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yanshoufeng

国医状元何紹奇论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21: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五微”及其他 5 l/ V: O0 O5 E8 Y0 _& R- }6 X
幹祖望老先生在一篇短文中,談到清人的一副聯句: 上中下藥分三等  聲色氣病察五微 8 G; T5 u* ]' r! h3 j
“三等”,三品也,出《神農本草經》,什麼是“五微”?老先生說他遍查中醫文獻,且擴大到《詞海》& F& B0 u8 `6 {/ T
、《詞源》一類工具書,俱無所獲。後來他讀到《素問.五臟生成篇》:“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
6 P! h% g9 F% K' D* T7 s實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竹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
2 x: Z. t1 ?* `  G,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說這個解釋不至於錯,但究竟對於“五微”一詞,
% D; T) C) w9 v  x! A1 x缺乏依據。 ) ^/ a! o( X) q8 }
以區區管見,“五微”當是“五色微診”的縮寫,其出處就在《素問.五臟生成篇》:夫脈之大小滑澀浮. d: _+ n1 ^* H# s7 u( K
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2 s* u. V5 X; n. }
。”
0 x! D# S8 R3 M( e- s3 j; l0 M未知幹老先生以為然否?謹候教。
( r3 Z' ~% N( `  \" ~, }7 E; Z; |又,《遼寧中醫雜誌》1999年10月第26卷10期發表了幹祖望老先生一篇題作“書有未曾經我讀,事非親歷1 {' L; R7 I( Z' `0 {5 `7 q
話難真”的文章。幹老說:
9 [' b, j' T( J8 \- V& B“書有未曾經我讀,事非親歷話難真”,這是一句相傳已久的古諺,的確是一句顛撲不破的真言。書太多6 ]# S4 S5 }' E. I# Z) p' J
,誰都不能一一讀遍,因之,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不論你說、寫的,也經常錯誤百出。任何大小事沒
: t3 I% }0 ~" H9 h* G有身臨其境者,你介紹起來也會錯誤百出。 ! j8 B- h' l) f, f& F
我1995年第7期《遼寧中醫雜誌》的“陸離光怪話書名”中《春腳集》的解釋為“春,是回春之意,腳,8 s0 s" s$ ?# F0 \  R4 l# q8 q
凡工廠作坊在製成成品之際產生的廢料或殘餘者,稱下腳料。春腳者,謙虛的自稱在回春術中的下腳料”
+ C9 p* m  S' ~8 q。錯了!
1 }  P& _/ S7 b; w# p8 j後得北京市西三旗育新花園8號樓何紹奇先生來函指出錯誤。並言及“春腳”早有出典,謂:“春腳一詞" l5 p, h1 o% ~( D% k
,自有出典,見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其文雲:宋璟愛民恤物,朝野歸美,時人鹹謂璟為有腳陽春,
8 T7 d" S" S8 m( R言所至之處,為陽春煦物也。後世詩文中亦多用此典。如蒲松齡有文雲:撫嬰拔薤,布有腳之陽春;止水  T1 \  x" S$ I9 R' M+ l4 C
平衡,消長乳之冤氣。湯顯祖《牡丹亭》:陽春有腳,經過百姓人家;皆是(以上照錄何先生原函)。” % B, V8 |  @) I; |4 H8 b  U+ s
春腳有典而不用,竟然以“下腳料”來解《春腳集》,非但“貽笑大方”,而且有“不知為知”之羞,此" {, J* o/ L" G, w: e" `0 \, O" P. t  I
其一。讀書太少,而且不虛心,而率爾操觚,以一個老年成熟之齡的人來論,更是“太不應該”。
# ^0 L4 v- H1 b5 [7 ?0 s  T- X通過一字師何紹奇先生教導之後,不能不在內疚自慚中搜索枯腸,終於在何先生指導下重溫了幾本文獻,  q% |* |- r% D, ]3 z* u8 B
同時也引出了春腳另外兩個古典。其一為宋璟嘉定間(1206~1210年)建陽令劉克莊《賀新郎.戊戌素張導3 p. q0 p* e- m( b1 d
