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暑的中西医对策( @' E/ s5 S5 G) }! J0 J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 中医认为暑为六气之一,是从发病季节而定名的。一般所说的暑病,其中有夹寒、夹热、在表、在里之不同。夏暑季节,多阴雨连绵,自然界湿度较大,所以,暑病又多夹有湿邪。总之,暑病是比较复杂的,症状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伤暑、中暑、暑热夹湿、暑湿感冒、霍乱吐泻及暑热伤气等六类。# ~: |/ L/ V# n/ h
; [: W" q. ?" J1 |2 F- w" i- t
中暑的诱因:
]9 q4 B$ B% J e+ x, p5 O 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在公共场所、家族中,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
/ j" I+ ~9 v7 b) t中暑的高发人群
! x7 ~3 `! V( r; _ 婴幼儿:婴幼儿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还不够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差,而且皮下脂肪较多,尤其是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较高,对散热不利。
1 @$ }* N- }# g; L1 G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的萎缩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衰退,使散热不畅。' f! B* g: N: D. s6 U2 e8 B$ J* m
产妇:由于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终日呆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 y9 E. _# j( X
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炎热会使人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地转移至皮肤而在体内积蓄,便容易中暑。
2 T( ?7 U0 \# R 感染性疾病患者: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源,令机体产热加速,并使机体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进入血液,血管痉挛,对散热不利。! S" X3 L2 C* G- G
糖尿病患者:这种病由于糖从尿中大量丢失而引起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久病者常伴有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和周围神经的变性,使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的反应迟钝而引起中暑。6 y' [* ]! P# @0 ]0 K
营养不良:营养缺乏可使肾脏浓缩能力减退,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营养不良还容易反复腹泻,以致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容易中暑。7 L7 O8 b# ~3 `% r+ U0 B
一些药物服用者:如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它们或使血管收缩,或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因此也容易中暑。+ j2 a( s7 N2 e% w# I. P& ~
) p7 p: c; O) a5 y7 g h' y夏日炎炎防中暑
