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24|回复: 10

艾灸可治疗哪些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8 14: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艾灸可治疗哪些病?主治疗阳虚类吗?
发表于 2008-6-8 14: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Z5 J- i+ K" C8 N1 g9 ^
5 ^- D' X. H. {7 H' |, a
  我们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 C$ I4 [& l& l0 q0 Y  我们说艾灸的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首先,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I7 n7 n1 d' n. D/ y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 n' D- G4 z; I+ t* F7 H9 d: A2 ^9 w) @
  而且,关于艾灸的起源更是神奇。据研究表明,灸的发明应是原始人用火时,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艾草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把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了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1 G1 c: u0 Q+ i7 q9 e0 N* w

' t/ G/ D: {, |5 [2 H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针疗不断得到发展,而艾灸却受到了人们的冷落。艾灸在施治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会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的疤痕。灸学大师周楣声先生指出,正是病痛与灸疮带给患者的双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并呼吁对艾灸深入研究,推进艾灸的现代化发展。) p; C  X! d7 M$ A: ^
  市场上有一些经过改进的现代化灸疗仪器出现,但大多数是以光电的方法为主,向纯物理疗法靠拢,与用艾作热源的灸法产生的药物和热源的复合作用完全不同,也和灸法的中医学原理格格不入,能起到的保健和医疗效果也十分有限。
2 d  S# f: k; d+ o0 p3 B* b3 s+ \$ B0 d+ ?& ~2 Q( G% y# _! z* E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化的艾灸治疗仪应该是传统艾灸材料与光电仪器的结合,在现代新型热源的作用下(如红外线、磁疗)充分发挥艾的药物效用,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5 E' R* W: }. Q4 I$ R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见效快,操作方便,相对无药物伤害之忧,读者不妨一试。$ }4 Q0 P, q  }
一、延年益寿保健灸( y0 v8 ?5 ~+ ]+ i6 o6 ~+ c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8 j* V  m/ P, Q& n5 z" D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6 }( q3 u# b4 V" p6 Y6 t! e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4 Z  \- Q3 t: k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 h* U) j" C# N4 Y. M3 J   二、艾灸治冻疮+ d+ v! r) B( v2 y. F8 F
  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足三里穴。$ F# J5 ~' b, @5 Z
  方法: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已发或将发冻疮处,各悬灸3~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若冻疮在上肢或耳朵,必须加灸合谷穴3~5分钟;若冻疮在下肢,必须加灸足三里穴3~5分钟。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用本法连续艾灸3天,冻疮不再复发。
$ J6 Q1 ?% Q/ F
; ~; M6 i4 ?( o7 N  三、艾灸治胃痛( y5 Q" w* ]2 q4 m  V* X9 p( d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 a  `3 R9 A& h8 e3 _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b* ~, ]" d/ I: ^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6-8 21: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  介绍很详细
发表于 2008-6-12 19: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灸疗法% U0 i' [$ F& O2 n

