W
" f7 i1 W/ }- J8 i. w7 R" B2 ? 综合门户网包罗万象,信息异常丰富,他们不但收录了许多戏曲类的信息,而且还提供强大的搜索引擎,通过他们不但可以搜索到大量的戏曲网站,而且可以查询到大量的相关网页。如登陆新浪分类搜索,点击“理论与批评-艺术-戏剧”,就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戏曲概述”、“中国舞台艺术网”等相关网站。. d, Y6 |, m$ i# W( e
) k; p7 [$ _! z; F, t (4)专业戏曲网站
4 Q4 E4 Q) k, R' ]8 _% h2 k( C1 T% Q& w1 e9 n& [
专业戏曲网站是网上戏曲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是网络戏曲传播的主要阵地和途径。按照其内容,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 k9 ?, Q4 N* [3 |# V
- C s. _, f6 ]( `" a) u3 s ①综合性戏曲网站" t! t; ^# H% l% `9 Y1 P6 \
我国戏曲资源丰富,全国各地区有三百多个剧种。一些戏曲网站就囊括了我国比较流行的大剧种。如中国戏剧场http://www.zhongguoxijuchang.com,就包括京剧、昆曲、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河北梆子、川剧、粤剧、秦腔等十余个剧种的二级网页,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直接点击进入自己喜欢的内容。类似的网站还有梨园春戏曲网站、神州戏曲网等。
8 ]3 F" [) |# h; Y- t6 g' n T$ S2 r6 f: W2 E: o
②某个剧种的网站$ B" l" o. z1 D! n
我国众多的剧种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因此专门为他们服务的网站也就应运而生。如专门传播京剧的中国京剧艺术网、时代国粹、咚咚锵、广德楼等;豫剧类网站有中州豫剧网、梨园豫曲等;越剧类有美丽越剧、中国越剧网等;还有评剧苑、秦腔网、昆曲博物馆等,数量众多,蔚为大观。8 ]6 e6 }/ F$ u; R" I4 `+ @( `" [
8 x+ ^& l1 I# O" J* s" M+ K$ n: a
③传播戏曲某方面信息的网站+ V7 |/ L! r. l f B
一些网站针对某些戏曲爱好者的特殊需要,专门提供某方面的特殊服务,建立了一些专门性的网站。如中国京剧戏考专门收录京剧剧本,中国脸谱网专门收录戏曲脸谱,京剧老唱片网专门收录老唱片,戏曲曲谱网专门收录戏曲曲谱。; @1 \9 R3 @& Y: n9 t t1 k
$ L% |- {; y& ~+ r- B- U ④演员个人网站. g7 w" f; X d2 ^
这类网占有很强的针对性,有稳定的受众,形成了一个圈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戏迷为自己喜欢的演员建立的网站,如李胜素戏迷网、美哉于魁智、李军艺术网等。另一类是政府机构或组织为艺术家建立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网站,或者是演员自己建立的本人正式的网站。前者如安阳市档案局、文化局主办的崔兰田生平艺术展http://clt.ayinfo.ha.cn/Chinese/index.htm,张宝英舞台艺术;后者如王佩瑜个人官方网站http://www.wangpeiyu.com等。这类网站有较强的宣传意义,演员与戏迷的互动比较方便。
: x- g9 e- {! n, ^3 u" C2 y( \- `
3 h9 n7 |# I) W% v* e. O ⑤戏曲院团的网站
; s5 `! L x6 ^+ r 戏曲院团是戏曲生产、演出的重要基地,云集了众多的专业戏曲人才和丰富的戏曲资源。为了扩大剧院剧团的影响,一些院团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如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院、上海越剧院、河南省豫剧二团、河南省曲剧团、石家庄河北梆子剧院、台湾国立国光剧院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还有一些剧场和大剧院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如保利剧院、湖广会馆、长安大戏院、上海逸夫舞台等。 这些网站除了介绍一般的戏曲信息之外,还开展了网上业务,如“演出信息介绍”、“网上订票”等等。一些剧团还利用自己的网站开展艺术教育,如台湾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http://www.bengzi.org.tw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了艺术教育专栏,提供六种网路教材,针对儿童的特点,将有关豫剧的知识制作成《西游记》、《三国》等游戏,效果非常好。
+ d# T" q1 M$ H* Z: r5 L
3 K, t3 t( t! |4 e 另外,还有一些戏迷在网上设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这些网站网页内容多样,非常具有个性化。
' O: }& W( l5 @: h. _( U, q( }* |2 }+ { y( `8 i
网络戏曲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v0 @) X7 A& I* Z" j1 z$ g7 E/ y% b2 @0 s