3 P. L. g1 k" { 夏日炎炎,如果在阳光下曝晒太久,或长时间在高热的环境中工作,或室内过于闷热,都可能引起中暑。年老、体弱、患有慢性病或过分疲劳的人,更容易发生。医生提醒:在高温天气下,应科学选择有效的防暑降温方法,以免中暑等疾病的发生。
1 l9 K$ D r* Y! G. `! j 平时坚持在较热的环境中锻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身体的耐受能力。
& K C) u& Y% p/ G' p 室内运动要注意通风; A x7 j, z+ y
运动量大的项目,应在早上或傍晚进行。
! ?7 G& \0 O# c' I8 x5 X; y/ u 在早晨比赛,则早餐中应供给足够的水和盐,不宜过饱。# ]% Y" u- i" c* K
耐热能力较差的人,或者当身体疲劳、有病时,夏季不要参加剧烈运动。$ _- j' S6 r( {% Y. ~4 x
多喝防暑养生饮料。
$ [ }5 e7 z) |% d( C) l% f
7 Z, z$ k; I& K) M: K中暑的急救 * \/ s1 s) A( d1 {8 J
u 首先迅速将患者移离高温场所,在阴凉处休息或平卧,并将其双脚提高,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1 P. q" H2 `. d- o% P
u 如果患者清醒,应补充含盐分的饮料
6 n( u# Q) P5 F ^' e* K! G! `( ~u 若患者昏迷不醒,应尽快召唤救护车送医院治疗' P u# ]- w$ S, x9 S% s
u 在等候救援期间,应替患者脱除外衣及其它束缚物,并用洒水、敷冰等办法降温。
6 w/ t3 H* H7 U( f6 t
1 O0 b& S) z. ^+ B4 `# h* E/ m中暑的食疗
5 S6 l( c6 Q9 d/ K# _# j3 x N 红枣绿豆粥:取红枣100克、绿豆300克,加水1.5升,明火煮沸后再改文火炖熬,使绿豆酥烂为止,加白糖100克调匀晾凉食用。有清热解毒、祛暑止渴、利尿消肿之功效。
1 C* q ~" U9 G- z 莲子粥:将莲子20克用温水浸泡去皮、去芯磨成粉状,与淘净的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此粥有祛热解烦、安神养心、益肾固精、健脾敛肠之功效。
' z8 }$ m$ o0 s% L! H, I) ^" \) p 杏仁粥:取去皮尖扁杏仁60克,碾碎,同粳米300克加水煮粥服用。有祛痰止咳、下气平喘之功效。" e( V3 J) `$ D+ Q
荷叶粥:将鲜荷叶一张洗净后煎汤取汁,加入粳米100克煮粥,然后加白糖调匀食用。此粥有防暑利尿、降压之功效。3 X1 I7 f: Z3 @, l7 W
百合银花粥:百合50克洗净,银花6克焙干研成细末。粳米100克煮沸后放入百合熬煮成粥。然后放入银花及适量白糖调匀食用。有清热消炎、生津止渴之功效。
& |& W* C5 {3 S u0 \0 B 冬瓜赤豆粥:冬瓜500克去皮切丁,赤小豆30克。先将赤小豆加水煮沸后放入冬瓜和冰糖适量同煮成粥。有利小便、消水肿、解热毒、止烦渴之功效。& s) |3 ?' n# B2 ]: P/ \' |
苦瓜粥:苦瓜100克洗净去瓤切成小块,先将大米100克淘净加水煮沸后再放入苦瓜、冰糖、精盐适量煮成粥。有消暑降热、清心明目、去烦解毒之功效。4 Z7 Y) D) y' a- R" { j6 a& t W
麦仁大米粥:取大麦仁、白米各150克淘净煮粥。有消暑降温、止渴生津、补中益气之效。
4 a* W! f% H8 O @" N: C 菊花粥:黄菊花20克,大米150克,菊花煎水去渣后,与大米同煮成粥。常食有利尿、防暑作用。. a) g& L" N. b& Q- t# T. x7 }
麦冬粥:麦冬30克,煎汤取汁。与粳米100克煮粥,常食能养心滋阴安神,润肺祛暑降温。
8 E/ f1 g) X4 o+ h3 d1 L2 G山楂汤:将山楂片100克、酸梅50克加3.5公斤水煮烂,放入白菊花100克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凉后即可饮用。
1 Z8 K9 F: N+ v% @0 t$ m8 O) Q 冰镇西瓜露:将西瓜去皮、去籽、瓜瓤切成方丁,连汁倒入盆内冰镇。然后用适量冰糖、白糖加水煮开,撇去浮沫,置于冰箱内。食用时将西瓜丁倒入冰镇糖水中即可。# m2 I+ Q" U. ]8 O
绿豆酸梅汤:将绿豆150克、酸梅100克加水煮烂,加适量白糖,凉后即成。( {! ~' @2 l: L& S- d: y/ x
