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10 08: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家的苦藤上结出一苦瓜】: N$ g; v( B S, l
! V \. Y+ j5 I. j( t7 z/ e, J
0 W- C+ h {8 @ j
好了,闲话少说,书归正传。下面我们从河间府的穷乡僻壤说起,看看这个地方,是怎么出了个搅乱大明天下的巨奸阉竖的?' O( N7 ~7 J6 P8 e
/ O0 T; ]% W/ G5 t9 ~& |0 B7 y
有人会说,穷乡僻壤远离繁华,无五色迷目、无妖冶乱心,出的应该都是淳朴乡民啊。不错,桃花源里是出良民。但中国也有一句老话,叫做“穷山恶水出刁民”。 魏忠贤,就是明代肃宁县涝洼地里出的一个大大刁民。$ l: M- M* Q' V! y
) Z4 E/ a& u4 l' s/ K 我倒是认为,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穷到了一定程度,出淳朴之民和出绝对刁民的概率都很小,最容易出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低素质国民。
7 A" C! ]( c! D' F. s7 V
, ? Q& O6 x, X3 z/ m- T) y* \ 大明朝刚立国的时候,出淳朴之民的机率倒是最大。因为,朱元璋想要建立小农理想国,迁徙豪强富户到京师和凤阳,战前的产权一律不认,不许富豪再多占田。农民不仅有田种,政府还鼓励小农开荒种地,谁种了土地就归谁。国家赋税劳役不重,朝廷也很抓了一番教化,大环境有利于出良民。
" Z+ s% c$ A e # Y7 l/ q, }) f+ P$ j5 P3 ~
朱老皇帝还亲自写了圣谕“二十四字令”,教育小民要“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其实这就是乡约了,是明代的荣辱观。政府还安排残疾人,敲着梆子走村串户的宣传。工作到了位,老百姓自然安分守己。# X5 `$ j* ]# F% \( l5 Q& X9 M a
& s4 {$ @: d, b4 Z y( Y! R/ a
到了魏忠贤出世的隆庆二年(1568),情况早不一样了。什么和睦乡里、各安生理?那是“百头宫女说玄宗”,往事休提了!7 r- f3 J, {" A- W# x& ^1 E4 W
) O7 g. T9 r3 E3 `: m; a 那时候肃宁县的老百姓,跟全明朝的人民一样,正在水深火热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地可种。因为河间府离京师近,明末皇室和勋臣贵戚都愿意在这里圈地占田,胃口越来越大。他们占下的田,就是所谓的庄田,也叫官田。万历年间的《河间府志》载,官田已占一半还多,余下的民田又多属富户,穷老百姓早先的地,因为赋税越来越重,大伙撑不住纷纷破产,早就给卖光了。
/ W9 r) ?+ {1 Y3 J0 I& ?" |" \
. Y% A9 T+ _- ~- H+ K( [( ` 失地农民只有租官田来种,一亩交三分银子田租,灾年也不减不免。官田的租金高,租官田来种,丰年也仅够吃饱肚子;一到灾年,不卖孩子那简直就活不了。
' L3 L E; H! v% [: O! p& w# @
/ H3 @* z, W- t; H- w1 t 河间府的老百姓还有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给国家养军马,即所谓的“官马民养”。这办法是从宣德年间起定下的。指定的养马户,五户养一匹,选一户为“马头”。五十匹为一群,选一户为“牧长”。一匹母马,一年要向国家交一匹马驹。养马户免交田租,而且还可以在官家草场上放牧。这办法看起来是挺不错,利国利民。可是,要是把马养死了要赔,交不出马驹则要拿钱来顶。而官家草场呢,早成了庄田,只能在自家地上种草。地里种了草,那吃粮朝谁要呢?
5 |9 F* V( v. p: }2 o 9 B" O6 a* ]+ r& N9 Z7 s* ?