(1)图文信息
% B; U+ y& d% z! g 图文信息是网络上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戏曲传播方式。它广泛存在于上述各类戏曲网站网页中,包括传统媒体网站和综合门户网发布的有关戏曲的各类资讯,各种专业戏曲网站发布的各种有关戏曲的各类知识信息等。如时代国粹网站http://www.shidaiguocui.com主页上就有京剧新闻、京剧网文、京剧票房、京剧人、京剧谈往、京剧院团、剧场信息等板块,都是由图片和文字信息组成的。
& I2 m; b' n. L
% M4 ], K; f+ O* } a* k. N (2)音、视频欣赏
) t. Q0 r1 a# l% X4 l& b 网络上的戏曲音频视频资源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现在,几乎各种戏曲类网站都设有音频、视频在线欣赏和下载服务,尤其是随着数字音像设备的逐渐普及,网友可以将自己珍藏的音像资源或者自己制作的作品上传到网上,这无疑极大的丰富了网上的音像资源。如中国京剧艺术网http://www.jingjuok.com的曲库目前收录了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4156段唱腔,而且每天都在增加; 梨园经典中收录了共400多出京剧的全场录音,其中仅《四郎探母》一剧就收录了从1936年到2006年的24个录音版本。这些珍贵的资料大都是网友提供的。
( w* Y2 w4 z9 f6 C! d7 L& d P# r: W' o1 h! O
(3)论坛7 L2 m6 K6 R1 O4 U
论坛是网络上的戏曲爱好者聚会交流的基地。只要成为注册会员,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天南海北的戏曲爱好者一起交流。目前的戏曲论坛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论坛上的戏曲版,如央视论坛的“百家谈戏”,天涯社区的“舞台艺术”等。另一类是专业戏曲论坛,这是网络戏曲爱好者最为集中的地方,人气旺盛。如梨园豫曲论坛有注册会员30161人,京剧艺术论坛有注册会员12454人,路过浏览的游客就更不计其数了。这些论坛往往和传统媒体合作,如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空中剧院”栏目,每次现场直播时都会和网络论坛的戏迷互动,戏迷可以通过论坛发帖子向演播室的专家提问,也可以把自己看演出的感受反馈给主持人。7 U, F5 X' e& @/ O
% y J- X/ V9 B' T (4)聊天室( `7 h% ?8 p- Z% t% w. w7 x' T
聊天室是网友交流的另外一种方式,与论坛比起来,它的交流更加直接即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聊天室也由最初的文字聊天室发展到现在的语音聊天室。如新浪网UC语音聊天的“九州戏苑”就设有“河南戏曲”、“黄梅戏苑”、“秦之腔”、“东北二人转”、“天籁越音”、“京剧大舞台”等26个聊天室。有些网站的聊天室还会邀请戏曲名家做客,与网友交流,如中国戏剧场、北京娱乐信报《梨园周刊》就曾经联合在新浪网娱乐频道推出了“戏剧访谈”视频直播,邀请孟广禄、赵葆秀等京剧名家和网友在线交流。
9 i# B/ x/ `' J. w X/ w' o7 u
7 ?/ W& w/ u2 }# N Q (5)博客以及其他方式
! A4 L% M/ `/ Z6 \# f+ {1 H* O 博客作为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现在也成为传播戏曲艺术的方式之一。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开设自己的博客,定期或不定期的发表自己的文字、图片等,别的网友看到之后还可以留言或发表评论,还可以设立固定链接。如中国戏剧场网站维护期间,就将网站更新内容发表在了新浪博客上。[10]除了博客之外,网络戏曲还有一些其它的传播方式,如百度贴吧、个人FTP、PP网络电视等。* |; [. }6 J6 T7 j+ t9 i B
2 N& x+ K, ~/ F: ]2 r8 } 三、网络戏曲传播特点
( f3 \7 c, F6 ^: T& B& ]# s/ b5 ^+ U; J$ [5 \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与以往任何一种大众媒体都有着本质区别。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活动多种多样,网络戏曲也不例外,它呈现出与以往戏曲传播活动迥然不同的特点。
* @' p4 [0 s3 O0 f# z# H# Q+ q1 m/ _5 t% g! n5 s N
(1)容量巨大,内容丰富
7 I, M/ M" h7 |" g' ]( v 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广播电视受播出时间的限制,报刊受版面的限制,光碟受容量的限制。而互联网实现了全球联网计算机的资源共享,其虚拟空间浩大无边,承载的信息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百度”搜索中输入“戏曲”一词,就会搜索到300多万个相关网页信息,其丰富性远非其他媒介可比。4 L9 E2 g J, G' J6 u
* \ p9 w3 i4 R B, e (2)搜索、复制、储存方便