荷叶凉茶:将鲜荷叶半张撕成小片,与白术10克,藿香、甘草各6克共煮20分钟,加入适量白糖,凉后可饮。/ C9 ~1 C3 B5 Y2 F# O
椰汁银耳羹:银耳30克洗净后用温水发开,除去硬皮,与椰汁125克、冰糖及水适量,煮沸即成。
* [* t0 _! Y }7 `* b 金银花汤:金银花30克,加适量白糖,开水冲泡,凉后即可。
; \* Q4 c: j- \/ i( l 西瓜翠衣汤:西瓜洗净后切下薄绿皮,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加适量白糖,凉后可饮。
, r! a$ K, E7 G# \ 食盐甘草冷饮:甘草15克,加少量食盐,沸水冲后浸泡1小时即可。
^7 ~3 B! w; ]3 K0 A! A% t' r( x中暑的中医分类、治疗方法及药物:: k; X( S9 y) e; Q0 J
一、伤暑
- n' X6 V% h2 v) f. q2 I 暑是夏季炎热之气,感受暑邪,是人的机体不适应外界高温气候的一种病理反应。症状为身热自汗,心烦,头晕,呕吐恶心,体倦无力等。治宜清热祛暑,辟秽止呕。可服人丹(清凉丸),外闻避瘟散。也可服用冰霜梅苏丸。4 {9 y a- A6 P4 T# H
二、中暑
8 v/ ?& B) V( ?. C 中暑就是伤暑更为严重者,一般发病很急,多因在烈日之下,劳动时间过长,或长途旅行,或高温环境工作,不注意防暑,导致暑邪内侵,阻塞气机,或津气暴脱。症见突然昏到,不省人事,呼吸急促,出冷汗、手足发凉,可发生虚脱。应迅速抢救,治宜辟秽、祛暑、开窍。可内服痧药等。
- h% ~& n( M9 c三、暑热夹湿
8 N/ L' c% W' a6 U& F1 Z$ e 暑热夹湿即受暑夹有湿邪。症见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或呕吐腹泻等。治宜祛暑利湿。
) j, D' V$ V5 f4 _% ~9 S2 I2 q5 v四、暑湿感冒
* x$ b) ^/ }6 H% H- x 暑湿感冒多因暑季炎热,乘凉饮冷,或裸体露宿,阳气被阴寒所遏,导致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头胀,胸膈痞满,腹痛肠鸣,呕吐腹泻,身乏无力,口淡无味,食欲不振等。治宜芳香化浊,和中解表,可服纯阳正气丸等。
3 _3 r1 ]0 C) Q: t, [5 r五、霍乱吐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胃肠炎)
8 x$ f0 [- V' X; x 本病的发生在夏秋季节。一般起病很急,症见胃痛呕吐,腹痛腹泻,大便稀薄或水样,严重者可出现脱水或休克。临床上以呕吐胃痛为主症的,称为急性胃炎;以腹泻腹痛为主症的,称为急性肠炎。往往胃肠症状同时波及,所以统称为急性胃肠炎。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油腻,或吃腐败变质及不洁食物,加之外受暑湿之邪,暑湿阻滞肠胃,以致消化功能失调,挥霍撩乱,清浊不分,造成上吐下泻的症状。
2 ~- M3 ~8 `6 F, s( T+ G& n& S) @( J 本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寒湿与湿热二型:* A8 o4 c4 T' o0 o. ^ N/ A6 `
1、寒湿型:症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肠鸣,胸膈痞满,泻下淡黄色稀便,或兼有恶寒、发热等表证。治宜散寒、祛湿、和中。可服六合定中丸,纯阳正气丸、保济丸(口服液)等。如病情较重者,可见泻下物象米汤或水样,腹中绞痛,有显著脱水,甚至有腹直肌、腓肠肌痉挛性疼痛。治宜辟秽化浊,散寒止痛。可服痧药、周氏回生丹(时疫止泻丸)等。& t0 ~; P$ w, Q9 [2 F7 R- x
2、湿热型(又称热泻):症见呕吐酸腐食物,腹痛阵作,泻下深黄色粪便、臭秽难闻,肛门灼热,心烦,口渴等。治宜清热祛暑,利尿止泻。
$ i ^7 C; R+ y4 H9 P$ w六、暑热伤气! h5 X& |% M& P$ j
暑热伤气因平素体质虚弱,感受暑湿而致。症见头痛身热,口渴自汗,四肢倦怠,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泻,小便短赤等。治宜清暑祛湿,益气生津。可服仁丹等。7 M; e% m4 b5 G7 L1 }
