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45|回复: 1

头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1 09: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头针* z; d3 z5 }$ Q. u! g5 v/ a1 X
                    转自:haoyisheng luntan
' T, Y, `2 T5 g% C$ f' K7 I头针疗法
6 U- i# \% B' b0 M" j7 d+ l+ E" Q
- Y# Q3 S: ?( g5 E! T  头针疗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是以针刺头皮上的特定区、线来治疗病症的一种疗法。针刺头部穴位治病,古人早就有所认识。并发现头皮是通过经脉的循行而与全身各部位发生密切关联的。但是,头针作为一种专门疗法问世,则是在本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浙江、陕西、山西、上海等地的一些针灸界学者,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从不同角度对头皮的某些腧穴和穴区进行探索研究,相继发现头皮上存在的一些传统穴位有别的穴点和穴线,当针刺这些特定的穴区时,对身体各部位的疾病有治疗作用,尤其是脑源性病症的疗效更为特殊。   B$ v) g0 B! c2 M

' ^% T, R. A! z+ @ 适应症
; F2 B" |, u0 r2 I  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R% b4 o( ~% m! ^$ \. _  头针是在头部发际区进行针刺(包括艾灸、梅花针、电针、磁疗等)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临床适应症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主。不论是从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原理,还是从头部经络循行与脑直接相通的原理来解释,头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为显著,都是不难理解的。' S2 S0 s; d# L- n' j, U
  根据大量临床实践,应用头针治疗脑血管疾病有较为明显的临床效果。尤其是中风偏瘫的头针治疗,其显效率可达60%~80%,总有效率为90%左右。头针治疗能使患肢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显效者甚至可达到生活自理和职业功能康复的水平。此外,头针疗法对中风所致的失语症和假性球麻痹也有一定效果。
6 k9 m0 x' o) H  头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还包括颅脑外伤后遗症、小儿神经发育不全、脑炎后遗症、脑性瘫痪和癫痫等。对上述疾病的疗效,主要表现在智力、语言、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同时能不同程度地缓解症状、改善体征、缩短病程,达到临床治疗目的。7 W* _1 P1 g, u
  二、精神病症0 j( S( z3 b1 P  x6 o3 y
  头针疗法有调节大脑皮质功能状态的作用,对各种精神情感障碍有效。
- S) T$ Q0 B4 a( c# D/ H; N( h4 u  应用头针治疗的精神病症,包括癔病、精神分裂症、梦游症等。对于各类精神症,如考场综合征、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以精神症为主者)也有较显著的疗效。
. W0 F6 g! R# t0 M0 l0 v+ i  值得指出的是,头针治疗可提高智力水平。目前已有人用于老年性痴呆和小儿先天愚型患者,作为综合性康复治疗措施之一,取得了一些疗效。4 s% c9 d; I9 B) j. F) D1 J
  三、疼痛和感觉异常. p* a, W; j& D" A& F
  头针疗法和其他针灸疗法一样,止痛效果显著。临床可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如头痛、三叉神经痛、颈项痛、肩痛、腰背痛、关节痛,其中尤其以颈、肩、腰部软组织损伤所致的疼痛,常有立竿见影的止痛效果,并能同时改善其运动功能。此外,头针疗法还适于冠心病心绞痛、胆绞痛、胃痛、痛经等内脏痛,曾有人应用头针进行胃大部切除手术的麻醉,这些都说明其止痛效果明显。
6 X  W; t( o  |+ s! a' X: J  瘙痒和麻木等感觉异常症状,也是头针疗法的临床适应证之一。如多发性神经炎的四肢远端麻木、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皮炎、湿疹等皮肤病引起的瘙痒症状,应用头针治疗,常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
3 I2 J5 H. z5 {8 H( m7 j  四、皮质内脏功能失调
7 P, Y6 E  z9 ]4 S4 z3 D  皮质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各种疾病,亦属头针疗法适应范围。其中,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男子性功能障碍和妇女月经不调(功能性者),以及神经性呕吐、功能性腹泻、斑秃等。
6 K4 a" |; p/ A" B  此外,用头针治疗的疾病,还包括支气管哮喘、尿路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神经性耳聋、美尼尔综合征、乳房小叶增生症、眼肌病、复发性口疮等。: T7 ^4 ^% x' q* I$ B3 ?) ?# s. p
  目前,用头针治疗的临床病症已达到80余种。相信不远的将来,头针疗法的适应范围将不断扩大,其临床疗效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 |( V9 Z4 h" Z1 f, t# G留针与疗程
1 I/ {, K! t$ r0 b: U  一、头针留针包括静留针与动留针。
- i* E4 t: ~9 c' e  (一)静留针:在留针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刺手法,让针体安静而自然地留置在头皮内。《灵枢·经脉》篇:“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即静留针法。一般情况下,头穴留针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故症状严重、病情复杂、病程较长者,可留针6~12小时,甚至24小时。头穴长期留针,并不影响肢体活动和正常生活,在留针期间可嘱患者正常活动和生活,有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 d# N: ~6 k. s0 p* `5 u
