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60|回复: 1

利胆药品种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6 17: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利胆药品种分析
发布时间:2006-11-1  来源:医药经济信息  点击:748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6 ^) m3 w" w% k8 U
胆石症、胆囊炎等胆道疾病是世界范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全球各地都有众多患者。胆石症又是个古老的疾病,据考证,人类遭受胆石之苦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近年来,胆石症、胆囊炎等胆道疾病的发病率在许多地方呈现上升的趋势,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临床对利胆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是综观利胆药市场,多年来不但药物品种少,且大多数是老面孔,近一、二十年来很少有新药推出,其疗效也不尽如意。利胆药现状已不能满足当今临床的态求,急盼改进。
4 T2 d& E  T/ ]; a% b  J2 n1 _  W- y9 ?& |! y
一、疾病调查 % t3 I: ?" X) k
) c2 N, G* Y: j+ d* A
据统计,胆石症、胆囊炎等胆道疾病在世界各国的发病率都较高。以胆石症为例,现在经济发达国家当中,平均发病率为10%左右,女性患者约为男性患者的2倍。胆石症有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之分,目前胆固醇结石为90%左右,胆色素结石不足10%。在美国,胆石症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约为15%-20%,随着年龄增至75岁时,发病比例可达50%,每年因胆石病而动手术者约为30万例。据粗略估计,目前世界上约有2500万美国人,900万德国人,600万英国人、法国及意大利人患有胆石疾病。
  E2 D8 b) j: R: j$ x( d, H) x$ P9 s. t
从地区来看,胆石症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北美洲印第安人,其中40岁女性发病率高达70%,其次是瑞典人为25%,美国白人为15%-20%。以前亚洲人胆结石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亚洲人患胆结石的比例出现逐年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提高了,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此外,肥胖、糖尿病及其它疾病也与结石形成有关。
6 D. l$ o& z  `/ X$ H' P; J    20世纪80年代,我国胆石症的发病率约为7%,随年龄增长至80岁时可达23%。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有关组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调查,据对7个省市近4000人的调查显示,我国胆石症中胆固醇结石比例呈上升态势。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人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摄入量增多,我国胆石症发病率有明显上升,患者人数众多。同时,胆囊炎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因为除了5%-10%的病例外,绝大多数的胆囊炎均与胆结石有因果关系。 & t- b. r% I3 s- l9 r1 v% v

  m; {4 d2 `, n  b/ F; V8 L胆石症可以动手术治疗,但绝大多数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做手术的,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
# s4 a4 X8 M% g9 v2 y" E
3 n6 R3 d3 q5 ~+ A3 c二、市场概况
( _' w2 u4 T/ B, A& G: y( f
7 e. G% _! x" a! ~/ ~多年来,我国医药市场上的利胆药内药品种不多,共计 10多个品种。主要为:苯丙醇、非布丙醇、熊去氧胆酸、去氢胆酸、羟甲基烟酰胺、曲匹布通、羟甲香玉素、鹅去氧胆酸、胆立克、亮菌甲素,以及牛胆酸钠、茴三硫、利胆酚、环烃氧醛酸、复方柠檬烯等。这些药物大多数是我国在20世纪70-80 年代开始生产的,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真正疗效较好、副作 用较小、受临床欢迎的药品很少。一此药物因疗效不确切或副作用较大,现已很少应用。 , x& O& W2 J3 Z6 ]. ]
& \) m% u0 M6 Z: W( e$ |
在已公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利胆药物一共有3个品种收入目录,其中甲类药品一只(熊去氧胆酸),乙类药品两只(苯丙醇和去氢胆酸)。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收载的913个西药品种中,利胆药只占到其中的0.33%,份额很少。   [4 ?/ D% f8 k: S0 D$ m4 R' X) `2 f

* D$ }- W. Q- W长期以来,我国利胆药市场销售状况平淡,几乎所有利胆药的市场销售都不甚理想。无论是在全国城市医院用药还是在药店零售,它们的销售额和销售量都较少。至今没有一个利胆药进入我国主要城市典型医院用药金额前100名中,也没有一个利胆药进入全国零售药店销售领先的前100名中。在我国医药市场上,现在没有一个利胆药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叫得响的品牌产品。在医药原料药生产中,利胆药各品种的年生产量十分微小,有的产品年产量只有几百公斤,产量最大的品种年产量仅为一、二十吨。和解热镇痛药、维生素、抗生素等产品成千上万吨甚至几万吨的年产量相比,真是微不足道。 ! V+ V) u% K7 f: m" O+ r