6 ]( L8 ?% q7 ^8 O1 O6 K( I9 c$ w$ ]纯阳正气丸( t0 S" Z9 d; @# R+ i
适用于暑季中寒引起的呕逆恶心,上吐下泻,腹中绞痛,腿肚转筋,四肢厥冷,恶寒头痛等症。西医用于治疗中暑。
0 f+ u: z$ S7 ?2 I[药物组成]:广藿香100g、半夏(制)100g、青木香100g、陈皮100g、丁香100g、肉桂100g、苍术100g、白术100g、茯苓100g、朱砂10g、硝石(精制)10g、硼砂6g、雄黄6g、金礞石(煅)4g、麝香3g、冰片3g
8 V. u z- a3 Y[功能主治]:祛暑散寒,辟秽化浊。用于暑天感受寒湿,腹痛吐泻,胸膈胀满,头痛恶寒肢体酸重。
" ?/ Y& w" o4 _2 C[方解]:暑季中寒,加感秽浊之气,或饮食不洁,贪凉饮冷,以致胃肠气机受阻,升降失和,造成上述诸症。方中以藿香、青木香之芳香辟秽、温散寒湿为主;以肉桂、公丁香散寒止痛为辅;佐以茯苓、苍术、白术健脾燥湿;陈皮、法半夏行气和胃、降逆止呕;配麝香、冰片通宣气机,且可驱散秽浊之气;用雄黄、朱砂辟秽解毒;合硼砂、硝石可温散寒结;用金礞石清化痰浊。本方诸药配伍,具有温中解毒、辟秽化浊的功效。
% Z2 l4 Q0 s9 K8 y; y3 I! i( x[临床用药体会]:临床应用数年,能够缓解和减轻暑季中寒所引起的呕逆恶心,上吐下泻,腹中绞痛,腿肚转筋,四肢厥冷,恶寒头痛等症。
' ~/ {3 x- u- _/ O% ~[使用注意]:孕妇禁用。; o6 j4 g) M; g1 l2 U5 b
痧药
, j# \8 ~/ k9 }" S 出自清代的《春脚集》。治疗中暑疗效确切,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夏令贪凉饮冷,猝然闷乱烦躁,腹痛吐泻,牙关紧闭,四肢逆冷。- ^$ B L, H( z
[药物组成]:丁香21g、苍术110g、天麻126g、麻黄126g、大黄210g、甘草84g、冰片0.5g、麝香10.5g、蟾酥(制)63g、雄黄126g、朱砂126g. k3 O, Q! `2 N$ o/ H7 h7 ]
胀腹痛,霍乱吐泻,甚至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四肢厥冷等症。" S4 t" d; ^1 t% l$ t" L
[方解]:平素贪凉饮冷,寒邪直中肠胃,加之暑邪秽浊之气内袭,胃肠功能紊乱,以致霍乱吐泻,腹中绞痛;暑邪内闭,可出现神志昏迷,牙关紧闭。方中以苍术、丁香散寒,燥湿,化浊,合麻黄可驱邪外出,配雄黄辟秽解毒。大黄、甘草泻热解毒。用天麻熄风止痉。用麝香、蟾酥开关通窍,苏醒神志,且麝香辛香走散,可辟秽逐邪,蟾酥又能化结解毒。诸药配伍具有辟秽解毒,祛暑通窍的作用。
( u5 X& |- X6 ~: `- [9 y* F+ N[临床用药体会]:临床应用数年,能够缓解暑热贪凉饮冷,饮食不慎,兼吸秽浊之气引起的痧胀腹痛,霍乱吐泻,甚至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四肢厥冷等病症。
/ _: V% T: f# T8 S- _8 g[使用注意]:按规定用量服用,不宜多服。孕妇禁用。
2 ]. @+ ?: @" P 仁丹
~) `- H! [3 J 仁丹是中暑最为常用的一种药物。夏天人们常常随身携带仁丹。仁丹用于中暑呕吐,烦躁恶心,胸中满闷,头目眩晕,晕车晕船,水土不服。
& o( J. j0 o0 b. c[药物组成]:陈皮50g、檀香100g、砂仁100g、豆蔻(去果皮)100g、甘草80g、木香30g、丁香50g、广藿香叶100g、儿茶150g、肉桂300g、薄荷脑80g、冰片20g、朱砂100g4 M7 J7 _- k& G* r/ s
烦口渴,身热自汗,身体倦怠。
. l% Q! H! P, x7 y$ v/ y[方解]:仁丹是夏季常用的一种防暑、祛暑的成药。方中重用滑石清解暑热,祛湿利尿。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儿茶清热生津。用薄荷冰辛凉之性,宣散暑热。佐以丁香、木香、小茴香、陈皮、砂仁、桂皮等芳香开胃,疏畅气机,调整胃肠功能。用甘草协调诸药,且可清热解毒。此为夏季防治暑热的常备之品。
! v% k [! `1 h8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数年,能够缓解和减轻夏令暑热所引起的头痛头晕,心烦口渴,身热自汗,恶心呕吐,身体倦怠等病症。* J9 l. F. x* q$ Z$ W' S* u& |