  (二)动留针:在留针期间内,间歇重复施行有关手法,以加大刺激量,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即时疗效。一般情况下,可在30~60分钟以内,间歇行针3~4次,每次2~3分钟左右。. o1 Q' l1 R% ~9 s- z
  在临床上往往可以动静结合,即在开始的15~30分钟行动留针,如继续留针,可行静留针。
! R: `1 k$ q- t# K: I  }( x  二、疗程安排
/ @1 q% g+ f# C  i  在临床上,各种具体病症的头针治疗有相应的疗程。疗程安排同样要考虑病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耐受程度。一般来说,疗程安排与发病情况、症状轻重和病程长短有关。3 S2 U& w: o: m5 _( s$ Y5 I
  急性病:症状严重而病程较短者,疗程相对较短。每天治疗1次或2次,对某些病症治疗时,宜在长时间留针的情况下,持续行针或间歇行针。以保证在较短时间达到有效刺激量,使临床症状迅速得到改善。一般以3~5天为1疗程,也可延长至7~10天,以巩固疗效。6 B, y5 e/ c; I9 R$ D" q
  慢性病:症状不严重而病程较长者,疗程相对较长。隔天治疗1次,10~12次为1疗程。对某些慢性顽症,可根据病人体质情况,延长至15~30次为1疗程。
. d( g, Q( C' g% E$ r0 N) J 针刺感应9 _) {7 e+ }7 n! B
  头针针法感应与手法,针刺部位及个体差异有关。
2 o  c7 u7 o$ g# K  一、针感特点6 e4 S, V9 `! e# D
  在帽状腱膜下层进行各种针刺手法,常可激发针刺感应,甚至“气至病所”。其中,快速捻转手法所获针感较强。针感以热感为多,此外也有麻木、抽动等。其发生部位多为对侧肢体,有时也可见于同侧肢体或全身。有的则仅局限于某一关节或肌肉处,呈片状分布。比较特殊的是一种“带状针感”,有0.5~4厘米宽,其走行又与经脉循行相一致。
/ l# |7 q% a! w! J6 U6 u  二、针感和针刺部位
2 l; S( m" Y$ C  头穴局部的针刺感应,可表现为酸、胀、麻、痒、痛等,这与针刺部位有关。一般来说,刺及血管、骨膜则局部灼痛,头顶部的穴线区等穴则局部胀痛。在长期留针的情况下,不少病人常感头部困重、瘙痒、胀痛和蚁走感。头针的针感性质,和四肢穴位不太相同,其原因可能是头部肌层较薄、组织致密、痛觉敏感有关。三、针感和个体差异
! E# c3 d. q# q5 h: T$ T, X  针感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不仅与针刺手法的刺激有关,还与患者个体差异有关。在行针后,大多患者可3分钟以内出现针感,而有些人(如脑出血后遗症患者)因反应迟钝,甚至可在几小时之后出现针感。
) @3 T) I. Q: d: k3 w: L( l头穴皮肤针
4 ?+ g( {1 j9 a+ c5 ]" X( f  头穴皮肤针是应用皮肤针(梅花针或七星针)叩刺头穴(线、带区)的一种方法。其叩刺方法与一般皮肤针叩刺法相同。具体操作时,有以下要求:  `! `5 ^6 T7 I( V2 o
  一、叩刺强度:要求轻度或中度。; B5 V$ u1 ]3 v3 d' {4 J# b
  二、叩刺频率:180~200次/分。# H; q. F" r9 s+ ~
  三、叩刺方向:可反复特线区来回叩刺。
# o. U, I$ v% i" C  四、叩刺时间:每次叩刺5~10分钟,一般每日1次,重者2次。
. y) ~, G7 Z: d0 H) f8 i' U) D7 s' o+ d% H$ Y
头穴电针0 ~4 F1 g0 d# u9 _; r" w& t
  头穴电针是利用电刺激代替手法的机械刺激,能节省人力和客观控制刺激量。其操作方法与一般电针疗法相同。但在频率、强度和时间要求上有所区别。
7 u3 x' ~: c- U) N- _5 p: D- P  一、头穴电针波形:一般要求密波(连续波)。( _7 O8 Y$ d! ?, K; B
  二、头穴电针频率:300~500次/分。% O% D& h  `; {) @& ^
  三、头穴电针强度:先宜施以较小电量,逐步增加至病人感舒适或可耐受为度。
3 ~! c7 S  v9 r) c  四、头穴电针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亦可根据需要延长至1~2小时。 : X1 `; ]4 t1 w9 _  b1 L) T
特殊刺法: e0 ^# n( K7 j# z
  特殊刺法,亦称多针刺法,是用2根或2根以上毫针同时刺激某一头穴或头针治疗线(区、带)的方法。常用的多针刺法有对刺、交叉刺、齐刺、十字刺、接力刺、扬刺等。
6 f; [7 t1 L1 S5 `, E  一、对刺法7 i- w0 U3 r& n7 B
  用2根毫针相向对刺同一治疗线,称对刺法。有上下对刺和前后对刺二种。用于相应适应症较甚者。
2 y1 C  {1 j" Z# S  (一)上下对刺/ c  U$ ^$ [5 w
  一般用于额区。如针刺额中线时,一根针从神庭穴由上向下刺,另一根针从前额发际下0.5寸处由下向上刺。! k# I! ?0 m" R+ i$ d9 ^' |
  额旁1、2、3线的上下对刺法,可按上法进行。" o$ M& f4 |# _3 {2 ?2 g
  (二)前后对刺
2 d/ ?) @% |, v# c5 R' N  一般用于顶区。如针刺顶中线时,一根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另一根针从百会穴进针向前顶穴透刺。
4 s9 [- r5 n, [8 }' p5 T  顶旁1、2线的前后对刺法,可按上法进行。
. j1 k6 f: s! |2 N1 u+ F  需要注意的是,对刺法的二根针是相对而入,并不要求它们针尖相抵。" X) R# C1 F4 z
  二、交叉刺法8 K/ r  |$ y& W. @
  交叉刺法是临床最常用的多针刺法。它是根据《内经》旁针刺法演化而来的。旁针刺法要求用二根同时针刺某一穴,一针正刺,一针旁刺,呈交叉状。头针疗法的交叉刺法,则可用2~4根毫针呈交叉状同时刺激某一头穴或治疗线。
6 y- v: {; E* T  如百会穴的针刺,可采用三针交叉刺法。一针由后向前刺入百会穴,另外二针分别由百会穴1寸并向左右旁开0.5寸处刺入,其针尖透向百会穴。如此,则三针呈倒“丫”形交叉,以加强对百会穴的刺激。# b1 G7 L; q. k9 J5 O( {" s
  又如顶中线和顶颞前斜线的针刺,可采用二针交叉刺法。一针由前顶穴向后透刺百会穴,另一针从前神聪穴进针,沿顶颞前斜线向下透刺,此时二针在皮下交叉。为瘫痪常用刺法。