' q* p# X; N- c* [% f% d7 h三、品种分析
# u7 o6 ^3 U5 v6 t3 F1 y( H) [6 e: J8 k& @, d/ U; m
熊去氧胆酸
- t, p) f0 B! Q, n
4 ~2 {+ j5 Z  X. {8 y# F9 u. y该药最早于1927年由日本的正田从熊胆汁中分离制得,由于熊胆汁资源有限,现在多数以家禽汁为原料,再经过半合成而制得。我国于1983年上海中药一厂的最早生产,现在全国有多家企业生产,剂型为片剂、胶囊。熊去氧胆酸能促进胆汁分泌,溶解胆石,抑制胆固醇合成,提高肝脏抗毒解毒能力。用于胆结石、胆囊炎、胆道炎、慢性肝炎等。熊去氧胆酸副作用较小,口服方便,价格低廉,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它已被收入中国药典,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是利胆药中唯一的甲类品种。
9 j0 Q( k; Q8 m9 ^+ q
9 ~5 V# v: O! b/ C, I苯丙醇

5 K8 T2 [- Z% r+ F% G2 M/ E1 _' C$ r  R/ A( Q6 d$ Y
苯内醇又称利胆醇,最早于1927年由诺里斯等人合成成功,我国于1977年由湖北宜昌制药厂率先投产,以丙酸经氯化后与苯缩合得苯丙酮,再还原而成。全国先后有湖北宜昌制药厂、广东制药厂、桂林制药厂、济南制药厂等多家企业生产,剂型为胶丸。20世纪90年代中,苯丙醇原料药全国产量仅为数吨,20世纪末,产量达10余吨,目前为10多吨。
) W1 s9 K- D: b2 s, ~3 E) h+ r3 W2 y! x9 {% A
苯丙醇可减轻腹胀、腹痛、恶心、厌油等症状。有帮助消化、增加食欲,排除小胆石等作用,并能加速胆固醇转变成胆酸的过程,从而降低胆固醇。临床用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感染、胆道手术后综合征及高胆固醇症等。苯丙醇口服方便,价格低廉,已被收入中国药典,并成为我国第一批非处方药品种,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为乙类药品,现在应用较为广泛。 8 Z8 m! m* S% x7 y, D4 E
' o& r, n1 A8 x8 z4 p) [! X
去氢胆酸 6 C5 s6 U, E7 Q/ U( s

! q) T6 a: z  d. ?$ V去氢胆酸系由家禽胆汁中提取制造的利胆药物,以哺乳动物胆汁中提取胆酸,在酸性条件下与强氧化剂作用制成去氢胆酸,制剂为片剂及注射液。去氢胆酸能促进胆汁分泌,使胆汁变稀,胆道通畅,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及吸收。临床用于阴道炎、胆囊炎、胆石症、胆囊切除后综合征、胆囊及胆道功能失调等。我国现在有多家企业生产,产地为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福建等省市。去氢胆酸已被收入中国药典,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被列为乙类品种,其片剂第一批被选入我国非处方药目录中,目前应用较为广泛。
7 k9 ^) ?- N% ]: ~8 T
' H/ \* x1 d5 h  p羟甲香豆素

# C+ [' ^& A$ K; T
/ [: m* |; G' v" j8 g( u羟甲香豆素又称胆通,最早于1883年由佩希曼合成成功。我国于1985年由广州医药工业研究所研制成功,以间苯二酚和乙酰乙酸乙酯经浓硫酸缩合精制而成。羟甲香豆素毒性低,利胆作用较明显,镇痛作用较强。具有解除胆道口括约肌痉挛,增加胆汁分泌,加强胆囊收缩和抑菌作用,有利于结石排出,制剂为片剂。 & y5 A  E) n& B6 n- E+ T8 [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羟甲香豆素上市后,销售情况良好,全国先后有广州医工所实验药厂、广州越秀制药厂、天津新新制药厂、南京制药、吉林制药厂、温州制药厂、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广西柳州制药厂等20多家企业生产。但后来其市场销售规模逐渐下滑,有多家制药厂先后停产,现在全国仅有少数几家企业生产。羟甲香豆素现已收入中国药典。
" p. n! b5 x( ^  ?
& m1 y, z1 e3 C4 ?羟甲基烟酰胺 7 P- U2 D1 Q/ d: K: S