冰霜梅苏丸
* x# B& ~/ C+ Y# x[处方组成]:薄荷叶、乌梅肉、薄荷脑、蔗糖
' @! C9 Y' l& ^6 }[方解]:暑为阳邪,容易耗伤津气,如果体质素虚,感受暑邪,伤津耗气更为突出,故见口渴思饮,口燥咽干,头晕心烦等病症。本品以薄荷叶祛暑清热化湿;以薄荷脑芳香辟秽,化浊开窍;以乌梅肉、蔗糖生津止渴。诸药合用,共奏生津、止渴、祛暑之功。& w2 c' x( W8 U1 d% i& N
[临床用药体会]:临床应用数年,能够缓解和减轻受暑受热,头晕心烦,口渴思饮,口燥咽干等症状。西医用于治疗中暑。
" V7 G9 j& f( X0 u W+ m4 q. W[使用注意]:/ ?' h! I- T; F! C" J+ D8 f7 r$ O
1、饮食宜清淡。
9 u# Q' [6 h9 F* w, E# D2、孕妇及糖尿病患者慎用。
! W# ]/ U9 C8 O& z) B3、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 _( T2 L: o7 r4、应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婴幼儿、年老体虚患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 ^, h: P8 m& D2 r9 z" }6 E5、服用三天后症状无缓解,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6 S7 p* L3 u/ @/ S5 o7 e6 F. g3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 w4 i% W- f2 o, \7、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 c* z2 n7 [8 r5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 h3 p; Z7 Q$ B" H! W% h
9、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6 x5 l7 P5 S: d2 d. U8 S; j
10、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 z& D% H- X$ _* H* ]周氏回生丸4 V" K/ F: ~8 A9 n3 z, ?) I! g
[处方来源]:明·《片玉心书》紫金锭加减
n3 W( O0 ?' X) R3 p. F[病症]:用于寒霍乱,干霍乱,痧胀。
! i/ ?' F8 L. \[药物组成]:沉香、山慈菇、红大戟(醋制)、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沉香、檀香、丁香、冰片、六神曲(麸炒)、朱砂、雄黄、木香、甘草
8 Y+ x2 o, L: s; B+ n$ i绞痛,腿肚转筋,四肢厥冷,小便不利等症。
# C9 D! ~. h3 D+ N7 j' F1 E[方解]:霍乱吐泻,不外乎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加之外受暑湿秽浊之气,阻滞中焦致使胃肠功能紊乱,清浊不分,故而出现上述诸症。方中以檀香、木香、沉香、公丁香疏畅气机,调理胃肠,散寒止痛为主;以千金子霜、大红戟逐水攻邪,分利清浊为辅;佐麝香、冰片开窍透邪祛散秽浊之气;配山慈菇解毒散结、雄黄辟秽解毒;用五倍子取其酸涩之性,以防诸药攻窜太过;用朱砂镇心安神,甘草协调诸药。综观本方,具有调理胃肠功能,解毒辟秽之功。此药对于霍乱吐泻,腹痛转筋等急症,确有分利清浊,拨乱反正之功。, n. |: p- G$ I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数年,能够缓解中暑受寒引起的霍乱呕吐,水泻,腹中绞痛,腿肚转筋,四肢厥冷,小便不利等病症。
7 y/ F' b6 {. {2 T[使用注意]:本品含剧毒药,须按量服用,不宜多服。孕妇忌服。忌食生冷食物。. { {9 o# e" ^+ n/ O
. ?4 G3 W: H2 J# l0 m[ 本帖最后由 yanshoufeng 于 2007-8-1 10:31 编辑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