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络拔罐疗法( B# `" o$ x* p: L7 P
+ \' f# p* M' c5 Y( p0 V& W
【概述】
. W1 r! r1 Q, g" b2 M* t9 i' P 针刺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m: _$ w5 Z O: V, v1 [ n
本疗法是现代在刺络法和拔罐法结合而成的基础上发展的。刺络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毛刺”、“浮刺”等即为刺络法的雏形。拔罐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载录。本世纪70年代开始,本疗法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 c" e) X* z9 Y6 j2 i
一、分类
# G2 W5 m0 M/ a% m) F% p9 h1.局部扣刺拔罐:在病变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再在被扣部位拔罐。/ Z" h2 |$ ?) A, ]1 r5 \+ {+ j9 C
2.穴位叩刺拔罐:在选定的某些穴位上叩刺后拔罐。
2 Z2 h# H% c F3.循经叩刺拔罐:取疾病与脏腑络属相关的经络或循行经过病处的经络为主进行叩刺拔罐。叩刺及拔罐的顺序应同经脉的循行路线相一致。8 Z( n* z/ l9 S8 b
4.整体叩刺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上述2~3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7 R, ^( b/ n4 L. C: q6 ?
二、治病机理
3 z6 H5 U- }( f; d: Q+ w3 w; E* |% I《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 q6 |- X: ?; R, ]0 ?' b【操作方法】% n# n+ _* D& E. K( r m2 O
1.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
1 O3 H2 A* [$ z8 g7 M& N* E 2.刺激强度: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
; l7 \$ H% P# h$ `4 z6 c$ c$ a5 c (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Y& B, H, a( l' b& H
(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
' a2 _& z5 E' q" S; y! D (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 ^2 b: n5 d- @, G8 t
3.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B+ W4 N% X N2 u7 U" V
【注意事项】
7 W& |7 }- l! |( X/ j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
1 I9 Q9 J. ]9 T0 ?# D% @8 x8 `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针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即可使用。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24小时内不要沐浴。 ]2 l# h' a: e% p+ v
3.本疗法的疗程,一般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天1次,临床多以1~3次为一个疗程。4 t) h7 X4 b- t8 X6 ~4 ` D
【按语】 5 ^# Y6 ^, v7 X7 K2 p* S& ]( l
本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实、适应证广、见效快速等优点,所以历来就一直广为应用,并发展至今。; H! v3 J# m5 I9 h' O
- s- F5 S# ~- ^) o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
8 p6 j- L- H, Fwww.shouxi.net 陈艳芳 柴英芳 2004-7-24 16:59:00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6月 第2卷 第6期 1 C: f4 V {/ ?7 n1 l! n3 U/ q" a
关键词:疱疹( s$ S0 x5 W: G4 N; g' |