! g) `' d) w- D1 a( Y7 J& U* E  再如顶颞前斜线的交叉刺,顶颞前斜线沿线透刺二针,第一针从前神聪进针,第二针从第一个等分点进针(将此线三等分),第三、四针则分别从该线的第一、二个等分点进针,向顶颞后斜线方向透刺(由前向后)。如此,这几根针呈阶梯状交叉。可用于瘫痪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者。$ J* G* A6 g9 U; i) M
  三、十字刺法
  m! H0 j" _# S/ b0 ]1 _! T  十字刺法,是用于某些头针治疗线和头部穴头维穴(位于额角发际)较特殊的交叉刺法。在临床上,可用二根针透刺穴区,第一针从上而下(或从左至右),第二针从前向后刺入。如此,这二根针呈十字形交叉。可用于偏头痛、面瘫等。5 S% P* _0 x4 A# S* H# E4 {5 T$ h
  四、齐刺法
* f" A1 E) c( a4 o  齐刺法,是用三根毫针并列集中刺激同一头穴(治疗线)的刺法。适用于额、顶、枕区,如额中线、顶中线、枕上正中线等。  z& |2 Z2 ?" a3 H  z1 Q2 G- J7 r
  (一)额中线
: [! g. R" o- X; K6 ]) D* {  z  第一针从神庭穴进针,由上而下透刺1寸,第二、三针则分别从神庭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针尖稍斜向正中线(督脉),透刺1寸。可用于病情严重的神志病症。
: J+ M& S) v" N9 f# M. r  (二)顶中线# z) V% `7 }/ R* L$ W" e
  第一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第二、三针分别从前顶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百会穴。可用于顶叶癫痫发作等。
: l; i$ [1 o8 q( H, \! ~1 U  (三)枕上正中线
) Z6 O: N/ Q$ Y4 Q- L3 D3 |  第一针从强间穴透脑户穴,第二、三针分别在强间穴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脑户穴。可用于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背痛和各种眼病。# x  c3 A, i, p% ?1 B
  五、接力刺法
" |8 i- _4 e% p: q0 W$ i/ G/ l% u7 m  接力刺法,适用较长的头针治疗线,如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额顶线、顶枕线等。其操作常用三根毫针(同等长度)分别从上述治疗线的起点、第一个等分点和第二个等分点处进针,沿线透刺。如此,这三根针犹如接力赛跑的接力棒,依次传递,故名曰“接力刺”。如顶颞前斜线,可从神聪和第一、二个等分点分别进针,沿线向下透刺。又如额顶线,则可从神庭穴和第一、三个等分点分别进针,分别由前向后透刺。前者主要用于瘫痪,以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得到改善。后者可用于五脏病变或额叶病变等。. c: u6 T, b6 W! ]6 H5 J# g
  六、扬刺法) L# q. L! J2 `) B
  头针的扬刺法,是根据体针变通而来的。常用于某些头部线区和百会穴和四神聪穴,可用治小儿精神发育不全症、顶叶癫痫、美尼尔氏综合征发作期等。在临床上,可从前神聪、后神聪、左神聪、右神聪分别向百会穴透刺;也可从百会穴分别向上述四个神聪穴透刺。(图例):扬刺法(百会、四神聪): D5 ^' N1 M, {: b9 H
  七、井字刺法
! ^; f3 |( V$ D' D0 K2 C( W  井字刺法,与上述扬刺法一样,也用于头顶部某些头穴线区及四神聪穴。其临床适应症相类似。在应用时,可由前神聪向左神聪透刺,左神聪向后神聪透刺,后神聪向右神聪透刺。如此,这四根毫针相互交叉,构成“井”字形状。9 q+ q5 u6 C- R" v6 ?; U
  额5针为林学俭氏所倡用,适用于小儿脑瘫、颅脑外伤后遗症等。, L, X* d, q' B0 Y' O0 e
  临床上可在前额发际上2厘米处进针,由左向右依次刺入5针,每针之间距离相等,呈扇状排列。 9 R% r/ q0 R4 j7 a; R
针刺手法
* M' {6 \; h0 ^+ C' `  一、捻转手法
3 u/ N, k, D* R8 B. f7 i/ x! q  当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在一定深度时固定针体,不能上下移动,一般要求术者肩、肘、腕诸关节和拇指固定不动。食指呈半屈曲状,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然后食指掌指关节作伸屈运动,使针体快速旋转。
# p$ N  \+ \  n- ^- K, K0 ]' ]  该手法为焦顺发所倡,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一般要求每分钟捻转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其特点在于速度快,频率高,较易激发针感,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有效刺激量。
6 i1 w0 c$ {5 W! T  二、提插手法% I( f( p( e" P! [: t: m
  提插手法是针体在穴位皮下的上下运动。对于头针沿皮刺来说,也就是向外抽提和向内进插的动作。该法为朱明清倡用,是根据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抽添法”演化而来的。朱氏称为“抽气法”和“进气法”,实际上属于小幅度提插手法的范畴。
0 ?6 U7 ?1 b9 K0 B+ G* T2 H' ~  (一)抽气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拇、食指紧捏针柄,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退回原处(向外提至1寸处)。$ \" L0 ?2 z9 L$ C  B
  (二)进气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拇、食指紧捏针柄,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然后再缓慢地退回原处(向外提至1寸处)。
! `7 F$ f  W9 Q# _  (三)抽气法:以紧提(抽)慢按为主,三退针而一进针,有提插泻法和徐疾泻法的涵义,是为泻法。
: I& k( c1 a& o" c2 J$ N: ~- d' d$ ]  (四)进气法:以紧按(进)慢提(抽)为主,三进针而一退针,在提插补法和徐疾补法的涵义,是为补法。1 {6 h$ V$ V) R2 h. a