0 E' E+ Z' X1 B0 Y& _# k 传统戏曲传播方式以传者为中心,受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而网络中提供了很多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询相关信息,操作方便。而且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制作,这些信息资源可以快速复制并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中,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
& ]6 e. e1 E0 T: d9 g6 [
: [( s$ \: ]. p; o4 o' m (3)进一步打破了时空限制
* r2 H0 a7 k) O 传统的戏曲舞台受时空限制,其受众范围狭小。广播电视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限制,但并不尽如人意:广播电视受接收信号的影响,而且传播的内容转瞬即逝。网络进一步打破了这种时空限制。如2006年3月31日在郑州市中州剧院举办的纪念豫剧大师陈素真诞辰88周年名家演唱会,现场观众不过一千多人。河南电台戏曲广播虽然做了实况转播,收听范围也仅限于河南省内。但是通过河南广播网http://www.radiohenan.com的网络直播,在互联网到达的全世界每个角落都能够收听到。
% b. c: L6 K$ O* o" M3 K
; w$ P0 g" I$ R. K: Y( X1 ]/ k (4)多媒体兼容
) C: k9 T' I8 ?# k+ f, [ 以往戏曲的传播方式常常是单一媒体的,而网络采用的数字技术“几乎可以整合今日所有的新媒体艺术,包括电影、录像、摄影、视频、合成音乐和CD-ROM,而数字技术对于图形处理的可能性更是无穷。”[11]当你打开中国京剧艺术网http://www.jingjuok.com的时候,可以打开曲库,听名家名段,点击图库欣赏剧照,或者浏览戏曲新闻,阅读专家文章,还可以下载视频看大戏。这一切还可以同时进行,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选择接受信息的形式。网络给予了人们极大的自由。. r3 p F3 T h0 p6 H% b
) g* a" ?' ?5 Z1 t (5)超文本链接
8 y( S: K0 h, z T. _5 V* ]2 P 网络戏曲传播受众对信息接收的自主性还表现在网络的超文本链接上。网络传播的所有信息都是被精心结构化的,依照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超链接技术,信息被编成一张大网,每一条信息都是网上的一个节点,顺着它就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任何另外一个节点。中国戏剧场的每则信息的关键词都被作了超链接处理,只要轻轻用鼠标点击一下,就可以看到相关的其他内容,省去了查询的时间。另外,每一个戏曲网站都有相关网站链接,只要点击网站的LOGO[12],就可以直接进入。' P. M7 b+ t; B* }$ a$ o& S& g1 n
7 r3 _( E" E0 j. b2 J2 m (6)交互性
' f, P/ S5 b. z; z! I3 q5 i+ i3 \ 互联网的本质是交往。[13]它实现了所有联网计算机的资源共享,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在这个意义上,网民既是传者,又是受者,传受双方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如梨园豫曲论坛http://www.henanxi.net的戏曲资源里,都是网友上传的各种资料,包括名家演出了录音录像、唱词、剧本、曲谱等,还有戏迷自己的演唱录音。秋风起网站开辟了专栏,戏迷可以将自己的演唱上传到网上,让大家品评。“这种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的革命性特征,使网络传播表现出了和传统大众媒体传播的本质区别。”[14]通过网络提供的各种交流工具,人们在网络上实现了点对点和点对面的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兼容,网络上的交流和互动更加自由。“过去受抑制的声音如今更容易引人注意,过去纯属精英们的私人言说和实践如今为众所知。”[15]网上戏曲论坛上的热门话题往往引得众相争论,过去少数精英的话语霸权被打破。梨园豫曲论坛上就曾发生过戏迷们对某戏曲专家言论的群攻事件。[16]
+ G/ Z. k0 L/ ]/ p# h+ u
: H; P+ Q0 i$ t% |" y) k 四、网络戏曲传播现状及其前景
4 M4 r3 K6 F0 u6 z: w5 F1 x, G
# w Y, k4 e! N4 r 如上所述,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给戏曲传播带来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传播方式的全新面貌,对于传播戏曲文化起到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d( R) I$ C9 G! U6 q+ Q& { h- O
8 e8 m2 K: ?2 \
(1)满足不同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为戏曲爱好者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 R) g) S; H' p8 A6 Q$ S+ M$ A% u: Y2 m: l1 X
(2)打破了戏曲传播的时空限制,方便了戏曲受众之间的交流,也使戏曲受众对传播者的反馈得到加强;
