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18 21: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8)
# }- P6 S% P% f7 M6 y7 f
6 y+ s* L% D4 F U7 N: ^ 刘知远,沙陀人,是石重贵时期最强的藩镇,兵力远远超过其它节度使。此人从小贫苦,以牧马为生,长大后在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部下当兵,是真正从生活底层做起,一步步走到了一个军人所能达到的极限高度。在无数的腥风血雨中,他逐渐拥有了一个独特的,让他可以真正屹立不倒的武器――沉静。- y K+ T! r" u' v Y
以后发生的事情,证明了他的沉静远比这个时代最流行的勇敢机敏,凶狠残酷等等暴力特征更加具有决定性。7 V- f* q* R' g- r. F! S9 ?% f
在这场战争中,刘知远时刻关注战局,可始终按兵不动。就在契丹人攻入开封,俘虏石重贵时,都仍然不肯支援,真正做到了冷眼旁观,无动于衷。在大多数藩镇对耶律德光称臣时,他也只是派人到开封向耶律德光表示祝贺,尽此而已,再无其它。
( `6 I: f7 V* v- v5 x$ ] 耶律德光沉不住气了,他知道有很多的人都在看着刘知远。刘知远不服,人心不固,现在就有一些蕃镇和后晋的大臣转而逃往后蜀或者南唐,不能再耽误了。耶律德光决定主动出击。他没有动兵,而是给刘知远送去了一件礼物和一封信。 `- B3 E: g1 u! g: J, Q' n+ T: @
礼物是一支木柺,样式和用料怎样已经不可考证,不过运送的过程中,汉人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契丹兵将,都为木柺避道让路,仿佛这支木柺正抓在耶律德光本人的手里。可见这的确是一件殊荣。
7 y1 }! \. H; z( X) N6 T" o 刘知远愉快地接受了礼物,据说当天就开始拄柺。至于那封信,就让刘知远沉默了。他真不知道,原来白痴也是种传染病,耶律德光已经深深地被石氏父子给感染了。在这封信里,耶律德光对刘知远非常亲切,亲切的程度和重视的程度完全达到了一个隆重的高度。& O3 H: u7 G, r$ Y$ S
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我亲爱的儿子知远,你好吗……”# K& L2 N) p& ]4 ?+ z# e
刘知远深深地呼吸,再深深地呼吸,信还是稳稳地拿在他的手里,没撕碎,没骂娘,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耶律德光则继续郁闷,他仍旧什么回答都没有得到。他纳闷,为什么?我做错了什么吗?难道在中原,当别人的儿子不是件很光荣的事吗?实在不解,他只好再次让人带话给刘知远:“你不事南朝,也不事北朝,究竟想干什么?”
; ?! q0 `$ Z) ?. }, B4 D0 O 这次他很快就得到了回答,刘知远用行动告诉了他。契丹人在公元九百四十七年正月攻入开封,刘知远在公元九百四十七年二月十日,在山西太原称帝。 p) M; z4 n; E. K3 r. i; z
的确是不事南朝,也不事北朝,大丈夫兵强马壮,何须屈膝他人,更何况异族敌寇!