到这时候,再装淳朴那就是傻子啦。小民活不了,就卖房子卖地卖孩子。要是还撑不住的话,就男的逃亡、女的改嫁、胆子大的去当车匪路霸。
8 h0 G7 J$ z9 V U ^: k% v& l+ I2 U
0 v- c# a9 S2 X$ l, @ I 存在决定意识,屁股决定脑袋。河间府梨树村的魏家,也是一户小农。就这样的环境,出了个魏忠贤,还真是顺理成章。要是出了个陶渊明,那才是奇哉怪也,不符合因果规律了。4 s% a4 k$ Q& N
$ [7 a' g& O8 W/ `1 V 话说隆庆二年(1568)的大正月,月底,天气已略见暖的时候,魏忠贤呱呱坠地。
& h3 E4 X" e/ M
/ s1 L& m5 D1 X K6 Y 他的早年身世,史书里记载很简略。因为是恶人,又是阉过的,不是什么上得了台面的王侯将相,所以正史只是一笔带过。倒是一些小说家言,描述得五花八门,多少能品味出这苦孩子的真实状况。: @5 J' S$ @6 x1 K5 C
* R; p( Q/ G& n0 ^ 首先说生下来之后取的名,其说就不一。有说叫“魏四”的,这很有可能。因为古代的农民没文化,喜欢按排行、或者按本家同辈大排行,以顺序数为名。大皇帝朱元璋的爸爸,官名叫“朱五四”,朱皇帝本人的第一个名儿叫“朱重八”,就是例证。
+ q0 j" @1 K* ]+ d3 O8 r" E 5 q# @$ b3 f& M8 I) U/ Y# s% R
但也有说因那一年是戊辰年,故魏忠贤的老爹给他取名“辰生”。
J9 Z6 [/ f$ W) e/ { 0 G4 A& L3 [1 T& j" |
还有更离奇的,说是潴龙河这一带庄稼院儿的风俗,生了男孩不是请教书先生或乡绅取名,而是要“碰名”。孩子下生3天后,老爹要在神龛之前烧上香,供上鸭梨、麻糖、大馒头,烧纸磕头,求老天爷给赐个好名。然后就出门去“碰”,在第一时间碰上什么东西就取什么名。/ r: P/ W5 a8 x% k6 k& E
1 M; e3 v1 B. v, H* n 比如,碰上娶媳妇的花轿路过,就叫“双喜”;碰上当官儿的路过,就叫“富贵”或者“财旺”;碰见人家扛粮食路过,就叫“满仓”;碰见牵马的就叫“家驹”;碰见下雨了叫“秋雨”;碰见麻脸的叫“平凹”……碰见好事物,就能叫个吉利名,将来准定能成材。碰见不吉利的,取了丧气的名,一辈子便出息不了。
, Z; O8 _) M# X1 a6 ~+ q1 R7 ]& J: ^
% x0 S' k& M$ H" u; V1 w& L 魏忠贤在自家排行老二,他上面还有一个长他10岁的大哥,叫魏钊。这是史书上也留了名的人物。魏钊是后来改的名,一开始也是“碰名”取的名。那日,他老爹刚一出门,一只大绿蜻蜓就撞在了脑门上,老爹心里一阵儿叫苦,只好给大儿子取名“青蚂螂”。河北、北京一带的土话,把蜻蜓叫“蚂螂”(读如“妈浪”,后一字轻声)。- u q3 w, _: I( H. A2 ~- C
' g: T: I; }' t% U 名不是好名,果然人也就笨,据说魏青蚂螂念了一年“社学”(明代的乡村小学),戒尺挨了无数,连《百家姓》也背不下10句来。这臭名字就这么一直叫着,直到快70岁时,魏忠贤发迹成了“九千岁”,皇帝给魏青蚂螂封了“锦衣卫千户”,在写诏书之前才改名叫魏钊。取意“一手攥钱、一手拿刀”,有钱又有势力。
/ g" H4 S# Z! B5 B! S
+ X J0 ?( p" l3 E, z# G' ~. J 魏老爹给魏忠贤“碰名”的时候,因有了教训,曾经再三诚心许愿,结果一出门,看见一条大黑狗正抬腿撒尿。得!只好取名“黑狗”——魏黑狗。, H& @; a. l+ z, w+ `
' Y+ |" H( J$ _% [ 这是小说家言了,聊博一笑。
3 s8 b, a' Z3 {& D3 ~ + A+ ?, k3 |6 F$ e: F. ?
