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腑病机' P+ A1 g8 t8 l8 h9 v, f/ y# p
(一)胆的病机
' U- p4 E- M" ?3 g4 V1.胆的生理病理特点: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为中清之腑,禀春木之气,其性刚直,豪壮果断。故胆在病理上多表现为阳亢火旺之证,以实者居多。因火热可煎灼津液而为痰,故胆病又多兼痰,痰火郁遏,易扰心神。
$ @2 j6 \/ d3 E2.胆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胆汁贮藏和排泄障碍,以及心神不安等方面。
8 \- b) ?- a4 ^+ A(1)胆汁分泌、排泄障碍: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或中焦湿热,阻遏肝胆气机,胆失疏泄,则胆汁分泌、排泄异常。胆汁排泄障碍,可以使肝气郁滞加剧,阻碍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进行,甚至可以导致黄疸的发生。. w$ h* M1 ]& E- n* W6 x
(2)胆经郁热、挟痰上扰:胆郁痰扰,上扰心神,则可出现心烦、失眠、多梦易惊等病理表现。
3 _% i, a+ Y3 X# y% w- @4 w9 B W% g(二)胃的病机
2 P! k) w. p2 M) s& ]1.胃的生理病理特点:胃为水谷之海,喜润恶燥,以降为顺,主受纳饮食和腐熟水谷。因此,胃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受纳和腐熟功能异常,以及胃失和降而胃气上逆等。7 B! ~% i1 P8 w+ r9 ?
2.胃的基本病理变化:胃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寒热虚实几个方面。/ |" H* ]3 M8 M* J- R$ _
(1)胃气虚:胃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胃气所致。素体虚弱,久病胃气不复等,也可导致胃气虚。其病理变化:一是受纳功能减退而胃脘满闷、胃纳不佳、饮食乏味,甚则不思饮食等。一是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而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
! ^) v3 [9 H: u9 B, W- _% K2 d(2)胃阴虚:胃阴虚主要是指胃中阴津缺乏,以致津伤气少而引起的胃的功能失调,多由火热之邪损伤胃中津液,或由胃火(热)证转化而来,或久病不复,消烁阴液所致。其病理变化是:其一,受纳、腐熟功能减退,如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脘痞不舒、泛恶干呕。其二`,阴津亏损,如口舌干燥、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光红少苔、脉细数。* F# t) E. L* j% c
(3)胃寒:胃寒多由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克伐药物,伤损胃阳,或禀赋胃阳素虚所致。其病理变化是:其一,寒邪伤阳,消化能力减退,常表现为腐熟能力不足,不能正常消化水谷,多见呕吐清水等饮食不化的病理变化。其二,寒性凝滞,侵袭中焦,气机阻滞,则见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作痛。
! m: Q+ B3 I- f( B, F* ?: c(4)胃热(火):胃热(火)多因胃阳素盛与情志郁火相并,或因热邪入里,或因嗜食辛辣炙溥之品,化热伤胃所致,以阳盛阴虚,胃腑机能亢进,火热蕴盛为其病理特点。主要病理变化为:一是腐熟功能亢进,热能消谷,胃火亢盛,故消谷善饥;二是胃失和降,可见口苦、恶心、呕吐;三是胃火上炎,或为齿龈肿痛,或为衄血,火热蕴盛,灼伤胃络,则可呕血等。' x% m- W: k0 E4 t6 l# z
(三)小肠的病机6 | m$ D4 w9 p7 M& l: b! e% }' o$ A
1.小肠的生理病理特点:小肠受盛胃中之水谷,泌别清浊,清者输于全身,浊者渗入膀胱,下注大肠,与心互为表里。故小肠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为二便异常。
! i- J# B1 `# h/ j: m7 P3 g Y, O2.小肠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清浊不化,转输障碍,以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为主要临床表现。
) G& s5 J; h$ W: A失于受盛:失于受盛则见呕吐、食人腹痛等。
1 I* r$ M, c; O$ Z1 Z5 [) s+ F失于化物:失于化物则见食人腹胀、完谷不化等。
4 T0 T# y% L) v5 y清浊不化:清浊不化则上吐下泻、腹痛肠鸣。1 b* w6 ^$ v! E0 a) a
