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83|回复: 3

[资源发布] 经验方--刘景祺编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9 16: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方验# K4 D% ^1 Y: G8 R( S6 J6 k
刘景祺编著
+ Q2 E, q5 [4 E" c1 J. S     前言         , g$ i8 ?0 [+ ^. s% p8 ^4 j* X
         陈修园曾云:“医门之仲景,即儒门之孔子也。”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的伟大医学家,历代尊之为“医圣”,其不朽巨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是中医必读的经典。正如张仲景本人在自序中所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但因成书年代是在一千八百年之前,所以后人不易悟出真谛,陈修园也曾评论:“其文义高古,往往意在文字之外。” 经方之所以能治百病,乃在于立方之初,仲景先师就将变化多端、错综复杂的证候群,归纳为三阴三阳“六病”。后人在临床实践当中,只要抓住主证、主脉,便可以见病知源,执简驭繁,既可以同病异治,又可以异病同治,但必须根据辨证加减化裁,不但要有原则性,而且要有灵活性,方能使经方长葆生机而百代不衰。
7 ^# r9 K# Y& Y: i3 L; W9 Y        本书作者在多年临床实践当中,遍采中西两家之所长,尤觉经方之效颇佳,每每能起沉疴于一愁莫展之际,故留心记载,将六十一方的验案按方归类整理成此一集。凡国内书刊已有记载的同类验例,多略去不用,而对于人们不常采用的苓桂五甘汤、芪芍桂酒汤、木防己汤、泽泻汤、橘枳姜汤和硝石矾石散的治验,则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验案中所使用的处方,多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化裁,但为了保持原组方的君臣佐使关系,药量比例基本不变。
4 y' E5 s" @; i3 F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 V: m" v4 W, Z              方中桂枝发散通阳,温经行血,既能调营,又能和卫,祛除肌表风寒之邪,芍药益血养营,收敛阴气;生姜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枣佐芍药和营益阴。甘草既能助桂枝行血,又能助芍药舒筋缓急,并可安中益气,调和诸药。 6 b9 t  `0 g; E' }, t/ c* U
          【无名热】粟xx,女,24岁;1976年2月13日就诊。患者低烧(37.6℃~38.2℃)已半年。背恶寒为甚,全身倦怠无力,曾服西药解热剂和抗菌素无效。化验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舌苔薄白,脉浮缓。印象:发热。辨证:表虚不固,邪犯肌腠,营卫不和。治则:调和营卫。服桂枝汤三剂,低烧退,恶寒和全身不适消失,观察二年无复发。 此案正合《伤寒论》中文:“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e/ N& T' \' k6 h4 F
                 【面神经麻痹】张x,男,26岁,工人,1975年12月9初诊。感冒已两天,因夜在室外值勤,又感受风冷,右侧面肌瘫痪,右口角下垂,右鼻唇沟消失,口向左偏,右前额皱纹消失,右目不能闭,咀嚼不便,畏风。苔薄白,脉浮缓。印象:面瘫。辨证;风寒郁滞,经络瘀阻。治则:散风祛寒、温通经络。处方:桂枝9克,芍药9甘草6克,大枣3个生姜9克,僵蚕9克,蝉退9克,。服三剂后,口眼歪斜明显好转,又服三剂痊愈。观察二年无复发。 9 Z# z. \9 S* D# B, S
                 【妊娠恶阻】董x,女,28岁,xx年x月初诊。停经已三个月,近半月来时觉气自少腹上冲胃脘,同时恶心呕吐,纳呆,倦怠无力,怕冷。苔薄白,脉寸关浮缓,尺滑。辨证:气血不和。治则:调气血,和阴阳。服桂枝汤六剂而愈。
5 a- j  u4 u. ~! }5 E) B                 【痹证】陈xx,男,65岁,退休工人,1983年4月1日就诊。耳鸣,口渴多饮,四肢麻木酸胀已二十余年,上肢明显,阴雨天加重,全身困乏难忍。曾长年服脉通、地巴唑、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注射ATP等,无效。苔薄白,脉浮缓。辨证:年老表虚,邪搏肌腠,郁而不出,营卫不和。治则:调和营卫。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3个,蛤粉15克,生龙牡各15克,服药六剂,4月7日二诊时,四肢麻木己明显好转,口干减轻,耳鸣同前。于4月1日方中加麦冬30克,又服六剂,4月14日三诊时,四肢麻木已消失,耳鸣同前。 瓜蒌桂枝汤 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栝蒌根味苦入阴,清热生津,柔润筋脉,桂枝汤调和营卫,疏泄风邪,促使经气畅通。8 G; f3 J" \- b1 _9 V9 X0 s