, D4 g4 U. T9 G# Y( r3 L2 O! h' h 刘知远称帝,留给耶律德光的就只剩下了华山一条路了,那就是立即发兵,把刘知远和太原荡平。而且要快,不然刘知远就会成为一块磁铁,把后晋本在观望的,和已经投降的所有势力,都从他的身边吸引过去!但是他却不得不佩服刘知远的胆子,要知道,这个时候河北、河南已经完全被契丹占有,关中诸藩镇也多归降契丹,刘知远所在的河东三面受敌,就这样却敢突然称帝!耶律德光惊怒之余,既而非常自信,相信只要他发兵,就一定可以迅速地剿灭刘知远。从而杀一警百,平定中原。
+ a+ s9 W* z$ ]2 P; E 但是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杀气腾腾的耶律德光突然间发现他的兵都非常地忙碌,原来他们一直都在作战!这里就要说说契丹兵团的军饷制度了。契丹从来不给军队发饷,出兵打仗就是给士兵们发财的机会,挣多挣少看你自己的能耐吧,这种方式按他们自己的行话讲,叫打“草谷”。这次契丹兵团前所未有地深入中原,最富庶的开封不许动,周边市县总可以打一打吧?结果契丹骑兵们每天都四面出动,随意掳夺,史书记载中原数百里间,财畜几尽。而代价是他们惊奇地发现中原的老百姓原来比石重贵的正规军强悍得多,对他们群起反抗,多者数万,少亦千百,让契丹兵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等到耶律德光想对刘知远动手时,局面已经不可收拾。
3 Z" X: R, f2 _3 a6 @5 K6 q% X 审时度势,耶律德光长叹一声,望着刘知远的河东方向,露出了一丝极为复杂诡异的笑容——刘知远,你这算是什么?称皇争霸的人是你这样的吗?我没空搭理你了,你又不主动攻击,我们就这样算了吗?也只好就这样算了。你,可真是好运气!3 V6 V% L Y1 j6 X1 D! s. G7 Y6 A
当机立断,耶律德光再不留恋,马上撤退。一路之上,契丹皇帝亲自打草谷,也亲身承受了中原百姓的回击。当他走到河北省栾城县境内的一片树林时,突发暴病而死。此地被中原人命名为杀胡林,以此表示对耶律德光这个蛮族酋长的仇恨和戏弄。0 \7 u/ ]& s: I% r
但无论如何,作为契丹的皇帝,耶律德光竭尽全力为本民族争取利益,前后数次亲征南下,为契丹当代取得梦想不到的富贵,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享用不尽的遗产。平心而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可惜现在契丹人已经烟消云散,不知去向,我们中国现有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契丹。不然,他一定会像蒙古人的成吉思汗,满族人的努尔哈赤那样被永远地怀念祭祀。
9 A, u- N" i( k2 F1 U: ~9 a 千年之后,我们不必再仇恨他了吧(他对汉人的杀戮远远没有成吉思汗和努尔合赤那样多)。虽然时光如果能倒流,在那个时代里,我们也会向他全力以赴地扔出板砖,就算没有,也会换成西红柿。
3 f, \5 z# W$ d2 j* g8 a0 ^- h ( M& p) [( W. Z7 a' P( U$ f
连载(9)
" S1 D3 z; r. r* {' S
9 }. z6 ^* L' w: D- @5 n 耶律德光死,契丹内部立即分裂。原因与中原局势一样,就是谁来当这个皇帝。而办法也只有一个――就算是为了传统,一番争斗都不可避免。于是契丹军队迅速离开汉地,赶回老家。% l& v/ D# ~2 J2 Z" w2 Q
这样,刘知远顺势起兵,向开封进发。一路上畅通无阻,据后来的《资治通鉴》记载,是真正的兵不血刃地进了京城。他的沉静,终于使他成功,让他在一个个关键时刻都等到了最合适的时机,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益。诚如耶律德光所言,自古称皇争霸,有他这样的吗?(耶律德光地下有知,一定会极度郁闷。他可望而不可及的中原皇位,居然就像是凭空而落,砸到刘知远头上的!)但不管怎样,刘知远就是成功了,还无比的顺畅,连反对者都没有!0 H4 N0 P0 f, x8 f" J! N0 n4 I9 }, m
是运气吗?也是,也不是。我们知道,哪怕只是一块地瓜的生长,从种子落地到最后的长成,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变异过程,何况一个皇帝和王国的诞生?
' d: I# ?9 X& g4 ]! _/ Z/ x 公元九百四十七年六月三日,开封,后晋的文武百官列队迎接新的皇帝,陛下刘知远已经定下了新的国号――汉。他的第一道命令是,凡受过契丹任命者都不必忧惧,仍可留任原职。而原后晋的支系,上至后晋的节度使,下至将领官吏,官职不变(会不会重叠?)。
- Q7 |/ Q; P) o; G; x, Y 反正不管怎样,赵弘殷先生再次回到了禁军里,和他的家庭一样,平安无事,随波逐流。
* y) _+ g% S' k" ]$ v- M 这时,赵匡胤已经二十一岁了。这段历史真正的主人,终于要悄然无声地走出他的家门,进入完全陌生、危机四伏的外面世界了。而相对于这个在不久的将来,就完全属于他的世界,此时的他,只是一片树叶,一只蚂蚁,一只或许刚刚从土里钻出来,还没有真正成形,转眼就会被其它虫子吞噬的虫卵。! P" c1 N# m' H+ x" ]+ t# [
: [, V' ?$ L' U G! R6 O
赵匡胤终于长大成人了,在这二十一年里,三个朝代彼此更替,五个皇帝你死我活,其中契丹人还到他家门口到此一游,而他居然毫发无伤,这多么不容易啊,称得上是个奇迹。更加重要的是,连同他的家人,也没有一个在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死亡――连受伤致残的都没有。这相当的重要,不仅对赵匡胤至关重要,对后来的中国发展,乃至于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性格都有决定性的作用。
( `) o; j/ c8 r: M# L9 E+ Z+ B, f 因为,这对赵匡胤宽容、仁厚,讲究恕道的心灵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试想,如果一个强悍得足以在乱世中开天辟地,创立国家的男人,曾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亲眼目睹他的亲人死于战乱,或者冻饿至死,再甚者他本人流离失所,备受欺凌,他会变成什么样的性格,习惯于怎样处世?
