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5|回复: 4

★中医的悟性面面观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 13: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的悟性面面观 ' e9 V6 i; h7 O( h
% ]0 B$ N: L% h. p1 S
5 q8 E8 |& k: W2 s2 C' A
1 培养悟性的必要性
! E9 ]1 K2 b9 B' m' o. O
6 c) M% A( \. G" Z0 C/ n
中医基础理论涉及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与治病原则等内容。由于其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浓厚,所以若没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想要学好、用好这门课程是很不容易的。中医讲究悟性。悟性在学习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 W% M4 p2 b$ H! x2 p: A; o
& m; P8 \! Y$ y% \: ~- I8 \" Z* ?; E
所谓悟性
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是创造者在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突发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预见和解决问题的心理现象。悟性属于智力范畴,它能为获取创意提供便捷的通路。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深奥难懂、知识灵活的学科,培养学习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悟性是正确理解中医实质、解决中医医教研中的疑难问题、塑造中医能人的基本功和继承中医、创新中医的法宝。中医要发展,就需要创新,需要拥有悟性的中医头脑。这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9 f% O6 y" K9 {! Q, S- ]! |7 r2 h$ ^8 j
2
如何训练悟性. U# f3 v" |' `1 l1 y- s( y

' J& `$ k) {. f: x' `. x1 B; z" ~训练悟性应注意3点★:
一是抛弃常规习见的约束,二是摆脱逻辑推理的枷锁,三是舍弃需充分依据的要求。只要多阅读一些中医药书刊,多角度思考形成结论的原因,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多方面分析、进行科学假说的习惯,即进行所谓的“模糊估量”。这样当中医药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灵感就会经常光顾有准备的头脑,悟性也就会大大提高。灵感是瞬息即逝的东西,灵感一旦出现应及时记录。并沿着灵感继续深思,同时,还要了解中医药的现代研究进展,思考实现这些灵感是否现实,这样才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 T" ^( @. d* s
% T7 Y- [+ D$ l6 ~( v
培养学习中医的悟性或灵感需要以丰厚的中医药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而要有所积累,就要对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以及养生保健、中医经典等课程进行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泛涉猎这些领域的知识有助于扩大自身的知识面,确立中医思维,激发中医悟性。/ a, T3 q; V& f4 I8 w! R3 n
- @' R1 t$ q+ v- j; U
笔者认为,悟性固然重要,但★悟性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
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科学研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中医临床服务。因此,在进行中医科学研究时,应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多视角地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进行重新整合,进而提出切实可用的新理论、新方法。仅凭悟性进行的中医理论研究将失去其应有的临床指导价值。. O0 X$ @, g* D! U8 {' y1 a, s. |