            【结核性脑膜炎】杨x,女,42岁,工人,1975年8月11日初诊。半月前感冒后,出现低烧、盗汗、睡眠不安,易怒,纳呆,近两天出现头痛,呈喷射性呕吐,项强。十五年前有肺结核史,现在右肺尖有钙化点。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克尼格氏征阳性。脑压增高,脑脊液乳白浑浊,蛋白(++),细胞计数200/mm3,淋巴90%,氯450mg%,未查到结核杆菌。苔白厚,脉浮数。西医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中医诊断:痉病。辨证:风淫于外,津伤于内。治则:和营卫,养筋脉。服加一倍量的栝蒌桂枝汤一剂呕吐止,服十二剂痊愈。疗后二年追访,无复发。
! ?, ^: X% g. L       【脑震荡后遗症】张xx,男,25岁,农民,1979年6月8日初诊。二十天前被人用拳打伤头部,又加生气,受惊,引起终日嗜睡,反应迟钝健忘,项强,恶心,全身麻木疼痛,眼球上翻。神经反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脑震荡后遗症。脉左浮,右关滑。苔薄白。中医诊断:多寐。辨证:阴阳失调,阳虚阴盛。治则:和营卫,调阴阳。服加倍量的栝蒌桂枝汤三剂,症状减轻,睡眠减少,意识较清楚。又服三剂,症状消失。9 I, t3 j; V0 A: |" Y
        【产后发痉】肖x,女,36岁,农民,1979年3月17日就诊。产后半月余,受风,引起项强,眼球上翻,头向后仰,步履蹒跚,身体倾斜,不能向正前方走,行路必须有人搀扶,已二十余日,无呕吐。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因病人不同意腰穿,脑脊液未查,X线透视,心肺未见异常。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左浮,右关滑。辨证:血虚津伤,腠理不密,感受风邪。治则:调和营卫,益阴养筋。用加倍栝蒌桂枝汤六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3 T9 g3 n% x6 {* Q' b# R          【阵发性半身麻木】梁xx,女,60岁,农民,1979年10月27日初诊。患者阵发性舌强,言语不清,右手发麻已二十余日,每于生气和受凉后发作,每天四、五次,每次持续一、二小时,多见于下午两点以后,言语艰难。头向右、向后扭转不利,眼球不动,项强,全身无力,右手不能持物。苔薄白,脉左浮,右关滑。中医诊断:柔痉。辨证:外感风寒,耗伤津液,筋脉失养。治则:调和营卫,润燥养筋。服加倍瓜蒌桂枝汤一剂后两小时曾犯病一次,以后再未犯病,服三剂后说话较以前清楚,右手仍稍麻,脉同前,又服前方六剂,诸症状消失,观察二年,无复发。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本方即桂枝汤另加桂枝二两而成,温通心阳。兼祛寒散邪,可消除心阳虚所致的下焦寒邪上冲之心悸、腹痛等症状。 ! s, J( f+ e, S, s% u. ]
         【胃肠神经官能症】叶X,女,38岁,纺织工人,1980年5月16日初诊。阵发性腹痛一月,发时自少腹部有一股寒气上冲到胃脘部,疼痛异常,出虚汗,每日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约一小时左右。发作时服服颠茄酊等无效。苔白,脉沉滑。中医诊断:奔豚。辨证:中阳虚陷,木气不舒,风木郁动,发为奔豚。治则,温阳平冲。服本方三剂后治愈,疗后追访半年无复发。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本方为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祛除肌表之寒邪,发散通阳,温经行血;龙牡收敛固涩,安肾宁心。 6 v4 e+ b& Q' w9 ]/ F, K- Z
         【阳萎】李x,男,28岁,工人,1979年3月12日初诊。阳萎已半年,怕冷,以背部为甚,曾服西药无效。苔薄白,脉浮缓。辨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则:和营卫,调阴阳,服桂枝龙骨牡蛎汤一剂见效,三剂痊愈。治疗后半年无复发。 2 P: Z6 n- k  ]7 P0 s4 j" V