小肠实热:小肠实热多由湿热下注,或心移热于小肠所致,表现为小便频数,或尿液浑浊不清,或淋浊,或赤涩,或茎中痛。:2 E2 K$ g* S1 F1 W9 j
小肠虚寒:小肠虚寒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表现为肠鸣泄泻、腹痛喜按等。' Z& ]( N7 M* z3 U& X; ^
(四)大肠的病机; A4 K# I( W0 D; V2 l" Z: ]) ~2 I
1.大肠的生理病理特点:大肠为传导之官,主津,其经脉络肺。因此,大肠的病机,主要表现为传化功能失常而出现大便异常。/ y: }2 Q& e9 R5 n9 m6 y- E# s
2.大肠的基本病理变化:大肠有传导糟粕和吸收水分的功能,故大肠有病则传化失常,表现为大便异常,如泄泻、痢疾和大便秘结等。
, Z; A$ l3 b$ a& d1 @ t4 y大肠热结:大肠热结多因燥热内结,或因肺移热于大肠,或湿热积滞等,使大肠津液缺乏而便秘,或热结旁流。, Z. [2 J9 N/ S7 P/ E y0 B
大肠湿热:湿热积于大肠或寒湿化热,湿热下注,则生泄泻;若湿热与气血相搏,则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若湿热阻滞经络,气滞血瘀,又可产生痔瘘等。! i" w. y0 V& r# g6 B
大肠虚寒:大肠虚寒,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或肾阳虚衰,阴寒内盛,则泄泻便溏、完谷不化,乃至滑脱不禁,或阳虚不运,或肺气虚衰,大肠传导无力而便秘。
# q' _* [- Q; U7 ^( @2 V大肠液涸:大肠液涸,大肠主津,津液枯涸,传导不畅,则津亏便秘。" U4 ^' N1 t; {# h! W
(五)膀胱的病机0 w" Y+ S0 w' A/ l3 K. f5 a! \
1.膀胱的生理病理特点:膀胱有贮存尿液,化气行水的功能。膀胱的气化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作用,其病理变化主要在于膀胱气化失常,而出现排尿异常及尿液外观的改变。& P# ~/ C* v& J, t
2.膀胱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是膀胱气化失常,或气化不利,或气化无权。
- Q" Y! D5 J) N" V) R* S+ }+ l气化不利:或因邪实,或因肾阳不足,则气化不利,而尿少、癃闭?) w: v- k# t1 z3 c, O& J- c9 Y: }
气化无权:肾失封藏,气失固摄,则气化无权,而遗尿、小便失禁等,
$ X3 ~5 Y' R8 Q' T% @( `; X湿热下注:或心火下移,或湿热下注膀胱,则可致尿频、尿急、尿道涩痛、尿血等。* j& ], g* Y$ S& S4 n C
膀胱虚寒:膀胱虚寒多由肾气亏虚,固摄无权,膀胱失约所致,表现为小便频数、清长或不禁,尿有余沥,遗尿或小便点滴不爽,排尿无力等。
: x, f6 l$ u+ O! s7 H" l) B4 y; e+ z(六)三焦的病机
& V5 N8 ~3 u! o( |8 o, {1.三焦的生理病理特点:三焦的功能,实际概括了全身的气化作用,故三焦的病理变化反映了上、中、下三焦所包括脏腑的病理变化。
0 ^9 s7 I9 Q! Z; h2.三焦的基本病理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心、肺、脾胃、肾、肝等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水液代谢功能障碍。) m. ~; G1 E; m0 v
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司,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为心和肺、脾和胃肠,肝和胆、肾和膀胱的气机不利,气的升降出入异常,从而导致有关脏腑的生理功能异常:如心的行血,肺的呼吸和宣发肃降,脾和胃、肠的运化、升降,肝和胆的疏泄,肾和膀胱的蒸腾气化。排浊等等生理功能,无一不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析以,上述脏腑功能的异常,可归结为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司。另一方面,由于三焦是气和津液运行的通道.丈是气化活动的场所,因而三焦的气化功能,概括了肺、脾、肾等脏腑调节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所以听,将肺失通调,归结为上焦的气化功能失司;将脾胃的运化水液、输布精微,升清降浊等功能失常,归结为中焦的气化失司;将肾和膀胱的蒸腾气化、升清泄浊,肠的传化糟粕等功能失常,归结为下焦的气化功能失司。故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司,概括了全身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