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25 14: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中医基础理论 ( P& ~4 H- D' Y7 Z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5 x4 E9 q. T9 P2 h7 r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6 a+ [1 E& Q/ q* K2 }/ J5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 w# o* \" ?: j% _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 F7 Y" Q* R" b9 F9 W8 s2 T( t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K, \" N* U: D$ x5 M8 c% E(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 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 F1 l2 O' O0 t/ F1 i2 B$ g(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 g4 H) _* R# y9 B- U" F
(二)阴阳五行
, S' ^+ k, c" |3 A. N: B& j1.阴阳学说
- G$ E4 M5 k4 b _% n# J(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6 e- t% m' v( D* W4 ^6 i4 ^$ e! g* v(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 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0 x& Y2 r9 `; V2 E' O5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Q6 g, n9 V% m) H7 _2.五行学说 4 H' a" v6 h$ ~9 F
(1)五行的基本概念。 % \1 |' J- a$ X3 B! N- k/ O9 ~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 化和乘侮。 3 r/ \; P/ g L- x) N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 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 E2 S m8 v9 w
3.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9 r; u$ K' u; n' v* @# y" t" N(三)藏象
6 Y; [$ b. _. U4 P+ W& b/ Q& n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 Z1 h. Z. U( C5 O5 c) p2 l8 C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 d" R% T6 z2 U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 L U0 a L5 `5 v! ?- |
4.六腑的生理功能。
* w5 g" B- f: e. e! y' ^; H7 A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3 a2 }- P! V3 w2 M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 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 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3 I3 t8 x" b; x3 E8 S# o! `% r* c
(四)气、血、津液 8 t( G5 z: y: z1 @
1.气
2 w0 E/ i, C) d% t; k/ l+ o/ w! E) k) P% V(1)气的基本概念。
0 A! D) K$ W, H! V! p(2)气的生成。
4 h' h4 ]( d a# }) R: R(3)气的生理功能。 # ?% n% ~% |) H, W1 I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 v! m4 i9 Y, Z4 ?$ A* p(5)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6 f0 s( P% x9 t a; X8 t2 S" c2.血 . ?4 L: O3 D! c+ b, x4 X
(1)血的概念及生成。 + `4 T# O: z3 z1 x
(2)血的功能及运行。
3 B& O* |; `* r2 _3.津液 ( v6 [2 S9 z' a+ q) M j
(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W$ u6 y! T0 S/ r5 A$ Y$ a9 l M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 L+ M; `! r# d7 j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 p' C8 Q2 ^- x. a" U: z& x% Y( l(1)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o1 N" {' @# m" r) N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8 }! ^& |6 F8 ?( z% b& q8 z(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f: R. b% d8 N
(五)经络 - y- G) g5 O i* e8 V' n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 p, g @9 w-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3 }+ |5 j& N# f& Q: n7 Q$ ?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 m1 w& N9 c4 F$ V2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 ~7 [% n& w, F, J9 g! o C$ k$ x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 H, |6 F* J& C0 l* a; w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9 t( |. w z0 y7 I" T$ ](六)病因与发病 {3 c% V6 D4 v0 y& s
1.病因' p' D0 d$ K# X$ y
(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5 e# R9 J! m, N) `3 ?4 m M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 ?6 C- v. P9 O3 H(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O" C" h' f; g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3 d7 N3 A0 z* X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 b# a- q6 `8 l0 f9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 g6 R$ @4 M" Z- ?: E/ U(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Z) E& {. h+ K# Y
(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 { O6 l) Y4 V9 p+ }7 I- }2.发病机制
5 [2 X+ s j S0 m5 y' h5 o6 r(1)邪正与发病: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 y5 ^5 N$ L' M J(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O6 H+ m" `) Q9 E% D* }( q
(七)病机
: ~2 e7 j2 C% {5 E$ I% O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8 B( `8 C5 J3 R
2.邪正盛衰病机
0 ~ c$ w( H; u(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 y( ?% J. M# b! L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 Q8 u, o& w: N5 a* B' F3.阴阳失调病机
& r- [& O2 u j" ^0 O$ I% r0 j(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h( a& h& V) t3 {) g; G% r+ S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 e D9 ^9 V5 k; k& \4.气血失常病机" {2 c3 ?, Z3 X8 g0 O; p4 v
(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 N9 d6 \ i. E$ o; F/ d5 _* Q(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 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 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9 S! ^- a9 j0 n {7 A* `; k _1 s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5 o6 _6 }0 x' t7 H3 G0 h7 o(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 N' O( y% e$ z7 o(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6 k* ~- L; M* r, Y
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 X4 F, I: T# \, l6 @6.内生“五邪”病机
( g# P' G/ e3 D) [' v/ J(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k9 F+ }3 T/ J o3 u. s' x4 H(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R/ Y$ `$ L2 e6 l7 P4 ~& f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v, F% A" M. `+ m) n4 \5 Q
7.经络病机 ) i, i1 A% T) i' R
(1)经络病机的概念。4 N9 E- c/ n, ^! C, J# s' s4 Y, ]' Z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 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 R- t ^ a; R0 i8.脏腑病机
5 ^" j6 t. {( M9 |" b7 w(1)脏腑病机的概念、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 F- O G# e- \
(2)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 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血肝阴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 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1 w6 X# l6 O' U: I5 T2 T- f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2 N8 _0 k9 A; S- Y6 o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 N2 s# j' X9 x! M& H(八)防治原则
/ ?( w4 Y2 U& N6 {: r/ H) p. i* A1.预防
# D! O9 F" y! L2 @(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5 a& S: D) w! U8 K! s; Y# O9 k. r# a+ E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 @6 P. `* H5 y, z2.治则
' o7 G4 @1 @+ v; B5 ?1 V(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o5 ?: g1 i0 O% Q" t' @; l! u
(2)治病求本: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 范围;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 L2 i8 g( B/ _! z: ^/ V4 ]' x8 P(3)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4)调整阴阳:调整阴阳 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壮 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5 F1 l! n, ^+ h% k
(5)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7 U+ p# ^9 u( V" F, m' r(6)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A6 _5 ~& G' M' }, `8 `* U
(7)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