- }0 S' r; `: M" A+ Y$ C# J# s; B. i! j3 L2 G i
(3)网络资源共享使戏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有利于戏曲资料的保存;
5 o6 b" W" E2 A6 H4 I! B: v( m( W" d: d- J+ z M2 ]# T. \
(4)利用网络在青少年中间开展戏曲艺术教育,有利于传统戏曲艺术的赓续传承;6 g- G" }3 W( W
0 Z8 x( v' J' }+ {0 {& u (5)网络新技术对戏曲艺术的介入,有利于戏曲艺术发展变化,丰富戏曲艺术的品类。
7 n ~; n1 c- g& s& e4 I8 V
% W- g; t9 m" ^ 尽管网络戏曲的传播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A0 d4 J; h) ]
; @2 e4 b( K& p+ O
首先,还有大量珍贵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目前,大多数戏曲网站是个人或者业余的戏曲爱好者创办的,其信息传播的深度、广度,或数量、质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戏曲的生产机构和研究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是目前,他们要么还没有自己的网站,要么是拥有的网站从规模上还是内容上,都与自己拥有的雄厚实力不相匹配。
; A( h8 Y s$ D, N4 L$ U* n/ X, e1 p2 n- X
其次,戏曲艺术的一级传播者,即戏曲的原始创作者没有充分重视戏曲的网络传播。戏曲的传播是由传受双方共同完成的,戏曲发展史表明,戏曲观演双方的互动交流对戏曲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当年京剧“四大名旦”非常注意观众的反应,他们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自己演出的评价,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固定的智囊团,如“梅党”、“程党”等[17]。网络在聚集戏曲受众的意见方面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目前大多数戏曲演员等戏曲的原始创作者并不重视网络的作用,他们大多数没有建立形成自己与受众固定交流的专门网站,也并不经常登陆各大戏曲论坛倾听戏迷的声音。
7 U( O; x6 E! z) `- P, O- d& D. m; X6 T) d; H8 m
再次,利用网络扩大戏曲的影响力的工作做的不到位。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的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戏曲受众老龄化、年轻受众越来越少,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而目前我国的网民绝大多数是年青人,[18]这一矛盾意味着网络戏曲传播除了要满足老戏迷的需求之外,还要花大力气研究年轻网民的特点,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发新的网络戏曲产品,以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 譬如上述台湾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开发的关于豫剧知识的网络游戏教材,就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习性和爱好。但现实是,绝大多数的戏曲网站提供的服务都是针对熟悉并喜爱戏曲的“精英受众”的,针对“普通受众”和“随机受众”[19]尤其是青少年的服务少之又少。
5 Z, L( i0 n& M+ z& U. y
) S" x- A* y- g4 U8 s( U+ \. i: }& n 最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戏曲”。上述戏曲传播媒介演变概述表明,传播媒介的每一次演变,都对戏曲形态的演变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影视戏曲创作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戏曲舞台演出的艺术样式。但是反观当下的网络戏曲,除了传播方式有所不同以外,和传统的戏曲形式没什么两样,基本上是把传统媒体上的戏曲搬到了网络上,并没有为戏曲开创出迥然有别于以往戏曲形态的崭新样式,这也是很多人不承认有网络戏曲存在的原因。# @+ f0 @, u, b
! x3 V4 I0 f: t
针对上述网络戏曲传播的长处和某些不足,今后网络戏曲工作者(与以往专业的戏曲工作者不同,这里泛指一切参与网络戏曲产品制作的人)努力的方向应该是:
0 `" V8 o/ J; d, s% l- c9 c/ m6 ^9 Z5 S9 x# v6 A" i7 q: i
(1)着手建立全国性的戏曲资料库。戏曲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失去了传承的动力,久而久之,它就消失了,失传了!”[20]在现实中,我国丰富的戏曲艺术宝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亡,许多剧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因此,建立全国性的戏曲艺术资料库就有着非常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而网络能够在世界最大范围内搜集和整理戏曲艺术资料,实现共享,这无疑能使我们建立全国性戏曲资料库的设想变成现实,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挥巨大的威力。