           【遗精】李x,男,24岁,工人,1980年7月20日初诊。遗精已一年,几乎每夜必发。饮食正常,腰痛腿软,怕冷,全身无力,有时头晕。苔薄白,脉浮缓。辨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则:和营卫,调阴阳。服本汤二十一剂治愈。 任x,男,30岁,工人,1982年12月27日初诊。排尿时阴茎疼痛,淋漓不畅,小便色黄,经常滑精已二年。怕冷,全身无力。曾在某医院检查前列腺肿大,诊断为前列腺炎,服八正散加减无效。舌苔薄自,脉浮。中医诊断:滑精。辨证:肾气虚损,精关不固。治则;调和阴阳,补肾固精。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炮附子6克,白薇6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5克,服十二剂而愈。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去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作者采用,多不去桂,效果亦佳。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附子以退经扶阳,是对桂枝汤证而兼见阳虚者所设。
" E' w6 i0 s4 ]# j3 H+ D3 Z$ \/ D        【汗证】王x,男,15岁,1976年12月6日初诊。一个月前患感胃,服A.P.C.后汗出不止,手足心汗尤多。怕冷,小便困难,大便干,全身疼痛,下肢常拘挛,活动则痛剧。舌苔薄白,脉寸关浮缓,尺沉细。辨证:发汗伤阳,故漏汗不止。治则:调和营卫,固表止汗。以桂枝加附子汤三剂治愈。 桂技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本方即桂枝汤加葛根而成。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葛根解肌发表,升津止渴,鼓舞胃气上行,升津液以柔润筋脉。
0 b$ d7 K" h& p4 m         【感冒】梁xx,女,35岁,农民,1980年9月16日初诊。感冒已半月,自汗怕风,项背强,两上肢发麻,倦怠懒言,曾服发汗药无效。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外感风寒。辨证,风邪犯表,经气不舒,阴液被耗,经脉失养。治则:解肌生津,柔润筋脉。以桂枝加葛根汤三剂治愈。
0 X/ O/ G* w8 z' J           【肩周炎】周xx,男,45岁,1979年7月12日初诊。四个月前由感冒引起左肩疼痛,项强,汗出怕风,左上肢发麻,不能高抬,不能持重物。苔薄白,脉浮紧。印象;肩痛。辨证:风寒侵犯,阻遏络脉。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柔润筋脉。以桂枝加葛根汤加羌活12克,白芷9克,没药9克,十五剂治愈。 . t$ h( A9 T' ^8 q) `# H
           【半身麻木】张xx,女,64岁,退休工人,1983年3月14日初诊。左半身麻木,项强,出虚汗,背部怕冷,大便干已二年,屡治不愈。苔薄白,脉左右浮紧。辨证:太阳中风,经气不利。治则:解肌祛风,舒通经脉。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葛根12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
. R& E# E3 y9 M5 X+ W7 X            【面神经麻痹】李x,女,60岁,工人,1983年8月3日初诊。用冷水洗澡后发生右侧面神经麻痹已七天。右目不能闭合,饮水时右口角流水,鼓腮时右口角漏气,右鼻唇沟消失,口角向左歪,面部发紧,项强。苔薄白,脉寸关浮紧。辨证: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中于经络。治则;祛风通络。处方:葛根24克,桂枝18克,白芍18克,生姜18克,炙甘草12克,大枣6个,僵蚕15克,服三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目已能闭合,鼻唇沟恢复,项强好转。服十五剂治愈。 葛根汤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本方为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葛根升阳生津,滋养筋脉,以治项背强急,升阳气而止泻,麻黄散寒,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散邪。 ) F4 }, O3 r* H$ _' Z& F2 \
              【慢性结肠炎】孙xx,女,42岁,1981年3月17日初诊。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已五年,每天大便七、八次,经常腹痛。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降结肠有散在粘膜溃疡,呈岛屿状,粘膜充血。曾服中西药无效。现仍项强,无汗恶风,两上肢有时发麻。脉浮紧,苔白舌边有齿痕。印象:泄泻。辨证:两阳合病,风寒犯表,邪伤肠道。治则:解肌和里,升阳止泻。处方: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3个,地榆炭15克,服三剂后,3月20日复诊,便血止,腹痛止,便次减少至每日二、三次,脉同前。处方:在前方中加诃子12克。服六剂后临床治愈,疗后三月,作乙状结肠镜检查:降给肠粘膜无异常发现;无症状复发。
