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失眠症发病概况 Q) d$ l. p, V) u; F: \. A
当今失眠症发病概况
7 g m( }% P3 U/ B6 y$ O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 施明 王惠茹
7 ?+ k9 I/ {! [) F7 [ “失眠症”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社会活动功能,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9 G( e! {( W) j8 n( z8 W4 c0 z
失眠症的发病率0 j6 ? H% B1 {, M
近十几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以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失眠症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对巴西等七个国家、十五个地区 2.6 万人口进行调查,其中巴西人群失眠症发病率达 40%,美国 30~35%,英国、法国 20~25%,并推测全球平均为 27%。中国据 2002 年 3 月 21 日 中华精神科学会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山东等地区的调查,轻度失眠加显著失眠占 43.5%。04 年在珠海召开的亚洲睡眠大会资料显示,南亚地区人群失眠症发病率约为 38%,有失眠问题的占人群总数的 50%以上。上述调查数据均显示从国内外医疗市场来看,人群失眠症发病率将会继续上升,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社会活动功能。
" P; U( e9 i3 n T7 i0 p 当今失眠症的主要五大发病因素都有哪些?
+ g: X* O) P. v/ X; u, _) J 失眠症的发病因素
4 h6 |3 v4 k4 z 失眠症的发病因素很复杂,古人对不寐的认识按五脏病原论认为本于心藏神立论,按人体阴阳消长,卫气运行说,乃由于阳气盛,卫气运行不能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瞑。按正邪斗争趋势说,外感伤寒、温病后,邪气盛,邪正斗争相持不下,致阳气不能入于阴,故目不瞑。古人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失眠的发病因素,大体表现在上述 3 个方面,无疑对当今临床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但如何根据现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在承前人理论和经验基础上,通过我们的临床实践,再有所新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我们十多年来临床资料的调查,发现当今失眠症主要有五大发病因素,即:体质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 % q: x/ Q6 }1 G; [6 _, A, `
体质因素:体质上肝气偏旺,是发病的先天基础,这样的对象,平时多表现精神较敏感,工作学习很认真,不肯马虎,责任心强。这样的同志在工作上往往是好同志,但在医生面前,他却有很大的弱点,即容易患失眠症。所以,把这种对象按中医传统体质学理论来说,多属于肝气偏旺型,也就是失眠症的易发对象。
# W5 t: o: o! ]$ R; V# B: d# F* ? 精神心理因素:多因情志不悦、精神过劳、或受惊吓引起,是肝气偏旺者患失眠症的外因条件,据三批临床 3830 例的调查,分别为 77.74%、55.9%、51.7%,提示近十几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经济风险、精神压力以及社会、家庭等矛盾增多,以致人群失眠症发病率急剧增加,其中因这一因素引起者较多。 4 s1 {6 l" J- I- p5 s! K3 f
疾病因素:是指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疾病。多见于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血管性头痛、脑梗塞、高血压、中风后遗症、脑萎缩等;心血管病,如心肌炎、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早搏、冠心病等;脾胃病,如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肠炎、脾虚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等;肝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肺系疾病,如慢性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干燥性气管炎(燥咳)、以及与慢性咽喉炎相关联的颈椎病等;肾虚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女性尿道综合征、前列腺肥大等。此类疾病常以失眠症为主症前来就诊,经检查多由于并有其他疾病,而相互为条件引起。即现代西医学所称的有精神心理因素参与的躯体疾病,即心身疾病。其他精神疾病,如精神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多见失眠为主症而并其他相关症状,而精神分裂症等多以失眠为前驱症状而发病。5 W" |" E+ V! M8 Y9 y
环境因素:指生活中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对睡眠的干扰,如出差、三班制工作、做夜班,白天没有安静环境睡觉,或长期夜生活,睡眠时间混乱或颠倒,以及居住条件差,周围噪音,拆迁或迁入新居不适应等,多由于自身机体对外环境调节功能降低,适应能力较差所致。 5 r. C: r+ {4 K6 i! w
药物因素:常见药物,以现代化学药物为多见,如抗菌类药物、激素、扩张血管药物、降脂药、抗痨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焦虑药,以及某些安眠药本身也可以引起失眠。特别是某些抗精神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常见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临床上病人证候表现十分复杂,病人常轻听广告,乱投医,医生常盲无所从,乱施药和检查,致使病人痛苦万分。这是当今社会和医药界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9 h/ V+ _2 A/ M! k" b9 L
当今失眠症临床上存在的六多六少现象都是哪些?
