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11-27 07: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中陽痿介绍
5 X8 |7 k8 Q4 z( `# D& M經義8 L$ ?) Y3 b6 \
陰陽別論曰: 二陽之病發心脾, 有不得隱曲, 女子不月。
' @" `1 v" M, d4 J厥論曰: 厥陰之厥, 則少腹腫痛, 腹脹, 涇溲不利, 好臥屈膝, 陰縮腫。 ) J/ C$ K' Q5 r2 I; T
痿論曰: 思想無窮, 所願不得, 意淫於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縱, 發為筋痿, 及為白淫。 陽明虛則宗筋縱。
( N! m9 y) q" K- v$ t; |3 L8 T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腎脈大甚為陰痿。 微澀為不月, 沉痔。 s- _* A9 y* W" _
經筋篇曰: 足太陰之筋病, 陰器紐痛, 下引臍。 足厥陰之筋病, 陰器不用, 傷於內, 則不起; 傷於寒, 則陰縮入; 傷於熱, 則縱挺不收。
# g% N) |( A$ j( I( J1 m8 \( ^" ^經脈篇曰: 足厥陰結於莖, 氣逆則睪腫卒疝, 實則挺長, 虛則暴癢。 - \: y1 Y1 y, _0 Y' j. V |
至真要大論曰: 太陽之勝, 隱曲不利, 互引陰股。
6 D* j' o9 W( _0 C" c+ t本神篇曰: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 魂傷則狂忘不精, 當人陰縮而攣筋, 兩骨不舉。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 精傷則骨痠痿厥, 精時自下。
! H2 M. G7 ?1 k$ t生氣通天論曰: 濕熱不攘, 大筋緛短, 小筋弛長, 緛短為拘, 弛長為痿。
4 t1 e+ E R" `& Q+ F疏五過論帝曰: 凡未診病者, 必問嘗貴後賤, 雖不中邪, 病從內生, 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 名曰失精。 身體日減, 氣虛無精, 病深無氣, 洒洒然時驚。 病深者, 以其外耗於衛, 內奪於營, 良工所失, 不知病情, 此治之一過也。 凡欲診病者, 必問飲食居處, 暴樂暴苦, 始樂後苦, 皆傷精氣, 精氣竭絕, 形體毀沮, 暴怒傷陰, 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 滿脈去形, 愚醫治之, 不知補瀉, 不知病情, 精華日脫, 邪氣乃并, 此治之二過也。 " L' P- S' Y- T( e/ j) b7 }' X1 l
陰陽應象大論曰: 北方生寒, 在志為恐, 恐傷腎, 思勝恐。
1 F8 d3 F/ ], O) V宣明五氣篇曰: 精氣并於腎則恐。
4 B' O- |$ }* v: y/ S調經論曰: 血有餘則怒, 不足則恐。
8 S2 |8 ]( {+ N' ?- u; M- p論證共三條
# t, R' D; U+ x+ s. s+ c0 y" }1. 凡男子陽痿不起, 多由命門火衰, 精氣虛冷, 或以七情勞倦, 損傷生陽之氣, 多致此證; 亦有濕熱熾盛, 以致宗筋弛緩, 而為痿弱者, 譬以暑熱之極, 則諸物綿萎。 經云: 壯火食氣, 亦此謂也。 然有火無火, 脈證可別, 但火衰者十居七八, 而火盛者僅有之耳。 1 U$ @% |! {" `
2. 凡思慮, 焦勞, 憂鬱太過者, 多致陽痿。 蓋陰陽總宗筋之會, 會於氣街, 而陽明為之長, 此宗筋為精血之孔道, 而精血實宗筋之化源, 若以憂思太過, 抑損心脾, 則病及陽明衝脈, 而水穀氣血之海, 必有所虧, 氣血虧而陽道斯不振矣。 經曰: 二陽之病發心脾, 有不得隱曲, 及女子不月者, 即此之謂。