( N6 G  [8 V- i          【急性结合膜炎】陈xx,男,32岁,工人。1975年6月14日初诊。主诉:两眼发红,流泪己五天。怕光,双眼结合膜充血,项强,头痛,无汗怕风,眼睑肿胀,舌苔黄白,脉浮紧。辨证:风热相搏,交争于目。治则:解表升津,利水清热。处方: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3个,白术18克,泽泻45克,服三剂,痊愈。
( T6 d* Q0 l7 i: w" x: Y! _             【偏瘫】季x,男,61岁,工人,1982年10月8日初诊。左半身发麻,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走路时左腿无力,行动不便一日。起床后,症状较昨日下午略有加重,左手不能高举,只能抬到胸前,有麻木感,手指尚能屈伸活动,项强。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半身不遂。辨证:络脉空虚,风邪由表入里。治则:解表发汗,升津舒筋。处方:葛根15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3个,服三剂。10月11日复诊:症状基本消失,唯左腿尚欠活,胸憋气短,脉沉紧。处方:木防已9克,桂枝9克,石膏24克,党参24克,川牛膝15克,服三剂痊愈。
; J2 ~, |3 u& M2 j: g              【伯头痛】孙xx,男,68岁,1982年10月26日初诊。受凉后引起右侧偏头痛已一月。项强,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懒言,语言欠连贯,失眠,曾服解热镇痛药无效,苔薄白,脉浮紧。辨证:寒邪侵犯二阳之经。治则:发散风寒,柔和筋脉。处方: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甘草8克,大枣3个,服九剂。11月2日二诊,头项强痛治愈。但仍无力,懒言,脉浮。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服六剂治愈。
+ e: m/ D; b. {" X( F            【慢性胃炎】杜X,男,69岁,干部,1982年9月29日初诊。胃痛已30多年,近七、八年加剧,经常隐隐作痛,项背强,上肢有时发麻,全身发紧,易感冒。曾善饮酒,但近七、八年来已戒除,三年前曾作X线钡剂透视,诊断为慢性胃炎。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胃痛。辨证: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治则:双解太阳阳明。处方:葛根15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3个,服六剂。1983年3月2日复查,服药后诸症状消失,春节期间曾多次饮酒,也未出现胃痛。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本方即葛根汤加半夏,葛根汤能散表邪,半夏降上逆之气,共奏祛邪止呕之功。5 O& \  x$ v3 {: Y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陈x,男,45岁,干部,1979年8月17日初诊。项背强痛,胃痛呕吐已五天。五年以来时常胃痛,每年春秋发病,去年经X线钡剂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来胃脘偏右部疼痛较剧,反酸纳呆,饭后一时许出现呕吐,并有项强,恶风无汗。脉浮紧,苔白腻。中医诊断:胃脘疼痛,辨证: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治则:散寒解表,降逆和胃。处方:葛根加半夏汤,服六剂,痛呕皆止,饮食如常。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棉裹) 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石膏解肌清热,生津止渴,麻黄配石膏,能制其温燥之偏,而不减其定喘之功;杏仁苦降,除风散寒,治上焦风燥咳逆上气;甘草配麻黄可助散表寒之力,甘草配石膏可增泻邪热之功。共奏清热、定喘、止咳之功。
  l# D! e, }5 y       【感冒】本方对于发热无汗,咳嗽,咳痰不利,口干,肢节疼痛,小便黄,苔白黄,脉浮紧者,效果显著,治疗支气管性肺炎各地不少报道,作者临床应用亦效果显著。咳嗽较剧,咳痰不利而且口干者加五味子、麦冬、元参,丹皮效果较好。由于验案与各地报道大同小异,故不赞述。