- q9 ^* O0 M& `9 o 临床特征* d; I" T# |3 q$ ^+ O* ?6 ]; G
从临床病人出现的症状、体征和辨证证候特点来看,发现当今失眠症临床上存在六多六少现象,即精神亢奋者多,精神衰弱者少;气血旺盛者多,气血虚弱者少;无外邪感染者多,有外邪感染者少;中壮年人较多,老年人较少;因精神情志因素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多;单纯因体质因素先天不足,无其他夹杂疾病者少;中医辨证实证者多,虚证者少。 ' [" X3 w! h& u$ E, a! [
失眠症的临床表现! w# r! o# C9 W& @" {# `
1.经常性睡眠不足,卧床难眠,或睡中间断,多梦烦扰,或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甚则通宵不眠者。
% K. I# W) f6 `2 l: B% n6 B3 Y# s2 ^ 2.不用镇静安眠药,每周至少出现睡眠障碍三次,连续四周以上者。 3 C7 Y) X- p3 I+ S4 g& h
3.卧床睡眠,需 1 小时以上方能入睡或早醒于希望醒来时间,提早 1 小时以上者。9 e/ \; U; d! F& ]9 n! F) _
4.夜醒二次以上,总时间在 1 小时以上。 / [5 g: g% Z% m8 W7 G" T$ |
5.18 岁以上男女病人,总睡眠时间不足 6 小时者。 7 m! M9 U' G. M! @( s
6.醒后有疲倦乏力感,影响精神活动效率和社会功能,要求服用中药镇静催眠药帮助入睡者。 ; u$ b2 C9 y/ F" l& z" U% S
临床上失眠症往往因情志不悦、精神过劳或惊吓而诱发,临床表现以入睡困难,或早醒,或中间间断,多梦易醒,甚则通宵难寐为特征,纯属肝阳偏亢的一种表现,而白天头晕或胀痛,或心慌、心烦、口干苦,或胃脘不适或大便不调等,亦因肝阳偏亢而上亢脑络,则头胀痛。或则犯心,而心慌、心烦、口干苦。或则犯胃而胃失和降,……等等表现,无不从肝而起,再波及其他脏腑,甚至多脏腑功能紊乱,使临床症状多样化,复杂化。
8 y, B5 s* f3 K$ V$ @: r失眠症诊疗新进展 0 ]# {( O( Q ?( U4 P/ [# F& n% }
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 王翘楚
# v' d+ ?- T X0 j 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可通过以下5点诊断标准来对其进行判断# g! }# j: u. z8 g& Z+ S
失眠症诊断
P) Z- \5 t$ I0 M4 S( ? 失眠与失眠症应加以区别
8 L+ Z* p% {0 \' o 失眠症(不寐症)定义:持续相当长时间对睡眠的质量不满意,并伴有其他相关临床症状,影响工作、学习或社会活动功能者。 ) m* U: r r5 ~# i5 d
长期以来临床上把失眠多作为一种症状来表述,如果经久不愈往往即诊断为神经衰弱。近十几年来,由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失眠发病率急剧上升。据国内外不同国家、地区的调查,人群发病率均在 25%~40%之间,实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疾病。再从当今临床失眠症状的表现来看,它具有一组相关症状综合群,除以失眠为主症,同时伴有头晕胀或痛,精神疲乏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心慌、心烦,口干等症状,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功能。这组症状综合群,已不同于过去临床表现的单纯失眠症状,主要为精神亢奋型,而不是精神衰弱型的一种表现。而且往往持续相当长时间,不能自我调节恢复正常睡眠。因此,我们认为对具有以失眠为主症伴有上述临床症状的综合群,并持续 2 周以上不愈应视为一种疾病。应与一般单纯失眠无其他并发症状或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症状相区别,以有利于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 k3 b1 K' c7 B3 m$ S1 r. Q; `
失眠症诊断标准
3 K- R7 J: ]* u/ e2 I- }4 E2 r 按照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结合中国人睡眠生活特点,拟订以下诊断标准
# T; D5 L W2 }* V: @, G 诊断标准
' l+ r* z/ h% l 1.睡眠障碍:包括难以入睡,久不能眠,或间断多醒,整夜多梦,或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或似睡非睡通宵难眠。) y- t. q6 s6 \3 j