詞》:“春腳到,福星見”,用春腳一詞來頌有德政的父母官。其二為宋?寶慶(1225年)進士李昴英《蘭9 M) v0 ]( s  C5 t
陵王詞》:“孤酌,住春腳,便彩局天的時光,寶珍慵學”,也是把廉潔的官員喻為春腳。
  f- ~" \1 S. q$ s至此,則《春腳集》的涵義即一明二白了,絕對不是“下腳料”。而且那時工廠作坊也不多,“下腳料”- [3 S6 @$ j" S2 o
這個名稱恐怕也沒有面世。總之“書有未曾經我讀”,尚可自諒,書實在太多了。而自作聰明,枉加疏注: X5 Y9 A1 u- o5 D; d0 v, i( I
,則內疚得難以自容了。(以下略)
; `1 Q) ~& P; u& |& c# `這篇文章被我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就讀的小女兒看見了,大為不滿,說人家九十多歲了,還稱你作“一字師% F$ @4 l" ~3 d. v% S4 Z/ D% `8 y
”,怎麼你就胡說八道呢!這是因為幹老文中“貽笑大方”、“不知為知”、“太不應該”三處都用了引8 H6 Z3 G& @! f0 i: K  g: O( G8 _" L" y0 F
號,那就成了我信中的話了,但我堅信絕沒有這樣寫過,就連這樣的想法也沒有過。幹老德高望重,作為/ w% V; Y8 z( X. Q
晚輩,我仰慕已久,更何況九十年代我編《現代中醫內科學》時,幹老還給予指導並賜稿,使拙編大大增8 m4 C! y+ b) m  N, o3 K6 b2 W
色呢。所以借此說明一下,不然我就真是“罪莫大焉”了。
( r5 L- O6 H0 ]7 a) k) |+ s& `* G& v! I/ s3 o* P
《黎庇留醫案&S226;二注》前言
% x( w8 [6 t8 l! R
9 H0 g7 y  O  S2 k5 [% A' h7 W在同薑春華老師的通信中,我第一次接觸到“黎庇留”這個名字。此後多年,想找黎庇留先生的書來讀一
4 Z  c5 t: R1 n. ]讀,卻一直未能找到。
3 N8 @4 h3 y: U, k來香港後,陸續有不少同道來訪。在同他們的談話中,我屢屢問及黎庇留先生,因為黎先生是廣東人,也
) S& n! E( a8 j. S6 Z許他們知道,但遺憾的是他們都不知道。去年春節前,在浙江讀博士學位的李凱平君回到他的母校浸大。
. o/ W0 C! Y) e; N" f) `  G- o# H1 }* Z他來看我,告訴我,他已經為我找到黎庇留的醫案。不久,他就給我送來這本醫案的影印本,真使我喜出5 B1 r$ O9 ?! W& q( |
望外了!這本醫案是由廣東省中醫藥研究委員會於1958年11月出版的,印數1000冊,黎少庇選,肖熙評注8 h. |1 J* p% H3 O! O2 H
。全書共載醫案50餘則。 ) w; a" h0 k+ Z: b) V9 C
關於黎庇留先生的生平事蹟,從這本醫案的“小言”及幾篇序文中,僅知:庇留先生是廣東順德人,以儒
% V9 ?% o* Q* o. A- ~; p通醫,專師仲景,為清末民初粵醫傷寒名家,行醫歷數十年。晚年曾著《傷寒論崇正編》五卷,都數十萬
: h6 X' V1 G+ U4 j, j言,於1925年刊行。其後又編成醫案一冊,以與《崇正編》相印證。唯原稿早已散失,今所集者,不過十
& A. Y+ L9 x5 k2 y( _一而已。選入者多為要案、奇案,常用之桂枝湯、大小青龍、大小柴胡、理中、白虎、承氣諸方,應手而
9 J1 C& U4 @  x7 S* H0 D8 R愈者,則不可勝紀。云云。
* A2 ]. g: N7 M4 m後來,柯蘭老師為我在網上查到有關黎庇留先生的一些資料:《傷寒論崇正編&S226;左公海序》:“黎庇3 F8 o" }! q: Q( m4 k: x* j5 ?6 j
留茂才,博覽四部,最癖醫書,抗志希文,尊師仲景,讀逾萬遍,背誦如流,旁覽百家,??”《黎庇留醫
* w6 |2 E3 q& Z1 t8 G5 p+ P& J案&S226;小言》說:“生平論證處方,一是以仲師大法為本,故其手錄驗案,皆據經方而治效者。”“建
) G. x! ?# G) z  p& P國前,廣州內科中醫可分為經方(傷寒)、時方(溫病)二派,以時方派居多。清代末年以專研經方著名的有: @* E- I7 d2 L
陳伯壇(英畦)、黎庇留(天佑)、譚彤暉(星緣)??”“??當時在廣州醫林中,與以專研經方著名者陳英畦、
4 @8 ]7 [) |: w' d/ E易巨蓀、譚彤暉一起被稱為‘四大金剛’,是嶺南中醫傷寒四大家之一。??”“當時,政府提倡發掘名中
9 d' }& P5 t6 e/ @( A6 Y7 Y! y醫治病技術,黎庇留中醫師也在提倡發掘之列。遂由政府出資印刷《黎庇留醫案》一書發行。可惜只發行
