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83|回复: 1

军医新书介绍——《心力衰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4 11: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军医新书介绍——《心力衰竭》
/ w! N8 [" m4 p- i" e, a4 ~
3 e( R4 t- P2 D" a3 X. h* m# l/ J主编  沈会  李柳骥
% X& E" r( G7 ]. U; {" F( W开本 小16
: J2 P1 w8 s! C. r1 b+ R, F定价  36.00元5 n9 h* t9 h0 }& g" F5 G6 g

$ S; I/ K( M! c0 L- |5 K) Y: C! l& X

9 i  Z3 o3 S& R. r# \5 ^2 k; M内容提要7 l! O4 w. R7 B0 H
本书主要阐述了心力衰竭的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和名老中医经验与医案。分别介绍了自先秦两汉时期至历代对心力衰竭文献记载、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和辨证治疗研究、17位名老中医经验与30位名家医案,以及心力衰竭的单味药、古方和中西医结合其他疗法。全书紧密结合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与临床实践,集经典理论与实际操作于一体。适用于心力衰竭中医理论研究和各级临床专科医师阅读。/ C8 \; I$ [& t( O2 n

; G7 |* `  V' b  Y. N- K6 T前言% l7 E6 ^/ x: N) |
心系病证为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长期以来中医在诊治心系病证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理论、经验和方法,绝大多数保留在千百年来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之中,全面挖掘、系统整理并深入研究这些文献,总结古今医家诊治该类病证的学术理论和临证经验,可为当今防治该类病证提供新的思路与有效方法,以提高当今的诊治水平和临床疗效。: `" _9 r- @2 h4 s3 W# l* Q
近年来虽有多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与心系病证相关的多部著作,但对于古今医家的诊治经验和大量的古今中医文献少有涉及。为此,我们编撰了《心系病证医家临证精华》,旨在系统地整理与研究历代心系病证文献和古今医家诊治心系病证的理论与经验,采用学术源流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论述心系各病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法方药、其他疗法和预防调护等的学术发展沿革,全面总结古今医家诊治心系病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重点剖析各医家的学术特点和辨证治疗特色,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新的辨治思路与方法,提供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以提高心系疾病中医诊疗水平。+ [$ B: L, T. C0 ~% d5 H
在病名的选择上,我们从文献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中医传统病名和现代医学病名,旨在深入挖掘古今中医文献中所蕴涵的学术精华和临证治疗经验,而不求形式上的一致。当文献中的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基本对应时,以西医病名名篇,如中医“胸痹心痛”与西医“冠心病心绞痛”,二者基本对应,则以“冠心病心绞痛”名篇,当文献中的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不能对应时,则各自以中医病名或西医病名名篇,如中医“心悸”与西医“心律失常”二者不能等同,故各以“心悸”和“心律失常”名篇,因此丛书各分册既有中医病名者,又有西医病名者,不强求统一,以免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但所列各病均属于中医心系病证的范畴之内。丛书包括下列六个分册:《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悸与心律失常》《心悸》《失眠》。
! ?3 F  ]0 H: U8 h; T6 O丛书的研究内容基本包括三大部分:一为病证的学术源流,重在阐述各个病证的学术发展状况,分别论述各病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法方药、其他疗法和预防调护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并对与所研究病证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二部分为文献研究,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用断代史的方法,分别对先秦两汉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代、清代至民国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特点、各病证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与分析,重点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与各病证相关的重要的医学文献,内容涉及心系各病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特点、预防调护等;同时系统整理总结现代医家心系病证辨证治疗的新经验和新方法;以现代医学病名命名的各分册,文献研究则以现代文献为主,对与其相关的中医古代文献作提要性研究与分析,为现代诊疗启迪思路,拓宽视野。第三部分为医案研究,主要列载历代著名医家的验案,并结合相关病证学术发展与文献研究的成果,予以简要评析,旨在提示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和诊疗特点。由于各个分册的古今文献内容各有侧重,其体例亦未强求统一。% Q& a3 ]" ?& Y2 z. I0 {% r9 O
本丛书是由我和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课题组同事共同完成的,本课题得到了北京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及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为本书作序,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尽管我们在整理研究古今中医病证文献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囿于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 d. Y/ a7 s8 A/ T
北京中医药大学严季澜
* `0 W( y* W/ T9 h5 C2 }  @2007年10月

/ P: H) b, j& l6 i
2 b3 e2 |' q  r; ~
+ q, R' D; w' W5 O( ?8 I: e目录
! T& C6 Q$ d. [& \$ [: p. V1 g6 E( |第1章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探讨与文献选析% n/ I6 g0 b/ }1 g9 C
第一节心力衰竭相关中医病名探讨* i3 w/ Z; q- T% Q% n4 ^4 _" Y
一、心力衰竭相关中医病名源流
2 W% \; v6 O) T( p二、心力衰竭中医病名探讨
  I1 G: Q# [4 i# _第二节 心力衰竭历代文献相关记载选析
8 n6 _/ j; J2 }$ Z一、心痹
. M3 I4 q0 [3 ]! x二、心咳. G% E1 c) C' [( Z, J# u- c
三、心水
2 s. [6 ^3 b; }  [四、心胀
6 ?, k  l3 a. L) c! D" }9 l' P$ G五、心脏衰弱
1 F2 q  Y2 z& k六、心衰( R  X# `  A. B4 g
七、心脏麻痹$ {9 W  A% _/ F- [. E
第2章心力衰竭的古代文献研究
/ \( p8 R3 i8 L/ v第一节先秦两汉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5 p5 a9 O3 z* T$ A: x$ v: y一、早期文献中心力衰竭的相关记载
- G9 e# Y/ A/ G" w0 U二、《黄帝内经》对于心力衰竭的论述. F& E  ~& t8 L, Z, G8 l9 t
三、《神农本草经》
7 r6 I+ j, }6 O9 a9 b( t四、《难经》  ?# J6 d$ O3 Q" o
五、《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s% {; a( T7 ?; x% F" l- Y8 U
六、《华氏中藏经》3 R' a7 z6 C$ V/ H
第二节晋隋唐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8 r# S9 k, g* J' V( l一、《脉经》+ N- ?9 `/ h% `1 B
二、《小品方》
1 |$ `* ?8 i& V1 u* N' p, r三、《诸病源候论》
& K* }* s, B( C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q) n- g+ G0 a- z5 B
五、《外台秘要》- U6 h& p+ |8 M0 R& w. V4 K
第三节宋辽金元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5 I& c3 l* [. R# U* t- R
一、《圣济总录》) T% S9 k& X) e; X. W( T) S
二、《鸡峰普济方》& f! i/ v* Q( y5 z5 P- O" d
三、《济生方》$ F& n7 C0 J5 M
四、《世医得效方》8 Z4 T& s  F% ?2 K+ _- G
五、朱丹溪著作0 N* D0 M$ s' X+ U4 d
第四节明代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8-14 23: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17 17:50 , Processed in 0.03718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