, ]  Z; `: v; V" S0 \! e, Q7 B如果说悟性或灵感象一柄直刺问题核心的利剑,那么实践就是它的磨刀石。培养悟性还需要实践训练。作为中医初学者要记住: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是理解记忆;运用不能牵强附会,而应该随机应变;悟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多学多练的结果。对于中医药工作者来说,尤应把握启发悟性的“三多一少”原则,即“多看中医典籍和老中医经验,多用中医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和科研,多学人文社会知识丰富中医思维,少用西医知识验证中医是否科学”。只有这样,中医悟性才会逐渐形成。$ ^  _. ^& J* p5 r
# _6 |: a9 |+ `* v3 \
3
谈学习中医的悟性( V& C* v& h2 P7 z% J% W! D1 g
! A- V8 X2 K1 p
运用悟性举隅
5 z1 e7 n. ~' v- ~# l
7 m$ b" Q& e, [5 Ya 活用升阳举陷法8 n0 R2 P: W: \; {% X8 D9 q- j
" K; Q# ]$ j  X) f8 E" e
笔者曾治一男性患者,68岁,耳鸣时作时止近10年。病初始觉耳鸣,时有时无,症状轻微,一直未予医治。6年前,耳鸣加重,严重之时每日皆发,甚至一日几发。遂至某医学院附院求治,检查示“内耳道增宽”,经中西医诊治疗效欠佳。后求余诊治。查其形体壮实,除见耳鸣、脉略弦外,余无它症。考虑之前老中医所用之方多为补肾填精之剂。常言道,耳鸣一病虚证责之于肾,实证责之于肝胆。然详细诊察,四诊合参,该患者肾虚之证尚难确立。虽有脉略弦之征,乃年老血管硬化所致,非肝胆证候之象。情急之中,顿生灵感。疑难杂证它方无效,可否从中焦治之。盖脾主升清,可使精微物质上承清窍而耳聪目明。反之,则可见耳鸣耳聋、视物昏花。此乃从中焦论治耳鸣之常理。脾气主升还具有维持脏腑组织器官生理位置相对恒定的特性。脾气(中气)下陷,则这些脏腑组织器官就会离开原来的生理位置而见脏器下垂之征或有坠胀之感。内耳道增宽乃内耳道组织松驰所致,为内耳道组织离开原来生理位置所引起。此案虽无下垂之征或坠胀之感,然耳鸣形成之缘由皆为组织器官松驰离开原来生理位置所致,故辨证为“中气下陷证”,取“异病同治”之义,仍以举陷法治之。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结果效显,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该病案让我领会到,举陷法不仅适用于脏器下垂或脘腹坠胀之病证。只要灵活变通,认真领悟中气下陷证之病理本质,亦可用于因组织松驰而引起的诸多病证。此外,笔者还用举陷法佐用补肾填精之品治疗骨质疏松症,已初见效果。采用举陷法,在上还可治头晕、目眩、鼻鼾、眼睑下垂;在中治脏器下垂(包括乳房下坠)、脘腹坠胀;在下治二便失禁、脱肛、疝气、遗精、滑精、妇科经带产后诸病等。# h3 x" E/ ?) ]! M
% d: f+ d0 X4 R8 V" f8 P0 K
b采用“调理脾胃三合法”调理脾胃* x# h, b  B: G+ _