3 b1 A1 C) x* m& }' f; m 想想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个苦大仇深的贫农子弟,他的人生经历,他后来怎样对待他的开国功臣,以及他所创立的明朝的国政制度,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 k- @5 W z2 H4 q! b 这里我想提醒所有看到这一段落的朋友们,如果你们有孩子,那么就请一定给他个差不多的生存环境吧。不必太舒适,更不必怎样的奢华(惯子如杀子,反而不美),只要能吃得饱、穿得暖,不要在他(或她)的面前时常吵闹,就很好了。至少这个孩子的性格就不会太偏激异常,他就会正常地生长。
4 Q7 r0 |; r7 y5 w1 X) h5 r 或许他不会成为赵匡胤,但至少他不会变成朱温。. y- {1 c5 H) {) g3 n) t2 @& F
0 h0 ?7 x( W( O+ q; I 但是赵匡胤在他二十一岁的这一年里,却是不快乐的。生活永远最现实,肚子就像《荷马史诗》里《奥德赛》中所说――永远是个无底洞,人人都为它奔忙劳苦一生。这些年里,赵弘殷先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保持着自己不上不下的禁军官位,维持着一份不厚不薄的中低层薪水,把自己的小家保持在温饱的生存线以上。而且,还给大儿子娶了媳妇。这已经非常不易,极其难能可贵了。但是,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朝代的彼此更替,尤其是契丹人无情地掠夺,让国家的经济大环境越来越差,而赵家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地越来越低。何况,这些年来赵阿姨又为他生了两男两女,这就真正让他力不能支了。! E; S# n* a1 S; O
那么作为赵家长子的匡胤兄弟得怎么办?还要靠老爹养活吗?他身强力壮,整天游手好闲里出外进,吃得比谁都多,而且连他都开始生娃了,这不是要人命吗?综合种种现实,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走出家门,闯出一片天空,就算不能赚出个家大业大,也至少得把自己的一张嘴给带出去,别给家里再添乱。
% _, T" B5 g+ [ 我有些口齿轻薄,而且唠唠叨叨的吗?NO,绝对的NO,我想赵匡胤当年听到的话绝对比这难听得多,在后来,他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只有这个人才比他大)柴世宗先生突然逝世,他作为后周军事第一强人的时候,因为城里传言“点检做天子”(而他正是殿前都点检),他很烦闷地回到家,随口发了句唠骚。他妹妹就铁青着脸从厨房里冲出来,举着擀面杖把他抡出家门,并且骂他:“大丈夫临大事,是可是否当自决于胸怀,回家里吓唬女人干什么?!”: G6 {& l1 {9 x" {) A4 {: c- N
谁说家里是男人的安乐窝?无论在外面发生了什么,哪怕已经是要出事掉脑袋,你都不能回家来说句话缓缓神减减压――你能做的,只有把苦闷埋在心里,把笑容挂在脸上。让笑容一直存在,直到你的人头被砍下来挂在城墙上示众时,笑容都不要产生变化。这才是男人,一纯爷们。% b( I! P9 g, Q X6 |
想想吧,那时赵匡胤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老妹都敢这样对待他。那么在他家家境日蹙,入不敷出,而他白吃干饭时,他受到的种种嘴脸又是怎样的?而在下面,我们将看到的,初出家门的赵匡胤什么也不懂,干什么也不行,已经饿得在田垄地头偷吃白菜时,他为什么还不回家,就都有了答案――家,回不去。一来回去也没他的饭吃;二来,他终究是个有脸有皮的大男人,怎能受那个鸟气!
: G: R6 @. C X" ` $ [4 n; p" z! N6 F) |- S2 p1 @% S
就这样,赵匡胤无可奈何,但也毅然决然地走出了家门,绝不回头,奔向他也不知道会怎样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