其实魏忠贤打小时起就是有学名的,叫魏进忠。后来随娘改嫁,继父姓李,所以又改叫李进忠。这前夫之子李进忠,过去南方的叫法是“拖油瓶”,北方乡间的叫法是“带胡鲁子”。也有人说是魏忠贤切了命根儿进宫以后,怕给祖宗丢脸,才改姓李的。不管怎么说,都能看出其身世之苦。
6 L$ i/ B+ ], x, m5 l5 T e; d0 Q9 f
: M9 @; V0 T" ]- |3 U 到天启二年,皇帝开始看好他,给他赐名“忠贤”,并恩准恢复原姓。他从此才以“魏忠贤”名世。) R$ o" ~# j5 k$ z0 }# \% }
' ~3 t. S1 j$ E& {* P% t& e
他的名字改来改去,叙述起来就不大方便,所以本书从现在起,一般情况就一律叫他魏忠贤,省得麻烦。% a& U' X) u: P$ H0 v
关于魏忠贤的爹妈姓字名谁,什么职业,也有各种说法。比较权威的一种,是明代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里说的,魏忠贤的老爹叫魏志敏,老妈姓刘,古代底层妇女名字一般不传,就叫刘氏。夫妻二人以务农为生。) v0 K& T- }/ P5 @6 k3 ?% q
' w: F# E4 O, V3 I1 f) W( i& H- K' P
刘若愚是个很有点儿来头的人,一生遭遇极富戏剧性。他原先是万历年间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的手下,因为陈矩是个好宦官,所以刘若愚也跟着受了不少正面教育,擅长书法、颇有文才。& |+ K( c3 D3 C9 e2 q- {1 j
3 W L2 y1 V3 f! l# \ u7 w! @ 陈矩死后,刘若愚改属李永贞的名下。这李永贞,在天启年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著名的魏党人物,也是魏忠贤在内廷的第一心腹。后来,刘若愚渐渐也混成了秉笔太监,当然仍居于李永贞之下。; n+ n5 W2 C" w# J) I
5 Q. a6 F" ^/ y; P+ V. j 刘若愚虽然因这层关系成了魏党,但他良心未泯,对魏忠贤的恶德败行多有腹诽,只是不敢明说罢了。! _# Y, j' A1 X! Y( ~
2 c( ?2 ]* W$ _7 `% ]9 h* G. Z1 | 据说有一次,天启皇帝和魏忠贤一干人等,叫了戏子来,在大内看戏。皇帝年轻、也随和,就叫魏忠贤点戏,唱什么都行。魏忠贤一肚子狗粪,哪里说得出个名堂。刘若愚在一旁就趁机提议,不妨演一出《金牌记》。# @: H* i4 i Z, _ E
! A+ q" W% v/ R2 [( m# _
文章恰恰就在这里!《金牌记》讲的是秦桧陷害岳飞的“风波亭”故事。戏里讲,岳飞被十二道金牌追回,遭诬陷枉死后,老贼秦桧夜夜梦见岳飞父子三人前来索命,不能安生。于是,秦桧便与老婆王氏一起来到西湖灵隐寺,烧香还愿,超度岳飞亡灵。他还告诉岳飞的在天之灵,说“莫须有”不是他秦桧的主意,而是皇帝赵构的损招,求岳大人切勿怪罪。
: P, y8 X- z! T( t
) j% b. H- K- o; V* u 哪知道,在寺里秦桧夫妇遇到了一个手眼通天的疯僧,在壁上题诗,把当初秦桧夫妇商量如何陷害岳飞的悄悄话,给揭了出来,把一对狗男女好一顿戏弄。! S$ v1 a. f F/ w
( f8 Q, ^8 Z8 L; x
台上演戏的梨园子弟,见大奸贼魏忠贤在台下,又点了这么一出戏,哇靠!都兴奋异常,豁出了命去演,临时加了不少唱段和台词,把戏中的秦桧糟蹋得不成人样。; x( [8 H5 b) `9 ]
/ P: R# M& U1 ` w+ t6 Q6 I
台上演得空前投入,把台下的天启小皇帝看得乐不可支,一个劲儿喊赏银子。, ^; j& `# x8 ]6 c