; o1 J, E' h* M; T1 O7 J! D操作方法
' ^" `8 S) z! i2 ~* c% ^) d, }0 y& O5 O- z9 n, m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 k' z+ b- ^* u7 u0 x0 k) e6 A一、艾条的制作方法
1 F1 @" b; ?% s2 |# E7 ]' j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 }$ [: j/ Q1 Z& b0 z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 x% ?' q* `: ~) n; W
    1.艾炷的制作 " R( Y2 S4 w* S  w+ M( s5 N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图146。
9 F4 M# {# n, O, A) J    2. 艾卷的制作 # J) ~4 A  Z! c- J. E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图147。
1 Z6 H2 ^9 f  p' ^4 c* g' S    3.间隔物的制作
  p0 `/ c% C# j# [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4 N7 I4 ]' V$ l9 Q9 j1 v4 \+ F' u
    二、艾灸的方法 " R$ a8 S3 k- }+ R0 w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6 O/ h6 ~2 D! w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 o: y/ [7 g9 _2 \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 p5 ]* X$ f" h    2.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 ?' i5 A) w# D( X5 I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图148。
3 z4 \$ l. g3 d9 b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 A' k' s$ t4 I9 t2 A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图149。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0 i4 y5 M: e% p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0 s' C* X, v0 [: p9 `    3.艾卷灸: 4 t" z& N( \. Z
    (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 V! l- u. L' K' b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 L" B1 c, c+ _$ V' T2 H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图151。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5 s+ w+ M1 P% V, }& k# o9 a0 T
    4.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图152)。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 z! m. s" K6 s2 ^5 [    5.  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 ]( o& p+ e: {' l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6 t$ w* k8 g& Z' N0 e! w# |/ v   一、禁忌证
7 T: H+ }! ?% a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 }0 ~+ _) R6 }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 a- ?4 ^1 t4 _9 H7 C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 q/ e  J& a/ Z: Y  B. m; B
    二、注意事项 2 z  m; K( I5 G5 y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 `* V9 r! `3 G+ ]& D; `& Y/ f  S  J/ h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 F4 y/ h4 e- p/ `, ^3 ?    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 }! ~/ o6 s1 L. T- a1 a    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发表于 2008-6-12 19: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灸疗法/ W; R8 H5 B2 D, n6 x

- H/ W# I* U9 c, P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艾灸疗法是具体方法很多,常用者有如下数种。
6 n8 t$ U, s% z(一) 艾炷灸疗法
- r- ^2 u$ _/ A( y/ V- _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艾炷。常分直接灸( 又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与间接灸两种。本疗法临床运用广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适用于虚寒证,如哮喘、胃肠病。 & P4 A- `* v; i6 j! L
(二) 艾条灸疗法 0 h" U4 N) `8 T
以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疗寒湿痹证及其他多种虚寒性疾患。? 9 P" O; q. p" a7 n& G" \
(三) 药卷灸疗法
" Q( ]# K) @2 o$ G6 p4 V) I: u$ v药卷灸是在艾绒里掺进药末,用纸把艾绒裹起来成为药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适应证大致同上两种灸法。 3 B+ M  j4 [6 o! t! U; b9 X5 j
(四) 温针灸疗法
! V4 U1 V* Q7 r* k5 q4 ~1 {先根据病性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后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机体,达到温经散寒等目的。
) R, m- p1 X& m5 ~(五) 隔姜灸疗法 ! W5 O7 `: @! k' S
取约2分厚生姜一块,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再放置艾炷反复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凡虚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疗法治之。 7 y5 T$ ?* O2 o$ C2 \+ @
此外,与隔姜灸疗法大同小异的尚有“隔蒜灸”、“铺灸”( 以蒜泥铺于穴位上) 、“隔盐灸”、“附子灸、”、“隔葱灸”、“花椒灸”、“黄土灸”、“黄蜡灸”、“硫黄灸”、“药锭炎”、“药捻灸”等等,主治病证亦相差无几。 ' @5 @* u& d7 B+ O# Z" V
(六) 灯火灸疗法 8 L( o; ?  G3 B% t. G2 F
以灯心草蘸香油,点燃,在小儿身上施灸。本疗法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昏迷等急性病证。
0 H8 R, Y, x# M8 @( z+ b. z. b: I. B/ `+ y  U: a) |% ^: Z4 ^
元气学说 " H+ q1 V2 ?! t& w
自然界的物体,大到日月星辰,小到灰尘微生物……,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这一问题一直引发着人们的好奇心。早在西周初年,中国人便提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这就是“五行说”。以后又有人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原,被称为“水成说”。但是用一种具体的东西作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总是不能让人信服。后来,人们就想象某种抽象的东西演变出具体的自然事物,这就出现了“元气说”。从战国时代到明朝末年,元气说一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物质结构思想,正如原子说一直是欧洲人最重要的物质结构思想一样。 5 a' {' U; y/ y  Z

