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59|回复: 0

连载 商振德教授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十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8 19: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 其他现象
& [3 m/ T5 o. O/ Y1 Y一.
8 u* J( f: C8 Q2 j0 e0 [局麻,腰麻及全麻后针感的不同
; `8 j# m3 U' n: D) `% B2 r用局麻药物在穴区注射后,由于局麻药的作用,对穴区神经组织阻滞。穴区神经组织不能有效释放Ach,不会出现膜电容放电,穴区无大量正电能量的出现,就不会有针感的产生。; |0 Y9 U1 r# L
但腰麻或全麻时,是大脑及精髓中枢神经系统受阻滞,全身周围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及生理功能仍然是正常的,仍然发挥其正常的功能。所以,针刺穴位后,穴区神经组织仍然能发挥正常功能,仍能使穴区神经组织支配的靶细胞群释放生物电能。所放出的生物电能仍然能有效进行循经感传。只是由于腰麻或全麻后,针感和感传时的感觉由于中枢神经受阻滞感觉不到而已,但针感及感传是客观存在的。
* S2 I0 X, ?$ R6 S" s" w2 Z& d二,
3 g4 C& o2 J2 T9 K8 v) z: E- o双向性1 k' ^0 E5 B1 A0 [2 [
循经感传的方向呈双向性,并且有回传回流的特点。
0 ]/ ^* ?' |; t4 u+ s8 q穴位与经络是点和线的关系,穴位是经络线路上的点。在穴位或穴区出现大量游离正电能量后,这些生物电能沿着经络线上传递,即可以向近端传导,也可以向远端传导。而且生物电能的传导特点是从生物电能高处向低处传导。在整个线路上,哪的电位低,生物电能减少,就向哪传递,直到在整个线路上出现生物电平衡为止。针灸穴位刚开始时,穴区出现大量正电能量,经络线路上其他区域电位低,此时生物电沿着经络线路向电位低处传导。当针刺停止后,穴区电位开始下降,直至达到针刺前的状态。如果针刺过度,穴区组织细胞消耗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能力不足时,穴区组织细胞的能量恢复要有一个过程。此时,穴区组织细胞电位可能比针刺前还要低。此时,如果经络线路上其他部位组织细胞电位比穴区组织细胞电位低时,生物电能也可以返流。生物电能可以再沿着经络线路回流,甚至一直回流到原刺激穴位。- Y4 q/ k0 y# n' g. |" o1 Y3 }
三,
9 ^! v4 B4 M4 a; q慢速度2 w4 `5 w0 J- L) i
循经感传的速度比较慢,一般在每秒几毫米至十几厘米之间,平均每秒10厘米左右。前臂、小腿感传速度快,上臂、大腿、头面、躯干的传递速度慢。感传到关节部位时速度慢。有时会象遇到一种阻力而稍有停顿。有的感传经过穴区时,也会出现停顿现象。感传的速度与温度的高低也有关。夏季或室内温度高时,感传速度快;冬季或室内温度低时慢。
& Y4 U9 H7 w2 i* A4 o循经感传的速度平均在每秒10厘米左右。这个速度与生理学带电粒子在人体体液中传导速度相吻合,不快不慢,正好是这个速度。这也恰恰说明,循经感传就是生物电能在胶原纤维外电荷扩散层传导的说法是正确的。前臂及小腿肌肉、肌腱数量多,而且肌肉、肌腱排列方向都是纵行排列。每一束肌肉外都有筋膜结缔组织包裹。筋膜中的胶原纤维为适应前臂、小腿活动功能的需要,胶原纤维的排列方面与肌肉、肌腱相适应,也都是纵行排列,而且胶原纤维之间的距离也比较近。这种排列特点更有利于生物电的纵行传导。所以前臂、小腿感传速度快。上臂、大腿、头、颈、躯干等处由于第一.肌肉的形状不同,有条索状、扁平状、扇形等等各式各样。各肌肉处筋膜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方向不象前臂、小腿那样极有规律性。第二.肌肉走行的方向也是不同的。有横形、斜形、纵行等等。第三.肌肉之间的交叉、重叠也多。这样包裹肌肉外的筋膜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排列,胶原纤维之间的距离等变化大。所以,感传的速度比前臂、小腿要慢。