% J" d, M  x$ J( R) J一千冊,在下當中醫學徒時,家師從其友人處借得此書,聲明只可借七天之期。時間無多,只好用手抄存& ^: e8 \# }- v2 k4 F+ k" H
閱,七天期滿,予亦抄寫完畢??”這樣,我們就可以對黎庇留先生多一些瞭解了。 , m6 {; }# d& {0 M
至於這本醫案的述評者肖熙先生,與我則有一面之緣———不過是在朱良春老師贈我的一張照片上。
' H& g% _$ ]; s肖先生其時供職於廣東省衛生廳,他大約1938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和朱老同學,都是章次公先生的$ s# @+ o3 L: r- M2 X( ]) E9 v4 p
學生。這張照片就是在1956年朱老和他同在北京參加一次會議時,和章次公先生在衛生部門前的合影。照
8 G6 Q  O' b$ g5 X  _片上的肖先生大約40來歲,個子比較矮,一望便知是個聰明人。
2 m0 r# S& x/ s4 c4 S. n
! p: f0 T$ t% {  T$ N: P這本《黎庇留醫案》,雖只50餘案,但《傷寒論》六經病悉在其中,用《金匱要略》方者亦有數案。全書3 o( i! Z2 ~$ V/ T4 E9 u5 M
以內科疾病為多,也有一些婦科、兒科、外科醫案。 ) h% z/ S% O- A* r- t
這些醫案,大都為重病、急病、疑難病的治驗。其中有很多救誤的醫案,如“久瘧致虛誤下”案,患瘧,
" P% K1 e1 i+ V3 G* K多服涼藥及甘遂等攻藥,種種虛象顯露,一日忽然挾其臥席狂奔,欲投海,黎以為孤陽浮越,虛極乃有此) S) X% M1 [* `% ^% f5 L( S
狀,用真武湯合桂枝龍牡;如“腹痛戴目峻下例”案,腹痛甚,腹脹甚,躁狂,黑睛上竄,黎確定為“陽; _( P5 z! G2 q1 c( n! R
明悍氣”,當急下之,半日之內,用大承氣湯四劑;如“三黃瀉心湯治大咯血”案,“仰面大噴,如水喉+ r$ T4 }; [& F
之發射然”,黎以為“如此熱甚,非釜底抽薪不可,即與三黃瀉心湯”;如“產後腹腫滿”案,分娩後腹2 ]# R  s. W8 f2 k
大如故,血與水點滴未流,醫用生化湯,而其腹日大一日,幾有欲破之勢,疼痛異常,黎以為水血相混,
$ H0 R0 ?$ ^! f) t5 J腐敗成膿,熱極氣滯,非大猛烈之劑,不能攻取,用桃仁承氣合大陷胸湯。這些案例,都極為精采,認證) z, n$ Z; K) u! f- S7 X
既真,用藥又果敢,所以才能挽狂瀾於既倒。 + n! Y( K7 E4 @  G' r
黎庇留先生善用四逆湯起大症,案中用四逆湯就有十餘案之多。如“盛暑少陰直中”案,其人盛暑為寒邪
; X6 v7 P& d1 v$ U. O直中,由眩暈而昏迷;如“月經過多”案,頭眩心悸,面無華色,屢服補氣補血藥無效;如“四逆湯之霍8 \$ y4 n) g" k- |! f9 J
亂症”案,嘔吐下利,“下利腹痛之四症,下利而肢厥、牙關緊閉”;如“四逆湯治猝脫”案,素無病,' m) U; c& P( H$ T* l+ }+ R, G
忽倒地不省人事,手足厥冷,??黎氏敏銳地以“脈沉微,肢厥”為依據,果斷地投以四逆湯,而收立竿見) G7 A  u4 N$ X0 o& u5 d
影之效。綜合諸案,我們可以看出:黎庇留用附子、幹薑,固然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了,但並不象傳聞中說
$ {/ D! c/ T* ?9 z* d0 E6 `的,黎氏認為古今劑量並無不同,仲景用一斤,他用也一斤,仲景用八兩,他也用八兩。相反,他是很審: p0 \# S# p3 T8 \2 `* v7 k
慎的,有的案例,他先用一般劑量,然後再酌情增加用量,如“咳症陰虛陽虛必辨”案,陽虛久咳,用真$ f, ?( g' a6 N& g6 K1 g
武湯加減,附子先用五、六錢,繼之用至一兩;幹薑由二錢用至七、八錢即是例子。此為“漸進”,也就
/ z0 @0 ?, L* P- O* r' o是“遞增”的方法。 9 N  H0 x8 a5 m$ e, C& c
此外,他還有“漸退”之法,就是用四逆湯得效之後,即改用附子理中湯、真武湯。四逆湯用生附子,附
8 A" H; ]6 i3 {3 K8 C子理中、真武用熟附子,用量也減少,附子理中有人參、白術,真武有茯苓、白術、生薑,扶助元陽之方
; p, a. M: e% S4 S" h6 [) U7 _針不動,而理中有健脾助運之功,真武有暖土制水之長,就變四逆之峻烈而為溫和調理之方了。 + k9 r1 U1 f" {
由此可見,黎庇留先生用藥果敢而又審慎,非學識與經驗俱老到者不可為此。他的用藥,也非一概“奇重
* v! s8 _0 j/ N. `”的,不僅幹薑、附子如此,其他藥量也如此,如“處方寒熱,前後不同”案,甘草附子湯,桂枝用四錢