. S; H6 @9 E  W7 c5 P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战国中期的宋钘、尹文认为,精气是大千世界的本原,这种精气结合起来便生成万物。东汉的王充把元气说发展为“元气自然论”,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元气自然而然地构成的,夫妻之间也是由于元气的运行而繁衍出子孙后代。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接受了王充的思想,并且说明元气的运动、静止、稳定、变化、斗争、衰落、崩溃与神、鬼、人的意向都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种反对鬼神迷信的正确观点。 ! e' b& ?7 [+ J8 s! p6 I7 [

$ p' c+ P4 E. d5 b$ p生活在11世纪的宋人张载和17世纪的清人王夫之在吸取了元气是物质本原,元气运行导致万物生灭的思想基础上,对元气作出了更深入的论说。认为阴阳两种气充满了宇宙空间,除此之外,宇宙中再没有其他东西,元气间也没有间隙。关于元气的运行机理,张、王二人都认为元气因有阴阳二性的推动而浮沉、升降、动静,这是自身的矛盾运动,用不着鬼、神、上帝起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无神论思想。关于物质不灭,王夫之先从生活实际出发,指出木柴烧完之后并没有消失,只是变成了火焰、烟雾、灰烬;树木燃烧、水分挥发、尘土弥散等等,也都是变成为非常微小的看不见的东西了。一切有形的实物都是如此,作为组成这些实物的根本——元气,当然也是不生不灭的。在张载、王夫之的物质守恒思想中,还包含了各种物质形态相互转化的意见。这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很先进的。 / @7 {) p1 z9 A3 M9 ]& J" m

/ y& X  h$ G5 {6 o% [; T( I元气学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自然观学说,对于我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元气学说对于西方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解现代物质结构理论都有启发作用。有人曾把张载的元气论与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17世纪的法国大科学家笛卡尔的以太漩涡理论,进行详细比较,发现两者惊人地类似。而现代科学中的电场、磁场、引力场以及电子、质子、中子等概念,都与“以太”有关。人们还认为,要理解现代场论的深奥知识,中国古代的元气学说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在今天科学最发达的美国和欧洲,也有一些科学家在研究包括元气学说在内的中国古代思想,以促进东西方的科学文化交流,增进对于物质结构的理解。 5 v* o& t. z9 o6 F9 @1 r4 O
http://baike.baidu.com/view/345217.html?wtp=tt
0 i" d! Q. j. y0 f6 B" t- _' T4 J* m
《伤寒论》
* O$ Z6 w& `0 b: h1 u* ~* y( G2 p0 |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 s: D2 M0 Y7 E7 [/ V! z& S
, F" P! k2 Z4 Y( n, F5 e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发表于 2008-6-12 19: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防病保健的艾灸疗法& K7 @2 I# k" B( m) c
' a! a" K: H" N7 N
——灸法保健浅谈(一)
4 H0 `3 F; r% Z# I' K4 Y: n  z9 Z  Z; r
姚玉芳$ q4 K* I$ d* m
2 y. I7 y1 H2 ~7 z# Z
随着人类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了好的身体,我们才有资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2 D8 b2 h- a& O" V7 K  Y
4 @" f9 ]! k# v& {0 M6 B
如何才能养生保健呢?我们不妨借鉴古人的做法,一方面注重调摄养生,即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使自己健康长寿;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增强体质,防病于未然。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说,上古之人大都知道养生的道理,慎起居、节饮食、戒郁怒、适劳逸,顺应自然,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这就是调摄养生。 除此之外,古人多采取灸法防病保健,这在古医籍中有颇多记述。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灸例》中说:“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在《医说》中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就是说,若要身体健康、平安一生,就应该经常在足三里处进行艾炷灸,使其产生灸疮,这样就可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日本人也很重视灸法保健,如偶景山在《养生一言草》中说:“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4 @4 l9 ?" @' |6 O