" p" `6 M* \- n' `% J: D1 c" ]; E 只有魏忠贤如坐针毡——宋时秦桧冤杀了抗金名将岳飞,魏忠贤那时也刚好冤杀了原兵部尚书兼辽东经略熊廷弻。他只觉得台上的戏子句句都是在骂他。想要让戏停下,又碍于是皇帝亲口御点的,没奈何只有干挺着。
; |& C; I' q/ M: P6 \3 K
5 h) ]9 o# F- }3 o g8 j 待到饰演疯僧的演员信手写了一首七律“藏头诗”,递下台来给众人传看。天启皇帝接过,旁边有那认字的太监把奥秘念了出来,每句顶头的一字,连起来念就是“久占都堂、闭塞贤路”。魏忠贤不禁勃然变色,再也忍不住,借口泻肚子上厕所躲了出去,等散戏了才回来。
7 R; z/ Z$ }' q( X+ ?2 C+ p3 Q . E/ x: s# f: {, z- m# K
魏忠贤看《金牌记》受辱这件事,立刻悄然传开,闹得连民间都知道。
" D( k- ]0 h. s" v4 p- y : `) T3 v4 d* P1 g' G- `
后来天启七年(1627)魏忠贤败死,崇祯皇帝钦定逆案,给魏党261人定案。大太监李永贞在这个集团中,列为二等同谋罪第四名,几乎仅次于首逆,被砍了头。刘若愚紧随其后,名列二等罪第五,也应论斩。- r5 M' {8 o; T& G& r i, Q; W/ O5 K
) M$ v! {) E0 I! _3 m 有人在这时候想起了旧事,上疏给崇祯说,刘若愚曾劝天启帝看《金牌记》,意在规劝。崇祯询之宫人,果有其事,于是免了刘若愚的罪。刘若愚由此才拣下一条命来。
' \5 D1 w; D& U' X* ?% Z: D( h
' T% ?) [7 \" U& \/ X3 \+ [ 后来此人著书《酌中志》,其中有专章叙述魏忠贤的行迹,翔实可信。今人研究魏忠贤者,亦多有所摘引。. ^- d, n% l/ d
* I$ ]/ ?9 l. G/ P. m
据《酌中志》介绍,魏家在肃宁县乡下原本有几亩薄田,生活勉强可过得下去。又据小说家言,魏志敏是个老实巴脚的庄稼人,32岁时生了魏忠贤,之后由于家中人口渐增,生计陷于困顿。魏志敏只好进县城打零工、卖艺,挣钱养家。刘氏留在家里当留守女士,伺候庄稼,农闲的时候就织布纺线,换些零钱补贴家用。大哥魏青蚂螂13岁起就给人扛小活(打短工),到18岁又给人杠大活(当长工),给财主卖命,当苦大力。全家就这么半糠半菜的度日。
" q! Y: j7 g; o5 ^; E- g* s! g / j9 w2 \6 R- E2 @
魏忠贤7岁时,也上过两天学,可他胸无大志,不好好学习,整日偷鸡摸狗、打架斗殴,是个顽劣少年。上他家告状的人无日无之;学坊的先生也表示:坚决不教这个差生。他爹妈只好让他休学,结果他的文化基础比魏青蚂螂都不如。
+ c6 z7 i6 C9 \' h3 q0 f
9 m( G6 w( e, T( K5 d9 L @, } 老爹魏志敏为此犯了愁,干农活吧,这黑狗子哪是这块料?让这小子跟着自己上县城卖艺吧,那黑狗这一辈子就得成了下九流。没法儿,只好托人把魏忠贤送到肃宁县城一家饭馆学手艺,掂大勺、学厨师。可巧,他一个远房叔叔魏殿武,就在这家饭馆当大厨,当下多有照顾。魏忠贤不用像别的学徒那样,要给师傅端洗脚水、倒尿盆,也不用抹桌子洗碗,可以一门心思学手艺。
8 h C. o w9 [9 p+ v; w; j
' ^- F* u. K* x 要说起来,魏忠贤也是庄户人家出的一个奇才。他长大后,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心眼既多,胆子又大。野史上称他“多机变,有小才”(宋起凤《稗史》)。他虽然是文盲,但能言善辩,记忆力极好。
( ~# P/ A0 y' a: [2 ]7 q! }" P 3 T# `; |3 v7 G- H5 M