2.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 3 次,并持续 2 周以上。9 a1 O9 p Z7 `$ P
3.白天出现精神疲乏不振,或头晕头胀、心慌心烦等症状,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功能。; ^/ y: q7 F0 @, _& \6 Q
4.不是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并发症状。
6 K% p' v1 s. J3 O/ v# L 5.按国际通用的 SPIEGEL 量表 6 项内容(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夜醒次数、睡眠深度、做梦情况、醒后感觉)检测评分≥9 分、<12分为失眠,≥12分为失眠症。失眠症程度:≥12分为轻度失眠症;≥18分为中度失眠症;≥24分为重度失眠症。 9 n; N+ Y+ ^5 d4 b$ z- q
失眠分类
. ~+ L* T; d/ ~5 Q, T" h 起始型--卧床难以入睡,≥1小时。 " I1 c G7 t, {0 _3 r
间断型--间断多醒或多梦,睡不安宁。
2 ]" l, w/ a4 N" k 终点型--即早醒后不能再入睡,与习惯醒来时间≥1小时。
2 d3 L, ?$ c- Y3 I% c 彻夜型--指通宵难眠。 0 o. B2 Z" f1 V
中医辨证分型6 O$ \- Q+ z/ }* y/ c
根据“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和“五脏皆有不寐”的理论指导,立“从肝论治”法诊治失眠症取得较好疗效,并从当今失眠症临床实际证候特点出发,逐步筛选由博返约,确定六个主要证候为临床研究观察对象。即:肝阳上亢、肝郁瘀阻、肝郁化火(或化风),肝郁犯胃(或横逆)、肝郁犯心、肝亢肾虚。为方便统计分析,也可在上述六个证候辨证基础上,再分三个证型,即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
: q# m- ~" l5 D 失眠症的鉴别诊断及与相关躯体疾病的关系。 , P% ^9 W) G& z j8 Q M+ o) r& \
鉴别诊断
, M# d$ W/ v: Y$ V# p5 L( O 其他精神疾病 3 T$ }9 J2 Z3 w8 W; d: @) m
A.神经衰弱:以衰弱症状为主要特征,表现脑力疲乏,用脑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能持久,记忆力减退,情绪易激惹,烦恼,往往因并有某种症状而发生继发性焦急苦恼;或容易精神兴奋,回忆和联想增多,且难以自控,但没有言语运动增多;或并有紧张性头痛,或肢体肌肉疼痛。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入睡困难,夜梦纷纭或似睡非睡,自感未睡,而实际已睡,醒后疲乏,白天无精打采或打瞌睡。 % d7 b7 _- Y8 M" g
B.抑郁性神经症:指一种以持久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兴趣减退但未丧失,对前途悲观失望,但不绝望,自觉疲乏无力,精神不振,思考能力显著下降;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有想死的念头,但又矛盾重重;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5 I6 M; |$ w& ^0 s$ Z C.焦虑症:以持久的广泛焦虑不安为临床主要特征,经常无明确对象或无固定内容的精神紧张,惊恐,惧怕,提心吊胆,甚至坐立不安。或无明显原因突然发生强烈惊恐,并濒死感,或失控感。 , k- ]. C7 `9 @" ~" k
D.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表现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两者冲突导致病人紧张不安,自知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又无法摆脱。 : W+ R; J5 ~9 h+ d
E.精神分裂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联想障碍,出现破裂性思维,或明显的思维松弛,或逻辑倒错性思维,或象征性思维,或思维内容贫乏。妄想、情感淡漠,或情感倒错,或痴笑。幻听或思维鸣响。行为障碍表现紧张症状群,或幼稚愚蠢行为。 + y; g& Y- C& d3 \; K) ]* b( Q