  提插手法的特点是操作简便,术者手指不易疲劳,病人局部较少痛感,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即时效应。其关键有二:一是要用全身暴发力,带动捏针的手,来抽提或进插针体;二是每次抽提或进插,都要迅速,同时要在3毫米范围的幅度内进行,因此称“小幅度提插”。应该提出的是,用上述方法提插针体,并不要求频度,而着重于瞬时间力量,当针体在3毫米范围肉进行提插时,旁观者几乎看不到针体的上下运动情况。  }- I. L# C: Y# Q% `) H5 W5 g5 K
针刺的深度和方向/ _" `7 k0 F: p" m& H- }
  一、针刺的深度
/ P, s6 \" u# }. Q' R6 |8 q6 G  针刺的角度,一般宜在针体与皮肤成15°~30°角之间,也就是沿皮刺(横刺、平刺)的方法,如此则针体在帽状腱膜下层,易于操作。
, B8 V9 ~9 x8 ~- Z: @  若角度过小,针易刺入肌层;而角度太大,则易刺入骨膜。在临床上都易发生疼痛。& Z6 s- w0 t7 t1 B
  针刺的深度,需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和处方要求决定。婴幼儿宜浅刺。如婴幼儿腹泻取额顶线中段,直刺1分破皮即可。3 {; A, O5 c% A& p+ E0 Z
  成人宜沿皮刺1~1.5寸左右。少数患者须用芒针深刺。
, Y* k5 @4 i/ [, [$ v) ?  汤颂延和方云鹏二氏主张浅刺法。汤氏头针,沿皮刺入2~3分。方氏头针直刺或斜刺3~5分。
* p. V' c  A/ U1 z  二、针刺的方向
  m- a+ N' c) f7 q9 K- @/ s  头针疗法大多采用沿皮刺法,其针刺方向可根据治疗需要、经脉循行、操作方便等原则决定。
6 ?- g. E6 L: ?% o9 H4 m9 p  (一)治疗需要
: V  q" v0 I* C; @) a8 s  根据具体病变部位的不同治疗需要,来决定针刺方向,是提高头针疗效的关键之一。$ a8 i& k9 K: U- T+ Y) C0 ^
  临床上,可将百会穴前的头穴(线、区、带)作为“阴”,而将百会穴后的头穴(线、区、带)作为“阳”。凡病变部位在阴(内脏、胸腹、肢体前面、头面部)者,针刺由后向前;病变部位在阳(躯干、腰背、肢体后面、枕项部)者,针刺由前向后。
: \# \0 r0 W3 M% d' P  (二)经脉循行
6 W5 w. k+ ~' g' l  头针治疗线(刺激区)有不少就在经脉循行线上,如额中线、顶中线、枕上正中线等和督脉重叠。根据经脉循行走向,来决定针刺方向,达到扶正祛邪的补泻目的,相当“迎随补泻”法。
9 |( s9 y9 P  O# P& Q! D6 {- b  (三)操作方便. B! W! i9 V+ T9 C9 ^
  对于枕、颞部的头穴(线、区、带),一般均采取由上而下的针刺方向,以便操作,同时可避免局部疼痛。+ T! o7 m+ H; R  j
  (四)特殊方法' b2 I( H* _6 T4 s: A
  汤氏头针的针刺方向较为特殊。其法将头顶央的“阴阳点”作为主要参照标志,针刺方向一般从头顶向四周垂直而下。[center]# K* R4 `! x$ ~: a7 [9 @
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1101.gif# f! E$ T* M2 D
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1102.gif
, v. _& d  z4 K% O. o# w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1103.gif! }# p9 H' K0 k) z3 B$ H& w
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1104.gif
5 r# v1 N# y# E* Y* Q2 l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1105.gif+ ~. u9 x) R: I7 k
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1106.gif
. r7 |: _0 s4 [: T" ?9 J[url=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1107.gif[/center]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1107.gif[/center[/url]]
9 S  N! i! z/ |- |( ^% M# y0 i+ n4 L  j4 O; |* Y
进针法, j" @, D+ o+ y2 I$ R5 V
  一、指切进针
) `1 U* q' C5 d/ R: }2 u: [- p2 J; @  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 M) ]$ d6 z# G7 q5 G/ A4 d9 j" Y; P
  二、捻转进针2 I  b* m  r7 b) k3 {
  右手持针,稍微用力,缓慢捻转进针,捻转角度45°以内,拇指向前后均匀捻转,边捻转,边进针。
# U. I  O, b5 a9 J9 W  三、快速进针(飞针刺入)* e7 y2 T$ b- S" v0 u$ g
  用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约5~10厘米,手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使针尖冲进头皮下或肌层。. C) Z# I* |2 R, s
  本法与快速推进针体,是焦顺发倡用的方法,以减少进针时疼痛,缩短治疗时间。2 E& r; t% T2 u- z! N, {
  四、快速推进针体
5 W; y8 K4 e& `6 |  (一)单手推进:飞针刺入后,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头针刺激区(治疗线)方向,将针体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 L: x, u. p6 ]. e
  (二)双手推进:飞针刺入后,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另一手拇、食指尖轻轻捏住针体近皮处,以免针体弯曲,然后将针体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8 k7 D3 o3 E" e5 s1 _3 \: H% \  五、进针注意事项
8 r0 x/ A+ E, E/ L  (一)进针须避开发囊,以免疼痛。
* X3 G7 M2 O9 o" \* S7 q  (二)额、颞部头穴痛感较强,进针时须嘱其憋气(屏息),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进针则痛感。" J& t, N5 K9 I9 k4 e( {
  (三)对头皮坚韧者,推进针体时可稍作捻转,以助推进。