  r4 G! p# }3 g& O( a, e: V# C;白虎湯,石膏用七、八錢;“產後發熱”案,小柴胡湯,柴胡用八錢,黃芩用錢半,皆足以為證,傳聞% {( \& b1 Y' ]3 R& S
之不足信也。
5 l" w2 s! ^, e! b3 ]《黎庇留醫案》中還有一些奇案。一是見證之奇,如“木舌”案,花甲老翁,忽然舌大滿口,不能食,不
9 R" Q4 g/ r* s4 z. }3 }. e; e& s7 m能言;“腹痛戴目”案,腹痛躁擾,床中有錢,摸之入口,竟可咬碎,無錢可咬,則自咬其臂,睜目但露7 ~! C- w1 F. m
白眼,不見黑晴,??皆證之奇者,足以廣聞見。二是治療之奇,如“真武湯治脅痛”案,譚母病左季脅滿
5 G3 e, }* U1 Z4 a痛,苦不能耐,已服藥70余劑,黎以面黃暗、唇白、舌上苔滑、脈沉遲,斷為寒水用事,用真武湯,一劑  [% {8 j1 Q* s& x8 w: W
而效。
1 C0 f; I, \# J$ D4 ^* @$ n" ]“遺精之烏梅丸證”,遺精而用烏梅丸,古今皆無先例,先生不用一切斂精補益之品,而用此方收效於兼
+ H7 z& ?  G% [旬之內。從這些奇案中,足見黎庇留先生實深得仲師學術之精髓者。奇案不奇,在於合符中醫理法,在於
* U5 R- h9 z' p& U8 p以辨證論治取勝,在於既善於繼承,又有所發揚。學者苟能於此細加研究,必將大有進境。
7 z$ r, I4 l4 t
' U6 C& G) _) s肖熙先生的評按,寫得很好。
$ @2 v- s% u; I8 U( \他功底紮實,讀書極多,文辭典雅。如果說,《黎庇留醫案》與滬上曹穎甫先生的《經方實驗錄》可謂同7 ^# x2 d! R) X
時代人的比肩之作,那麼肖熙先生的功績就同當年的姜佐景君相伯仲了。不同的是,姜君為曹穎甫的關門
5 b: O; J* ]% F$ I弟子,是親炙;肖先生則與黎庇留先生未謀一面,完全是從學者的角度,對黎氏醫案進行評述闡發的。也# @3 B! j6 F7 ]* U" C
是由於如此,所以肖熙先生的工作便顯得小心翼翼,而不能盡展其學。儘管如此,當時學界對於這一工作; T2 S# J# u8 r# I( s
尚“不無微詞”(見本書“序例”)。真是奇怪。 ( f: N) R; |) c- M4 R: }6 K
當我讀過這部醫案之後,第一個念頭就是把這本已經不可多得的著作推出去,讓它和廣大讀者見面,既作  p( U3 F) A, }1 r
為讀仲景書的重要參考,更可以從中學到前輩醫家辨證用方的寶貴的實踐經驗。 : t$ I# b* d7 {
我的工作,除了改正書中一些明顯的錯別字之外,更在拜讀各案之後,信筆寫下自己一些體會,附於四十& K- N# u5 @0 g7 m! b/ X0 ]
多年前肖熙先生寫的評述之後,僭謂之“二注”,藉此與讀者交流。如果有些用處,要歸功於時代和機緣
+ N: C  q6 `; ^% h/ d: g8 r;但限於我的學識,若有失當之處,則請高明不吝指正之。
* G) @2 t5 U" d! {( ~, b, f8 D4 }: e" y9 I2 A
新安吳楚 : X. x) c. _- U- g/ {6 e+ R
清代名醫葉天士的祖籍是安徽歙縣,而在他之前的順治、康熙時期,歙縣還有一位吳天士。
3 f6 O( W. B9 t% }; t+ E( [吳天士,名楚,字畹庵。他出生在醫學世家,他的叔祖,就是著有《素問吳注》、《醫方考》的吳昆(鶴
$ A) D9 W$ f% ]! d% c皋)。祖父春岩公亦已醫名。到了他生活的年代,家道已然中落,習舉子業,又每試皆北,中年之後始以
' j2 a  n' _3 ^醫為業,著《醫驗錄》初集、二集傳世。 8 z+ s0 O( N3 Y) i) c" e7 ^
吳楚是在“正業之暇”自學成才的。家有先祖留下的大量醫書,為人治病,又極認真,肯用心思考,所以
9 [2 m% O1 d& Z; H6 d治驗頗多。《醫驗錄》中可法可傳,可圈可點之案甚多。
* L5 K' {( _/ D( [3 }0 R6 S觀其風格,大抵與新安名家孫一奎、程杏軒相近,以辨證論治見長,茲舉數例以見一斑: - k5 }0 f/ e' @, g4 n- A1 l2 b
1咳嗽失音案 - ?3 ]5 P, R) ?0 f, y6 I
張某失音,先是傷風咳嗽,經歷十餘醫,服藥二百餘劑,而嗽日增劇,晝夜無停聲,痰中帶血絲,失音。
/ K8 a3 d$ K1 @3 ^1 {8 [8 X; \, F7 \吳楚診之,脈沉微緩弱,右寸更無力,出前諸方數十紙閱之,盡皆麥冬、玄參、天花粉、黃芩、貝母、丹
% J8 _* r+ ~3 J. w1 O% _% {皮、枇杷葉、白前、桑皮、馬兜鈴之類。如此脈象,金寒水冷,寒痰凝結,奈何寒涼不休?乃改用宣通肺
- b3 M( b4 Z0 S/ ^4 w3 g; A竅,溫養肺金之法,用前胡、蘇梗、杏仁、橘紅、細辛、半夏、茯苓、桔梗、甘草、生薑,一劑而效,繼