" S) `' i6 t9 H- @- u; Y0 O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绍兴间,刘武的军中有一步卒王超,太原人,后来遁入江湖为盗。他曾经遇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此法行事,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后被擒,监官问他:你有何养身之术吗?王超回答说,没有。只是每于夏秋之交,即在关元穴处用艾火施灸千炷,因此而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食也不会感到饥饿,至今脐下部象火一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令人将其腹暖之处剖开,视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此即长期施灸艾火之故。所以,《扁鹊心书》中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9 @0 @+ V) I8 A/ N2 [1 S* f; U+ q$ l2 x  A! X) R; h
古人认为,不同的年龄施用灸炷的多少是不同的。“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食窦)、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扁鹊心书》)。
2 d- ?$ J  ?) I& B' X0 h9 p3 d) ^5 G( W
可见,运用灸法来强身健体,在古代非常盛行。明·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也就是说使用灸法来防病保健,称为“逆灸”。古人非常重视防病于未然,而艾灸疗法则是用于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A" P7 r8 G8 w$ U( z* v

2 M0 N# d; [+ K. C[ 本帖最后由 糊涂王子 于 2008-6-12 19:33 编辑 ]
发表于 2008-6-12 19: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灸疗法的概念及作用) g- H8 ?1 a$ J, s4 l
——灸法保健浅谈(二)9 Y, k6 ^7 [. B/ n. H: Z) z
姚玉芳+ \1 f6 `0 I) d: l4 ~
& y6 b5 R5 T+ E6 ^; J, `
什么是艾灸疗法呢?就是以艾为主要材料,在人体的经络、穴位或病痛部位进行熏灼灸烤,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从而激发经气,温通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8 w8 t, r+ i+ b- M! _& }
; S' ^% |" N# ?这里所说的艾,就是民谚中所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中所指的艾草。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以民间常在端午节这一天以艾草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来避邪驱瘴。中医学上则以艾入药,将其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成为纯净细软的“艾绒”,把它作为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 D: a3 [+ ^' `! a: Y  v
! E2 o# c4 i/ E* ^1 }《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能灸治百病”。《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以之灸火,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淤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灸法对人体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O2 A1 Z6 P& S" S3 o