( G. r% \! g& ^$ b7 W  (四)向里推进针体时,如发生疼痛或抵抗感,应停止继续推进。可将针体退出少许,改变针体角度和方向,再行推进。
6 J4 h# H* t( i0 W& _$ Z+ r针前准备
9 d! j: s$ d2 K! w/ a  一、针具的选择  k1 q' z: P3 R5 e
  临床一般选用26~28号毫针。如病人痛觉敏感,也可用30~32号毫针。因头针操作上的需要,对针具必须严格选择,起码的要求是毫针针尖锋利,针柄牢固,针体端直,无锈蚀和折痕。为了保证针具质量,避免交叉感染,一般每个病人宜有一套专门用针具。当然,也可用一次性针具。毫针的长度,可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和治疗部位等加以选择。一般而言,婴幼儿用5分针,成人用1寸5分~2寸针;体弱者用1寸针,体壮者用1寸5分~2寸针,甚至可更长的毫针;额、颞部用较短的毫针,而顶部则可用较长者。
6 s  F3 n" c- _  二、治疗部位的取定
) F1 }9 T, z' D, ^, j9 r' L$ s  正确取定头针治疗部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之一。临床上,可根据标定线(眉枕线、前后正中线等)、经脉循行路线作为重要标志,并结合骨度分寸、同身寸和解剖标志等,来进行定位。
# R8 E$ ~1 P9 F% H1 Q0 h  头针治疗部位(穴、线、区、带)不少是有长度要求的,或是距离某处多少寸、多少厘米,或是某线(区、带)本身有多少寸、多少厘米,应该熟记。
* T! A' E, c( \( k3 y  三、病人体位的选择
5 v* B$ I. @! c* l! x0 q5 g  病人一般宜取正坐位。正坐位便于观察病人面部表情和治疗效果,便于头部针刺操作,对医患双方思想集中也有益处。体弱或不能正坐者,则可采用半卧位或仰卧位。婴幼儿可嘱其家长怀抱正坐。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其体位可灵活掌握。: c5 _6 Z5 a* b$ K
  四、治疗部位的暴露
( I% r$ u, l. n7 R$ V  头针治疗部位分布于发际区。在针刺前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至关重要。一则便于正确取穴,二则可防止针尖刺入发囊引起疼痛。同时,对局部有感染、瘢痕等情况,要避开该处进针。在取定头针治疗部位后,按常规要求进行消毒。 7 R+ Z, L, ^$ |+ h2 F
取穴原则7 @+ p2 g2 _: y1 W" m$ R
  一、辨病取穴5 o; Z4 v  m4 y" M
  辨病取穴,主要是根据西医疾病诊断,来进行头针处方取穴。( E+ |. d' h7 _; t4 w) v
  根据疾病的病变部位进行头针取穴,以焦氏和方氏体系的头针刺激部位为主。且以中枢系统病变为代表。例如急性脑血管病出现偏瘫,其病变部位在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则分别取用运动区(倒象)和感觉区(倒象)。如用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分别为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急性脑血管病所导致的失语,其病变部位在布洛卡区(Broca's区)、颞上回后部和角回等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区,从而产生运动性、感觉性、命名性失语等,其相应的头针取穴,则以运动区下1/5(说话)、言语3区(信号)和言语2区(记忆)为主。可见,根据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区域制定的头针刺激区,应属于辨病取穴的范畴。
- ^2 x+ F( ^% \  除了急性脑血管病以外,对各种癫痫患者根据脑电图显示确定其病变部位,来选用相应部位的头针刺激区,也属上述的范畴。如额叶癫痫取额区各线(区、带),顶叶癫痫取头顶区各线(区、带),颞叶癫痫取颞区各线(区、带),枕叶癫痫取枕区各线(区、带)等。也有人根据CT定位确定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大脑皮质受损部位,取用相应的头针刺激区来进行头针治疗的。
  V3 M( ~+ l- ?3 R8 F0 Q  根据神经生理学观点以及脑功能与血流的关系,取用相应的头针刺激区,也属于辨病取穴的范畴。如小儿脑性瘫痪,病变不仅影响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也影响额上回前部和后部以及颞上回后部,尽管后者并未发生定位症状,也应在处方中加以考虑。因此,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时,不仅要取运动区、感觉区,而且要取额5针、颞3针、运动前区和附加运动区等。8 Y; j! M7 ^# f0 n# N4 C; U( _9 J
  二、辨证取穴
+ m( z5 l8 z  y' [5 `9 {5 R* q  辨证取穴,也就是根据病人出现症状等的证候辨析,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处方原则,来指导头针处方取穴。在辨证取穴中,可根据经络学说和脏象学说指导原则的不同,分为循经取穴和脏腑功能取穴二种。1 x! X, R/ E- u* ~8 K
  (一)循经取穴/ f8 B, O% d' ]2 Z1 _
  头针刺激区(线、带)有不少和头部经络循行路线相重叠。如在该经络沿线出现病症,则可取用与该经络在头部的循行路线相重叠的头针刺激区(线、带)。例如,急性腰扭伤和慢性腰背痛,属督脉和足太阳经病,在头针处方中,取用枕上正中线和枕上旁线,就是循经取穴的例子。除了头针刺激区以外,头部穴位的配合取用,更适宜于循经取穴的原则。如足跟痛为足少阳经筋病,配用足少阳经风池穴进行针刺治疗,就属于循经取穴。! r, D* {, T3 c5 n; q6 D: Q, j$ N
  (二)脏腑功能取穴
7 N1 E; k  |1 i  中医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根据脏腑功能的生理病理变化,来指导头针取穴,是头针处方的重要原则。
9 m' z% |2 [' z# v( `+ S  例如,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心开窍于舌。根据脏腑功能取穴,血脉病、神志病、舌病都可取用与“心”相关的头针刺激区(线、带),焦顺发体系为“胸腔区”,方云鹏体系为“上焦”(伏脏),汤颂延体系为“心区”,朱明清体系为“额顶带前方2/4区域”,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额旁1线(右侧)”等。又如肺主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因此,与呼吸、鼻、皮毛有关的病,如咳嗽、气喘、胸闷、感冒、鼻炎、皮肤瘙痒症,都可取用额旁1线(双侧)等。2 F' P# x4 f0 N2 S  P1 Q
