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回复: 0

[工作动态] 上海市名中医吴耀持工作室华阳教学门诊实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甲辰年丙子月己巳日农历腊月初一(2024年12月31日),2024年的最后一天,国家级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氏针灸”第四代入室弟子、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建设功臣、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获得者吴耀持教授不畏严寒、诲人不倦,莅临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复杂病案教学门诊,弟子们获益匪浅,现分享病案如下:
患者王某某,女,72岁
【主诉】心悸气短10年余,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短,劳累运动后加重,无胸痛。于2019年5月因症状加重,于外院就诊诊断为心动过缓,予以安装心脏起搏器后症状略有好转。平素口服立普妥、波立维等药物维持治疗。近1月来因劳累后,症状加重,于本院就诊。刻下患者自觉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动则汗出,畏寒肢冷,健忘头晕,失眠多梦,无口苦咽干,纳谷尚可,二便亦调。
【体格检查】血压:132/85mmHg,心律:61次/分,呼吸:20次/分,心脏听诊率齐,未闻及特殊心脏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右手肿胀,无明显凹陷性水肿,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心电图:起搏心律,T波低平。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四诊合参】神清,精神萎靡,面淡不华,唇色暗淡,舌暗红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
【中医诊断】心悸(心血不足 心阳不振)
【西医诊断】心悸
【辨证分析】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不能养心,故面淡不华;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养,肢体失煦,故畏寒肢冷;阳虚气弱,心脉瘀阻,则胸闷心悸,唇舌色暗,脉沉迟无力。
【治则】益气温阳,补血养心。
【治法】
针刺: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及心俞募配穴为主,选用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膻中、脾俞、膈俞、通里、督俞。操作:患者俯卧位,酒精消毒针刺穴位,指切进针,进针后捻转得气,留针30分钟,每周2次。
膀胱经、督脉灸法。选用雷火灸,灸20分钟,每周2次。
中药:桂甘龙牡汤、归脾汤化裁。桂枝6g      炙甘草6g        龙骨15g      牡蛎15g      党参12g    黄芪12g         白术9g        茯苓9g当归9g      远志6g          酸枣仁9g      龙眼肉6g木香6g      仙茅9g          仙灵脾9g      生姜9g          大枣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患者经过3次针灸治疗后,心悸出现次数减少,睡眠质量较前改善,但仍有胸闷气短,活动后气短明显,时有双手肿胀感,无明显下肢水肿。
      吴教授指出,患者年老体虚,在问诊查体中,需结合患者老年人体质特征,除寸口之脉,也应候其颔厌之脉、虚里之脉、太冲之脉,观察各处脉象之虚实,以探查气血之充盈。在针刺过程中,采用俞募配穴法,《难经本义》指出“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背俞穴和募穴主治性能有共同之处,二者相配可互相诊察病症,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同时,膻中穴不仅是手厥阴心包经之募穴,也是八会穴中之气会,主一身之宗气,可治疗各类胸闷、气短、心悸之病。
       同时,吴教授还指出,我们社区医疗工作,要坚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俯卧如果不能耐受,可舍去背俞穴,多取四肢穴位,采用远治法,可取八脉交会穴,以公孙穴配内关穴,同治心胸疾患。同时,还应注重健康宣教工作,指导患者居家自我治疗方式,可嘱患者每日按揉内关穴,促进心脏供血,做到医患协同,共促健康。
      本次教学门诊,吴教授也是倾囊相授,各方面拓展延伸,带领华阳弟子们深入思考,不仅局限于某一个病,而是整个诊疗过程,应当充分发挥基层医疗的优势和作用,不仅做到治,更要做到防,做好健康管理,帮助患者更高效地恢复健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19 22:13 , Processed in 0.0276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