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认为林冲误入白虎节堂是被人陷害,他是无罪的,从水浒的角度看,被人陷害不假,但是从法律的角度看,林冲是有罪的。8 S0 b$ H0 V8 z" ^9 n
7 \& ]2 z$ X8 j0 \1 A白虎节堂,是太尉府的密室,是太尉商议军机大事的要地,这个房间的重要性可想而之,出入这个房间的人员身份也可想而之,说白了,就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军委的秘密会议室,进出这间办公室的除了特别邀请的人员之外,都是军委委员一个级别的,那么这里的保安情况就不言而喻了。
9 h9 G" W+ b6 h1 d! b3 Z, l" l1 ]8 F$ |$ E
按照水浒的这一章节,或者说,按照大宋的法律规定:无故进入白虎节堂是犯大罪的,持械进入白虎节堂是掉脑袋的死罪。很不幸,林冲进入了白虎节堂。! E; g- i4 E; G4 n# o0 _: A0 f
# C$ k5 s% s6 ~; E9 I8 }/ v- J
先说一个事实:; K6 F0 g6 f: R; I/ o+ `
* k& ~& s% m: f# {, E, _. A" ?6 h5 @太尉府的两个工作人员(承局)找到林冲::“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林冲属于军队的中级干部,估计军衔是中校或者大校,见太尉来找,那相当于上将或者大将,当然不能不去,两个工作人员催促着,林冲带着刀就跟着那两个人进入了太尉府,那时候,军队的等级不是很明显,下级军官想见到上级领导是很容易的,要是今天,怎么会发生林冲的悲剧呢?
1 Q5 `3 {- J+ X) F/ T2 Z9 S- c1 l& p$ V: @" Q! u1 {
在太尉府,转来转去,其实林冲对这里应该不是陌生的,他是80万禁军教头,按道理是应该熟悉太尉府的,好比,军委的工作人员,熟悉均为大院一样。9 }$ j0 ~2 t# |4 S" Y1 b
$ w- t S) _9 V* P' G3 z1 l那两个工作人员引林冲到一个房间前面,说道:“教头,你只在此少待,等我入去禀太尉。”
! e% ^3 p4 ?" S( j1 ]( h
; d* U6 j5 I5 I: n7 ~* p' d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着:“白虎节堂。”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 t. z* O$ N( t
; K/ W: {7 }! X$ t& b& S可见林冲知道这白虎节堂的厉害,也知道大宋对闯入白虎节堂的法律规定,还有一点,我一直怀疑,林冲曾经来过这里,因为他的职务不高,但是身份特殊,发生一些大案要案的时候,很可能会被邀请到白虎节堂商量对策,还有一点,林冲从没合计两个人会把他领到白虎节堂来,所以,文章中用了“猛省”二字,也就是说,当他看到白虎节堂四个字才明白,他闯入禁地了。1 a3 J# f/ {/ h* g
0 F- ]. _* z5 r8 e- W在林冲被捕之前,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林冲持刀闯入白虎节堂,而这种行为在大宋是大罪,甚至可以判处死刑的罪。# O( {/ y6 p2 k# \& n
* N$ B7 Y. {9 J5 S
犯罪了,这点林冲无话可说,因为无论动机怎样,客观的事实已经存在,在众目睽睽之下,持刀闯入白虎节堂,那么等待审判就是判什么刑的问题了,已经不是罪和非罪的问题了。
+ y" W& R. S0 z2 M: K; g4 y9 U# g6 @6 c- L3 [$ T
其实,林冲误入白虎节堂,不怪别人,只怪他自己,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个人好胜的性格,另一个是心粗,所以性格如此就难免遭遇如此之灾了。
. i* E5 V! \6 D8 a0 h# t1 I+ b" E- c( M' @. M5 E% V. E
先说心粗:在此之前,高衙内看上林夫人,已经搞出了不少动静,这个事,林冲不是不知道,而且为了这个事情,他的朋友陆谦都已经背叛他了,他也心里很清楚,林冲曾拿着剪刀找老陆算账,这些事情,他怎么能忘了呢?事实却是如此,林冲忘了这些。
" l# f ]7 H! T( ?$ t& B+ @4 {4 [5 R8 r0 {# c/ _( @" A
说他好胜:林冲买了好刀之后,他把这口刀翻来覆去看了一回,喝采道:“端的好把刀!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
