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00|回复: 1

广泛的中医切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5 23: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化的医院包括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分工精细的医疗团队、精密的各项检验仪器……阵仗很大。反观传统中医,即使不懂的人也知道中医看病的手段只有“望、闻、问、切”四诊。一个医生、一张桌子、一个药橱加上秤子、臼子、脉枕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6 A$ R4 E5 w9 L$ m; j- m% u

0 W; v% M* R, A2 S人们往往被外界与表面的缤纷所迷惑,认为豪华、繁复、气派代表品质,比较值得信靠,所以很多人是不相信自己老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相信中医的,还替它冠上一个“不科学”的帽子,以支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因而使得中医的传承越来越困难,加上西方医学的浸润、掺杂,现代中医变成一个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怪物,中医师身上穿着西医的白袍,嘴里讲的是西医的术语,纯正的东方医学已经很难找到了,就像即将绝迹的物种,东方医学已经变成列入保护的稀有物种了。5 ?3 f$ {4 c0 H6 P! _, c

+ e" o" h& z& o" Y% s) Z0 c. _笔者初学医时,认定中医领域中最重要、最高深的学问就是把脉,光是那个把脉的动作,就让人敬畏几分,以为一个会把脉的大夫,一定医术精湛。后来看到一些中医界的朋友,在病人面前,说得头头是道,开出来的处方却乱无章法,药不对症,内心中的难过,无以言表。像医疗这样关乎“生死”的大事,怎么可以不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呢?, h- @' k5 |8 L, r% {
) a6 O, l  I* |4 z: W7 G( [
其实,古代的“切诊”中,不是只有手腕上“寸关尺”三部脉,他们讲三部九候,在人的上焦、中焦、下焦(人体的头部、身体、足部)都有脉搏跳动,要完整的去观察比较,才能寻找正确病所。在这方面笔者没有遇到名师指点,也未曾下过工夫,所以无法深入剖析。
: O5 s6 H3 D5 v: m" S( g3 F/ p, A+ D  x- E- O3 k! c! B
但是笔者临症时为什么可以精准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呢?因笔者学习过针灸与整脊,也略通脚底按摩和一般的“脉诊”,多方比较,加上对“温度”的灵敏触觉,很容易在人体外表探知内脏的情形,说白了,“体表温度的变化”才是中医“切诊”最关键的部份,这是一般习医者容易忽略的因素。
( a3 i" u4 r, j% q4 j4 S+ E9 g, G9 s+ [. c) p( Q  b. t$ ]
在初学医时,笔者曾对著书中“腹皮寒热肠胃相当”这句话沉思良久,这是什么意思呢?后来才知道,去摸病人腹部,如果温度比较高,那么他的胃或肠子里面必定有“热”,如果肚皮冷冷的,那很可能就是肠胃有“寒”。当能够辨别肠胃寒热后,就能分辨为什么有人拉肚子要吃“吴茱萸汤”或“理中汤”这样的热药,而另一些人却要服“葛根芩连汤”这样的寒药。; h) N' X' ]0 @/ G' M" R

6 C: S; ~2 a; I+ ^在风靡华人世界的韩剧《大长今》中,有一个场景是一群御医和大长今在皇帝病塌前讨论皇帝的病情。因为那个皇帝一直有 “疮”病,所以经常要去泡温泉治皮肤病,后来又得了泄痢。一群医生在那里讨论应该吃什么药?有经验的医生一看就知道那个皇帝身上必定有热,他的泄痢一定是肠子有热。5 E4 W1 M- n  v; p
- z9 n% [, G2 S8 Z/ Q
在御医的讨论过程中,提到一本珍贵的汉朝医书《金匮要略》中的“甘草泻心汤”,想采用这个方子,但是最后御医们决定给他吃“理中汤”,那不是误药了吗?笔者一面看电视、一面想:古代的韩国一定没有《伤寒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比较对症的处方却又不用。给这样一群糊涂医生看病,当然那个皇帝就“体弱多病”,而且“英年早逝”了。
) k, C+ T: R% }7 a3 ~% S1 _
% A( P% L8 r. S# `如果韩国御医们懂得利用中医的“切诊”(皮肤触诊),就不会误药了。利用人体皮肤透露的温度讯息来诊断疾病,比现代化的一级教学医院中的所有检验仪器更准确,更有效,只是人们不知道、不相信罢了。
) {; V0 i4 Z$ u: E2 w5 `1 {/ }6 m
+ Y2 x" @: I1 j在笔者眼里,一个医生、一张桌子、一个药橱加上秤子、臼子、脉枕构成的诊所比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分工精细的医疗团队、精密的各项检验仪器所构成的现代化医院,治病效果更快、更好、更价廉,前提是,那个医生必须是个“良医”。
发表于 2008-3-22 20: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经验太好了,很直接,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19 02:32 , Processed in 0.0249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