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甲辰年辛未月壬寅日(2024年8月6日)下午,立秋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氏针灸”第四代入室弟子、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获得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针推伤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吴耀持教授顶着炎炎烈日,风尘仆仆来到吴耀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普陀分中心,为弟子们答疑解惑。现将讲课的病案及学习情况整理如下:7 a {9 y" h# W- g' `
贾某 女 71岁
4 l* E: w0 ^4 O* B【主诉】反复头晕十余年,加重半月。
! @- S! p* v9 O0 F【现病史】患者十余年前因头晕伴上肢麻木,在外院诊断为“颈椎病”当时予针灸治疗后,效果佳。患者未重视规则治疗,致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自诉平素喜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半月前晨起时突然头晕又作,伴颈项部板滞感、恶心欲吐,上肢麻木感,遂卧床休息,口服敏使朗,但效果欠佳。久仰吴教授大名,遂来求诊。胃纳可,大便干结,夜寐欠安。否认高血压病史。
) B# r8 H2 L, F9 f/ a! X! H: Q【查体】神清,压颈试验(+-),臂丛牵拉试验(+-),霍夫曼征(-),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苔薄白腻,质暗,脉弦细。
+ J( [ a8 K" e& T* S" O- l+ P, N【理化检查】2023-07-04第六人民医院脑CT示“老年脑,两侧基底节区、脑室旁缺血灶,结合临床,必要时MR检查”;颈椎核磁共振报告示:“C3-7椎间盘突出伴变性,椎管稍狭窄,颈椎序列不稳、退变、多发椎体椎板炎,许莫氏结节形成。”【西医诊断】混合型颈椎病,颈性眩晕
/ S, H: s; T7 A$ @) b- c2 t【中医诊断】眩晕(气虚血瘀、肝肾不足)
" `5 i' i' y w* \; ^7 A【辨证分析】患者年逾古稀,肾阴渐亏,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致肝肾不足。肝肾亏损,气虚日久则血行无力,日久成瘀。瘀积于颈项部,气机受阻,清阳不升,头窍失于濡养故出现头晕。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损,气虚血滞,筋脉失于濡养,故肢体麻木。故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
" \% A+ V' ?) _* H【治则】:补益肝肾,益气活血。# c; m# v) p) C# {
【处方】:补阳还五汤
, x2 v' \' c. Q& O- N; X黄芪30g   当归尾9g  赤芍9g  地龙(去土)3g川芎3g    红花3g    桃仁3g; t; w( o. Q8 t7 {' }0 m
以上诸药,以武火煮开,文火慢煮15分钟取汁分两剂,每日温服。
5 @% t' ?% H% r' W【治法】
2 c% m/ I8 C/ T& F: b/ }取穴 毫针法:取百会、四神聪、风池、膈俞、肝俞、肾俞、血海、足三里等穴,提插捻转,重插慢提(头面目穴位除外),以补为主,留针20分钟。每周1-2次,10次一疗程后,休息十天,再行第二个疗程,一般两个疗程之后评估疗效。
1 z, O' R- @1 t6 M& E: A7 Y0 a【按语】: g( B+ [- E4 O2 Z
吴师认为眩晕症涉及多科多病种,如血液科疾病贫血、五官科疾病美尼尔氏综合征、前庭功能紊乱、内科疾病高血压病或者低血压病等均有头晕症状,应予鉴别诊断。吴师认为患者年迈,头颅CT结果乃老年人普遍存在情况。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生活习惯,考虑头晕为混合型颈椎病引起。可进一步行颈动脉超声、TCD,检查脑部血管供血状况。半年复查一次,了解疾病发展及预后。一般可口服西药西比灵、敏使朗,中成药强力定眩片。如遇急性发作可使用活血通络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 i3 j N/ R, r# w* w |) B( T
“眩晕”之名首见于宋代医家陈言所著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宋代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第一次提出了较明确的定义,后逐步统一沿用至今。“眩”即为眼花,“晕”即为头晕。临床上常常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病因在肝。《灵枢•卫气》“上虚则眩”指出病性为虚。宋代医书《重订严氏济生方》提出六淫外感和内伤七情作眩,明代张景岳提出“下虚致眩”的论述,至今以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理论。9 K2 Q+ ?9 Y. o0 ]( S+ E. g9 y. E
吴师认为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有醒神开窍,升阳举陷功效,四神聪乃经外奇穴,配合百会穴。可共同治疗太阳头痛、眩晕病等。风池穴为足少阳经穴,足少阳、阳维之会,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膈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八会穴之血会,具有活血通脉的功效。肝、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之有补益肝肾,滋水涵木之功。血海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是生血和活血化瘀的要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全身重要的强健穴位,具有调理脾胃,调气血,补虚之功效。以上诸穴配合加补阳还五汤,共奏益气活血、补益肝肾之功效。
3 R; |; N% C o; A6 Z 吴师指出因头部皮薄肉少,故在头部行针刺补法时忌使用提插、捻转补泻之法,可使用迎随补泻法,即进针时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法。同时结合擦、摸、揉、一指禅等轻柔的推拿手法以提高疗效。
% T% u9 J3 C- b- |& G2 l8 Z 教学门诊的最后,吴教授还特别强调,在跟师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习,还要不断思考和互动。真正做到传承的同时有所创新!这才能更好的发扬中医药,为居民们服务!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