F.药源性综合征:指一组以精神呆滞、动作迟缓、表情淡漠,面色黯暗,面容呆板,失眠,心烦不安,手足颤抖,周身肌肉不固定抖动,心动过速,便秘,停经等综合证候群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常于服用大量安眠药、抗精神病药后发生,而又难以摆脱这些药物的继续服用,病人和医生都处于十分矛盾之中。
) Z4 D- z# ?- i5 B G.躁狂症:临床主要表现情绪高涨,思维亢进,语言增多,夸大事实,异常活跃,与抑郁症的症状正好相反。
6 ?0 s$ E- o* Z" w: ]5 ~ 相关躯体疾病7 Y7 {* c; p9 K; v$ Q
躯体疾病并失眠为主症前来就诊者,常见有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梗塞、脑萎缩、血管性头痛、血管性眩晕等),面瘫,颈椎病,慢性咽喉炎,梅核气(忆球),上感后,干燥性气管炎(燥咳),甲亢,心血管病(心肌炎、心动过速、早搏、冠心病等),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肝气横逆综合征,胃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脾虚综合征、肾虚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除询问失眠病史及有关症状表现外,必须注意相关躯体疾病的病史询问和有关体格检查和理化检查,明确躯体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并在临床诊断时认真区别主从,分别发病先后及诱发因素不同而作出诊断,如目前躯体疾病处于稳定期,当以失眠症为第一诊断,相关躯体疾病为第二诊断。如目前躯体疾病正在发病期或者新发躯体疾病并失眠症,当以新发躯体疾病为第一诊断,失眠症为第二诊断。 6 b L- v1 [8 W
睡眠量表应用:试用于临床诊断和方药疗效的评价。
5 l0 Z1 d" ]# L 睡眠量表的应用 ; Y7 Z9 _8 ]9 y
SPIEGEL 量表的应用
' O9 |; C z$ v; _' O# y 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从九十年代初即引进了国际通用 SPIEGEL 量表,试用于临床诊断和方药疗效的评价,并经过临床门诊、病房病人和 2 个单位职工失眠发病调查逐步补充完善,使评价内容符合我国失眠患者实际,又可以量化评分。 1999 年 12 月至 2000 年 5 月市科委、市卫生局委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华山医院对我院“ 891 ”安神合剂Ⅱ号作临床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观察 146 例失眠症治疗前后测试对比结果,有关专家均认为颇为适用。 (附 SPIEGEL 量表 ) 6 f: h, R$ B1 O6 _, ^. p
(1)用于诊断评价:检测评分≥9分、<12分为失眠,≥12分为失眠症。失眠症程度:≥12分为轻度失眠症,≥18分为中度失眠症,≥24分为重度失眠症。 ( ]# k- [( h5 |, |: L* Q% p
(2)用于疗效评价: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 SPIEGEL 量表评分结合,采用减分率方法作出疗效评价,分 4 级: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一般疗程为 3 周,于服药前、服药后第 7 天、第 14 天、第 21 天各测一次。然后设计分别求出第 7 天、第 14 天、第 21 天睡眠改善情况,最终疗效以第三周检测结果数据作出统计。
% }8 r5 s5 [% E. @1 _ 临床痊愈:指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SPIEGEL 量表减分率≥75%。 - z2 r! b" t0 \3 {
显效:指症状基本消失,SPIEGEL 量表减分率≥50%。
' ?4 F4 e* K: Y' s 有效:指症状有改善或部分症状改善,SPIEGEL 量表减分率≥25%。 ; d/ D D+ v# T, X8 s
无效:无变化或加重,SPIEGEL 量表减分率<25%。 q. g7 P Y( d! N
中医失眠症临床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的应用
2 t* \ ~6 A; e, M, ~3 y5 f 中医临床证候辨证对指导立法处方用药十分重要,但评价中医临床症状证候改善的疗效缺乏相对客观量化依据。为此我们从失眠症临床实际症状、证候特点出发,设计了这份量表。经十几年来反复应用和修改,觉得尚有实际应用价值,具体填写方法请见量表下方的“注”。(附量表)
! o. e" \/ H' A I" N& |# p" H 案例分析