& t! O8 a- A7 {/ E, f
0 e" \2 a$ Z* Q L: n/ B (2)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资源,为戏曲创作、传播服务。戏曲生产、研究机构应该把自己掌握的丰富戏曲资源在网上发布,以满足戏曲受众更多更细的信息需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高科技领域,媒介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的,不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21]。因此,戏曲艺术家应该努力掌握网络新技术,利用网络和广大戏曲受众交流,以促进自己的艺术实践。另外,网络戏曲工作者应该在传播形式上多下功夫,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供特殊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戏曲产生兴趣。
% S. X! y0 Z- k1 Y7 B3 B2 ^3 O* G2 Y+ m9 o2 s$ H5 B) C
(3)努力开发不同于以往戏曲样式的网络戏曲新产品。“新的传播媒介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必然碰撞出不同于原来的艺术形态”[22]。2003年,复旦大学学生李晨佳、朱怡波在沈一帆老师的指导下,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有关人员合作实现了数字皮影动画《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传统艺术与高新科技结合产生新的艺术形态的典型实例。[23]虽然现在我们还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戏曲产品,但随着网络与戏曲艺术的磨合与适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看到带有鲜明网络特征,完全有别于传统戏曲形态的新的网络戏曲艺术形式。
7 L6 Q4 e. g# g' [
' f& R( f4 o$ |! N9 F3 i. i 五、结语# e, D( x, _$ ?" p$ h
1 d4 v0 `! j+ I3 y. M “环境制约艺术特征”。[24]不同的传播媒介,会使戏曲艺术表现出不同的规定性,产生不断的变异,整个戏曲发展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与网络的结合,使戏曲在越来越多的层面上改变着自己的存在形态和审美方式,包括它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网络文化传播的迅猛发展,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传播秩序时代”,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利的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利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25]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大力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在文化领域大举进攻,[26]包括戏曲艺术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激烈的冲突和竞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何保持网络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并利用网络新技术来保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亟待我们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考察了网络戏曲的现状和特征,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能够给关心此问题的人们一些启示。
0 ]5 ^' Y0 W( r) Q' T2 f' }4 j- o% x' s
5 }4 H* c1 p- {7 z' b, D4 N
注释
$ {6 A( _9 e$ D7 x9 B[1]《武林旧事.元夕》,转引自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北京,北
- r; n9 y: s8 M+ j+ q a% s& n% @3 z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264页
' h# x A( c$ b+ b8 G% [ K[2]周华斌,《京都古戏楼》,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21页# ~& `8 T$ H. ]- }9 a* b