  根据脏腑之间的关系,进行头针处方取穴,也是脏腑功能取穴的重要内容。例如,在脏象学说中,肾水可以涵养肝木。若肾阴不足则肝阳上亢,所谓“阴虚阳亢”,在临床上产生头晕、目眩、腰酸、耳鸣等。这些症状和“阴虚阳亢”的病证,常在高血压病中出现。因此,对高血压肾阴虚而肝阳上亢者,则可取用额旁3线以补肾(用针刺补法)、额旁2线(左)以泻肝(用针刺泻法)。
: v; D% l; J! c% G. e1 d  三、对症取穴4 }: [$ p# K* t( q7 H' I) n; t
  对症取穴,可以根据临床经验,选用一些对某症状效果突出的头针刺激区(线、带)来进行针刺治疗。例如,朱氏体系的“顶结后带”(顶结后线),是在临床上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等所致肩痛的有效头针刺激区;朱氏体系的“顶结前带”(顶结前线),是在临床上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其他腰腿痛的有效针刺激区。用以治疗肩痛和腰腿痛,就属于对症取穴(或称经验取穴)范畴。. R( a( z2 b4 O$ E& k# ~' g3 `
  根据中医整体观(具有生物全息律思想)来制定的头针刺激区,常是对症取穴的主要对象。汤氏体系中,各个刺激区的命名,大多以人体相应部位来称呼。因此,在对症取穴时可以直接应用。如咽痛取咽喉区,肩前痛取肩阴线,肩后痛取肩阳线,心悸取心区,排尿困难取泌殖区,语言障碍和智力迟缓取语智区,如此等等,都属于对症取穴。
7 A. E. P' x+ T7 n: L朱明清头针刺激新区9 ]! o* \, B0 }. X  ~! ^. ^3 v9 P
  朱明清头针刺激新区,是北京朱明清在“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基础上,依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所总结增加的刺激新区。其特点为:治疗部位以百会穴为中心,督脉为中心线,共有9条头针治疗带。' r0 p; K& X, E, {! L/ ]$ L. y
  穴区
2 w( Y: B7 p# g: j3 C" O0 z  一、额顶带/ s, g, I, ]- G' l. j6 J
  【定位】自神庭穴至百会穴左右各旁开0.5寸的1寸宽的带状区域,属督脉与足太阳经。! v1 c7 q* }5 v, l
  【功能】前1/4,宁神定惊、利咽开窍;前2/4,理肺宽胸、宁神安心;前3/4,和胃疏肝、利胆清肠;后1/4,益肾利尿、调经、升阳固涩。
' u: v$ J0 l7 a5 W# z  【主治】用于躯体阴面(即面、胸、腹部)的病症。可将额顶带由前至后分为四等分。# P( Q0 [! O* l4 o
  前1/4:用于头面部、咽喉、舌部的病症。! T0 D6 R) Z+ T) U2 r8 J0 K
  前2/4:用于胸部(心、肺、气管、膈肌等)及上焦病症,如胸痛、胸闷、心悸、咳嗽、哮喘、膈肌痉挛等。7 G$ M- r1 j: Y& |, V) y
  前3/4:用于上腹部(肝、胆、脾、胃、胰)等中焦病症,如胆绞痛、胃炎、胃溃疡以及消化功能障碍等。后1/4:用于下腹部(膀胱、尿道、会阴以及生殖系统)等病症,如尿道结石、尿潴留、尿失禁、前列腺炎等。& p  S' t4 j9 a- b
  2、额旁1带. ~( ~9 C9 e* j* ^3 q' Q  M+ f
  【定位】以头临泣穴为中点,上下各0.5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带状区域,属足少阳经。" C6 c% n2 `. i' V+ ~' ^8 O& h
  【功能】疏肝和胃,利胆清肠。$ u( l; e- j4 [2 N. b
  【主治】脾、胃、肝、胆、胰等急性中焦病症。
% @; t$ Z8 i% e0 d* Q( Q  3、额旁2带! N8 r2 A! C4 y6 P/ d
  【定位】自本神穴向头维穴方向旁开0.25寸,上下各0.5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带状区域,属足少阳经和足阳明经。
' w- L! z; s) q# B  m1 |  【功能】益肾利尿,调经固涩。  u5 V& z4 ~/ q0 ]; {$ R5 A0 U
  【主治】肾、膀胱、生殖系统等急性下焦病症。
% t- f( [7 r5 w. c  Q$ F  4、顶颞带  s. E3 t+ I9 N7 M# a5 i2 Y
  【定位】自前顶穴至头维穴,向前后各旁开0.5寸的带状区域,属督脉、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
% p1 a% Y; p2 B" E) ~  【功能】疏经通络,止痛。
9 u. u6 V" ~4 ]1 H  【主治】以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为主的病症,尤其对中枢性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有明显疗效。可以将全带分为三个等分。
5 F0 R9 I- T  l2 M3 E+ g' U  上1/3:治疗下肢病症。' l* \# {1 Z4 v# |- b! N) Q$ \
  中1/3:治疗上肢病症。. h, c& W  G& l( }3 z2 S
  下1/3:治疗头面部病症。
; _/ }& K4 A/ H' L  `- T  针刺方向自前顶向头维方向透刺,可治运动障碍,如肢体瘫痪无力。若肢体感觉障碍,如疼痛、麻木可由前向后透刺。5、顶枕带) M8 ^! @3 V& M) j$ P
  【定位】自百会穴至脑户穴连线为中线,左右各旁开0.5寸的1寸带状区域,属督脉和足太阳经。! }1 X+ |0 K  O+ u& t" M
  【功能】疏通督脉与膀胱经气,益肾,明目,止痛。7 n6 n) I- c3 L0 ^9 v! z
  【主治】用于躯体阳面的病症。可将顶枕带分为四个等分,分别主治头颈部、背部、腰部、骶部及会阴部病变,如颈椎病、腰背痛、腰肌劳损等。( M" D4 x4 {2 r/ U- O( I
  6、顶结前带9 D- x5 }0 x/ u0 u; V" }; _2 k+ w
  【定位】由通天穴至百会穴连线,向前后各旁开0.25寸的带状区域,属足太阳经和督脉。: x, F" g! ?4 r% p" g
  【功能】通络止痛。; D1 e. Z, P5 g9 M2 p- j
  【主治】髋关节及臀部诸疾患,如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等。: m$ j" @$ G' @- P" K' ~5 O5 h
  7、顶结后带
8 \" ?( L7 \' z# q; v- ]3 h/ U- D* N  【定位】由络却穴至百会连线,向前后各旁开0.25寸的带状区域,属足太阳经和督脉。
; H. e& ~" P  F7 q3 |  v  【功能】通络止痛。