/ A. z# y6 q# X) v2 w  ]" _. l/ P以六君子湯加味,並用人參數分,音亦漸出。
" _) i8 k, m2 d某女咳喘,體素弱,病咳嗽氣喘不能平臥,並一步不能一棟,已七日,所服之藥,無非貝母、桑皮、麥冬
8 }, N. ?& I* V+ V4 ~& s、杏仁之類,診其脈,極數亂,卻極綿軟無力,吳楚認為:數亂,乃咳喘之故,軟而無力,則脈之真象也
. [3 w/ N, m& |  m. U' {,乃肺氣虛寒之證,用溫肺湯(六君子湯加炮幹薑、肉桂、黃芪、桔梗),一劑知、二劑已。 - o" q& H" u3 X
他感慨道:“不知何故,近來醫家凡遇咳喘,必用麥冬、貝母以重寒其肺,否則桑皮、白前、蘇子以重瀉  Q* x! W8 n- v: S' Y% Z# u
其氣,甚至黃芩、花粉使之雪上加霜,而病無瘳時矣。”按“劑之重溫,視疾之涼熱”而定,而不憑脈,3 U; Y$ G6 ^6 t0 C; |
不審證,即投以套方套藥,卻正是醫生的通病。《醫驗錄》中,記載用溫肺湯之雜頗多,吳楚說“喘嗽之- o. m1 ?3 f- W# G: X, @+ O$ I: R
有溫肺湯,乃氣虛肺寒的對之藥,投之立安,無不立效”。是方以六君子補脾肺、化痰,更加黃芪以增補1 j/ v' ~5 t/ z" N/ ?. F
氣固表之力,且半夏、橘紅得姜桂則溫肺之功益著。然亦不出補偏救弊,因證用方之理。
; `  k- k( L' }咳嗽、失音初起,宜疏利肺氣,不可早用涼潤錮邪,是其寶貴的經驗之談。 * z) J) x# I) O6 j; u  t
2眩暈案 & f# k4 G0 a% V
某男不眠,咳而嘔,兩脅脹痛,痛引肩背,眩暈。前醫皆以氣血虛而用補益,無效。吳診之,左關弦數有
  a% ?5 m/ W/ C6 W1 z- K: m力,右關弦滑而濡(軟),脈證合參,斷為肝火上逆,濕痰久困,用半夏,陳皮、蒼術、煨薑以燥脾之濕痰7 l) h% m, ]8 u& p  o
,黃連、竹茹、香附、白芍以平上逆之肝氣,尋愈。 2 `7 i  Y  u; f5 u9 z0 E
李老婦,既往體虛,眩暈,服人參即安。此次眩暈又作。吳診其脈,兩寸極洪大,極弦急,兩天又極沉微
! j) @! O; X1 x,汗多,口渴,尿多,舌紅紫,有芒刺。斷為心火亢於上。腎水竭於下,若清心火,則恐增腎之虛寒,溫0 Z/ D9 C) @+ ~  f% e0 U
腎命,而下元未受益,上焦已先炎。遂仿交泰丸意。用附子、黃連、生地、遠志、甘草、茯神、丹皮、杞$ s; g0 a) A8 x4 g% N
子、山萸、白芍、人參,一服汗斂,次日暈止。 & g# j8 r7 r2 T2 V
按此兩案敘脈頗堪玩味。仲景重脈診,歷來名醫於此亦莫不究心,近幾十年來,唯張琪前輩有一本脈學專4 }; x* u; m) R2 W. v
著,吾友李世懋、田淑霄伉儷最近始推出《脈學心悟》,蓋有感於脈學之日見荒廢者也。
4 b* [& w! L( v, X4 t2 l2 w" |上案是肝火引動濕痰,治以和陽明、平厥陰之法,如濫用補益,則兩礙矣。下案更為精彩,心火上燔,腎
# ^! {& t  Y$ U# e8 H# b% E水內涸,上熱下寒,不得偏治一邊,乃為兩難,仿交泰丸,以辛熱沉雄之附子易肉桂以溫下,黃連清上(
$ M. c2 O1 `# |6 M心為肝之子,涼肝即所以清心),丹皮、白芍涼其肝,再以遠志、茯神寧其心神,地黃、杞子滋其腎水,0 T/ x5 _+ O3 m9 _- v
人參、甘草和調諸藥。面面俱到,真不愧個中高手。
8 g' `; Q' _3 f9 m3胸痛案 5 X( E: F* C4 X. h8 F, I2 R
某男,患胸脅痛,某名醫用黃連、青皮、香附、蘇子、旋覆花、貝母、花粉,愈服愈痛,漸至痛不可忍,
( Z4 M  L  S! |: ^% k/ ^- W夜不能臥,已數月。吳診其脈遲數不調,口舌幹,其痛在左乳下,痛時喜手按,饑則痛,食後緩。吳之:
2 E" I# a  O# X8 @: L遲數不調,為虛,非火也;口舌作幹,乃氣虛不能疏布津液,亦非火也;痛而喜按,食後痛減,亦為虛。3 ?5 @! X6 U( U# q# ~
且痛在左乳下,胃之大絡,名曰虛裏,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故此痛為胃氣大虛; X" e% [5 D3 N' f; u( i% U
,寒涼破氣,正的對之仇敵。方用人參、黃芪以益氣,白術、半夏以養胃,炮薑、肉桂以溫中,少加香附% m7 L" T9 N' [/ x# o9 D5 B0 L; r) T! `
、白蔻以快氣。服一劑而痛減,三、四劑而痛止。嗣後凡辛苦勞碌即發,用上方立止。
0 b& c' P+ ?( L3 d) w! [% s按痛有虛實,不通則痛,不榮亦痛;不通為實,不榮為虛。