% P4 k  C0 F) ?1 u
醒脾、健脾、消食是医家熟知的调理脾胃特性的常用方法。但笔者认为,脾胃失调、纳运失司虽然是脾胃病产生或加重的根本机理,但脾胃升降失调、纳运失司易致湿浊内生,困阻脾阳,继而影响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从而表现出脾虚、湿困、食积三大主证。且这三大主证常常同时出现。故调理脾胃需醒脾、健脾利湿、消食和中三法合用才能切中病机,从而保持脾升胃降的正常运行。笔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发现,醒脾可以激发脾胃潜在的功能,健脾可以提供脾胃运化的动力,消食和中可以排除胃肠之积滞,为进一步纳运提供条件和场所。因而调理脾胃应醒、健、消三法合用,也叫“调理脾胃三合法”。俗话说,“方从法出”,笔者以脾胃生理特性及调理脾胃三合法为理论,在家传经验方的基础上,精选药物制成了调理脾胃之主方六味和中散。方由党参、山楂、石菖蒲和枳壳等6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健脾、醒脾化湿、行气消食化瘀之功能。临床应用效果不凡。
* |* ~& i" x3 p5 d
* j. c/ d3 T  z, Q& D% k
c藏象生殖轴调理男性性功能障碍
5 v5 R2 e+ ~: e9 G' l
9 p, A5 G9 B: C% K
笔者认为,男性性生理(包括性唤起、性表达、性发泄等)是心肝肾三脏及其君火、相火协调作用的结果。其中,肾精充满是阳道振奋的主要物质基础。肾精所化之肾气是产生性欲、鼓动阴茎勃起的原动力。外肾(指外生殖器)位居身体下部需心肝之血濡养。性活动属精神活动之一,为心神所支配。中医讲“心主神明”而司性欲。主明则下安,阳道功能自如。在心、肝、肾三脏中,心属君火,肝肾属相火。君火为性刺激(目视、耳听、鼻嗅、肌肤接触等)所诱发则炽盛,从而引起相火妄动而发生性欲。虽肝肾同源,但宗筋为肝所主,性喜条达。肝之疏泄气机正常、气行血畅,则勃起、交合功能正常。当欲火炽盛之际,全身之精气便集于下焦肾脏,在肝肾泻藏功能的协调作用下,完成交合过程。这就是男性性生理发生的藏象理论基础。若心、肝、肾三脏功能失调便产生欲的障碍(即性欲障碍)、动的障碍(即勃起功能障碍)和泄的障碍(即射精障碍)。所以,“心—肝—肾”轴假说应是调整男性性生理轴的核心,“欲—动—泄”应是男性最基本的性生理反应规律。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男性性功能障碍应当三脏同调、辨证施治。其中,欲的障碍以调心为主,动的障碍以调肝为主,泄的障碍以调肝肾为主。笔者运用此法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多获较好的疗效。
  O7 \0 w* s; c4 p, ]/ C病例:陆某某,男,32岁。自诉阳事不举3年。因3年前妻子有外遇,夫妻长期争吵,感情不和。后经父母劝说,婚姻关系虽然得以维持,但却一直闷闷不乐。每遇同房,欲而难举,举而不坚,甚为苦恼。经服多种中西药疗效不显,于是邀余诊治。症见阳事不举、精神郁闷、面色晦暗、胸胁胀满、烦躁心悸、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喜叹息、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诊为阳痿,乃因肝郁失疏、心神失养、肾失鼓动所致。治以疏肝宁心温肾,通络起痿。方予逍遥散加减。柴胡、白芍、当归、白术、川楝子、淫羊藿、菟丝子、制仙茅、酸枣仁、合欢皮各15g,远志、露蜂房、炙甘草各6g。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冲服。肉桂蜈蚣粉(肉桂3g,蜈蚣1条,研细末)日1剂, 3次分服。同时给予心理治疗。6剂后,上症减轻。继原方5剂后诸症基本消失,性生活恢复正常。后予逍遥散加减调治而愈,至今未再复发。本案可见,以心肝肾三脏同调为主论治男性性功能障碍确有一定疗效。目前,重庆市卫生局已将此作为科研立项进一步进行临床验证。( j' Q$ L2 j* X  T
此外,笔者运用肺开窍于鼻、脾主升清等理论,以宣肺健脾法治疗干燥性鼻炎引起的嗅觉不灵敏等病均取得较好疗效。总之,认真揣悟中医理论的内涵,做到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理论的真谛。 " M. ^  W/ ]  B
对于文章下面的病历感兴趣.对悟性一说不支持.2 w' B) U# [  F5 Q/ ~$ e+ ^; B' Z