4 W7 R2 o+ ?0 L' w7 `; b% b  【主治】肩关节及颈部诸疾患,如肩关节损伤、肩周炎、颈椎病等。
& C/ m% P' B3 V$ O' A  8、颞前带2 ~+ a$ t; k* P2 q- H2 G2 w: n2 u
  【定位】在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即由颔厌穴至悬厘穴连线两侧各旁开0.5寸的带状区域,属足少阳经。9 ~& Y7 d" {  Z$ t5 ~; Y. b0 Y
  【功能】疏通少阳及面颊部经气。1 R! C4 r! F- z2 ^1 X( I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疾病等。8 g, k4 p! r' z/ Q
  9、颞后带2 c( Z5 ]: x! i; c6 k+ C4 x, m
  【定位】在头部侧面,颞部耳尖直上方,即由天冲穴至角孙穴连线两侧各旁开0.5寸的带状区域,属足少阳与手少阳经。
  \. B  u0 I. n9 I% ]: t" X' r  【功能】疏通少阳经气,定眩聪耳。! Z$ D9 C! j7 J2 s" K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center]
& U: Z- @% p6 N2 e" q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0703.gif
% e' T. L: N" n3 T$ P! g; G5 C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0702.gif
. t% Y# _9 {) _! v8 E' g8 T4 b% M% W/ S* s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0703.gif+ f/ }+ d7 c0 J3 t( e# U
[url=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0704.gif[/center]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0704.gif[/center[/url]] 2 R9 K5 T1 \- E$ K* G

# m- M1 t. ^& }- R# M3 S( d% h 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 k9 a. z" k' J$ `/ N! u0 o
  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由中国针灸学会主持下,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方法的原则加以制定的,既反映了头针治疗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传统经络的特点,值得推广使用。本方案于198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并于1989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瑞士日内瓦)正式通过,向世界各国针灸界推荐。- q( z9 {- z) j6 v$ m% u# Z& N" ]
  穴区共有十四条穴线组成
4 C1 ^9 J, S, D0 d  ^7 X  (一)额区
* N" J* K: q  A* S/ q  1、额中线. M- N8 ^3 r. @$ N4 r1 t
  【定位】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0.5寸,即神庭穴,向下针1寸,属督脉经。
0 X7 P# E! d2 [1 A' ]  【主治】神志病,头、鼻、舌、咽喉病等。5 [! ^' A9 m4 X! D7 Q
  2、额旁1线
. H  ?) O" Q8 J0 ^- I  【定位】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自发际上0.5寸,即眉冲穴,沿经向下针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4 r9 n1 _5 k5 i9 s, _4 P* L  【主治】肺、支气管、心脏等上焦病证。0 S  b0 ~& `5 ]' W6 m
  3、额旁2线
+ y5 a, ^& [' g. M  【定位】在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0.5寸,即头临泣穴,沿经向下针1寸。属足少阳胆经。
1 }$ }0 V# p2 I4 V& k$ m$ [) O- p  【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证。
. t% L5 E% \; h4 t/ e. M  4、额旁3线
" ^5 Y. t( y9 }7 q  【定位】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目外眦角,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即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0.5寸,向下针1寸。属足少阳经和足阳明胃经。
! k6 j( u* q$ g  【主治】肾、膀胱、生殖系统等下焦病证。0 i9 _+ ^$ B0 ^+ @  D
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0201.gif
% ^+ a2 U0 K4 ^+ p( E2 Y(图例)
1 P' A7 B; m4 h  (二)顶区
& `) |# ^$ @1 D' T& s3 K$ C" ]  5、顶中线
: D0 r/ Z( a4 D# `  I8 X# o  【定位】在头顶部正中线,自百会穴向前至前顶穴,属督脉经。
( v* p, T1 t% [( g+ U  【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 t6 l3 k! W% C1 p1 d  6、顶颞前斜线2 |* d  W- w5 R0 _/ A# @" R! N
  【定位】在头部侧面,即自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0 l1 U1 o0 E5 m8 \8 C& s  【主治】可将全线分五等分,上1/5治下肢运动异常,如瘫痪、无力、关节痛等;中2/5治上肢运动异常,如瘫痪、无力、关节痛等;下2/5治头面部病证,如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诞、脑动脉硬化等。- Q% a9 R1 x1 A
  7、顶颞后斜线: |# Y- P- N% y5 ?1 A" a, |: c