: a/ g9 [) Q! ^7 m& p故景嶽說:“虛實為察病之綱要”;葉桂謂:“通字當究氣血陰陽,便是著診要旨矣。”此案辯證極確,, h( b( q" v& q" y  D7 H* y
用藥層次分明,親切不膚,可圈可點。 . S9 k! N8 Z% T; J1 E3 i
我曾治陳某,患冠心病心絞痛,其時正值活血化瘀之風盛行,醫用大劑破瘀,而痛不少止,漸至不能起床
5 M  T% U2 g; _,動即痛作。我以年老正虛,面白,畏寒汗出,神疲,宜溫心腎之陽,改用紅人參、桂枝、附子、當歸、
" E# T6 j: `$ ~淫羊藿、黃芪、薑、棗、炙甘草、胡桃肉數劑漸安,與此案略似。 ! ~* S# F( m2 t8 L
4口渴案 3 h: @* d* M* D) ~5 N
某婦女,年三十餘,口渴之極,喜飲冷水,不食而胸腹滿悶,常微發熱,醫用花粉、玄參、麥冬、丹皮、
5 L1 G/ T2 F& D* l, P% q% o百合、貝母、鱉甲之屬而燥渴愈甚,腹益脹滿,倦怠乏力,不能坐立。吳診其脈,沉緩無力。雲:此火衰
; S7 g& a3 k8 ^6 O於下,八味丸為聖藥,譬之釜底加薪,而釜中津液上騰,乃用八味丸,附子只用八分,生地用至三錢,更( _& s8 c) L* X7 j" g0 @% A3 \
加人參一錢,白術一錢,黃芪一錢五分,服二劑,口不作渴,十餘劑而調複如初。
* G' N- d4 {: C  ^按腎氣丸少用附子是取“少火生氣”之意;加參芪補脾肺之氣;白術健運中州;合芩、澤以去水濕,氣足0 E; O: w6 M7 e- Q3 ?* s+ H  C
陽升,濕去津通,乃可上承,非見渴止渴所可效者。 ; A6 c( B  ?: M/ Y2 B8 ^: {% M
5便血案   X( k6 e, f( T8 J! b) d
汪某妻,家境不順,悲傷憂鬱思慮惱怒兼而有之,忽大便下血,連下數回,勢如暴注,頭暈汗出,昏憒,
  s+ l$ `, |8 G" l六脈沉遲細澀,欲離欲脫。
+ y2 P& t. E* I$ [0 u- M: F- x吳楚認為:有傷於脾,則脾不能統,有傷於肝,則肝不能藏。本又虛弱,初則血隨氣之下陷而下行,繼則( e9 I# f( _! O5 B% l( `* s
血盡而氣亦盡。擬大劑人參、黃芪以固欲脫之氣,當歸、熟地以養陰血,陳皮、甘草少許以和中,升、柴- c0 z" {3 _" b2 h0 P: ^
少許以提其下陷之氣,黑薑、附子以助參芪固元氣,日二劑,服二十日而脈有回機,漸有起色,再劑去升
4 Q; `, |7 X6 ?、柴,加重熟地,每日一劑,半年後得收全功。 . O& e5 B& n1 ~+ D& I
按此即前人所謂:“有形之血,不得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者也”。新安醫家中,吳楚之前,汪石山; R# e  y$ _2 b' x0 |  `, N' H
、程杏軒、鄭重光都善用人參以起大證。家貧無力者,可以黨參增大用量代人參,我曾用黨參60克、黃芪
3 {9 g  Y! \  u( ?# q90克治療大失血虛脫取效。特附志之。
$ _( D3 I, v9 c! S( @6 h3 ^吳楚的《醫驗錄》,自康熙刻本以後,一直無人問津,以至學界多不知有其人,上世紀87年代,始由安徽! x/ y: n( m2 I4 F. f" t
科技出版社收載在《新安醫學叢刊》中,誠快事也。從前讀《清代名家醫案》,以為有清一代名醫盡在此
8 x8 }1 e2 ]3 M編,乃察其裏貫,十九都在江蘇,始知編輯者所見不廣,其所珠遺者又豈僅吳楚一人。 & ]! C5 \  m7 I
《醫驗錄》為診療筆記,文少修飾,甚至旁文多於正論,但渾金樸玉,終勝刻意雕刻。選錄諸案,已作刪
7 G4 i% d  l" W) K& J8 [壓,既節約篇幅,又免移文過紙之嫌。讀者欲窺全豹,自有原著在焉。 8 r8 b. d, D( K9 Q
附吳楚語錄人生他事猶可率意為之,獨至醫之一事,必須細心考究,臨證倍加戰兢,然後能審脈辯證,用
8 }( z' B) [$ ^( p藥無訛。不可苟且草率,如診脈時,如拈子著棋秤,指一落便起,人眾則如走馬看花,一覽而過,不究病
- a- ^/ ?% A- u! O2 W4 m原,厭人瑣告。 4 G) A  Y- [$ ^. L$ r
口幹便雲是火,發熱即謂受風,便閉即攻,泄瀉即塞,脹滿即寬利,喘嗽即降氣,遇痛即雲無補法,失血9 x/ L6 F- h8 _6 @$ X- K
遂恣用寒涼,夏令必雲傷暑,冬月定是受寒,至一劑之誤,十劑難回,一時之失,百法難挽。
" {4 A4 W4 X4 z; J' _0 h醫生用藥,最貴靈通,最忌偏執。或泥某書之一字一句而不知曲暢旁通,或守一成方而不知揆時度勢,或$ A2 _( u* E9 s5 A
因一時之效而終生守之不移,或因一味之偶乖而終生置之不用,又或偏於學東垣而執定升補,或偏於學丹) ^- s. x  ]. h1 Y- ?