这些素质,要是用到正地方,还真是见效。在叔叔手下学了半年,魏忠贤就完全入了门,选料、刀工、调料、火候,无一不通,能上手做高等宴席了。看来农民经过培训之后到底还是不一样,这一手本事,在后来还真有了用武之地。! ]0 `: g" |4 m, T( J$ H
这段时间里,他叔叔魏殿武充当了他的人生启蒙老师。每天晚上饭馆一打烊,长夜漫漫没什么事,叔叔就给他讲《三国》、《水浒》,客观上给他灌输了一些诡诈、权谋和男子汉要出人头地的思想。* }: t9 H8 I m2 F% t
1 Y0 ]/ [0 A; ?" x% X; ~ 这一阶段他也很活跃,外出务工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一有空就四处游荡,吹弹歌舞,蹴球走棋,爱好良多,而且入门极快。他为人活络,广交朋友,县城里的流氓无赖,没有不喜欢他的。在肃宁县有朝廷太仆寺在这儿开的马厂,他和一帮马头混得厮熟,常把马借出来骑。不几日,就练得骑术精良,且能马上射箭,左右开弓,无不中的(《罪惟录*魏忠贤传》)。这一手,日后也给他在皇帝面前得宠加了几分。
- S+ W( x$ }, m# C [ ; R2 d) `* y) e# w ^7 R d5 J
可惜好景不长。他与此同时也爱好上了赌博,沉迷其中,屡教不改,成了“垮掉的一代”。叔叔很生气,就把他打发回家了。' I9 t4 S4 e" M; ?: o! W& l
5 M& K: Y) y* D' P( [. e6 o
在家里混到17岁,爹妈为了栓住他,让他走上人生正道,给他娶了亲。老婆是涿州人氏,姓冯。不久,小两口有了一个女儿。2 J4 [3 Z; k- _' y# [! W. o4 U
# s- Z5 P4 Q- L/ {# c( V* w8 x 成家后,他还是一样游手好闲,老婆孩子吃什么喝什么一概不管。只要有了点儿钱,就去赌。家里穷得低于最低收入线,他却敢于上百上千地赌输赢。赌桌上,他又狠又狡诈,总想占人家便宜,一旦赢了钱,就去吃喝嫖娼。) e, V/ l: T2 |( B' E; S
3 p, l, V6 I) K7 y" _1 s: i 他老爹魏志敏本来身体就多病,为了撑持这个穷家,劳累过度,不到50岁就病故了,身后欠下一大笔债。魏忠贤根本不在乎,继续赌,输的多了,就卖家中的地。到最后,老妈活不下去,改嫁给一个姓李的。魏忠贤就是在这个时候跟着改了姓。
8 `. z0 O- A$ }/ m) w$ [ t 6 j- g9 E2 Q, f: j4 u$ C
情况还是没什么改善。穷家终究养不住人,几年后,老婆冯氏也改嫁他乡了。剩下5岁的女儿没法养活,卖给了杨六奇家当童养媳。这个杨六奇,不管怎么说名义上就成魏忠贤的女婿了,日后可是大大的借了光,曾任左都督,虽然只是个军中的虚职,却也荣华富贵了一回。9 ]$ e9 u/ X& d5 k# v
& y. r# h" ^3 ^
现在,魏忠贤又成光棍了。一个人的日子,生活成本要低多了,但赌债还是还不清。为此他没少受债主们的追逼、欺辱。据说,他老妈刘氏就是被这个不孝之子活活给气死的。 R% K6 U* i# V
8 L# ~7 _ ^3 j
梨树村老魏家,到此是彻底败光了。魏忠贤被一帮追债的涉黑分子逼得走投无路,当了盲流,跑到外地以乞讨为生。+ Z# [" l5 J; Y8 b2 B
一位五大三粗的青壮年,若被命运逼到赖要饭以为生,那么转折点也就快到了。天道轮回,看来大明的天下靠一个乞丐和尚创始,迁延二百多年,也得由一个乞丐给彻底搞垮。
' x1 I% B$ D4 `0 v, R 0 m6 b" D3 y; e) K# @- @
据说,魏忠贤在互混的时候,偶尔找算命先生测过字。他的无赖同伴帮他写了一个字,是“囚”。算命先生一看之下,大惊,说魏忠贤将来富贵不可言:“国内幸赖斯,如无斯人,国且空也。”
- C4 J3 v C' H( M" X % @: {* w( w( e- {8 o2 R
但是,眼下谁能信?
