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二者融会贯通,互补互促,交相辉映,联系密切。今就笔者耳目所及,涉猎所至,管窥涂鸦于下。
) M9 S& }2 u% D0 e" r4 x8 H: z' c. L+ r9 @
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3 }" M: y( |2 o; c
7 h4 A+ r; }8 f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医武兼修之人,最早可上溯到东汉名医华佗。众所周知,华佗发明了中华武术的鼻祖“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民间盛传其亦精通武术,曾运功以一指点穴法治愈大将尉迟敬德的肩痹风。0 a. w0 h1 a! S. [0 e, f9 Q7 j
* n* v, t7 ?0 J+ k
到了南宋末年,更有全真教全真七子,其中又以丹阳子马钰与长春子丘处机最为突出,针灸学上著名的“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即为丹阳子马钰所撰;长春子丘处机后来还担任成吉思汗的医疗健康顾问。
: ~, Z* d$ ?5 }1 o/ F6 J' e, q8 F$ C
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还根据这段史料写出经典名著《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在这两部小说中,他们的武功与医术更是相得益彰,出神入化。到了清朝时期,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既是大医学家又是大武术家的人物。随园老人袁枚的《小仓山房诗文集》与《随园诗话》中,就记载了两位这样的人物:徐灵胎与薛生白,但对他们的武术事迹记载得比较简略,仅仅是叙述到“以至舞刀夺槊,勾卒赢越之法,靡不宣究”。
/ ^7 x7 T9 \, x
1 V% D! \2 D9 h7 \* t5 g( B+ e倒是有一本叫做《虞初广志》的书,对薛生白的武术事迹记载得倒颇为详尽。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末清初的大医学家兼大武术家傅山先生。据史料记载,先生精技技,擅剑术,尤长于醉拳,着有《傅氏拳谱》。梁羽生对傅山先生更是推崇备至,在他的《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等小说中,都将傅山浓墨重彩,极尽渲染,民间还流传有“傅青主飞笔点太原”的典故。
# M0 i1 N% i+ o9 ?- s: w7 u0 Q
6 \# l' E6 e7 U3 u" i% x& G中医伤科、针灸与武术关系最大
; t( {* f: [) G8 T! L& i W4 z) w# B7 x. Q
在整个中医学的范畴中,中医伤科、中医针灸与武术关系最大,联系也最为紧密。为了说明这个命题,笔者举黄飞鸿与黄石屏二位大师为例。. N# \2 ^7 h8 c4 H* f0 M( V
4 x1 X. b W% r* N- ]: M! ^1 h大家认识黄飞鸿,是从香港电影《黄飞鸿》系列开始,事实上,黄飞鸿确有其人。黄飞鸿从小就随其父采药行医,习武练功,成年后接管其父“宝芝林”药铺。因为大多数武术家所练拳法都为外家拳,刚猛强劲,极易受伤,故而,武术家在练武交手的实战中,也总结出了一整套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与诊疗方法,二者互为因果,互为促进。
: N4 `, [3 ~+ I
& f" G+ w: |+ `& W# s2 m; P一方面,武术活动中的受伤,为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创新制造了大量的临床契机,比如金创药、续命丹、接骨膏等等一系列伤科药品的发明;另一方面,中医药的一些保健治疗方法,也为武术家日常的锻炼和受伤后肌体的恢复提供了保障,比如练功后的药浴与针灸,就可以舒经活血,解除疲劳,消除炎症,从而增加功力等等。( j- Y5 U5 q6 j7 H n
% z$ ~9 C" D$ r
黄飞鸿的医术武功,尽出于福建九莲山南少林寺,而少林伤科,更是天下闻名;现今在浙江绍兴地区广为盛行的“三六九”伤科,原系“下方寺西里房伤科”,也是身出寺僧,源于少林,医术武功并蓄,针灸推拿并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术与中医伤科的关系最大。
0 }; @. u0 }7 P! I$ N+ o; O; \: O" y. }4 }) N
再说武术与针灸的关系。说到武术与针灸,就不能不说到一代宗师黄石屏先生。当年袁世凯苦患头风,诸医束手,金针黄石屏往诊,一针甫下,头痛立止。黄公除针灸学家以外,同时还是一个大武术家、大气功师,将武术、气功结合运用于针灸之中,自然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公祖父、父亲皆为武林高手,从小即随祖父习武,后受艺于山东蓬莱县千佛寺的圆觉大师。& Y2 {' k, @: t
9 i5 W- J+ i( O$ C( X% Q" H0 Z据黄岁松《黄氏家传针灸》一书介绍,石屏针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必须精通少林拳术和内外气功,才能将全身精、气、神三宝运于二指之上,施于患者患处,有不可思议之妙。他在回忆黄石屏治病时的情景说:“必先临证切脉,沉吟良久,立眉目,生杀气,将左右两手握拳运力,只闻手指骨喇喇作响。
. T" c2 r/ v7 n/ Q5 t! n/ [' D; v
+ G* L# C0 c- ^3 s! R( B然后操针在手,擦磨数次,将针缠于手指上,复将伸直者数次,衔于口内,手如握虎,势如擒龙,聚精会神,先以左手大指在患者身上按穴,右手持针在按定穴位处于点数处,将针慢慢以阴劲送入肌肉内,病者有觉痛苦,直达病所,而疾霍然。”5 Z2 V. C0 B- K" u2 Z B5 G
& e6 @- W! `1 m2 X
为什么结合了武术与气功的针灸就能做到如此之神效呢?笔者认为,结合了气功与武术的针法之所以能更加快速明显地取效,就在于其较之一般针法更具振动荡击力,作用于人体的经络气血,更能迅速激发人体的自然潜能和免疫能力,正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也,更好比是相同的一拳,看上去都是漫不经心,大同小异,实际上分别由武术家拳击家或者是普通人打出,其速度与力量自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承淡安先生则用生物电场的强大弱小、阴阳正负之性来解释这个问题,亦深得此中三味。% U9 y1 X& `, }% F) D! p5 X
! f! j& E3 J4 K. p" w: n) b
中医与武术在理论和实践等诸多方面还联系密切
) ~. D) q, J) v" |3 [
! t2 m: J; Z1 w; P2 A# u中医与武术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很多密切的联系。比如,武术家在修炼武功的过程中,他运输精气神的路径,实质上就是中医的经络体系,大周天就是十二正经的循行,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脉的循行,而作为武术“三宝”的精气神,根本上就是中医名词;武术中很多动作招式的命名,都包含有中医的命名特点和文化色彩,比如气沉丹田,力劈华盖等;武术家交手所击打的称之为“要害”的地方,实际上都是人身的大穴抑或是神经走行集聚的部位,比如百会、哑门、天鼎、极泉、尺泽、太渊、章门、期门、肾俞、关元、委中、涌泉等。 z# r/ M1 [' \" b) F, T, K; F5 v
5 D/ p. c2 i, @- I此外,武术家练武还讲究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子午流注、食养药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等,这些内容和中医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相反,中医在诊疗治病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借鉴与运用了武术的一些相关内容,比如点穴疗法、导引疗法、按矫疗法、运动疗法等等,武术也成为了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