8 M6 W" Z5 _9 V7 I" t) M羟甲基烟酰胺又名利胆素,最早于1933年由格拉夫合成成功。我国于1982年北京第二制药厂研制投产,以烟酰胺在碳酸钾存在下与甲醛缩合而成。羟甲基烟酰胺为利胆保肝药,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盐类和胆酸的浓度,保护肝脏,并具有抑菌作用。临床用于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肝功能障碍等。特别适用于肝、胆系统炎症性及功能性疾病。 " s/ G+ h6 f- r* D
4 t2 r0 `; B$ h0 `# q" c& Q" f
羟甲基烟酰胺上市后我国先后有北京第二制药厂、汕头化学制药厂、浙江仙琚制药厂、张家门制药厂、南京第二制药厂等10多家企业生产。在我国利胆药品种中,羟甲基烟酰胺是原料药年产量较大的品种。20世纪80年代中,全国产量7-8吨,20世纪末年产量达10多吨,目前为20余吨。羟甲基烟酰胺制剂为片剂和注射剂,片剂年产量达数千万片。羟甲基烟酰胺已被收入中国药典。
4 @) m5 M0 v3 S; D1 i9 J  A8 y5 x# @/ Q
亮菌甲素
, ^/ ^4 [( `6 J- P; I! o3 B1 x: ~4 x5 X) s2 v
亮菌甲素又称假蜜环菌甲素,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药物使用。它原是江苏苏南民间流传的一个偏方,当地百姓发现一种树皮上的发亮菌状物可以治疗胆道、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且效果不错。后来南京的高校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用亮菌经多次培养分离出其活性成份,得到亮菌甲素。以后,南京制药厂又研制开发出化学合成法生产亮菌甲素的工艺路线,现在亮菌甲素主要为化学合成品。 - U3 L) l, b- x: U
    1977年亮菌甲素获准作为药品上市,它能促进胆汁分泌,可使胆道末端括约肌松弛,起解痉作用,能解除胆囊炎、胆道炎引起的腹痛。临床用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其它胆道疾病并发急性感染、慢性胃炎等。亮菌甲素有片剂和注射剂两种剂型。 . h2 ^5 m2 y7 A7 P' l. e* q+ }! `

9 y9 I; ]4 Q# Y5 B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全国先后有南京制药厂、云南大理制药厂、安徽全椒制药厂、浙江仙琚制药厂等10多家企业获得亮菌甲素原料药生产批文。后来有不少企业停止了生产,目前全国只有南京制药厂等少数企业生产亮菌甲素原料药。20世纪 80年代,全国亮菌甲素原料药年产量100多公斤,到20世纪90年代,产量达250公斤,目前为300 多公斤。 " |5 j0 x( I6 R; K  Z0 }+ ^

: P, I- y% }& H0 Y2 u亮菌甲素上市以后,其市场销售一直较为平淡,销量较少。近年来,市场销售有所上升。销售上升的原因一是近年来胆道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加,而市场上利胆药品种不多,一些利胆药的疗效不尽如意,而亮菌甲素作用机理较为独特,临床应用量不断增加。二是现在市场上利胆药品种中,以胶囊、片剂等剂型为主,注射剂品种很少。现在胆道疾病急性发作的患者较多,这些患者一般都需要静脉注射给药,从而使亮菌甲素注射剂销售有较大增加。
1 C+ G$ A: a2 _2 h2 n% d- F% H  H* V; d# B$ z. A6 p6 D- n
四、发展建议 + q7 o8 t& l5 E3 k+ t0 b0 k: R: N
* W5 Z, C5 l; R% M0 L' g
胆石症、胆囊炎等胆道疾病现已成为全世界的常见病、多发病,患病人数众多。在我国,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脂肪、蛋白质等食品摄入量的增多,使胆道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走势。可是多年来,世界各国一直都未能开发出十分理想的利胆药物来。
5 D6 @2 ]+ e0 J1 ~& `: k
: T2 b  \! b; T( e' f8 K我国企业研制开发利胆药可以走中西结合的道路。我国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医药是个巨大的宝库,其内涵博大精深。多年来,我国中医有许多方剂对胆石症、胆囊炎等胆道疾病的疗效较为理想。现在我国市场上,有许多中成药利胆药,如消炎利胆片、利胆排石片、利胆片、舒胆片、复方胆通片、胆石通胶囊、胆舒胶囊等等。因西药利胆药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胆道疾病患者选择了中药。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利胆药的销售呈现西不如中的局面。一此中成药如消炎利胆片、利胆排石片、利胆片、舒胆片等市场销量都较大。
+ S2 `. W/ k( e# R# k5 R( _9 u. t- y. D4 ]# {; F" [7 J) V6 x$ ^  M
消炎利胆片由穿心莲、溪黄草、苦木等中药组方而成,具清热、祛湿、利胆功能,用于急性胆囊炎、胆管炎等。消炎利胆片全国有多家企业生产,其效果较好,价格低廉,仅10元左右一瓶,市场销售较好,利胆排石片由金钱草、茵陈、黄苓、木香、郁金、大黄、槟榔等多味中药组方而成,具清热利湿、利胆排石作用,用于胆囊炎、胆石症等。市场销售较好。
# p3 o# _0 {! Q1 ?" m7 P) f3 W此外,在我国民间也有许多治疗胆石症、胆囊炎的单方、验方。其中有一些单方验方经许多人试用,确有疗效。如民间流传胆结石患者每人吃几只核桃仁,坚持数月,结石可变小,最终消除,同样的食物还有黑木耳等。我国医药企业可以在收集整理中医药方剂和民间单方验方的基础上加以筛选、总结、研究、开发,生产出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利胆药物来,相信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将十分可观。(医药经济信息)
$ S( Q. T! S  U/ Y% A
发表于 2008-11-18 10: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1 04:15 , Processed in 0.0221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