带状疱疹是一种非传染性、病毒性皮肤病。临床上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老年人易留神经痛后遗症。近年来,我科采用刺络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方法简单,而且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 B5 P1 X% y* e6 b) j1 临床资料( p1 u: {$ f6 G, G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病人均来自本院门诊,均经皮肤科确诊,曾应用抗病毒的中西药,效果缓慢,患者难以忍受灼痛之苦而前来本科要求治疗。28例病人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12岁。其中干部13例,教师8例,农民4例,学生3例。病情最长的2个月,最短的3天。发病部位均在腰背、胸腹部。最大面积可以前正中线过腋部至正中线两侧,在这些部位上可出现多片簇集串状疱疹。疱疹的形状是小米粒状或绿豆大小的透明丘疹,其基底发红。
_3 z) ]& T6 G$ x) y( \1 U9 x1.2 治疗方法 (1)工具:七星梅花针1个,数个火罐。(2)操作方法:对病变部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然后用七星梅花针对准疱疹部位垂直敲打,中等刺激量,令其微出血,再拔火罐。取罐后再次常规消毒以防感染。在治疗中,若面积特大的可分几次治疗,因为梅花针刺激皮肤比较痛,有的病人体质差,忍痛差,一次承受不了,可分多次治疗。! ? w7 O3 }# Q8 V4 z* Q1 M
2 结果2 S4 d# u( e5 J' g) {
本组28例,均经治疗1~3次,全部治愈。% [$ i; P. w# H. z4 E9 d* x
3 典型病例
9 p1 w" X7 q2 c. ]1 D! M/ m例1:患者,男,55岁,公安干警。发病2周。患者于2周前自感左侧背部及前胸部刺痛,有低热口苦心烦,即来我院皮肤科诊治,诊断为“带状疱疹”。经用抗病毒的中、西药(药名不详)后疱疹有所好转,但疼痛一直未减,晚上难以入睡,故又来我科诊治,查体:痛苦面容,左侧乳头下、腋下及背部有4片大小不等的干紫色疱疹,呈米粒样大小不等,相互簇集如带状。舌苔黄,脉弦数。用上述方法治疗1次后病人自觉疼痛缓解,继之,又治疗1次后痊愈。0 P& Q5 U! Q7 r& l g* e; t
例2:患者,女51岁,建行干部。3天前自觉腰部烧灼痛,皮肤没有出现明显的疱疹,3天后在疼痛部位出现几片红色如蛇状的丘疹,疼痛难忍,用消炎止痛药不能止痛,即来我科诊治,查体:患者腰部无明显的疱疹只有3片红色簇集的丘疹,如蛇行状,舌苔薄黄,脉弦数,诊断为“带状疱疹”。随即就用上述方法治疗后疼痛缓解,于第2天在腹部又出现了2片,又治疗1次,疼痛消失,后随访再无复发。例3:患者,男,76岁,离休干部。主诉:患者1周前自感腰部几片小疱,疼痛难忍,在皮肤科治疗,诊断为“带状疱疹”经皮肤科医生介绍来我科治疗。查体:患者腰部有4片大小不等的透明疱疹,缠腰而生。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而有力,即用上述方法治疗1次就痊愈。) q& O3 N- B2 | R
4 体会
/ }% q& T4 b, @( B% F带状疱疹,因其常常成簇集水疱沿身体的一侧呈带状分布,宛如蛇行,缠腰肋而发,故而名曰“带状疱疹”,中医归为疮疡科,有甑带疮、火带疮、蜘蛛疮、蛇窠疮,蛇串疮之称,但中医对此病的认识,最早的记载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明·王肯堂《疡医准绳》“或问缠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亦缠腰火丹”。明·陈士铎《外科秘录》“蛇窠疮生于身体脐腹之上下左右,本无定处,其形象宛如蛇也”。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诸书虽命名不一,但描述的临床症状及易发病的部位均相同,本病特点在皮肤上出现簇集成群,累累如串状疱疹,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有神经痛而且疼痛非常剧烈,病程也比较缠绵。本病多因风火邪客于少阳、阳明经脉,或因感染湿毒之气,留滞于太阴、阳阴经络,或因情志内伤,肝胆火盛、阻滞经络,均可导致肌肤营卫壅滞,发为疱疹。在发病前有轻度发热疲倦不适,食欲不振,口苦心烦,先感到刺痛,几天后起疱,也有疼痛和水疱同时出现,也有先起水疱,而后疼痛的。临床上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用止痛药往往难以达效。所以治疗本病关键是解除患者疼痛之苦,消除疱疹退后神经痛并发症的根本所在。在治疗本病的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要认真学习中医理论,挖掘宝库资料,指导临床治疗,一定能收到良好的疗效。运用刺络拔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止痛快,疗效好,而且还节约了大量的药物,缩短了病程。
! @ d" w7 G' F9 K1 V刺络疗法,俗称为“刺血疗法”根据“血实则宜快之、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刺络放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使本病的病毒得以排泄而病自愈。" C7 }: g* v- c& l
作者单位:726100陕西省洛南县中医医院针灸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