  【定位】在头部侧面,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寸,即自百会穴起,止于曲鬓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r5 Q  H5 x. }" c; R0 _
  【主治】可将全线分五等分,上1/5治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头面部感觉异常。1 L. D9 c: _" W6 h3 C: K
  8、顶旁1线
, j+ o, T) Q6 l2 E  I# ~  I  【定位】在头顶部,顶中线外侧,两线相距1.5寸,即自承光穴起沿经往后针1.5寸,属足少阳膀胱经。& V3 I# K- t/ W7 K4 u/ w( b
  【主治】腰腿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7 T% o" B4 j2 E, h; j6 f+ m
  9、顶旁2线* o0 E6 m% v% }5 \  n
  【定位】在头顶部,顶旁1线外侧,两线相距0.75寸,即自正营穴起沿经往后针1.5寸,属足少阳胆经。  |8 d. z& `  Y1 O! ~
  【主治】肩、臂、手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 |# t% \7 J* S; ~" Z5 ]6 l) p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0201.gif9 Y5 L# k4 v! B7 e: _# w! F! @
(三)颞区
; h# S( d2 V8 k9 v7 I2 M( ~  10、颞前线
8 A/ H& l+ _, B0 d5 a$ ]* o  【定位】在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即自颔厌穴起,止于悬厘穴,属足少阳胆经。
: y; u: I3 G' Z5 e7 {7 A5 ^& d: i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口腔疾病等。
( D7 K' d0 h2 i  11、颞后线
7 e+ i( @. k3 l- N9 p& E6 d  【定位】在头部侧面,颞部耳尖耳上方,即自率谷穴起,止于曲鬓穴。属足少阳胆经。
' P) i+ N5 e& j! e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疾病。" f* Z2 F* @" q! @' V0 R) Q1 _
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0202.gif
4 j( V* {; Z/ F$ A7 G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0203.gif! \! F3 g3 r; W' e8 D
8 R4 ?4 ~: u5 g: v8 o( F
  (四)枕区( k/ n2 \  M8 m* ^# O
  12、枕上正中线' \# m* A7 z# x5 J# U
  【定位】在枕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垂直线,即自强间穴起,止于脑户穴。属督脉。0 m* [* |* m$ }0 Z8 [2 X5 h
  【主治】眼病、腰脊痛等疾病。. F. s8 Y8 @* ]. z, a# Y% z4 U
  13、枕上旁线$ a% O/ p. \6 E4 ]) F) I: }
  【定位】在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往外0.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 [/ e7 c9 ^- S! C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眼病及足癣、腰肌劳损等疾病。, W- {+ t8 M6 E% b+ [( G
  14、枕下旁线
8 J0 R% A& h) Q! `  【定位】在枕部,为枕外粗隆下方两侧2.6寸的垂直线,即自玉枕穴起,止于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9 {) i6 B2 i: a; T" Q* Y" J8 \" O, r& I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疾病。
# R, [/ \  p- X" s$ o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0204.gif
! Z2 v& Y3 K" [) f0 b& x9 Vhttp://www.windrug.com/pic/20/17/14/12/11/00205.gif ) h" J# u  {: }8 I
* I2 s7 K8 c$ s' R5 G
注意事项! ]( y/ A! a" ]8 T
  一、由于头部发际区神经血管丰富,易发生进针、留针时局部疼痛和出针后出血等异常情况。进针疼痛多与针具质量及操作不熟练等有关。故针刺前应检查针具,针身弯曲或针尖钝、带钩者不定选用,进针时暴露头皮,避开疤痕、发囊,并注意针刺角度、深度和方向,快速进针,如触及血管、骨膜发生疼痛时,宜调整针具的位置。起针后,应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并仔细检查是否还在出血。
& b; ]) ~. w- U8 Q  二、少数病人在留针期间可有头皮沉重、板滞、瘙痒和蚁走感等,轻者可不予处理,重者宜稍向外提出针体,或调整针刺方向和深度。1 A( Z* C4 Y( h& m% l# h
  三、下列患者不宜用头针法。
9 N! E* {8 B  M7 U2 H' j0 g  (一)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必须针刺者,应避开该处。6 B% m3 }! `7 v+ J; p, X: A
  (二)头颅手术部位或头皮有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者。
( B9 U/ f5 ^1 n1 i8 U  (三)孕妇。% D5 m2 w* w& P& K2 E
  (四)脑出血患者,头针宜谨慎,避免过强刺激,并作严密观察。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09: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位有更好的、更全的头针疗法请您传上来,大家共同分享、共同学习!先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3 05:03 , Processed in 0.0354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