* w4 k3 p3 P) @2 ^7 P6 |! n1、灸疗可使人体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色素、血清免疫体等显著增加,可以提高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机体防御抗病能力;
1 A# u8 Y7 v0 o4 k
$ j* z' U4 m1 o$ z# t. B2、灸疗可以调节异常血压,使其恢复到正常范围;0 _! T+ [( b! e
, j* K; J. Z# {. V" s
3、灸疗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促使新陈代谢;
6 Y" `5 C/ {; S
  V% {4 y; z) F: g) Q5 G4、灸疗可以调整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 Z+ |! i( D4 _3 ]% S2 z2 O- D0 S/ E) A0 K
5、灸疗可以改善呼吸功能,使通气量、肺活量、耗氧量增加;在病理情况下能使气道阻力下降;
: E) t6 ?, ^  `7 M
/ n4 @1 h# F% H: @6、灸疗可以促进利尿,改善肾功能;
+ s; o/ [1 g" t5 U# ~
: m! Y1 {" `: U  T$ ~2 z6 ^7、灸疗对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兴奋或抑制过度增强时,艾灸可使之恢复正常;
& x* @# p# D9 o" r% P2 @. E! H$ `  D; }8 Z
8、灸疗具有调整各种分泌腺的作用,如在病理状态下,对消化液、唾液腺、以及副肾、睾丸、卵巢、甲状腺、胰腺等内分泌腺(激素)的分泌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使各种分泌腺的功能趋向正常;* ]6 x) s6 n0 ~
2 Z6 H) o5 ]) P4 }
9、灸疗还具有解热抗炎、抗癌、止痛等作用;
1 N; G- N& O$ a* f& J
! R- P3 E6 q2 u8 S2 \10、灸疗可以减轻肌肉疲劳,对于防止疲劳和恢复疲劳都是十分有效的。
' E1 o1 f" @) o% ?& \2 z4 ?: T" W1 ]$ O- s
总之,灸法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已被临床所证实,灸法在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发表于 2008-6-12 19: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常用家庭保健灸法
: z: C9 l6 E* L8 [- i9 O
( \, i# r+ {. p. r. {) u——灸法保健浅谈(三)
- D2 b% B3 f$ y, H( s5 ^* j/ t6 z0 ^0 }5 j6 B
姚玉芳
/ J2 B: E% R" u0 t: O. U8 k6 p, o3 u2 V5 |3 M# @# D% p
灸治的方法很多,如艾炷灸、艾条灸、隔物灸、艾电吹灸等等。! T, G% k! v' x# D! h& a
( ~2 Q/ U5 _1 l) B7 I' K+ W
用于保健灸,古人多采用艾炷化脓灸(瘢痕灸),即把艾绒制成一圆锥形艾团(上尖下平),其大小如《扁鹊心书》所说:“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每燃烧一个艾炷(锥形艾团)称为一壮。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使局部烧伤、化脓,产生“灸疮”,所以也叫做“化脓灸”。这种灸法对局部的刺激性较大,若“能忍一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现代研究表明,化脓灸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由于此种灸法相当于三度烧伤,对组织破坏较重,局部形成瘢痕,所以,今人已很少应用。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2 ?/ u+ G9 ~0 }& Y! [6 ]  Q
4 J  r. D5 v5 w2 D
1、艾炷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p6 m2 y5 B& k; `' x) l1 X
2 F. ~' g% Y0 Z% I. P* o, ]
操作:施灸部位可涂凡士林,使局部具有粘附作用。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觉局部发烫微有灼痛时,即换新炷续灸。一般每次灸5~7壮。灸时,以温热灸感、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不灼伤皮肤为度。$ H$ u! y; A* H7 Z' r' D
3 o+ x8 f* Y4 {6 h, |! B/ G
特点:此法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疼痛小。且灸后不形成灸疮,无化脓,不留瘢痕,而为今人多用。   p; M$ ^. P8 b8 L! b' O
& E5 s) M4 d5 Q# m7 V) X
2、艾条灸
* u" H- x7 k. T6 G# S7 N# {! f: I2 L* N& T( D" q# r
将艾绒制作成圆柱型长条进行施灸。根据其是否内含药物,分纯艾条(清艾条)和药艾条。艾条在市面上有售。施灸方式可分以下几种:( p/ E! [: C2 V! m6 b+ b

# }( ]# |& K6 k" R+ M6 wa.温和灸:艾条距施灸部位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8 ~# W3 b0 A2 q2 S; ?6 L

  M* i4 H# A" ib.雀啄灸: 操作如鸟雀啄食,灸火与皮肤距离不定,对准灸部一上一下移动。
; B6 Y' J% l. ~& x  {
8 W6 t  |6 R9 R+ Fc.回旋灸:艾条燃端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6 b; Y3 y: o; V9 v8 k1 V6 p7 E

