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开《三国志》,越来越多的疑点突兀出来,倒让我对这个说法产生了一些怀疑。
/ R4 y4 k7 k9 O+ O6 z. o4 _4 [
+ u- _# H& N5 T- f1 ^
, U/ i5 J0 C4 P% b
; `* a4 z' p D5 w8 k% E2 Y I5 I9 Z6 J5 E% Q
曹腾“少除黄门从官”,从小就做了太监,自然不会有儿子的了。而他又偏偏在太监的位置上做出了成就,“历事四帝,未尝有过”,一直升到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官做大了,这偌大的家业和爵禄该谁继承,倒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于是,他过继了一个养子过来,给他取名曹嵩。
) \! |, ], K7 y5 a3 }! y ]4 B
: C9 ]" E$ P' M6 t: [ ]
8 o# e$ d+ l5 i Y4 z8 t
6 W/ u: B I6 @7 @" E) c2 ]) u$ t: V' X r( d: m0 ]/ L- W% n8 j. q5 M( H
陈寿写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用的是“养子曹嵩,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这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谜。 3 B, _# m# `8 {
4 w1 v5 C/ ~" [! A. B. x) x4 O
6 O# |, Z, v& X/ A5 X% ~
2 W$ c8 C# C' F" M, O) ^0 y 然而,曹嵩是夏侯氏之子的传闻,在三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最早记录在吴人无名氏的《曹瞒传》里,然后被郭颂的《世语》转载。我们来看一下这两本书内容的可信性。
$ H/ g: A. S4 }! D1 n# I$ U4 f
7 | _0 ~/ Q$ d% _* G$ U) |4 J
/ {( K# V9 l7 h" w6 q" D- I* u" \/ z
8 v. m( S( _ Z. r1 W- J5 M+ W1 P$ I. u( {, G
《曹瞒传》里记载了曹操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能得到这么多细节的资料,其成书应该在《三国志》之前,也就是说是在三国时期。似乎它应该成为研究曹操的权威史料了。但陈寿在编写《三国志》的时候,却对这本“匿名之作”不屑一顾。如果不是裴松之将其内容附注在《三国志》正文之后,这本书恐怕早被历史湮没了。 - X5 n. Z6 i2 h8 M$ _0 t
! p, n( X9 O: U( ^/ H& d+ H" G2 z
- `* A. x5 c4 i K3 O " S- {. h; ~+ n! ~
& F& I/ ?. o% L1 D. v3 H( V6 S& T' A: D% M
而郭颂的《世语》,由于对前人的史料不加批判的转载,以至于错误百出。以至于略后于郭颂的史学家孙盛有“《世语》为妄矣”的评注(《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
; m# ^' N7 Z2 X4 t+ e9 H6 m ]6 T0 Q% }8 A' X6 r
1 c/ H7 @ F. X5 C: A; [9 q 4 h( J" G$ T' {
& I- U3 ]; W0 [. e- ~
因此,单纯这两本书的内容,就立刻判断曹操出自夏侯氏,显得有些草率了。 : G7 J/ A& u: ] C* B( r
" f" l+ ?( I8 F# ]; \
. H1 W0 s0 u/ J8 l4 ], j , L1 H/ H( h3 w6 O# J; y
- S9 r, l$ y7 b( E: w$ d
我们再来看看《三国志》中,对“曹操出自夏侯氏”这一论断不利的一些线索。
- L* S9 V) ]4 ]
- ]5 i! n- ~( d/ k( s/ g; |, _2 C7 C( x( M+ E% q
$ g+ g8 U) B+ a; V) V- L
0 C! S5 F. |$ E. o2 L/ H) P
1、曹腾的父亲曹节,至少有四个儿子。曹腾排名老四,字季兴,上面还有三个哥哥:伯兴、仲兴和叔兴。
3 h B" A, y% ]8 j4 E0 g2 o' i2 F! @$ f
+ }# P0 e( D$ k$ ^
- n2 o. c# V" D, ?5 }( M
- e; _, ~. j9 a9 ^8 ^- `
在两汉三国时期,家族的观念是非常重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子嗣,那么就会从他的兄弟中过继一个儿子来承继自己的烟火。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比如袁绍便被他的父亲袁逢过继给了伯父袁成;诸葛亮一开始没有儿子,诸葛瑾就把自己的长子诸葛乔过继给了他。
' l( G8 }) m- d: ?