- b3 `$ ]3 U0 f: J2 o, ~9 \3. 凡驚恐不釋者, 亦致陽痿, 經曰: 恐傷腎, 即此謂也。 故凡遇大驚卒恐, 能令人遺失小便, 即傷腎之驗。 又或於陽旺之時, 忽有驚恐, 則陽道立痿, 亦其驗也。 余嘗治一強壯少年, 遭酷吏之恐, 病似脹非脹, 似熱非熱, 絕食而困。 眾謂痰火, 宜清中焦。 余診之曰: 此恐懼內傷, 少陽氣索, 而病及心腎, 大虧證也。 遂峻加溫補, 兼治心脾, 一月而起, 愈後形氣雖健如初, 而陽寂不舉。 余告之曰: 根蒂若斯, 腎傷已甚, 非少壯所宜之兆, 速宜培養心腎, 庶免他虞。 彼反以恐嚇為疑, 全不知信, 未及半載, 竟復病而歿, 可見恐懼之害, 其不小者如此。 新按
( L/ }3 {% W6 L2 ?0 |論治共三條+ m; z a: |4 z. z" h
1. 命門火衰, 精氣虛寒而陽痿者, 宜右歸丸, 贊育丹, 石刻安腎丸之類主之。 若火不甚衰, 而止因血氣薄弱者, 宜左歸丸, 斑龍丸, 全鹿丸之類主之。
' D* y2 H, E3 t3 s* \. e2. 凡因思慮驚恐, 以致脾腎虧損而陽道痿者, 必須培養心脾, 使胃氣漸充, 則衝任始振, 而元可復也, 宜七福飲, 歸脾湯之類主之。 然必大釋懷抱, 以舒神氣, 庶能奏效, 否則徒資藥力無益也。 其有憂思恐懼太過者, 每多損抑陽氣, 若不益火, 終無生意, 宜七福飲加桂附枸杞之類主之。 & G2 i: J7 m! ]
3. 凡肝腎濕熱, 以致宗筋弛縱者, 亦為陽痿, 治宜清火以堅腎, 然必有火證火脈, 內外相符者, 方是其證。 宜滋陰八味丸, 或丹溪大補陰丸, 虎潛丸飲類主之。 火之甚者, 如滋腎丸, 大補丸之類俱可用。 - ^% }4 P% |$ g- E
述古
U7 b' _1 t* C' R7 n薛立齋曰: 按陰莖屬肝之經絡。 蓋肝者木也, 如木得湛露則森立, 遇酷暑則萎悴。 若因肝經濕熱而患者, 用龍膽瀉肝湯以清肝火, 導濕熱; 若因肝經燥熱而患者, 用六味丸以滋腎水, 養肝血而自安。 又曰: 瓊玉膏, 固本丸, 坎離丸, 此輩俱是沉寒瀉火之劑, 非腸胃有燥熱者不宜服。 若足三陰經陰虛發熱者, 久而服之, 令人無子, 蓋損其陽氣, 則陰血無所生故也, 屢驗。
8 v0 ?% W& ]- l' N簡易方8 K) |5 @# d6 M4 K+ D/ z! B
一方治陽事不起, 用蛇床子, 五味子, 菟絲子等分為末, 蜜丸, 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溫酒下, 日三服。
# E/ l+ n/ C' {7 k3 G/ h" K9 h陽痿論列方- y# F; S5 b9 F3 x r' |8 s9 Y
左歸丸新補四。 全鹿丸補一二七。 七福飲新補七。 石刻安腎丸熱一六八。 瓊玉膏補六十。 固本丸補百六。 右歸丸新補五。 贊育丹新因十四。 歸脾湯補三二。 虎潛丸寒一六四。 滋陰八味丸新寒十七。 六味丸補百二十。 龍膽瀉肝湯寒六三。 滋腎丸寒一六三。 斑龍丸補一二八。 坎離丸寒一六五。 丹溪大補陰丸寒一五七。 大補丸寒一五五。 ( b; h6 d6 |& o" P* ~( I$ ^. T" E
景岳全書卷之三十二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