- V9 |: T1 f# C& W , `* \. r) Q# C8 g" b6 P& L
潦倒到这地步,魏忠贤做了深刻反省,想在重重困局中寻个突破。他把几种可能摆了摆,几乎都前景渺茫。种庄稼,一年苦到头收获无几,且受不了官府、富户催租逼债,勤劳致富只是梦,这是死路。做买卖,一文不名如何投资?名声不好如何借贷?书没读过几页,连小帐都算不好,又如何操作?也是死路。当大厨,一辈子烟熏火燎;投军,人家不要。/ t2 u9 I4 [; n9 C3 ~
" Z, I8 P) B+ n. C9 t0 Q( C
条条大路都通不了长安了。
# ?$ v! H; \, b 9 Q$ s" _2 u. \+ E# O/ C0 ]5 \
外国的《圣经》曰:“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意谓奸商道德有亏,上帝不容。而在明朝末年,这话得反过来说穷人了。) ^2 V$ c+ V* _
4 F2 Z( j! t I3 R% R 吾国的陈胜吴广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魏忠贤既不想等死,也不想“死国”。他想到了一条路,可以活,就是把自己给阉了,当太监。6 O4 ^6 W: ?& P8 S/ w" {; n
5 y8 d4 g' x) X. \ m 做这个选择,不容易,因为这是“绝后”,对不起列祖列宗,让人家瞧不起。但是当了太监,就能吃饱饭,而且比当官的都滋润。大明朝的正一品官员,月禄米不过八十七石,而一个宦官的禄米,则是这十几倍。若是当到了司礼监太监,一个月拿它三、五百石不成问题。* T, j- X" C" P; }) U* C$ {
3 w4 N/ e1 o# F% b+ c W @ 不仅富而且贵。明朝的司礼监太监很容易得赐蟒衣,即官袍正面全身绣龙,与皇帝袍服同。外廷大臣即使做到位至三公,这待遇也是不可能的。" F8 k5 b7 v- J0 u. T" T
& F, L M* h6 }% G 史载万历初年时,绍兴儒生朱升进京混饭,混到了山穷水尽。一日在市中遇到卜者给他算命,叹曰:“当受刑之后而富贵,且长久。”朱升不信,只当是昏话,笑道:“今非乱世,岂可似英布黥后而王?”归寓所之后反复思之,恍然大悟,遂自宫而投太监张大受名下,进而为司礼监大太监冯保器重,被赐蟒衣玉带,提督英武殿。数年间置下田产无数,里巷传为美谈。7 n3 l# p9 A! \; U. u2 O0 u
, v6 s+ ^ a* `1 }+ V; x# h
金光大道不就在眼前!只不过要做点儿牺牲,去掉一个宝贵部件。魏忠贤决定牺牲。
$ u. M; V' j9 f1 Y+ V( P2 { ) b6 H; {0 \3 l
他这个思想,其实是对的:要享福就得自己先忍受阵痛。不像有的人,只想享自己的福,让别人去阵痛吧。世上哪有这等美事?即使有了也不会长久。魏忠贤懂得因果律。
' ~8 k5 V3 B! s0 k 方向既已明确,下手就要快。不能等朝廷来人招太监的时候,你再去现切那玩意儿,因为手术后得有个把月的恢复适应期。
7 C% r& |# `- |9 F8 F
$ _! k$ u, L: ~0 N) P 像魏忠贤这一路的,属于“自宫求进”,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的成年人。这种人敢下这么大决心不容易,一是手术风险大、过程痛苦;二是大家都是尝到过生活乐趣的人了,要永别“性福”得有壮士断腕的铁石心肠;三是此举还有“切了也白切”的风险,就是说切了啰嗦物,也不等于人家就一定录取你,得一遍一遍去应聘,还得向负责招聘的“书办”(书记员)行贿。7 ]" e/ `9 w- {- W H9 s7 r