1 D# f. S5 w: v- k7 d9 M# E, I6 r/ Q
, e3 w$ s7 Y. V* |
! M) ]- a# q: s 曹节至少有三个兄弟。因此,即使他因为职业上的原因,不能拥有自己的亲生骨肉,从兄弟中过继一个儿子来延续香火,应该并不是一件难事。
( h+ \5 I& C0 V# g% s2 a3 o
$ O4 P `$ g, E) s( w8 l$ C4 s! X) O
m/ h+ j- @) h& v+ C
2 H% Z3 i: ]/ F( c1 } 偌大的家财(曹嵩就是靠着父亲留下的钱买了太尉的官职),不留给曹姓的后人,而让给夏侯氏的后人,应该不太可能,这是疑点一。 3 A9 M1 b; y; i5 ^
4 p2 R$ y: x8 X
$ n5 n9 R" v2 x: [5 q$ W
0 U' x! G/ | N X( c
1 x# p7 y3 W. b, J1 n7 Y 2、按照当时的礼教,本族之间是严格禁止通婚的。陈矫就曾经因为“出嗣舅氏而婚于本族”,而被“徐宣每非之,庭议其阕”(《三国志·魏书·陈矫传》裴松之注)。事情居然闹到了朝廷上,曹操也不得不为这件事情表态。这说明当时的礼教,对同族通婚这件事上的约束非常的严格。 我们再来看曹操和夏侯兄弟的关系。 9 B) i/ |, _& _ ]
$ R3 l3 y/ z2 U' R/ S4 f
4 l3 ~4 ~" ~( b% ]! M6 b# |; `
# ]6 Q: ~- x/ _
- T" {7 j$ Z' S3 b Q( A) A1 U 夏侯渊是曹操的亲妹夫;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懋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渊的儿子夏侯衡是曹操的侄女婿;夏侯尚娶的也是曹氏宗女。 3 w$ r: ]9 H; v/ v, i- j* P. R
) o1 L- [: [9 I! \+ X
Y- e+ ]' e( O' V! Z j4 X
3 P: t9 _2 [/ J 即使曹操性再“佻易”,在徐宣庭议同族通婚之后,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惹人争议。因此,曹操和夏侯惇、夏侯渊是不是从父兄弟呢?这是疑点二。
g9 e" |( F8 L( @" w m. \2 D" |
" w% R6 v* g, N) x F [5 X R( m& e1 s
+ T: O* L- ?) F# t! }5 ~. N
n6 Y1 I2 S& P3 y2 W
如果曹操和夏侯兄弟不是从父兄弟,那么陈寿为什么要把夏侯兄弟和曹氏兄弟列在一起呢? : u& l7 z# m! E0 e- ~3 ? o
Z* z' L+ H- E1 K0 S
* s* b1 ]; o3 K- Y. H
% l$ f; N4 q- c, a
3 L% t: T4 x$ i" k$ B3 ~7 | 首先我们看,陈寿在写吴国宗室的时候,用的是“宗室传”;而写夏侯惇等人的时候,写的是“诸夏侯曹传”,显然在题法上已经有了讲究。 / Y" k$ p6 x% S$ z/ J! l' ^
9 p, D+ A: d/ i# T! W' s. O
& J9 W1 z2 a0 J9 R * q4 X# D/ j& M
( K9 V3 _2 m3 H, n- z+ s: P
同时,陈寿在评中也写得很清楚: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 5 q6 t7 X t9 @' B
! B. @& @+ c' _3 u8 B
% C* H O# g4 a! y9 P
( s( v( a' D$ |/ h0 Q/ K3 a( O4 C; L4 c: i v+ Y! z5 p: m
也就是说,曹氏和夏侯氏,由于是同郡望族,又同是建汉功勋之后,所以世代都有姻亲关系。曹操和夏侯惇、夏侯渊虽然不是从父兄弟,却也是姑表兄弟。夏侯氏因此也和曹氏一样,备受曹操信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