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毕业生:我们与母校只是一场交易2006-12-27 01:13:14 来源: 南方网 : K: [: m; r( f+ }3 Q$ J: j/ D
$ U6 A# w4 _& ? Y6 Z7 g F2 S 近日,在广州某大学的学生论坛上,记者看到了一个题目为“毕业了,你还会对母校有感情吗?”的投票帖子,有53人参与了投票,结果有64.1%的学生表示会关心母校,但仅有18.8%的学生表示会依恋母校,甚至有人干脆用了一个“烂”字来形容母校。
# b& ?9 i, w- p$ }
5 ~9 e& b7 Q) V% Z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对母校无感情 称与母校之间只是一场交易0 x: \" h7 a2 k) u
1 L5 U" s5 c. \5 |; D6 R
暨大学生论坛投票帖子显示:仅不到两成学生表示毕业后会对母校依恋7 K7 |; `1 r$ O5 R- y8 a
0 y6 p4 h w. K Z8 x1 Y+ V时报讯 (记者 薛冰 实习生 汤静贤)近日,在暨南大学的学生论坛上,记者看到了一个题目为“毕业了,你还会对母校有感情吗?”的投票帖子,有53人参与了投票,结果有64.1%的学生表示会关心母校,但仅有18.8%的学生表示会依恋母校。) V O1 U2 L8 T0 p6 p$ Y1 M/ P
2 [6 ]* H0 F: j* H6 u- ?6 t
另一边,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一个与此相关的调查(1146人参与)显示,不少受访学生都表示对母校没有太多印象,甚至只认为自己与母校“只是一场交易”而已。1 J4 A+ N2 t0 D9 J: Z
6 }6 y4 ~- c+ n7 H9 L9 @( p
暨大调查毕业后对母校感情) W3 z! D/ a2 q2 q+ ^' C6 L
7 x$ O$ S- P; u* U6 {" J关心者过半,依恋者很少/ r$ A. ~9 P7 h- [9 u
' z9 t& x5 P3 v( H$ O2 U$ W
记者调查发现,暨南大学学生论坛上的这个帖子,其实源于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个调查(1146人参与)。该调查发现,与以往的年代相比,当下青年普遍对大学母校的印象改变了,众多大学毕业生谈起母校时感情淡薄。
; r% l8 L4 y0 t F; v& N
* P5 e! P+ b7 a* I1 ]+ v3 N该调查显示,在描述对母校的印象时,除了留恋和感恩之外,“失望”、“和想象中不一样”、“没感觉”、“可算离开了”这样的词汇使用率相当高,甚至有人干脆用了一个“烂”字来形容。# d y' C- Z+ ]! F" L) h3 A
& Z3 \- D7 j" I& S! B. n5 v" R学生:我们与母校只是一场交易. n: ~1 u0 P8 y3 b
" U9 p) @. E) b: F
大学生对母校的感情为什么会逐渐淡薄?记者近日采访了一些大学生,他们表示,“如今一些高校也确实让学生失望:学费越来越高,老师越来越不负责,就业率越来越低,教育功利性越来越重……感情是产生于细节的,如此细节,怎能让学生对母校产生感情?”
# @. z/ w( @7 S( A
' o. _& F. g* A- h" f另有一位研究生表示,当学生还处于启蒙教育期时,家长们便早已将金钱、分数、学习促成了“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兴趣、亲情这些“人性种子”被过早地扼杀在摇篮里了。而高等教育时期就更是变本加厉了,奖金、推优保送、就业率等这些赤裸裸的“物质纽带”成为维系当今高等教育系统的“钢筋铁骨”。
- y/ n* R0 _1 ?" L, q7 P
0 I" v6 H+ @/ u l6 z/ L" q3 v+ K今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博士生小王也告诉记者,在高额学费征收上,学生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只不过是一场强制性的交易。在教学质量上,也只不过是一场质次价高的交易。所以,“我从来都不以母校为荣”。, G7 a% H6 A* J* b7 W" Y7 Z d, h0 w
8 v) A; H$ ~& E# `8 r4 i" w3 o. T
专家视点:三成学生难以就业怎能对母校有好感8 m% `5 W; a8 [
4 U( F8 } d! D/ ?2 [
大学生对母校究竟该不该有认同感?对此,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熊丙奇就中青报调查结果发表了其个人看法:“目前的教育让学生对任何人都淡漠,都功利。”他分析说,目前看来,在基础教育阶段,联系学生和家长的就是钱、分数,在高等教育阶段,联系学生和老师的就是课时、就业率。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联系。
% O6 i" g+ b3 j
- p3 u# Y! g5 W( j u4 v就业难怎可能有好感
7 o. x; E/ I' s
9 f0 F2 ]8 n# K# R“这些年,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高校的学费越来越高,扩招后师资力量反而不足,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精细。再加上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更加让学生感觉不好。从2002年以来,官方发布的高校就业率保持在70%,那就意味着每年至少有30%左右的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他们对母校怎么可能有好的印象?”
8 D' T( f7 o, P4 v2 q" y6 b% k
9 c/ R) t+ `$ t9 A! S" h回母校就为了同学聚会
2 A% f$ q/ J% q8 F+ S# ^9 X+ H( T9 c+ N+ A. z* {# u5 K
“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更多是来自老师。”熊丙奇说,但现在不论是对本科生还是对研究生,很多老师上完课就走,跟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少。不要说教学生做人,就连最基本的教学都很难保证质量。
9 ]9 q& n3 J k( V
2 Q% m7 K! f. e% g9 L4 Z6 h+ K8 M, e6 C过去的大学生对母校有感情,是因为对老师有感情。现在的学生回母校就是为了同学聚会,甚至在同学聚会的时候都不会邀请当年教过他们的老师。因此,出现前述的调查结果,也就不足为奇。大学生对自己母校越来越冷淡,很可能就是跟老师有关,“因为很多大学生都觉得在大学里没有遇到真正的好老师,没有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熊丙奇说。
: ^4 Q4 o6 G; F0 E6 u, {7 A0 @5 o: z) j9 P. v
对母校感情与老师有关
9 t/ |8 J# W' B! n0 ^; Z
" {+ K! U& M7 S3 A/ w! ?- u熊丙奇认为,从大的意义看,学生对母校的感情就是对教育的感情。中国的高等教育分解在1000多所高校中,学生在这1000多所高校中能学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样的学习氛围、遇到什么样的老师,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母校、对教育的感情。) w3 Y# l/ z0 z( a( C* R' v
4 X. K9 p' b8 O: J& w4 E记者发现,熊丙奇的观点,在不少大学生中间得到了印证,在暨南大学调查后面的跟贴中,有的学生说:“我依恋母校,更多的是依恋自己的大学同学、依恋在母校里发生过的那么多开心的事……”,另一名同学则表示:“有时会心血来潮,想拿相机去拍以前学校的风景,好想看看到底她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更有学生留言说:“我很怀念大学生活,怀念老师、同学、教师、校园……暨南大学将会影响我一辈子!”(《信息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