6 {) N: L% K% r: Z- Q, v) k8 I# N5 v 张××、男性、 41 岁、高级工程师。初诊日期: 2006 年 1 月 27 日 - E/ A# n, F, X* H) z& i. { d! H
主诉:失眠三月余
( Q! I, a% q, y& y 现病史: 始于工作紧张、精神过劳。现一夜睡 3~4 小时,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白天头晕、头胀时痛,心慌、心烦易怒,自觉工作和学习效率受到一定影响。口干苦,胃纳一般,大便偏干, 1~2 天一次。 # @, G7 Q6 f; e4 q* c8 W2 }7 W
既往史:无烟酒嗜好,无肝炎、高血压病史。
+ X D: P3 Z: F0 v( m 检查:BP:130/90mmHg 。舌苔薄黄,舌质偏红,脉细微弦。
% S2 q8 y Q' k5 T# r8 Y2 N 上述病案请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及中医辨证分析。
! |: }- k* j1 Y# v5 |" U" R$ q. C五脏皆有不寐和从肝论治法
1 W/ E1 a& W& e9 A6 z- ]五脏皆有不寐和从肝论治法 9 B; n. W& `6 e7 f/ c; H
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 许红 张雯静 & w# X3 D4 p2 x0 x: p$ [
不寐,又称为“失眠”、“不得卧”,指经常性的睡眠减少,或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时睡时醒,甚至出现彻夜不眠的症状。该病为临床常见病,且发病率在逐年提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王翘楚教授通过近 20 年的临床研究,创建了具有中医睡眠疾病诊疗特色和优势的临床新学科,提出“五脏皆有不寐”的新的学术观点,并对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躯体疾病和其它精神疾病主张“从肝论治”。 ) J/ t( v" A) O0 [% K
王翘楚在临床上提出“五脏皆有不寐”的新观点。
9 o- Y+ U& |% E6 P( c' i 五脏皆有不寐
0 A6 F8 {2 X/ n, s 不寐,古籍文献记载多以心主神明为中心,而涉及肝、脾、肾相关脏腑证候而立法处方用药,临床辨证常见因心不藏神,则神不守舍而致不寐,或因心神不安而致肝郁化火,或因心血不足,脾不统血或运化失司,则表现心脾二虚,或因心火过旺,肾水不足,而致水不济火,则出现心肾不交,而历代文献尚未见记载因心神不安而波及肺的证候表现,也无这一方面基本方药。王翘楚教授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常因感冒热退后,精神过劳或因情志不悦而致咳嗽难眠,数月不愈者,症见呛咳阵作,咽痒无痰,时升火,辄晚为甚,夜卧难寐,或早醒多梦,一夜睡 2~4 小时。白天情绪急躁,心烦易怒。口干,便燥,苔黄,舌偏红,咽红(+),脉微弦数。其病因病机乃由于外感余邪未清,再加肝郁阳亢化火,反侮其肺金,致肺阴耗伤,则肺失清肃,肝亢犯肺,气火有余,故呛咳不已,经久不愈,当属“肺病不寐”。故在临床上提出“五脏皆有不寐”的新观点。 1 z% u ]4 G/ X, _
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躯体疾病和其它精神疾病主张“从肝论治”。
! Z% v. H* z" J 从肝论治法 9 M. Z5 P. D4 b1 g) F9 n0 i( b' {
我们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近 5000 病例统计分析,发现当今失眠症发病因素多有情志因素参与,临床表现有六多六少现象(即精神亢奋者多,精神衰弱者少;气血旺盛者多,气血虚弱者少;无外邪感染者多,有外邪感染者少;中壮年人较多,老年人较少;因精神情志因素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多,单纯因体质因素先天不足,无其他加杂疾病者少;中医辨证实证者多,虚证者少)的特点,遂立从肝论治法治疗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躯体疾病、精神疾病。经临床四万余病例的实践证明,确有较好疗效。从而逐步形成以肝为中心而波及其他脏腑引起不寐的病因病机和五脏不寐证候分型论治的方案。这一方案力求把辨证与辨病结合,从证中求病,病中求证进行论治,既有利于病证统一施治,又有利于不断发现新的证与病。以利从临床实践经验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辨证论治经验和理法方药规律,并有利于他人重复和推广应用。