/ X8 U% R# k0 F: }8 I+ C* ?% H) Y; ^) _         【急性扁桃腺炎】雷x,女,14岁,1982年8月31日初诊。每日下午体温39.5℃已六天。咽痛,怕冷,阵发性头晕,纳呆。注射青、链霉素五天,高烧仍不退。咽红,扁桃体肿大,表而有白色脓点。苔白黄,脉浮紧。中医诊断:喉蛾。辨证:肺热内蕴,复感风寒。治则:疏风宣肺,散寒清热。处方:麻黄9克,炒杏仁9克,石膏24克,甘草9克,桔梗9克,麦冬18克,生地18克,元参18克,丹皮9克,木蝴蝶9克,锦灯笼9克,竹叶12克,白茅根30克,双花30克,服一剂后烧退,二剂痊愈。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麻黄发汗解肌,调血宣痹;杏仁泻肺解肌,除风散寒,薏苡仁治风湿痹,缓筋急拘挛不可屈伸,甘草补脾胃,调和诸药,麻黄配杏、苡偏于凉散,故用于风湿在表。       【坐骨神经痛】王某,男,56岁,干部,1984年8月20日初诊。左腿痛已三年。自臀部向下串痛,步行不过百米,即出现剧烈腿痛,必须蹲下休息片刻,方能起立行走,但骑车不痛。舌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痹证。辨证:风湿伤于下肢。治则:祛风散邪,除湿蠲痹。处方:麻黄9克,炒杏仁9克,薏苡仁30克,甘草9克,白芍24克,川芎9克,川牛膝15克,威灵仙15克,服八剂。4月4日复诊,步行三十里未出现腿痛。又服二十一剂,临床治愈。追访一年无复发。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株(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 此为辛温轻剂,取桂枝汤和其营卫,麻黄汤疏达皮毛,生姜、麻、桂辛甘发散;白芍、甘、枣酸收甘缓,刚柔相济,微汗祛邪,避免过汗伤正,用于不可过汗又不可不汗的轻证。
4 i4 f# s+ n8 {3 j                【荨麻疹】孙X,女,45岁,农民。1952年7月20日初诊,恶寒发热,全身起大片风团己二十余日。发病前曾汗出冒雨,过一日后,即发现全身起大片风团,每日发作五、六次,痒甚,心烦。曾注射钙剂,口服扑尔敏、维生素丙等无效。面色苍白,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全身散在大片风团,胸部较多。舌淡苔白,脉弦。辨证:风寒束表,不得宣泄。治则:辛温透表,疏风止痒。处方:桂枝5克,白芍3克,生姜3克,炙甘草3克,麻黄3克,大枣4个,炒杏仁8克,服六剂。临床治愈,随访三个月未复发。 麦门冬汤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方中麦冬润肺养胃,泻热除烦,消痰止咳;半夏降逆化痰,健脾运肺;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补益脾胃,使脾能输布津液于肺。共奏滋养肺胃、止逆下气之功。
: n# b5 _: H$ V! t# `- P         【慢性支气管炎】张xx,女,48岁,工人,1982年7月2日初诊。由感胃引起胸憋喘咳已两个月。服中西药无效,乃至x医院服中药三剂。服后即感胸部憋闷,口干舌燥,咽部发痒,痒则痉咳,咳时连声,咳痰不利,抬肩张口,气短唇紫,须人捶背方能缓解。苔薄白,脉滑。中医诊断:咳嗽。辨证:肺胃阴虚,虚气上逆。治则:滋养肺胃,止逆下气。处方:麦冬60克,党参15克,半夏18克,甘草6克,大枣3个,梗米18克,服三剂后症状消失。 厚朴麻黄汤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方中厚朴苦降,能泻实满,宽胸开胃,使脾气健运而水自下泄,杏仁通泻肺气,麻黄解表祛寒,干姜、五味子、半夏、细辛化痰涤饮;小麦养心阴,石膏质重,使水饮下行。
& C3 v/ _; f. a; `6 {           【喘证】许xx,男,60岁,干部,1982年8月13日初诊。哮喘已半年余,夜间喘剧,虚汗多,胸部异常憋闷,吐白粘痰,不能平卧,屡用中西药无效,活动后喘剧,气短。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风寒袭肺,邪气外束,卫气郁闭。治则:散寒宣肺平喘。处方:厚朴15克,麻黄12克,炒杏仁9克,石膏24克,小麦18克,五味子9克,干姜6克,细辛6克,半夏9克,服三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夜能平卧,又服三剂症状消失。
! t( c- M4 f, a* v  Q         【肺气肿】苏X,男,66岁,退休工人。1982年8月26日初诊。患慢性支气管炎五年。每年秋季发作,冬季严重,喘咳不止,夜不能躺平,抱枕少寐,又咳喘而醒。至来年初夏乃止,年复一年,越来越重,气短心悸,活动后加剧,痰多。屡服中西药不效,近来又服六十余剂中药未效。X线诊断:肺气肿。舌胖,边有齿印,脉浮紧。中医印象:喘证。辨证:素体气虚,风寒犯肺。治则:散寒宣肺。处方:厚朴15克,麻黄12克,炒杏仁9克,石膏24克,小麦18克,五味子9克,干姜6克,细辛6克,半夏9克,服十二剂,喘止,气短大见减轻,纳增,体力增加。今冬未再出现哮喘气短。 《金匮要略》中指出:“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对慢或急性哮喘,出现脉浮紧者,采用本方治疗,确实有突出的效果,作者临床应用,验案较多,不能一一列举。 泽漆汤 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临床效果良好),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方中泽漆为君,辛苦微寒滋肾阴,镇水逆,消炎退热,止嗽利水;桂枝行阳气以导寒水,用人参、紫参、白前、甘草补脾宣肺,脾健可以利水,宣肺可调达水道;再以黄芩苦泄,姜、夏辛散,共奏降逆止咳、祛痰利水之功。