溪而執定清將,或偏于學仲景而執定峻重,或偏於學守真而執定苦寒。偏則不全,執則不化,膠柱鼓瑟,* V" T7 K$ F! l
誤事必多。
0 F  ^5 F1 Q# f學問原無終窮,工夫不能間斷。若因屢試屢驗,輒自滿足,不復研究、探討,雖得手於今,安知不失乎其
  v8 A4 l4 O( ]/ f後?故愈得手愈讀書,愈細心研索,兢兢乎以人命生死相關為念,庶幾無愧為司命。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22: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次公學術經驗管窺 . G4 {4 v* [9 l# \
章次公先生(1903-1959),名成之,江蘇鎮江人。著名中醫臨床學家、教育家。曾任衛生部中醫顧問、北京醫院中醫科主任。主要著作有《診餘抄》、《藥物學》、《章次公醫案》等。
. e' P2 g! X: S9 |8 D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次公先生是中西醫結合的倡導者之一。早在三、四十年代,他就在實踐中敏銳地覺察到中西醫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中醫要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不惟不能持門戶之見,而且還要懂西醫,虛心地向西醫學習,向西醫請教,使現代醫學知識為我所用。據薑春華老師回憶,大約在三十年代末期,次公先生曾和他一道去向一位留學歸國的李姓醫學博士學過聽診。次公先生亦曾撰文,謂既“追隨陸淵雷、徐衡之兩先生問業于余杭章太炎先生之門,倡言中醫改進”,又“與西醫中積學之士何雲鶴等上下議論,反復研討”。認為西醫在診斷與鑒別診斷上注重實據,確有獨到之處,應該取“拿來主義”中西融彙之。特舉次公先生案例數則為證。 - ~$ M5 S0 E1 Y$ u4 b" h$ n
肖男胃脘痛,痛有定時,一為午後3時許,一為淩晨2時許,十二指腸潰瘍多有之。琥珀3g,瓦楞子9g,百草霜9g,杏仁泥12g,六軸子112g,雲茯苓9g,共研細末,每次飯後1小時半服118g。 3 j- o+ o9 D6 r7 c! P1 a
章男下血後,胃之左側痛並未消失,可以測知潰瘍並未收斂。仙鶴草30g,全當歸9g,威喜丸9g(包),柿餅霜12g(包),阿膠珠24g。 3 d# _3 Y8 J. q) K, ~9 u! q
桑男舌中剝,其剝在舌根,大多胃粘膜有炎症或潰瘍。平素嗜酒,病之主因也。此番因拂逆,上膈隱痛,似痙攣狀,其痛徹背。加味金鈴子散予之。金鈴子9g,延胡索12g,台烏藥6g,杏仁泥24g,旋複花9g(包),雲茯苓12g,全瓜蔞12g,五靈脂9g,穀麥芽各9g,佛手9g。
2 M1 p& T0 O2 {: |陳女多酸與胃中灼熱有連鎖關係,欲除灼熱,先當制酸。煆瓦楞30g,米仁12g,竹茹9g,夏枯草12g,煆牡蠣30g,小薊9g,杏仁18g,雲苓12g。
% M' \9 ]7 S* l& ?) S7 w- _& X3 h! R趙女已屆更年期,精神上起變化,有時血壓偏高;氣候轉變,則腰臀酸痛。全當歸6g,杭白芍12g,明天麻9g,??豆衣12g,山萸肉9g,潼沙苑9g,炙草214g,生麥芽12g,大棗5枚。   d, t6 y* M$ ~( P" a
以上案例非但直截了當地引用西醫的名詞術語,在病理上也兼用現代醫學知識加以分析。如十二指腸潰瘍的節律性疼痛、多酸與胃中燒灼感的關係,更年期的神經精神症狀及血壓波動等,如此記載病案出現在五、六十年之前(由於種種原因,《章次公醫案》只收集到先生1940年前後的部分醫案),可謂“開風氣之先”。也正是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先生“舉‘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為大纛”,主張臨床盡可能做到“雙重診斷,一重治療”。所謂“雙重診斷”,即中醫的診斷和西醫的診斷。中醫在診斷上,固然要辨“病”,如瘧疾、中風、痢疾之類,但更重“辨證”,雖然以症狀命名的疾病並不等於就是一個症狀,但以辨證(包括主證、兼證及其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等)為中心是無可置疑的,這樣的方法自有其特點和優勢,而短處是缺少對疾病的特異性(病原)和確定性(病灶)的認識,因而治療上也就少了針對性。“雙重診斷”就是要求把中醫的辨證與西醫的辨病結合起來,治療上相應地也要把“治病”、“治證”結合起來,療效就可能會比單一的辨證用藥好。至於用藥,則千方百計發掘、發現、發揮方藥、針灸之長,而不是“中藥加西藥”,是之謂“一重治療”。先生的遠見卓識,影響相當深遠,儘管當時不斷遭到非難,但先生“我行我素”,堅持他的追求。筆者1980年訪問先生遺屬時,章太師母說:中西結合有什麼不好!次公說過,我的主張,是“黃帝”教我的:“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語出《素問&S226;舉痛論》)精研藥物,講求實效次公先生出自滬上名醫丁甘仁、曹穎甫先生之門。曹氏曾謂:眾多門人中,得我薪傳者,唯次公一人而已。但次公先生不受所學之囿,不存門戶之見。他認為醫生所應孜孜以求的是臨床療效,而治病要靠藥物,所以他畢生致力於中藥的研究和應用,早年曾編著《藥物學》四卷,其中大部分資料都載入《中國藥學大辭典》一書中。 7 n7 ^' F; ?9 c9 I0 W  J