8 e, `: M4 F3 \& H0 i6 d 由于朝廷不是每年都大批招收太监,且录取比例只是十之一二,落选者相当之多。所以从明嘉靖初年起,常年都有一两千名“净了身”的准太监在京城候着,眼巴巴的等机会。; l6 a* r2 M/ |% w* B4 m
1 K; T1 q% Z) m
要是切了以后,始终未能录用又怎么办?那就惨了。不男不女的,有辱家门,怎么有脸再回家去见乡亲,只能在皇城周围的寺庙里蹭着住、要着吃。其中,也有一部分流浪到河间、任丘一带去乞讨的。老百姓习惯上称他们为“无名白”或者“太监花子”。
9 ]4 d. x& H- N* i& ~$ m* g. \
% Y' w9 T z. y- P; j2 s j 据《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说,他亲眼所见,几十名“无名白”躲在路边破墙后,遇到有骑马的官员或富人路过,就一哄而上,勒住马缰不让走。或乞讨,或强要。要是周围人迹稀少,那就干脆下手抢了。6 O# x3 w* A2 X4 K, N0 \" H
6 [$ r3 H( ^8 d( V
太监后备军供大于求,这也是长期困扰皇家的一个问题。扰乱治安不说,朝廷面子上也不好看。《大明律》本来是禁止自宫的,太祖洪武帝时规定,对自宫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弘治皇帝时更是严厉到颁旨一律处斩。但没饭吃的恐惧和有饭吃的诱惑,要甚于法律的威严,整个明代自宫者从来就没有禁绝过。冀北一带是明朝出太监的地方,穷人陷入了一种“阉割狂热”,有老爹把儿子给阉了的,有一家兄弟几个全阉了的,还有的一个村里有几百男丁统统阉掉的。
# I$ d* \* w' e" a
/ I6 L% Z/ Y i% Q/ \ 法不责众,皇帝对这个也没办法,明代实际上一直也没有处死自宫者的记录。一般就是动用锦衣卫和五城兵马司(首都公安)往外撵,不许他们暂住。最严重的,也就是发配边远卫所(军事据点)充当劳役,一遇大赦,还可以调回北京南苑种菜。
# i" G8 ?/ d* C4 x# f( v: D " b0 c, c; w% F
魏忠贤毅然加入了这个大军。他到底是怎么阉了自己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据《明史》、《罪惟录》等权威著作说法,是他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本来,阉割手术是有专门民间机构的,叫做“厂子”,就设在紫禁城的西华门外,里面有手术师五六名,统称“刀子匠”。朝廷不给他们发薪俸,但认可其手术资格,为皇家钦定阉割手术点。
$ a2 L8 o7 W; e
; N8 t8 ^3 Y; c& ~3 O5 C 刀子匠靠收手术费为生,每切一个收银六两。因为当了太监的人,都有可能将来既有钱也有势力,所以只要有担保,也可以赊帐。“厂子”里设备齐全、条件卫生,整个手术过程很规范、很科学。说白了,就是勒住,拍麻了,一刀拿下。: k: m& `1 D/ G" k
3 F" a7 X; t5 c 手术程序还很隆重,要送“红包”——酒一瓶、鸡一只或者猪头一个;双方还要签净身契约。刀子匠当场宣读了契约条文后,还要问受宫者:“你是自愿的吗?”答:“自愿的。”问:“你这下子可是‘空前绝后’了,不怨我吧?”答:“不怨你。”这才能开始动刀。% B2 d+ z% ~4 `3 u4 k6 u2 i
' E. Y3 G$ c7 _8 q/ K
估计净身的那一年,魏忠贤能吃上顿饱饭都很难,哪里有银子给刀子匠?同时他又臭名远扬,大概也没人肯为他担保赊帐。
( u0 C" V X7 F1 o