3 D& U6 l4 z# j6 V3 ^特点:艾条施灸,使局部产生温热感,无痛苦,易施行。灸后皮肤产生红晕,无灼伤,易为百姓所接受。且艾条可在药店买到,方便、价廉。
" k5 I7 K$ z9 c1 d' |* ]
2 r5 |  ]  K7 A2 y; O        保健灸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很适合家庭应用。只需掌握少数穴位及施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即可在家中施行保健灸。( ^" K7 l5 |) q
: V3 t9 O" q' b& l# b4 t
         此外,对于部分常见病、多发病,也可自行采用上述灸法来治疗,或采用间接灸法,或借助一些灸疗器具进行施灸:
( R2 K5 i, J8 p! n: ~; H8 k( k
* l2 x$ e3 _3 U3、 间接灸:) I* [6 Z3 j" X# @$ g$ b# ]' s
4 ~  s4 C" l8 z, s9 f* L( f
是指用药物或其它材料将艾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也称为"隔物灸"。根据其所间隔的药物或材料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 ; O# n- C! h7 B9 q, i
+ t( ^3 }% b* n2 A3 w1 l, Q; ^
① 隔姜灸 : & B0 `" ^$ a9 M0 N/ Y
2 ^1 u8 Y4 l# @# s8 Q
制作:以鲜姜切成约0.3cm薄片,穿数孔于片上,上置艾炷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换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灸至局部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姜片当勤动,或姜片下衬些纸片、棉花以防起泡。
! }: P2 E3 j, \8 R& l$ }6 o
- O) {  L% v' a9 N, T# C生姜:辛温、解表散寒、温中止痛。加灸,加强温经行气之功。
1 ~* c# O9 p" ~$ `" t! {- x& r$ u# H
2 H9 ~0 Y2 B: G8 p主治:外感表症,虚寒诸症如:感冒、咳嗽、胃寒腹痛、腹泻及风寒湿痹等。
4 B' w$ V0 N* X8 `) f
9 ]4 i8 m! f( ^4 P② 隔蒜灸 :
% P, l5 h. b# ~4 l3 E" T, i
1 o. Y* _# ~" h. i+ t. g制作:以独头大蒜切片或捣烂制饼。操作同上。蒜液刺激性强,灸后易起泡,注意防护。
( @' R# }! J% }! J" p+ t* p
  m0 s9 B, u, I' ]; d大蒜:辛温喜散、消肿散结,拔毒止痛,加灸加强诸力。
+ p2 d# J4 J% X" H8 w+ j! |! @9 D$ T! C" b8 M, b! e4 K
主治:有清热解毒、杀虫的作用。! q; ~/ \" q- z

/ \3 E4 l5 \, Q& ~《外科理例》"治毒者必用隔蒜灸"。用于治疗初起的肿疡、肺痨等症。- ]9 l* j* q3 j) U* l
! s! I4 R1 Y; ^4 r+ i
③ 隔盐灸:
, u$ _6 f! s* v: d
1 c7 F5 \: L. d0 d$ ]操作:以纯白干燥食盐(大青盐)填平脐孔,或上放姜片,置艾炷施灸。
+ F' f9 [. z& u; I# q  h. ~4 e+ k) @$ _: ^
盐:甘、咸、寒,无毒。去皮肤风毒,调和脏腑,消宿物,令人壮健。盐为百病之主。
0 E8 B+ x2 n0 ]
+ V. L! a2 h' F" g/ D作用:散寒止泻,回阳救逆固脱
" y/ s# z5 d; Z9 X+ L# ~! S7 D: k) w
主治: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E, m: O  H/ A3 x; f: L( h& D

, n7 y3 u, `6 U! ?# A例:治霍乱:《千金要方》"用盐灸可治霍乱,霍乱已死有暖气者,灸承筋七壮,起死人,又以盐纳脐中,灸二七壮…"。
+ G. Z/ i" x; [. D2 D$ \
/ ~3 Q) G$ Q3 z- i④ 附子灸
& |4 T, G' Z" K* H! a7 Z: U( `) O0 s6 Y+ l2 X! u) m8 r# ^! q" W/ M
制作:附子切片或研末,用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操作同前。- U$ E' O' r0 h' I' l/ T

; ^2 I* k- J" Q8 X附子:辛温大热,温肾壮阳;有毒。8 A" l0 O- A- C3 w3 C
+ X: l' m% d5 s4 S7 a0 c- m
作用:可破坚散结-走而不守;温补元阳,回阳补虚。
! u/ q3 g+ _  [# @! u; g, B# @0 r& B+ f' Y& A+ S1 K' T
主治:各种阳虚证。如命门火衰引起的阳萎、早泄等; 溃疡久不收口 等症。
8 J5 w4 e6 D/ f% c9 U) }, k
2 u4 K0 B' `/ Z  a+ p注意事项:灸时可在饼下忖垫纱布,以防烫伤。灸后药饼可重复使用。3 j/ p! ]! j, R' _

  W, l  k* `/ q; E8 O  @, q0 v; O4、温灸器灸
9 V. N1 B, h4 D6 X( C      温灸器具因治疗需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状和作用。其操作简便,治疗范围广,热力温和,广为应用。尤宜于惧灸火及小儿患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8 06:24 , Processed in 0.0282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