$ O8 n) D- Q( Z3 q) j1 ?对病历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他能突破教材的思维.还原一些中医本来的认识观.我们学习的不是病历本身而是这种思维.很遗憾.教材非要搞个标准答案.可能是传说中的八股.
/ I5 r1 R7 Z% L' W至于悟性,经常有人说,学中医要悟性,没有悟性是学不好的.我觉得.中医就是被这个传说中的八股打倒的.非给你订个条条框框.能学好么?当然条框也是有分别的.有的是有形的,有的却是无形的.
# H5 {1 b$ F1 M中医的缺点就是难掌握.掌握了也不能用文字描述完全.其他人学习你的经验就要花很多时间.而且还要看个人的理解能力.与其说是悟性,还不如说是个人的中医认识观,思维方式.8 k8 r, E- d# C8 F) G7 R
就拿文章的最后一个病历说.可以说心理的因素是很重要的.这种患者,假设不吃药,进行心理治疗,瞩其锻炼.痊愈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如果凭这个就总结用药的经验,得出结论给后学者,我觉得不可取.要得出结论或者经验,还需要做很多事情.当然,这个思路是值得学习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7 U* H! y: f7 r- Q$ A还有抛开逻辑推理,我觉得不合适.中医的思维更需要逻辑综合的能力.分析病历靠的就是这个. $ J% K6 Q4 d$ G* c
悟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思维和分析,只有以病症辩证,人人不同,才能有很好的效果。我理解的悟性不知对不对,请指正。 / H( E6 B. x1 f; I
我认为悟性是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学中医最重要的是基本功,另一方面悟性也是必不可少的,悟性从那里来,是勤奋是苦练,更是对中医的领悟,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真正成为一个大家,悟性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领悟后的灵活应用.
/ i5 E  [: Y( k5 d. e: P  ^$ Q鄙人认为学中医最重要的是根骨,其次是人品,再其次才是悟性,悟性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只要你用心了,是真正心疼病人,自然会福至心灵,想出具体的好办法给病人解除病苦。悟性的使用,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一般定式,也就是说,好的悟性和瞎想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悟性能符合病人实际,而瞎想不符合实际。符合实际的东西肯定是有要联系和规律的,也就是符合逻辑的,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3 M0 Q: O9 U4 x' H! y
第二楼的兄台对中医具有很高的悟性和和水平,但自己不支持悟性,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呵呵,请不要介意!. L$ @5 M7 F  P& k" I5 |; t
有战友说老师故意留一手之类,不排除有这样的老师。有师若此,也不值得追随,赶快走人吧!或缘分不合,也不能强求啊!老师的东西,一定是老人家原意传才传,作为学生只能刻苦努力去感化老师,不能对老师口出狂言……这样会适得其反,也不是作学生的道理。
( u% v+ {5 Z; b8 }至于所谓“勤学苦练”之类,个人认为仅能得“入海数沙”之效果,若没有开悟,行医60年也是枉然。悟性是不能培养的,是天生的。 2 A" z1 D  d# z' v7 \: V
记忆是前提,综合分析是过程,融会贯通后超越才是悟性!学中医要选人,选那些具有哲学思辩头脑的人,中医到一定阶段近乎艺术,艺术大师的精妙之处不可再现!这几十年跟老中医提壶跟班有几个到了那个境界,能超过的多少?2000多年中医药冲出过2000年前的理论框架了吗?孔子是大教育家,有名的弟子中不知道有没有他老人家的儿子?如果没有,他可能知道儿子不是那块料,像现在中医教学的模式,是不是误人误己?批量生产出来的可能是会拿锯的人,能不能成为能工巧匠是看个人潜质。学中医的最好有大医心态,一个民工去砌墙,为了什么,如果是建筑师去砌墙那又是什么心态?后者想的可能是出杰作。 3 F; w1 k, }6 R$ i
我在高校从事中医教育、临床、科研工作十余年,师从名老中医10余位,对中医有些感悟,文章仅是个人见解,不知哪位同仁把我的这篇文章放到网上,真是感激不尽,望大家多多评论。
& v* y  q' h8 ~! z" q所谓“一是抛弃常规习见的约束,二是摆脱逻辑推理的枷锁,三是舍弃需充分依据的要求。”在下不敢苟同。中医之悟,吾心也。强调自己的思考和思路,若如上所言,只怕胡思乱想,走火入魔。论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遵循古人学习之法,探求古人思维方式,读古书,学古法,再结合个人理解,融会以贯通之。可矣!
发表于 2007-8-2 16: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是理解记忆;运用不能牵强附会,而应该随机应变;悟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多学多练的结果。
& {) M3 X% i0 B认真揣悟中医理论的内涵,做到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理论的真谛。' T1 N( v) O/ x- F
我们学习的不是病历本身而是这种思维.很遗憾.教材非要搞个标准答案.可能是传说中的八股
6 V# r/ {# n" F.................! N5 U/ G* m3 n5 \, e* h. n
说得精彩!漂亮!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16: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淮水飘香 的帖子

知君袖内有骊珠, 生不逢辰亦强图 
  V; F/ j3 N* r0 e4 \可喜论坛已如许, 而今方得贵人扶 
发表于 2007-8-3 08: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nshoufeng 于 2007-8-2 16:31 发表
2 ?  @3 Q$ e2 g( L( c知君袖内有骊珠, 生不逢辰亦强图 
7 |' A: Q- G8 v可喜论坛已如许, 而今方得贵人扶 

4 p5 n9 [7 X1 Y9 x- k. X( P+ [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2: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淮水飘香 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14 15:13 , Processed in 0.0291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