6 V* @$ @) b, ~3 U          【肺气肿】杜某,男,55岁,干部,1982年8月8日初诊,咳喘已两月余。患“慢性支气管炎”已八年。起初只在秋冬发病,来年天暖则愈,近两年经常发作,若患感冒,必咳喘,用西药只能缓解不能根除。服中药亦见效不大。此次发作病情较重,十余日后曾经服用过麻杏石甘汤加味未效,乃入x院治疗,住院四十余日稍得缓解,后来我院就诊。仍喘满,咳嗽,气短,夜不能平卧,全身无力,活动后喘剧,唇色稍黯。两肺有干湿性罗音,X线透视诊断:肺气肿。舌绛苔白,脉沉紧。中医印象:喘证。辨证:邪居肺家荣分,肺失宣降,痰饮内停。治则:降逆止喘,温化痰饮。处方:桂枝9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15克,甘草9克,白前15克,紫菀15克,泽漆9克,服四十二剂,诸症消失,天气变冷,亦未曾感冒,纳增,体力增加。疗后追访二年,无复发。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方中麻黄、石膏发越水气,加半夏以开其闭塞之路,并增强逐饮之力,麻黄、生姜直攻外邪;甘草、大枣补益中气。全方发散风热,降其水饮。 ) t  K; o! Z! s3 S  d: X$ A
         【哮喘】于xx,男,42岁,干部,1980年8月12日初诊。哮喘发作已六天。六天前出现鼻子发痒,打喷嚏,状如感冒,次日即出现哮喘,气短胸憋,面红眼胀,痰白粘,稍有咳嗽,端坐抬肩而喘,两肺有哮鸣音,夜不能寐,唇紫舌绛,脉浮紧。辨证:痰热郁肺,气逆不降。治则:开肺清热,降逆祛痰。处方,麻黄12克,石膏24克,生姜9克,甘草6克,半夏9克,大枣3个。服本方一剂症状大减,服三剂痊愈。追访四年无复发。 越婢加术汤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 方中麻黄通阳散表,配石膏、生姜发越水气。石膏清热,甘草、生姜、大枣以和营卫。越婢汤发肌表之邪,清内蓄之热,白术驱湿。
) w/ U! D0 X; J* U1 W            【肾病综合征】赵xx,男,27岁,工人,1979年8月20日初诊。患慢性肾炎已十余年,近一年多症状加剧,胸憋气短,全身浮肿。曾在某医院住院七个月,未见好转,乃来就诊。血压220/150毫米汞柱,尿蛋白(+++),透明管型(+),颗粒管型(+),面部、眼睑、腹壁、小腿及脚均浮肿,两踝已被掩盖,为凹陷性水肿。腹壁膨起,心界扩大,二尖瓣区有收缩期杂音。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浮。中医印象:皮水,辨证:外有水气,内挟热邪。治则:发越水气。处方:麻黄9克,石膏24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3个,白术12克,竹叶12克,白茅根30克,三剂。8月24日复诊:服一剂后,小便增多,浮肿消退大半,服三剂后,浮肿消失,腹胀亦消失。尿蛋白(+),管型(-),红细胞0-3个,白细胞0~3个,血压200/150毫米汞柱。现胃脘憋闷,纳呆,口干,脉上关上滑。处方:枳实9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6克,大枣3个,炒谷芽30克,服十剂。1980年3月6日三诊:上班一月,浮肿未复发,尿蛋白(+),其余未见异常,血压190/150毫米汞柱。胃脘憋闷,纳呆,心悸,脉上关上滑,用复诊方三剂,以后失去联系。 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方中用麻桂以解表邪,发汗平喘,配五味子之酸,白芍之苦酸,用酸苦涌泻而下行,收逆气而止咳,干姜、细辛、半夏温化水饮,散水气而止呕,用甘草以调和诸药。
发表于 2008-1-27 13: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
发表于 2008-1-27 15: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验之谈,开卷有益。
发表于 2008-7-10 16: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试试看,多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9 00:20 , Processed in 0.0291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