1 F, l: c# n+ o' O* Q+ t$ t# n
1 J3 ]: [' b, `4 Y8 }/ t8 X4 d现在有理由相信,这把刀可能就是太尉府中的那把,用这把刀才能让林冲上当,所以才使出卖刀的计策,因为太尉也清楚,林冲想看他那把宝刀都想疯了,而且只有这个办法才能让林冲入局,如果林冲是厚道淡薄之人,他是不会上当的,两个性格都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高太尉,高衙内的干老子,这就注定了林冲悲剧的发生。# g) {# l/ F- f- V6 k3 o
. ^/ J2 q2 T/ }4 u之后的情节都在意料之中了:太尉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有人对我说,你两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林冲躬身禀道:“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林冲将刀来比看。” 太尉喝道:“承局在那里?”林冲道:“恩相,他两个已投堂里去了。”太尉道:“胡说!甚么承局,敢进我府堂里去?——左右!与我拿下这厮!”话犹未了,旁边耳房里走出三十馀人把林冲横推倒拽下去。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叫左右把林推下。5 O' C; ~; O" Q
$ L# v" k6 c2 R6 g
高太尉的话有理有据,而林冲的话明显的缺少证据:拿刀是事实,闯入白虎节堂是事实,你说我太尉找你,可是证据呢?那么没有证据就认罪吧。! O$ N8 T' N. { y
: q% c2 ^5 u+ ?9 n, `) s$ a, [林冲明白过来他被人害了是在他的案子到了开封府,也就是首都人民法院之后:府干将太尉言语对滕府尹说了,将上太尉封的那把刀放在林冲面前。他跟首都法院的院长曾经有段对话:
; J0 M% ~: r, l; L% f! z& p. }1 F- E% S
府尹道:“林冲,你是个禁军教头,如何不知法度,手执利刃,故入节堂?这是该死的罪犯!”林冲告道:“恩相明镜,念林冲负屈衔冤!小人虽是卤的军汉,颇识些法度,如何敢擅入节堂。为是前月二十八日,林冲与妻到岳庙还香愿,正迎见高太尉的小衙内把妻子调戏,被小人喝散了。次后,又使陆虞候赚小人吃酒,却使富安来骗林冲妻子到陆虞候家楼上调戏,亦被小人赶去。是把陆虞候家打了一场。两次虽不成奸,皆有人证。次日,林冲自买这口刀,今日太尉差两个承局来家呼唤林冲,叫将刀来府里比看;因此,林冲同二人到节堂下。两个承局进堂里去了,不想太尉从外面进来,设计陷林冲,望恩相做主!”
! n; K2 R5 C6 D4 ^ ~0 p: G& Y
s8 @1 `* V% Q/ R5 D+ J. ]% X5 A这个案子如何定性:从现在刑法的四个犯罪要件来看,林冲的主观态度很重要,他陈诉的其实是跟本案没有关系的事实,也就是说,他陈诉的事实和他所犯下罪行没有关联性,也就是说,高衙内调戏林夫人和林冲闯入白虎节堂没有必要的因果关系,说太尉设计陷害林冲也是没有证据支持的。* l- H. ?7 c F" w8 e8 [& H( J
2 F' w* L% ^* L% J
之所以林冲最后被很轻的定性,关键原因在于他们家到处是钱,也就是说,他们花钱办成了事。
( g1 J' b, F2 R/ u& S( l( h# x ?3 Q/ T6 `+ q5 n6 U7 ^
府尹道:“他做下这般罪,高太尉批仰定罪,定要问他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杀害本官,怎周全得他?”孙定道:孙定道:“看林冲口词,是个无罪的人。只是没拿那两个承局处。如今着他招认做不合腰悬利刃,误入节堂,脊杖二十,刺配远恶军州。”膝府尹也知道这件事了,自去高太尉面前再三禀说林冲口词。高俅情知理短,又碍府尹,只得准了。: y! ?/ F8 n/ r9 G$ G
6 g0 s8 e* T/ ^$ B8 b到这里,这个案件最后定性:腰悬利刃,误入节堂,脊杖二十,刺配远恶军州,也是一个有罪的判决,当时的那个办公室主任孙定,收受了林冲的贿赂,把一个大罪之人定为小罪之人,还在水浒中留下了美名。这个案子的关键在于,那两个证人,没有他们俩,那么林冲的罪名是成立的,即使按照高太尉所说的: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杀害本官,也是有充分证据的,只不过犯罪形态是未遂而已,即使这样,按照当时的法度也是可以砍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