他研究藥物,除了參考歷代本草著作,還致力於仲景原著以及《千金》、《外台》和宋人方書,博采眾方,並深入探索前賢在用藥上的不傳之秘。例如對柴胡這味藥,他就用考證方法,據《千金》用柴胡六十五方,《翼方》三十五方,《外台》五十四方,《本事方》十一方,參以己驗,得出其主要作用為:祛瘀、解熱、泄下,與潔古、東垣、葉天士“升陽劫陰”之說有異。
" q# G6 I0 T& p正如薑春華老師後來指出的:單用大量柴胡,確能致瀉。今人以柴胡升浮,其實柴胡並沒有劫傷肝陰的副作用。次公先生敢於疑古,對諸本草所載有疑惑之處,每每據自己的實踐,大膽質疑,獲取新知。
% i8 C( P$ ?3 I如傳統認為人參、五靈脂為“十九畏”之一,而氣虛血瘀證用人參、五靈脂的機會很多。他經長期使用觀察,證實二味同用並無任何副作用,而有相得益彰之功。
6 K* U+ j6 H' @! ^# Q- Z& n先生也樂於接受現代藥物研究的新成果。如結合西醫對“腸結核”的認識,在四君子湯、理中湯、訶子散之外加百部一味,即是取百部有抗結核菌的作用。
! p6 M4 m- {( x8 K+ y& _沈女黎明泄瀉,多屬腸癆,此病多在青年,不易速愈。土炒黨參9g,野於術9g,雲茯苓12g,扁豆衣9g,五味子415g,芡實12g,蒸百部9g,清炙草3g。   |/ |7 o2 d9 L" f" n
一切真知都發源於實踐經驗。對於民間單方草藥,先生也著意搜集、驗證。在其醫案中,如馬鞭草抗瘧、白槿花清腸、陳紅茶止痢、蒲公英治胃痛、麻雀煎湯治百日咳、萊菔英(即蘿蔔莖葉)治痢疾腸炎、薺菜花治血尿便血、仙鶴草強心、棉花子補虛止血等等,不勝枚舉。
8 l* r- O7 S) U$ j, M7 S先生博覽群書,雖小說閒章,但有裨於臨證參考者,亦樂於一試,以驗證其效。如《鏡花緣》一書有治水瀉赤白痢方(制川烏、生熟大黃、蒼術、檳榔、杏仁、羌活、甘草),先生覺其組方頗為奇特,然甚合理法,妙在寒熱並用而收蕩滌積垢、導滯止痛之功。遂試用於痢疾泄瀉初起,其效頗著。   r$ `- G: n4 I- g! n: s
先生在實踐中發現:不少胃十二指潰瘍病患者舌苔半光剝,多為氣鬱化火,灼傷胃陰,或長期使用香燥藥所致。此時宜清養胃陰為主,止痛則宜含油脂藥物,具緩痙鎮痛作用。以大劑量(24~30g)杏仁泥治療胃痛,即是先生的獨到經驗。
2 o- u; S3 ^2 E3 x0 f高男胃痛開始多作於饑餓時,得食則減;其痛由漸加劇,乃至食前食後皆痛,曾嘔吐紫黑色物。今經常嘈雜、飽悶、腹瀉。古人屬諸痰火,切忌辛香燥烈藥。鳳凰衣9g,琥珀屑9g,炙馬勃9g,柿霜18g,杏仁泥18g,象貝18g,野薔薇花9g,花粉9g,血餘炭9g,研末,每服115g,一日一次。 # h8 m7 ]- S; o- H% C
熱病用附子及六神丸的經驗急性熱性傳染病,由於持續高熱,而致心陰心陽耗竭者頗不少見。先生指出: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均有“急當救裏救表”之說,即有所提示,如四逆諸方,即為熱病心衰之劑。曾撰文謂“仲景是發明熱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5]三十年代,祝味菊先生以善用附子著稱,雖高熱神昏,唇焦舌蔽,亦喜用大劑附子,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章先生稱之為“心狠手辣”,大為佩服[6]。他自己對熱病中後期,邪勢方衰而心力不支有厥脫之危者,則常用《馮氏錦囊》之全真一氣湯(人參、麥冬、五味子、熟地、白術、制附子、牛膝、炙甘草)。此方合參附湯與生脈散,養陰與溫陽並進;至於熟地、白術,則取脾腎兼顧之意。蓋熱病不危于邪盛,而亡於正衰者多矣。高熱患者,若神氣蕭索,脈來糊數,或脈沉細而不鼓指,或見歇止,或脈微欲絕,即當著力於扶陽強心,保陽氣、固陰液。 - M8 p+ D7 n6 m6 i/ d3 A
施女二診,濕溫十七日,正在緊要關頭,出血雖止,然面黃神萎,兩脈糊數。用全真一氣湯合紫雪丹,一面育陰扶正,一面慧神祛邪,此變法也。炮附塊415g,潞黨參9g,麥冬9g,熟地12g,白術9g,淮牛膝9g,淡竹葉9g,紫雪丹019g,分3次服。 ; `6 t* {; c  s. G6 K5 \+ t4 j; _
李男此嚴重之濕溫症,兩日來大便色紅,終日神蒙譫語,濕溫病而見此候,生命之危,不絕如縷。 ; f/ A, L" p9 G) F% G6 O; E
川黃柏9g,陳膽星9g,飛滑石15g,白槿花15g,銀花炭12g,茯苓18g,石菖蒲9g,馬齒莧15g,至寶丹1粒,分4次化服。二診:藥後紅色之便不再作,是為大幸,終日譫語不休,神煩不寧,而面容如此黃晦,脈搏如此細數,皆與證情相反,表示正氣竭蹶,苦寒香開之藥,勢難再進,予全真一氣湯作萬一之想。炮附塊9g,黨參9g,生白術9g,鮮生地30g,麥冬9g,遠志6g,陳膽星6g,五味子415g,懷牛膝12g。
发表于 2011-8-4 21: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值得学习,楼主继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18 20:33 , Processed in 0.0256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