[3]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265页
! U: b$ F1 ?* m- I- J[4]当时戏园多称“茶园”、“酒楼”9 m7 K+ |+ C) Q) h
[5]参见周华斌,《戏曲艺术与大众传媒》,《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转引自杨燕,《中国电视戏曲研究概览》,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8页
3 d; G" T8 o& u; M5 C k y8 L[6]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的图像世界之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20页9 v+ v$ q& f: I6 L* @5 P( q: z
[7]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3页4 Y: j1 M2 j0 C; T5 {
[8]周华斌,《戏.戏剧.戏曲》,载胡忌主编《戏史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91页
4 L% d4 n6 u3 Y8 s[9]大约在清光绪中叶,就出现了京剧唱片。许多京剧名家都受邀将自己的代表作灌制了成了唱片,现在这些唱片还被转录成激光唱碟发行于世。中国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现在许多艺术家拍摄的老电影也被转录为VCD或DVD发行。
6 B- H5 a9 w3 n- `3 P2 Z[10]参见http://blog.sina.com.cn/u/14275876051 E9 f0 }) Z' S! ^" O
[11]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39页1 W9 v' q9 ^& l( L6 m
[12] LOGO是指与其它网站链接以及让其他网站链接的标志和门户。要让其他人走入你的网站,必须提供一个让其进入的门户。而LOGO图形化的形式,特别是动态的LOGO,比文字形式的链接更能吸引人的注意。
- o$ y( D- \3 B6 B# ?! j[13]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页
$ x$ V# Y" c1 D, O[14]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3页
& t+ e$ H& G, N" V5 v[15][美]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3页;转引自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2页
4 M C; j- r' ^, a[16]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学专家廖奔在《中国戏剧》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被网友上传在梨园豫曲的豫剧论坛上,该文的观点引起了众多网络戏迷的反驳。
5 t d4 ~9 b, _+ E: V _6 S" a[17]丁尘馨,《告别红极一时的京剧年代》,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11期) h9 i: K% k6 a- T2 l0 p' W/ V) @
[18]据《北京青年报》2000年2月1日到27日调查,25岁以下网民占61%,35岁以下网民占87%,网民平均年龄为25.4岁。
, V3 ^2 ~; U' j( e; t[19]这三个概念借鉴了施旭升先生“精英观众”、“普通观众”、“随机观众”的提法,参见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337页# a' H7 K# A1 T+ q$ d" _: M1 l2 Y6 F Q
[20]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47页; t6 j0 ?, h! J( i ]/ W
[21]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41页& ]3 b( S" N! G/ z" K
[22] 许行明、杜桦等《网络艺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207页
) T8 c+ A2 A0 ^; J6 I& S[23]参见张燕翔《新媒体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292-293页
) x' ~( E7 e& l6 g[24]周华斌《京都古戏楼》,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2页1 F$ x& t6 n) J- `
[25]转引自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179页, k" w1 W$ f& c3 [# a, O, T3 g K
[26]参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52-25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