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2 09: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和堂和余紫雲
8 q, C+ N' r: S. W, a
- z6 C' }5 L9 ]5 X; {9 H: d' Z& p
2 m/ K9 m3 L* k4 W/ O% v l 當年一個出名的私寓叫景和堂,地處今天北京李鐵拐斜街路南,名叫景和堂。這是一處豪華大花園,內有芳徑綠草、樓閣亭台,故又名蕉園別墅,後來成為荀慧生的宅院。景和堂堂主梅巧玲,是梅蘭芳的祖父,也是當今旦行的一位還祧之祖,在早年四大徽班中任四喜班班主,列於「同光十三絕」。
9 U, a1 t6 h/ C3 ]( o3 ^9 h4 l, k
) h) l% @* c. O, O* C: x! q x守身自重 ' q: |1 z8 @# z" p
% |, k5 I8 t" V8 E
景和堂科班學生以「雲」字排名,如余紫雲(余三勝之子、余叔岩之父)、陳嘯雲(陳秀華之父,程硯秋之師)、朱靄雲(字霞芬之父)以及劉倩雲、孫馥雲、王佩雲、周綺雲等十幾位,可謂新星雲集,人才濟濟。這一班美貌男少年經常在四喜班演出的劇場裡上夜戲,平時衣著入時,走在街上,非常引人注目。人們當然也稱他們為「相公」,但一般近不了身。最多是應召陪酒,景和堂決不留宿。 3 ~8 v* g, O9 `! s* D
( _% B: a4 F2 ^5 f7 K. \! T 儘管如此,公子哥兒們依然趨之如鶩,認為同這些小藝術家交往很有趣,可以聽他們唱戲,在飯桌上任意點戲,於觥籌交錯之間,還可以一道猜拳行令,互相出題目做詩,對對聯。曾以《萬古愁曲》歌頌梅蘭芳的詩人易哭庵,如此描繪景和堂的明星余紫雲:「……守身如玉,慧眼有珠,貴人袖巨金相蠱,欲謀一握手歡,拒弗顧。貴人忸怩去,而故交冷客,招之未曾不往,且欽必盡歡雲……」可見,余紫雲很自重,有「角兒」的氣質。 # X9 \/ ? I' s' R8 d# g
* L6 c5 Y( V8 v3 I吟詩擅畫 / g1 |5 y, y7 ~, X: E' h
# ]' y% R J# C) p 經常來景和堂玩的,還有一些是各地來京的應試舉子,他們同高官、闊少爺不同,聽戲、喝酒之餘,還為相公們輔導文化、修改戲詞等,余紫雲生性好學,同他們相處得很好,因此文化水平提高很快,能吟詩作對,擅水墨丹青。梅巧玲對這位氣質非凡的徒弟,更是加倍喜愛和器重,教戲時工夫花得最大。此外,梅巧玲還向余紫雲傳授了別的本事。原來梅巧玲擅長鑒別古玩、字畫,余紫雲在景和堂受其熏陶,對此也感起興趣來。梅巧玲見其能入門,便傾囊授之。後來余紫雲果然也精於此道,晚年還開了古玩店。 - c2 Z! q5 s! q1 E( i( ~& S
$ n. x- W* U- J
光緒8年,即1882年,梅巧玲逝世時,余紫雲才28歲,便接掌了四喜班,當時看過余紫雲戲的人,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娉娉裊裊,錦瑟身材。當其疊湘裙、曳羅袖,橫波乜視,窄步輕移,飄飄然如紅蕖之出淥水。嫻絲竹,尤擅琵琶。其演《四絃歌》也,翠銷紅泣,韻自情來,正不徒江上餘音,青衫淚濕矣……」余紫雲的青衣戲私淑胡喜祿,響遏行雲,瀏亮頓挫,彷彿公孫之舞劍器。其唱工以典雅取勝,非但唱得好聽,而且善於以情馭聲。他的花旦做工戲則以流利活潑見長,早期的旦角行當中,青衣和花旦壁壘分明,相互不串戲。 6 x ]' n0 l/ _% [3 H
% [' n" w* H% \& r
旦行表演奠基人
7 b9 b. T' Y0 D0 i) Q
: a7 T9 M- \& W( }# c' Z, _& _ 余紫雲學習梅巧玲的做法,將兩者的技巧糅在一起。在扮演《宇宙鋒》的趙艷容和《梅龍鎮》的李鳳姐時,他綜合青衣、花旦的演法,這就使「花衫」新行當露出了端倪。他在二本《虹霓關》裡以青衣唱唸的方法演丫環,卻用了花旦的扮相,穿襖子、裙子、坎肩,並且踩蹺,採用花旦的形體動作。余紫雲的蹺功是一絕,在「獻盤」一場中,他托盤以小碎步疾走圓場,蹺步走得密而勻,而上身不搖不晃,如楊柳迎風,婀娜多姿,很受觀眾歡迎。每當余紫雲演這齣戲時,同行聞訊爭相前來觀摩,還紛紛在自己的演出中倣傚。這種花衫的演法,後來通過余紫雲的弟子王瑤卿,得到了發揚。 $ k& q# m8 u1 U V4 U. z
1 _9 f' m( u- Z& J. J, C5 _
在余紫雲之前,有幾十年的時間,大青衣不唱閨門旦的戲,把這路戲全部推給花旦去演。余紫雲不但兼演閨門旦,而且細膩,頓使青衣的戲路打開了許多,加上他特別擅長唱工,嗓音嘹亮動聽,因此也開了青衣,即正旦風糜於世的先河。後來由於王瑤卿、梅蘭芳的繼承,使青衣在旦行中的主流地位得到鞏固。因此,余紫雲也被認為是確立後世旦行表演風貌的一位奠基者。惜乎,今人一般只知王瑤卿和梅蘭芳,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先驅者余紫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