# \2 g7 V- b8 u4 T) z- C人体关节处是关节近端肌肉、肌腱起止点处。一束肌肉到达关节处的起止点的地方,往往是以腱性部分相连接。肌肉中心处宽大,起止点处由于是腱性部分所以狭细。从前面的知识可以了解到,经脉在一束肌肉。腱上走行到其起止点后,又沿着与这一肌肉、腱起止点相同的另一束肌肉、腱上走行,或走行在与此肌肉、腱外筋膜相延续的另一肌肉、腱上。在肌肉、肌腱起止点,或人体关节外的关节囊及各侧副韧带上外的筋膜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之间的距离明显减少,基本上是致密相连接的状态。胶原纤维排列的紧密,造成胶原蛋白外电荷扩散层变薄。正负电荷层减少,生物电传导必然要慢一些。所以,生物电传导到关节处时,可以速度减慢,稍有停顿。
! g! H; h; i, T/ I/ a6 Z$ n当感传传到穴区时会出现停顿现象。穴位与经脉的关系是点和线的关系。线就是线没有什么特殊的。而穴位这个点则不同,不单是一条线上的点。因为穴区有丰富的神经组织,这些组织又支配了一群数量庞大的细胞群。生物电能是从电位高向电位低传导。在传导过程中,经过某一穴区时,穴区电位低,低的范围包括穴区及穴区神经组织所支配的数量庞大的组织细胞群。所以,生物电能传导到穴区后,要把穴区整个团队的生物电能给予补充。整个团队电位提到一定传导,即电位差为零时为止。感传才能越过穴区继续沿着经脉前进。提穴区团队电位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感传经过穴区时,会出现停顿现象。
, x6 L; `- F+ T' X% E/ z根据物理学讲的布朗运动原理,即液体中的离子在温度升高时,运动活跃;温度下降时,运动减慢。也可解释为什么温度升高,传导加快;温度下降,传导减慢。
  }: B( N9 W% n3 z$ _$ I* F- P四,$ m' [: c& M! J3 C
感觉性质及感觉宽度% ~+ C/ g* |  V
各种感传多呈线状,有一定宽度,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一般为0.5~5厘米,感传带的宽度和部位有关。肢体远端和支脉部分较窄。肢体近端和躯干部较宽。有些感传到达胸、腹、头、面部时,常常出现大面积的扩散区。( b2 F# ~4 g; s' z# p- _5 o
感传线路的宽和窄主要由感传线路上肌肉、腱的形状及包裹肌肉、腱外的胶原纤维的数量和走行方向决定的。在肢体远端特别是肘、膝关节以远。肌肉束基本上呈纵形、条索状,包裹它们的筋膜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排列也是纵形排列,而且参加循环感传的胶原纤维数量、宽度固定。胶原纤维之间的距离比较窄。所以,肢体肘、膝关节以远的感传宽度比较窄,呈线状或条索状。胸、腹、头、面肌肉排列复杂肌肉之间交叉、重叠多,即使同一肌肉不同部位的宽度也不恒定,宽、窄不固定。包裹它们外面筋膜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方向多变,即使同一肌肉外的胶原纤维走行方向也不同。而且筋膜排列规律性也明显低于四肢远端。所以,在感传过程中,生物电传导方向多变,宽度变化也大。% e/ o; ]1 L7 x
循经感传的感觉性质多种化,可以出现酸、麻、重、胀、热、凉等。还可出现流水样感觉及跳动感、蚁走感、蠕动感等等。这没什么特殊之处,就是在感传过程中,刺激了不同的感觉神经末梢造成的。在外周感觉神经中,刺激任何神经末梢或神经主干时,都会出现麻木感觉。传感过程中,正电能量的增加会使感传线路上的毛细血管在扩张时产生热、胀的感觉,收缩时出现凉的感觉。生物电传导感传中,电能做功,电能转化成热能时有热的感觉等等。循经感传出现的这些现象是神经正常功能的表现,无特殊之处。
& s) b4 H4 K  ?! F7 M8 J. Z7 ~: B! j1 T6 Q" ^
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沿经出现皮下硬结,条索状物或出现松弛、下陷、隆起等现象。在经络循行路线上还可以出现红线、白线、红疹、皮下出血等现象。以红、白线最多。
* R. e/ B7 T2 N$ ^5 P, _% n0 d生物电在人体某一经脉上传导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第一生物电能充足,在整个线路上,正电能量多,电位明显高于线路以外的组织。这样某经脉线路上正电荷多、电位高。组织细胞及毛细血管上的神经末梢等膜电位处于相对超极化状态,造成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充血,出现红线现象。毛细血管的进一步扩张就会造成红细胞外流,出现皮下出血现象。第二,有病组织器官消耗生物电能过多,造成在整个经脉线路上,正电能量减少,组织细胞及毛细血管上的神经末梢等膜电位处于相对去极化状态,造成毛细血管收缩,出现白线现象。8 s! e2 v4 k3 w/ p9 P2 S$ z
----------------------------------------170 U. e9 h$ r  H- R! J; Y" a1 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17 19:39 , Processed in 0.0379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