7 ^" i, R4 s: N2 d+ X: `2 x9 _ 怎么办呢?只有自力更生。
6 {) ^; e# e6 l5 B7 j4 I 魏忠贤天资聪明,人又胆大。他没看过阉人,但骟马、劁猪总还见过,照葫芦画瓢他就干了一家伙。可是人毕竟异于禽兽,虽然差异并不是太大。在正规的阉人所里,手术前要用艾篙水局部消毒,要给患者服用大麻水麻醉,术后还要把新鲜的猪苦胆敷在创口消肿止痛。而后病人须在不透风的密室内躺一个月,这才成为标准的候补太监。
/ q( D9 G \: \- z9 }
@3 h/ i, i( ~( j, M, Q! z0 t1 h 这魏二爷眼下是个要饭的,上述这些措施都落实不了,只能在墙角背风的地方蛮干。此外,技术上可能也有点儿问题,结果失血过多,晕死过去了。幸亏被附近庙里的一个和尚看见,出家人大慈大悲,连忙把他抱进庙里,清创、消毒、包紥。魏忠贤这才保住了小命一条,没发生致命感染。
2 ^! s9 L& \, j, S
' b9 L# p. u) j8 P5 k& ? 托菩萨的福,他静养了个把儿月后,才拖着残躯告别和尚,又上街乞讨去了。京城那边迟迟没有招聘的动静,把待岗的魏忠贤等得好苦,夏宿野外,冬住颓庙,讨饭的足迹遍布肃宁县大地。本地走遍了,又上邻县去讨。9 ~8 {) P8 {7 y: k" @3 G
( X" s, V* Z1 ?
一天,他来到涿州北,住在碧霞元君道观旁边,忍不住进去求了一签。签是个上上签,说他将来能有大贵。他现在,手上要是能有半块馒头就心满意足了,这鬼话他根本不信。大贵?说能有10亩好地也许我还能信。
) Z+ x! T6 R) F: A# [1 M. d : _- P2 T8 f3 Q, n" [
大话休提,还是来点儿务实的吧。他开口向观里的道士讨要剩饭,但道士们嫌他蓬头垢面、臭气熏天,谁都懒得理他。内中有个小道士,却不以貌取人,时常偷一些观里的伙食给魏忠贤充饥。世态炎凉,难得一饭,魏二爷感动得一塌糊涂,直向小道士作揖(《玉镜新谭》卷六)。
, {0 M8 Z8 ?, `) F) Q0 l
5 o5 ]( R D: o' h1 S! M! X 在涿州地面上混了一段时间,魏忠贤动了进京的念头。他小时候就听给朝廷运贡梨的车把式说起过,那不是一般的地方。他想,京师毕竟地广人多,商贾稠密,冠盖如云,就是要饭恐怕也容易一些。6 g% c2 A$ H# [- q. u8 i& Q" j
, ^. k: e0 q! a8 Q, w D4 s0 Q 说走就走,他一路乞讨,来到了京城永定门脚下。那时候的北京,可说是世界第一大城,雄伟得确实可以。远望前门楼子高耸入云,气象昂然。大栅栏一带商旅骆驼成队,万方来朝。再往北走,就更不得了啦,大明门一派金碧,不似人间,往那边一蹓就是皇城了,那是天下的中心。望之俨然,中心如噎!只看上这一眼,就感觉没白活一场。, d" ?; i8 _! a: _3 W: d- A( s
: c9 R& m" `& I& _, \# _ 魏忠贤进京之后,人也像聪明了许多。他心想,不能消极等待,虽然自己没有知识,但只要脸皮够厚也能改变命运。从这一天起,他天天在大官们的家门口转来转去,巴望着哪个一二品大员能注意到他,赏给个差事干干。以后,就会有更好的上进机会。" [" p3 Y7 @& U0 F
, Z9 ?' q) J6 p 我们中国哲学有个“否极泰来”定律,没啥科学道理,但常常符合规律。22岁的魏忠贤,混到今天,比最底层的一般叫花子还少了点儿东西,成了“没势群体”的一分子,命运曲线可以说跌到最低谷,是否就该反弹了呢?
! X1 o5 q( i7 P) P% c" f $ d: R! l3 n$ S
果然,这机会让他等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