5 ]2 R: o/ y m 肝病不寐3 ?9 v7 B/ S! {& a) y9 r
①肝亢不寐,多为单纯性失眠症。主要因精神心理因素引起,连续二周以上不能自然恢复正常睡眠,辄晚入睡困难或早醒,或中间间断多醒多梦,甚则通宵难眠等,证属肝阳偏亢。可按从肝论治基本方即桑叶、菊花、天麻、钩藤、柴胡、龙骨、郁金、菖蒲、焦山栀、白芍、丹参、合欢皮等加减应用。或单用落花安神合剂(主要成份为花生叶)口服,一日 2 次,早服 1 支,晚临睡前服 2 支。一般轻、中度失眠症可获良效。如属重度单纯性失眠症,可采用上述桑叶、菊花、天麻、钩藤等基本方,再配合应用落花安神合剂口服,可增强疗效,相得益彰。
/ J$ H1 M- h+ y s ②肝病不寐,患肝病期间的病人由于精神紧张,情志不畅,多思多虑引起失眠,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异常或二对半阳性。B 超示: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等。患者在某一阶段常并严重失眠,以失眠为主症前来就诊,按肝病不寐证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有肝功能异常, GPT 增高,胆红素升高者,当以清肝或疏肝利胆,或养肝健脾活血安神为主方治之。常用柴胡、牡蛎、龙骨、天麻、钩藤、郁金、菖蒲、赤白芍、丹参、合欢皮等为基本方,酌情加减。清肝利胆:垂盆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焦山栀、茵陈等。疏肝和胃:旋复花、代赭石、延胡索、金铃子、苏梗、八月扎、青陈皮等。养肝健脾:制首乌、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
+ Q4 T' @! p8 v O0 [) D 脾胃病不寐
: N: Q6 j& m" F0 j& Q ①脾虚不寐:主要由于脾胃虚弱,长期患慢性结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反复不愈,常因精神过劳或情志不悦,同时并严重失眠。临床表现以慢性腹泻为特征,一日二到三次,或四至五次不等,便时有腹痛,或无腹痛,大便稀薄,或呈不消化状,无脓血。病情时好时差,反复发作不愈,大便化验(-),直肠镜检查:慢性结肠炎。失眠症状表现夜眠不安,多梦易醒或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一夜睡 2~3 小时,甚则通宵难寐。此按脾虚不寐论治,常以基本方加减,川连、木香、肉豆蔻、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如瘀热较重者,则改用红藤、紫花地丁、北秦皮、焦山楂等。属虚寒者,则用干姜、厚朴等。
( Z$ ~+ a4 w! ?% O. V' S ②胃病不寐:主要是患胃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炎或胃下垂等),常因情志不悦或精神紧张、过劳而引起失眠,以致胃病复发,又加重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或“卧不安则胃不和”,互相影响而发病。临床上表现严重失眠、精神抑郁或焦虑,同时并胃脘胀闷不适,或胀痛、或嘈杂、泛酸、或嗳气频作。常用平肝或疏肝和胃之剂。脘胀不适,以基本方加减党参、苍白术、枳壳或八月扎。嗳气频作则加旋复花、代赭石、苏梗、佛手等。胃嘈杂或泛酸,改加煅瓦楞子、乌贼骨等。苔黄腻,则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川连等。脘痛则改加金铃子、延胡索、台乌药、制香附之类。大便溏薄,加木香、焦山楂、白扁豆,纳呆加生麦芽。 9 n1 k; D: c9 [; E$ k
肾虚不寐 ' z) y. E$ [+ m' q9 t
主要由于肾气亏虚,三焦气化失司,膀胱通调水道不利,而致尿频、尿急或失控,同时并严重失眠,心烦不安等。多见于 40 岁以上妇女,再加情志不悦而诱发。西医诊断女性尿道综合征。病因尚未清楚。临床主要表现则见尿频、尿急不爽,甚则失禁。一夜 3~4 次,或 7~8 次,白天亦多次,常不敢外出,有时半途尿急、尿频、失控、遗尿。小便色淡黄,尿常规(-)。腰酸乏力,或并脚跟痛,睡不安寐,中间间断多醒,一夜睡 2~3 小时。常并心烦不安,情绪抑郁。采用平肝解郁补肾安神法,以基本方加黄芪、菟丝子、金樱子、芡实、补骨脂之类。绝经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经停数月不至,时烘热升火,自汗,面色少华,眶下灰暗色斑,心烦易怒,或紧张不安等,并严重失眠者,则以上述基本方加仙灵脾、地骨皮、山萸肉、当归、生熟地、知母等。 1 u j2 |$ j4 m4 Z3 i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